王安軍:背饃求學的日子

2021-02-17 陝西文譚

背饃上學說給現在的孩子,他們肯定是不懂,不相信。那個時候,學校離家一般都十幾裡路甚至是更遠。回家吃飯就不可能,加上父母農活很忙,不可能按時按節給孩子把現成的飯做好。所以,背饃求學成了那個時期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的初中學業是在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在老家甘北創建的甘北初中完成的。那個時候上學不容易,所以再苦再累孩子們都能克服。到學校要走幾十分鐘,一星期背兩次饃,記得是星期三一次,星期日一次。幾十年的滄桑巨變,楊虎城將軍創辦的學校已經是破敗不堪。雖然幾經修繕,但也是挖窟窿補窟窿,大的修整是不可能的,估計是沒有那個經費。學校的黑板就是用墨計刷在用水泥塗抹的一塊牆上,桌椅板凳都是缺胳膊少腿,爬在桌子上吱吱扭扭到處響。教室很冷,尤其是冬天,隔著棉褲也能感覺到屁股底下剌骨的寒冷,男女同學都帶著套袖(家裡人用棉絮做的),就這樣子手凍的又紅又腫,要不停地用嘴往手上哈氣,才能握得住筆。窗戶玻璃也是殘缺不堪,沒有錢換老師就安排學生用塑料紙糊上,風一吹啪啪啪直響,教室就像冰窖一樣。我想古人說的十年寒窗九載熬油莫過於此吧!

           

那個時候我們的老師幾乎都是民辦教師,除了教學,真實的身份就是農民,現在看來真的尷尬。一年到頭除過節假日,什麼麥忙假,暑假,秋假,寒假多了去了。孩子們回家就要幹農活,安安心心靜下來學習都是空談。唉!荒唐的年代就有荒唐的體制。

            

我們把饃背到學校,當時住的是通鋪。一個年級幾十個男孩子打地鋪在地上,下面鋪的穀草,把家裡帶來的被褥鋪在上面就是我們的床了。而背來的饃就掛在釘的牆上的木楔子上,一來為了通風怕饃黴變,二來怕老鼠偷吃。那個時候沒有什麼統一的挎包可買,一般農家人也買不起。所以,牆上掛的就是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布袋子,裡邊裝的饃也是各色各樣。因為各自家庭情況不一樣,有背麥麵饃,有背紅苕面饃,有背苞谷面饃。這個真的和著名作家路遙《平凡的世界》描寫的孫少平求學情景大致相同。當然了,饃布袋裡都有母親用罐頭瓶裝著家裡人自製的鹹菜,醃蘿蔔乾等。當年的我們正是瘋長年齡的時候,家家都比較貧困,好多同學背來的還有紅苕,饃不夠吃那就加蒸紅苕補充營養。

 

          

當年當時學校連口水井都沒有,有口打的水窖用來儲存雨水。但遇到天旱就麻煩了,幾百個師生用水量靠一個水窖那就不足了。學校就聯繫附近的生產隊,且灌溉農田時把水引進學校的水窖裡。水把水窖灌的溢溢流流,上邊漂浮著枯枝敗葉,甚至還有死去的爛貓爛狗,這個我絕不說假話,也不會顛倒黑白,因為那個時候的艱難困苦現在的孩子打死他們都不會信的。就是這樣的,一天兩頓飯(一日三餐沒有那麼多講究的,吃飽了就行)就是煎水泡饃就鹹菜,再不夠了咥個紅苕充飢。學校有專門的校工,負責任的燒煎水,負責任打鈴提醒我們上下課。

            

背饃上學的日子,雖然艱難困苦!但卻背出了堅忍,背出了堅強!走出了方向,走出了人生!

往事不堪回首,但回想起來卻餘味悠長!背饃求學沒有覺得自己有多麼苦,那個時代都是那個樣。現在的我想起來,當時背的就是自己的未來,背的就是全家人的希望。

相關焦點

  • 澄城娃,還記得我們背饃上學的日子嗎?
    特別是農村居住的村子遠離學校的學生更是別無選擇,他們的背饃歲月往往少則三年,多則六年,甚至更久。背饃上學是在改革開放成效顯現時消失的,90年代以後基本上沒有背饃上學的經歷。背饃是個人的經歷,也是歷史的印記。在當時物質睏乏的年代,饃是特定時代物質的象徵,饃是一家人節衣縮食的精氣神,饃承載了一家人的期盼。
  • 張玉環:背饃上學的日子
    背饃上學是我家在渭南住,渭南鐵中一九六六年新成立,房子沒準備好,開學通知叫到孟塬公寓報導,學校臨時設在那裡。我知道這個消息是聽我院一個和我同年級東北老鄉女學生『萍萍』告訴的。因為我小學是在遼寧北甸鐵小念的,快畢業考試時,我家要搬渭南去,媽媽去學校給我轉學,好心的班主任張老師勸說媽媽:「留下我考試完再走,看到新學校課程、制度和咱這不一樣,誤了孩子升學。」
  • 幾代人的記憶:背饃上學那些年
    賈平凹手書書名背饃上學,是幾代人心中揮之不去的記憶。那些年,為了明天,為了美好的未來,背饃上學的學子們背著饃去十幾裡、幾十裡外的鎮上、縣上或市裡求學。天天啃幹饃、就鹹菜、喝白開水的困苦生活並沒有讓那一代人消極沉淪,他們以超常的付出與堅韌不拔的精神刻苦讀書。
  • 王安軍 笨狗阿黃
    我給蒲籃下放了一個破舊的褥子,還放了幾塊幹饃片在後院。也許是阿黃嫌孤寂,也許是阿黃怕冷一直尖叫不停。母親性子急脾氣暴躁,而且極不耐煩。再加上弟弟尚在襁褓之中,阿黃的尖叫聲也把弟弟惹哭了,後院阿黃尖叫,前院弟弟也聲嘶力竭哭鬧,這下子把母親惹躁了。「明天把阿黃送給人去!」母親一聲斷喝嚇的我心驚肉跳。我心裡乞求阿黃不要叫喚,弟弟也不要哭鬧。
  • 難忘耀中求學的日子 ▎ 侯彥瑞
    老師讓學生騰空本班教室,留出水泥地面,再放上兩個碌碡備用,然後帶我們步行二三十裡路,在黃堡鎮一個山溝裡背回陶土(將土裝在用腰帶扎了結的褲筒裡),並將陶土砸碎平鋪在教室地板上,四個人合拉一個碌碡,來回滾動,直至碾成面,而後過篩、裝袋。天天如此源源不斷供應煉鋼爐用(陶土做成坩堝裝鐵礦石高溫下冶煉)。學生的待遇是每天免費供應一斤熟紅苕。頭一個學期就這樣結束了,啥也沒學下。
  • 懷念背饃上學的那兩年.....
    我那時還好點,父親擔任過幾年生產隊長,從供銷社分得一張自行車票,才有了一輛很不錯的「二八」飛鴿自行車,得空就騎到學校,沒地方放,就撐放在宿舍過道,一個班也沒幾輛自行車,能過人就行,大部分時間還是和同伴背饃上學。往往到了學校,布袋在肩膀上勒一條紅印,一出汗就疼,冬天還好受些,有棉祆墊著,夏天就不好受,兩個肩膀換著背。
  • 劉銘 馬騰馳:西安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文化西安》欄目:對話《背饃...
    節目中,還插播了朗讀愛好者朗讀馬騰馳散文《背饃》《活人就要活個幹幫硬正》《坐席》《下鍋菜》與《打鐵花》。下面是主持人劉銘與馬騰馳的對話: 劉銘:首先祝賀馬老師新書《背饃記》出版發行!說到《背饃記》,不能不說到勾起幾代人回憶的散文《背饃》。請問《背饃》一文,您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作的?發表後引起了怎麼樣的反響?麻煩您給聽眾朋友們具體講一下?
  • 背饃上學那些年(散文) 文/張瓊(陝西)
    而令我終生難以忘懷的,就是那段背饃上學的經歷,至今記憶猶新。我們上學的關山中學始建於1940年,其前身為「私立四維中學」。「四維」寓管仲「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既張,國乃復興」之意,又因關山中學地處蒲、富、臨、渭四縣交界,素有「雞鳴一聲叫四縣」之稱,故名「四維中學」,兼取「四縣維持」之意。
  • 我的自傳(二)少年求學
    小時候唯一能看到的書就是《三字經》,書上有插圖,也有拼音,我跟著哥哥偷學了一點,感覺《三字經》還朗朗上口,因而就慢慢的背完了整本書,父親看到此景,心裡不是滋味,父親看到我的求知慾如此強烈,而如今卻要剝奪我受教育的權利,父親覺得這對我來講是不公平的,原來就準備過繼我,過繼失敗後,現如今又要剝奪我的受教育權利,父親說當時他內心感到深深的愧疚,他想「再窮不能窮教育。」
  • 白吉饃不夾肉,空口就能吃兩個,太香了,打饃有秘訣,超詳解
    白吉饃不夾肉,空口就能吃兩個,太香了,打饃有秘訣,超詳解白吉饃就是夾臘汁肉的饃,也就是西安肉夾饃的饃。自打那回做了臘汁肉夾饃後,又做了幾回白吉饃配其它的菜餚食用。喜歡白吉饃的酥、軟、韌,特別是空口吃饃,那十足的麥香味,讓你不經意就幹掉兩個。標準的白吉饃成品是鐵圈虎背菊花心,空心饃兩張皮,不用刀,用手就能掰開。說老實話標準的外形沒有完全達到,但是外酥裡軟,麥香味十足是一點也不含糊的。
  • 白吉饃表皮焦黃酥脆,饃瓤綿軟可口,放入臘肉汁,真是人間美味!
    白吉饃,簡單的說就是半發麵的、較硬的餅,正宗的做法應該是用炭火烤制而成,成品的白吉饃都用鋼圈虎背菊花心來形容。但是現在家庭的做法多數都是烙制,如果做得精緻一點的話,也可以滿足自己的口味。 一、白吉饃主料:麵粉500克輔料:酵母粉2克 清水220克製作工藝:白吉饃總共有11個步驟:1、麵粉中加酵母粉,分次加水,攪拌成面穗。
  • 西安美食靈魂白吉饃!外酥裡軟,簡單好做,想吃肉夾饃隨時都能吃
    饃在西安美食的地位可是舉足輕重。羊肉泡饃要用「九成死面一成發麵」的坨坨饃,這樣你才能吃到久煮不爛的羊肉泡饃。肉夾饃要用正宗的白吉饃,半發麵的餅子麥香濃鬱,夾著臘汁肉吃著最香。饃要是做不好,西安美食都能掉了半壁江山。
  • 詳細講解正宗西安肉夾饃之白吉饃製作方法,我就不信你學不會
    上一篇文章給大家講了一下肉夾饃的肉怎麼滷製,以及配方,今天給大家說一下白吉饃的製作方法。一個標準的肉夾饃應具有鋼圈,虎背,菊花芯,每個饃重量在105克左右。好多朋友問我白吉饃是發麵還是半發麵的,我告訴大家白吉饃是全發麵的,我下邊就給大家說一說標準的肉夾饃的製作方法以及配料。
  • 貧困夫妻帶著一個「求學梯隊」
    求學「梯隊」   一直,陳勝鴻都是喜憂參半。  兒女學習好,他喜。教育負擔重,他憂。  上學的兒女多,大學,專科,高中,初中,一一排下來,陳勝鴻給孩子們列出了一個求學梯隊——  大女兒陳悅考取貴州師範學院。  二女兒陳莘錄取泉州醫專。  三女兒陳丹在納雍五中上高二。
  • 袋袋饃技術培訓 袋袋饃小吃技術培訓班 袋袋饃培訓要多久 袋袋饃培訓學費多少錢
    袋袋饃技術培訓 袋袋饃小吃技術培訓班 袋袋饃培訓要多久 袋袋饃培訓學費多少錢
  • 陝西石子饃-中新網
    陝西石子饃 2013年02月05日 15:50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石子饃又稱砂子饃、餑餑、幹饃。由於它歷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饃歷史非常悠久,石子饃具有明顯的石器時代「石烹」遺風。   據傳:「神農時,驚訝食谷,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於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這就說明,石子饃是由遠古的「燔黍」演變而來的,經過了一個長久流傳,不斷改進的過程。
  • 饃菜湯怎麼做好吃?饃,菜,湯三個部分都很重要
    東北人是比較喜歡食用麵食的,除了水餃,麵條之類的食物以外,包括饃菜湯也是非常受歡迎的,很多人平時都會自己製作饃菜湯,那麼饃菜湯怎麼做更好吃呢?
  • 民間故事:「正月初二送大饃」的由來
    正月初二,出門的閨女走娘家,有給自己爹娘送大饃的規矩。現在這個應該都基本消失了,那我們先聽聽它是怎麼來的。過去有一家姓陳的,老兩口和一個獨生閨女,這個閨女叫春棗,人品好又孝順,二老特別疼愛她。春棗聽說了,就用雜麵做了些爹娘愛吃的團團,也就是現如今的鍋裡蒸的饃,用籃子乘著就上路了。從婆家到娘家有幾十裡,中間隔著一條河,那裡有一座石橋,橋邊有一塊石碑,春棗走到這裡累了,就座在石碑旁邊歇歇,不一會兒春棗隱約聽見橋下有說話的聲音,春棗春棗,團團太小,沒有實心,病不能好。
  • 難忘耀州中學的那段日子
    老師讓學生騰空本班教室,留出水泥地面,再放上兩個碌碡備用,然後帶我們步行二三十裡路,在黃堡鎮一個山溝裡背回陶土(將土裝在用腰帶扎了結的褲筒裡),並將陶土砸碎平鋪在教室地板上,四個人合拉一個碌碡,來回滾動,直至碾成面,而後過篩、裝袋。天天如此源源不斷供應煉鋼爐用(陶土做成坩堝裝鐵礦石高溫下冶煉)。學生的待遇是每天免費供應一斤熟紅苕。頭一個學期就這樣結束了,啥也沒學下。
  • 大媽擺攤賣饃,一個饃塞十幾種菜,對面煎餅果子老闆甘拜下風
    布袋饃說起來很簡單,一句話概括就是饅頭塞萬物。圖中的王阿姨以前就是做雜糧煎餅的,後來發現做雜糧煎餅的人太多,自己一早上也做不了多少雜糧煎餅,一次閒來無事看了網上別人做布袋饃找徒弟的視頻後,覺得這東西沒啥複雜的沒必要交學費交加盟費去學習,買一口做布袋饃的鍋子就可以了,反正就是鍋子上煎炒各種蔬菜肉丸子往布袋饃裡面塞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