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總是感慨對老大有用的方法,用在老二身上就完全失效了。老大喜歡去熱鬧的地方,會和陌生的小朋友很快熟絡起來,玩到一起,老二就總是喜歡安靜的呆著,不去主動認識新朋友,而且很慢熱。老大天生好動,喜歡跑來跑去,老二卻總是粘著你。老大會很快適應新保姆,老二卻需要很長時間。
在經典書籍《你的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Your Child is a Person)(史黛拉·切斯、亞歷山大·託馬斯和赫伯特·伯奇,1977)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氣質是一個人的行事風格。他們解釋說氣質是我們行動的方式,是行為的另一種表達。不同的氣質影響著你與孩子在一起的日常生活。
每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有著自己獨特的氣質。有的孩子哭聲輕柔,很容易安撫,有的哭聲卻能把整棟樓的注意力都吸引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和營養的變化,氣質也會跟著改變。而大人也有自己常年形成的特殊氣質。
氣質沒有好壞之分,這種與生俱來的差異決定著孩子和大人的行為方式、社會交往、偏好等等。父母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氣質差異,才能理解他們的行為,充分接納並做出相應的調整,而不是苦惱自己的孩子為什麼不善於社交、內向、或者為什麼這麼好動,是否需要看醫生,甚至固執地按照自己的是思考方式去要求孩子做出改變,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改變計劃。
如果你的孩子十分敏感,你可能得花好幾個小時才能安撫他,了解了孩子的氣質後,你在哄孩子入睡的時候可能就會更多一份耐心。如果孩子比較慢熱,缺乏安全感,對於陌生的環境和人需要很長時間的適應,理解了孩子的這種表現,你就不會著急上火,不會懷疑和擔心孩子是否有其他方面的毛病。
孩子天生的這些差異可以被區分為9種不同類型的氣質,分別是:活動量、節律性(或者規律性)、接近或者迴避性、適應性、敏感度、反應強度、情緒本質、注意力分散度、堅持度。
每對父母都可以對照指標,對孩子和自己做一個具體的測評,想想孩子平時的一些常規表現,父母雙方都可以測一下,有可能結果會很不一樣。
孩子對噪音、溫度、光線敏感度如何?他會注意到環境中微小的變化嗎?容易不知所措嗎?
孩子是否總是精力旺盛,不停地活動,很難安靜下來。
孩子是否經常會有很強烈的情緒反應?思緒外露還是內斂,容易判別還是難以揣測?
孩子能很快適應變化嗎?在一件事開始和結束時,他轉換困難嗎?
孩子總是開心愉快的,還總是嚴肅的?他會更傾向於糾結負面信息嗎?
對於陌生人、新場景、新想法或地方,孩子通常第一反應是什麼?立刻加入,還是保持謹慎。
孩子做某件事時,在累了或你已經叫他放棄了還仍然堅持,還是很容易就煩躁和放棄?
孩子會不會每天都在同一時間吃飯、睡覺、便便?他的行為容易預測嗎?
孩子容易被聲音或其他人分散注意力嗎?或是能夠專心於某件事,不容易被打擾嗎?
做完測試之後,想想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日常,很多事情你可能就很容易理解。有的孩子很難接受父母爭執或者大聲說話,或許父母覺得這都是正常的對話,但是孩子可能天生敏感。你也會理解為什麼你早上快節奏的步調對於孩子來說很難適應,那可能孩子是慢熱的氣質。
當你花一些時間來理解父母和孩子之間氣質的差別,你可能會對你們的關係產生新的理解。理解了這一點,父母也才能採取可行的辦法去拓寬孩子的「天生氣質」,在和孩子氣質發生衝突的時候,也可以用更有效的順應孩子的方式去解決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