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搶著去鄉村小學教書,這裡的孩子們英語、音樂、體育都滿上

2020-12-25 澎湃新聞

都說鄉村教育最難的是教師隊伍建設,最頭疼的是優秀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

瀘溪以前也有這種煩惱。條件艱苦、任務繁重、經濟待遇低、專業成長慢、發展空間小……這些原因導致鄉村教師一度大量往城市流動。2009年前,縣教體局每年收到的教師進城申請報告,最多時有400多份,佔了鄉村教師五分之一。

面對這種危機,瀘溪以自己特有的政策和努力,破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難題。

下得去:有300名教師申請到鄉村學校任教

浦市鎮馬王溪村小。記者眼前這位穿著時髦、打扮精緻的女老師,名叫周元英。周元英曾經在浦市鎮中心完小執教,2014年聽說馬王溪村小出現空缺崗位,主動申請到這裡來。「我到這裡還是通過競聘的呢。」周元英笑著說,當時有6名教師報名,最終憑著過硬的教學質量,她如願以償。

老師搶著去鄉村小學教書,這不是個案。據介紹,2010年以來,全縣申請到鄉村學校任教的老師多達300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這得益於2009年瀘溪率先在全國實施的農村教師崗位津補貼制度。當時,村小教師每月能額外多拿300元。2010年提高到600元,2011年提高到1200元。2012年至今,更是達到了1400元。這在全國都少見。

「不包括五險一金,我一年能到手7萬多元。」周元英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不僅有1萬多元的津補貼,年底還有績效獎8000元、綜治獎2000元。現在,她家裡在縣城武溪鎮買了房,還買了一輛車。

為配強鄉村師資,瀘溪每年將90%的新進教師分配到農村任教,3年不得調動,還建立了鄉鎮中心完小教師到村小鍛鍊的制度,每年選派100名業務骨幹到村小鍛鍊。

德堡村小的語文教師李蘭蘭,原來是武溪小學的骨幹教師,2018年被選派到這裡。搞大課間,開展讀書活動、文明禮儀養成……李蘭蘭把先進的教學管理方法帶到了這裡,讓原本靦腆羞澀的孩子變得陽光自信。「李老師來了,我們的孩子大變樣。」採訪中,家長們紛紛豎起大拇指。

鄉村學校最缺的還是藝體課程專業老師。為了解決這一「痛點」,瀘溪制定推行藝體教師無校籍管理制度,對農村藝體教師只聘任到鄉鎮,進行「走教」式教學。在紅土溪小學,每周都有2到3名白沙小學的教師來這裡給孩子們上英語課、音樂課、體育課。「這些年輕有活力的教師,給校園帶來了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校園都變得更生機勃勃了。」校長張斌開心地說。

留得住:住上「安心房」的鄉村教師享受評優晉升「紅利」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鄉村學校不僅教學樓漂亮,老師的住房也很漂亮。

在馬王溪村小,記者參觀了校長毛湘兒的家,一套兩室一廳一廚一衛的房子寬敞明亮,收拾得井井有條。「房子只有50多平方米,卻是實打實的面積。我們一家五口住都不覺得擠,一年的租金也才1000元左右。」毛湘兒的愛人說。

農村中學縣四中教師李波一上崗就住進了學校安排的周轉房。「城裡這樣的一套房,要花幾十萬元。我住著又不用掏多少錢,幸福感倍增。」李波說。

縣教體局黨委書記、局長譚子好介紹,為讓每一位鄉村教師能住得安心,縣裡整合各方資金,甚至將廉租房建到了學校。2011年開始,共建了1643套廉租房、216套周轉房。全縣鄉村無房教師人手一套,有的學校甚至還有多。

政治待遇上的傾斜,是另一個讓鄉村教師安心留下來的重要原因。

該縣將中、高級教師職務晉升指標直接分配到鄉鎮,分解到學校,農村指標高於城區學校。同時,該縣實行農村教師評優評獎傾斜政策,將評選優秀教師和學科帶頭人80%的指標給了農村教師。每年表彰獎勵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教師200餘名,其中農村教師達150餘名,教師個人最高獎勵達5萬元;利用春節走訪慰問困難教職工500餘人,其中農村教師佔70%,送去困難救助金12萬元。

教得好:3年來全縣完成教師培訓1.2萬人次

教師下去了,留住了,但如果「教不好」,鄉村教育振興仍然只是空談。

為了激發教師的主動性,瀘溪拿起了質量考核指揮棒,出臺了《教學質量效益評價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之前提到的村小津補貼,並不是只要在村小教書就能多拿1400元,而是要有質量保證。縣裡每學期都有個大型的質量檢測,檢測結果沒有達到要求,不要說評優晉級,連報名參加調動考試的資格都沒有。

也正是在這樣的指揮棒下,鄉村教師人人都想辦法練「手藝」,教好書。

黃泥衝小學教師符海鷗,曾經接手過一個語數平均分只有30多分的班。於是,她從加減法開始教起,天天利用休息時間輔導學生,還走遍了每個孩子的家,與家長一起商量。2016年,這個班的語文平均分提高到了80多分,數學90多分,名列全縣前茅。

促教師成長,瀘溪的另一個做法是加大培訓力度。

縣裡每學期會選送2至6名中小學校長、10至20名農村中青年骨幹教師到發達地區名校掛職鍛鍊,跟班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管理經驗。每年按照不低於教師工資總額2.5%的比例安排教師培訓經費,實行全員培訓計劃,組織開展農村片村小全科型教師培訓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實施「燭光工程」,對中小學班主任進行全面培訓;創建名師工作室8個,評選州、縣學科帶頭人60人,定期組織送教下鄉、送研下鄉、送培下鄉。來自縣教體局的數字是,從2015到2018年,3年來全縣完成教師培訓1.2萬人次。

李蘭蘭就是縣語文名師工作室的成員。她告訴記者,每年名師工作室都會組織專業的培訓,針對教學上的一些問題進行討論研究,還會通過上示範課、同課異構展示出多種教學方法。「有了名師的幫助,鄉村教師也能學到高效的課堂教學方法,我們對鄉村教育信心更足了。」李蘭蘭說。

原標題:下得去 留得住 教得好——脫貧攻堅的「瀘溪教育答卷」之三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餘蓉

原標題:《老師搶著去鄉村小學教書,這裡的孩子們英語、音樂、體育都滿上》

相關焦點

  • 鄉村教師彭永翥:一位教數學的體育老師
    「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這話多少有些調侃色彩。但對今年23歲的鄉村教師彭永翥來說,他把這句話過成了真實的人生,他上師範學的是體育,實習教學也是體育,正式上崗主要教的卻是數學。對體育課,這位「95後」年輕教師仍舊有夢想有執著,夢想去改變鄉村學校的體育教育,白巖松的一句演講詞始終是他的座右銘——「體育首先是教會孩子們如何在規則約束下去贏,接下來要教會他們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
  • 農村小學140名學生僅7名老師 英語體育課成擺設
    農村小學140名學生僅7名老師 英語體育課成擺設 本版攝影/本報記者 朱柳笛     李市鎮一所鄉村小學門口,黑板上寫著「百年大計」,現實是全鎮6所鄉村小學都面臨師資缺乏的困境。
  • 他們的語文、數學、英語,都是體育老師教的...
    他們的語文、數學、英語,都是體育老師教的......女朋友去支教作為男朋友的趙鵬菲也承擔起了更多的責任他說:「我女朋友是河北平山縣西柏坡人,她的父母也都在這裡,
  • 他們的語文、數學、英語,都是體育老師教的!
    女朋友做出了一個決定:去尼泊爾支教正是因為這個決定讓兩個有共同目標的年輕人的心女朋友去支教作為男朋友的趙鵬菲也承擔起了更多的責任他說:「我女朋友是河北平山縣西柏坡人,她的父母也都在這裡,為了讓她安心支教,
  • 他們的語文、數學、英語,都是體育老師教的
    近日,一位90後研究生衝上熱搜無數網友為他點讚這位研究生就是河北平山縣一所小學的作為男朋友的趙鵬菲也承擔起了更多的責任他說:「我女朋友是河北平山縣西柏坡人,她的父母也都在這裡,為了讓她安心支教,我決定來到她的家鄉。
  • 他們的語文、數學、英語,都是體育老師教的……
    近日,一位90後研究生衝上熱搜 無數網友為他點讚 這位研究生就是河北平山縣 一所小學的特崗教師趙鵬菲 因山區老師稀缺
  • 平山:他們的語文、數學、英語,都是體育老師教的
    近日,一位90後研究生衝上熱搜無數網友為他點讚這位研究生就是河北平山縣一所小學的作為男朋友的趙鵬菲也承擔起了更多的責任他說:「我女朋友是河北平山縣西柏坡人,她的父母也都在這裡,」成為山區娃娃的良師益友自從趙老師來了以後這裡的體育課變得豐富多彩學生們接觸的運動項目越來越多
  • 樂清這個小學老師火了!提名「馬雲鄉村教師獎」!
    「這裡的孩子音樂基礎十分薄弱,對於唱歌,沒有高音概念,更是從未接觸過樂器演奏。」陳曉雯說,這裡的不少學生父母都在外打工,為生活奔波的家長們從來沒想過讓孩子去學音樂。為了點燃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陳曉雯在音樂課上,請學生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礦泉水瓶、紙杯、紙箱、鍋碗瓢盆為材料製作打擊樂器。
  • 在大山裡嘗試雙師課堂的英語老師:我的心都在這裡
    2015年貴州師範大學畢業後,這個從山村走出的小夥子又回到了山村,如願當上了鄉村教師。他來到貴州省興仁市大山鎮河壩小學,成了一名英語老師。盧中良也曾經迷茫過,甚至動過離開的念頭。但一走到課堂上,看到孩子們清澈的雙眸,他又猶豫了。「我捨不得走,我的心都在這裡。」盧中良說,這就是他從高中起就有的夢想,「當一個務實的人,哪裡需要就到哪裡去。」
  • 在大山裡嘗試雙師課堂的英語老師:我的心都在這裡
    盧中良,31歲,2015年起在貴州省興仁市大山鎮河壩小學任教至今,並任雙師英語課堂的助教老師,使目前這座大山裡的村小教育在當地屬領先水平。受訪者供圖他叫盧中良。2015年貴州師範大學畢業後,這個從山村走出的小夥子又回到了山村,如願當上了鄉村教師。他來到貴州省興仁市大山鎮河壩小學,成了一名英語老師。
  • 【助學助成】才學了半學期,道真縣鄉村小學孩子們的英語竟宛如歪果仁?
    項目採用以縣帶村的方式,第一年選取道真縣20所鄉村小學試點,為25名優秀的縣鎮教師提供100多節網上示範課和10多天教育專家現場培訓,再由縣鎮優秀老師通過線上支教的方式,為鄉村小學開設960課時在線英語課和480課時在線音樂課,讓鄉村小學課程實現「從無到有」,讓當地師資力量實現「從弱到強」,逐步實現縣內小學優質教育資源的內部循環。
  • 最美鄉村教師王永祝:山裡娃的「爺爺老師」
    柳林荒教學點位於海拔1600多米的地區,「五月仍需穿棉襖,半年都要偎火爐」是這裡的真實寫照。1990年,王永祝從離家近的金盆坦小學調到這裡,每天步行往返20裡山路去上課。白天教學,晚上回家還要幹農活,照顧母親、孩子。2006年以來,柳林荒一帶水源枯竭,他提著扁擔下山挑了7年水。但不管多累,王永祝都沒放鬆教學。
  • 在大山裡用雙師課堂「逆襲」的英語老師
    2015年貴州師範大學畢業後,這個從山村走出的小夥子又回到了山村,如願當上了鄉村教師。他來到貴州省興仁市大山鎮河壩小學,成了一名英語老師。幾年間,有人會直接跟盧中良說,「來到鄉村教書,一兩年你就得想辦法走出去,待久了就頹廢了。」盧中良也曾經迷茫過,甚至動過離開的念頭。
  • 鄉村教師故事:在中國「北極」鄉村小學的堅守
    這個小小的鄉村教學點,有著獨一無二的標籤:它是中國最北的鄉村小學,也是黑龍江省希望工程第730所、中國最北希望小學。2009年,大學剛畢業的王忠雷作為黑龍江首批特崗教師來到了這裡。「當你和孩子們在一起時,他們的眼神會讓你捨不得走。」看著坐在臺階上發呆的王老師,放學回家做完作業的孩子們都回到學校來找他玩。為了這些懂事的孩子,王忠雷留了下來。
  • 在農村教書有鄉村補助,為什麼一些老師選擇去縣城?原因很簡單
    「在農村教書有鄉村補助,為什麼一些老師選擇去縣城?」有人問。鄉村教師有鄉村補助,縣城沒有,讓我自由選擇的話,如果是在我剛畢業就有這麼一個自由選擇的機會,那麼我肯定會選擇去縣城任教。但是我現在已經在鄉村從教了接近18年,你讓我進城,不好意思,我還真沒有多少想走的意思。
  • 音樂背包客:遇見鄉村老師求知的目光和孩子們爽朗的笑聲
    有這樣一群人,TA們選擇走進鄉村學校,為師資力量薄弱的學校上音樂課,為鄉村合唱團做排練指導,遇見鄉村老師求知的目光和孩子們爽朗的笑聲,也遇見和自己相似的靈魂「快樂合唱3+1--鄉村中小學合唱藝術推廣」公益項目實施地——湖南郴州安仁縣和張家界慈利縣,為縣裡的鄉村音樂老師和孩子們帶來美好音樂時光。
  • 雲南鄉村教師代表:曾經的麻風村裡唯一的一名老師
    曾經,該校所在的村子是人們談虎色變的「麻風村」,沒有人願意走進這裡。而農加貴在他不到20歲的年紀,就成為了當地唯一的教師,一個人撐起一所學校,32年默默堅守,用知識照亮了「麻風村」孩子們的前程,在普通的崗位上成就了不普通的事業。  高二時,由於經濟困難,農加貴輟學。當老師的叔叔勸農加貴到「麻風村」教書,既可緩解家庭經濟困難,又能解決自身就業,這讓他陷入了矛盾之中。
  • 85後夫妻堅守中國最北鄉村小學 直言學校缺老師
    這個小小的鄉村教學點,有著獨一無二的標籤:它是中國最北的鄉村小學,也是黑龍江省希望工程第730所、中國最北希望小學。「太寂寞了,沒有人能說上話,只有和我一起來的另一個老師和學校的13個孩子。」「當你和孩子們在一起時,他們的眼神會讓你捨不得走。」看著坐在臺階上發呆的王老師,放學回家做完作業的孩子們都回到學校來找他玩。為了這些懂事的孩子,王忠雷留了下來。
  • 他們的數學真是體育老師教的,語文英語也是!真相令人動容
    「我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我的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我的英語也是體育老師教的」……在河北平山縣上文都完全小學孩子們語數外的老師是同一人——趙鵬菲這個90後特崗教師實力詮釋「我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學校這麼小』我來了一個禮拜都要哭了後來跟我導師談起他都沒聽說過什麼是特崗還勸我回去」
  • 湖南農村學校的年輕人:當90後老師「佔領」鄉村小學
    問他們為何選擇回家鄉教書,唐蓉琪說:「我是以師範生的身份走出大山的,現在能以教師的身份回來服務大山,很驕傲!」 問他們以後的打算,三個年輕人都選擇要繼續堅守教育崗位,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守望者」。 【老師教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