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春花秋月已逝去,不堪回首是故國!君有幾多愁?我都懂啊!

2021-01-10 單身的Y老師

前言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是我在高中時代感觸最深的一首詞,為它的千古流唱,為他的命運多舛!《虞美人》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後地下開出一朵鮮花,因以為名。

詞人李煜,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又號蓮峰居士。後以「日以煜之晝,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史載其「為人仁孝,善屬文,工書畫,而豐額駢齒,一目重瞳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彭城人。宋建隆二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沒有年號,世稱李後主。他是才子,也是帝王。李煜天生不僅僅是一位能寫詩詞會作畫會書法的才子,長相也一點不含糊,非常英俊瀟灑,是顏值與才華還有帝王之位集於一身的寵兒。

重瞳,這一說法在中國歷史上不難見到,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出了不少擁有重瞳的人,類似項羽晉文公之類的人物,他們都擁有重瞳。重瞳,就是一個眼睛裡有兩個瞳孔,而且兩個重疊在一起。在中國古代書刊上記載擁有重瞳的人一般都是聖人。

李煜,他是詞人,也是帝王。作為詞人他是成功的,他的詞開創了宋詞先河,給中國文學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讀他的詞,人間喜怒哀樂皆在其中可品味。作為帝王他是失敗的,江山在手中丟失,尊嚴在他鄉被踐踏,這種深沉痛苦的生命體驗,他都經歷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什麼時候結束的,以前的事情還記得多少!

又是一年七夕,你的生日,想想當初,美女成群,好酒好肉,現在,孤苦伶仃,一人惆悵,你是不是寂寞了?

你的的祖父本是官宦人家,在你出生的三個月後,便改朝換代建立了南唐,你就這樣,從官家公子一夜變成了小皇孫,榮華富貴,享之不盡,你本是第六子,按理說,帝位是怎麼樣也輪不到你的,你整天讀書寫字,不問朝政,瀟灑肆意,只願意做個清閒王爺看這世間山川河流,品那風花雪月。也確實沒有當皇帝的意思,以你的才情,你的風流,是不會想要被拘束的吧!

你的皇兄李弘冀「為人猜忌嚴刻」,你怕他猜忌,誤會,不敢參與政事。給自己取號「鍾隱」、「鍾峰隱者」、「蓮峰居士」,表明自己的志趣在於秀麗的山水之間,同時也表明自己無意與兄長爭位。可是造化弄人啊,你的皇兄太子野心太大而且為人殘暴,不顧勸告毒死了可能影響皇位繼承的叔叔,自己不久也暴病而亡。你的其他幾位哥哥都早早夭折,這一下,你便從老六成了老大,明明是可以活在兄長們的庇護之下,過完你瀟灑的一生的,偏偏造化弄人,讓你撐起了國家的重擔,25歲的時候順位成了太子,又在同一年登基成為南唐國君。

要說你登基的時候是961年,就在這前一年,長江北邊的趙匡胤便在後周南徵北戰並在宋州(商丘)取代後周自立北宋政權。趙匡胤是很有軍事才能和政治抱負的皇帝,大宋建立的時候南唐等政權還沒有收復,當然南唐這也在趙匡胤的目標之內。只是因為當時趙匡胤忙著滅南平、後蜀、南漢三國沒有精力分神收拾南唐,就這樣你在金陵安心的當了15年的皇帝,過著香車寶馬、美人在側、詩詞不離筆口的瀟灑快活日子。

迫於無奈,你順應大局接下了這個南唐的爛攤子做起了皇帝,你本身就沒有這個才能,你優柔寡斷,導致你犯下了許多政治錯誤——該殺的不殺,不該殺的殺了,你知道林仁肇是你錯殺了,你後悔,也無奈,你也沒有辦法。你風花雪月,好酒當歌,渾渾噩噩當著皇帝,生活沒有自由卻也快活!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宋朝建立後,手握大權的趙匡胤躊躇滿志地邁起了一統天下的步伐。看著殺氣騰騰的宋軍,他相信稱霸只是早晚的事情。宋軍兵鋒所至,荊南、後蜀、南漢等國家皆堅守不出。但即使是這樣,宋軍的統一步伐仍沒有絲毫減緩。建隆四年(963年),荊南被滅。乾德三年(965年),後蜀被滅。開寶四年(971年),南漢被滅。南漢亡國後,南方的政權就只剩吳越和南唐了。

你在位15年時間裡,不懂政事,沉迷於溫柔鄉不問今朝,天下動亂,你雖然不想管,管不了,但是你還是每年都給宋朝進貢大量金錢,希望南唐能夠殘喘一時。因為你雖然昏庸,但是,也知道宋軍戰鬥力的強悍,面對宋朝的步步緊逼,你選擇了示弱,想憑藉此來打動宋朝統治者,卻無異於與虎謀皮了。

為了向宋朝示弱,你選擇了這四種做法:

自降地位——你向宋朝表示,自己以後不再是南唐皇帝,而只是一個江南國主。而自己所用的玉璽,也將更換為江南國印。自降身份——你主動要求,宋朝皇帝趙匡胤可以對自己直呼其名。自降國家編制——由於自己已經不是南唐皇帝了,因此,南唐的國家編制也要降低。從此,你給下面下達命令不再用詔書,而是用教書。自己與下屬的關係,只是普普通通的上下級關係。而下屬的職位,也按次序依次降低,官職最低的官員,則直接降為平民。自降裝飾——為了使自己更不像一個皇帝,你還摘除自己皇宮宮殿上象徵皇權的鴟吻。

鴟吻,又名螭吻、鴟尾,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第九子,又有第七子之說法。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鴟吻是中國古代建築屋脊正脊兩端的一種飾物。初作鴟尾之形,一說為蚩(一種海獸)尾之形,象徵闢除火災。後來式樣改變,折而向上似張口吞脊,因名鴟吻,又稱「龍吻」。在房脊上安兩個相對的鴟吻,能避火災。

俯首稱臣還是沒能換來敵人的仁慈,最後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你親自開門投降,沒有哀鳴,沒有死亡,你終究是保全了你的子民!你總寄希望於自己的妥協,換來對手的仁義,但是這樣只不過更多的暴露了自己懦弱的本性,讓對手更加看輕你罷了!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都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鳳眼星眸,朱唇皓齒,冰肌玉膚,骨清神秀,你是否在懷念她,大周后?她通書史、能歌舞、工琵琶,與你有著相同的志趣和執著的追求。回想曾經一起合作完成了殘缺不全的《霓裳羽衣曲》。你們是如此恩愛,婚後如膠似膝的感情有增無減,陪伴你十年,生了兩個活潑可愛的兒子。本該陪你白頭的妻子突然病倒,久治不愈。眼睜睜看著病魔把她變得形體枯槁,神態木然,又因愛子仲宣卒死大受打擊,不久病故。你就像從天堂掉下了地獄,愛妻愛子相繼離你遠去,你骨瘦如柴,十分悲痛。幸好還有女英陪在你的身邊,和你一起度過了那些日子。

別時容易相見難,秋分颯颯涼意入骨,被降之後,你遠離了你的故國,孑身於北宋開封的一間深院內。我想在開封的那些日子裡,你應該是夜夜不眠的。思緒中你到了南唐宮苑,與小周后散步春花庭院,言笑晏晏!

開寶九年(976年)南唐滅亡後,你被帶至汴京,被宋朝天子封為違命侯,軟禁居住,過去無憂無慮的生活一下子變得拮据緊張,要說一開始還好,趙匡胤也是看到了你的才學,沒有為難你。倒是不久之後趙匡胤便不明不白死去了,從此你的生活簡直生不如死了,經濟方面更加困難,你曾向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宋太宗請求增加薪水改善生活,連看守你的老吏都要為難與你,簡直是從天堂跌進了地獄。

當了俘虜、被軟禁、生活拮据,看人臉色、無行動自由也就罷了,更讓人不能接受的是貪色的宋太宗趙光義看上了你深愛的妻子小周后。宋太祖去世後,宋太宗露出了好色本性,常常把李煜的小周后叫到宮中,一入宮幾天後才能出來,在裡面受盡侮辱,可此時的你只能這樣眼睜睜看著妻子被一次次玷汙,而忍氣吞聲。這是多麼大的人格屈辱和靈魂傷痛!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盡的春江之水滾滾東流!

浪花有意千裡雪,桃花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短短27個字,你勾勒出了漁父的舒適的令人羨慕的生活。江上,千裡浪花翻滾如雪,一望無際,境界闊大。浪花翻滾,本是「無意」,而你說「有意」,就寫出了漁父與大自然的親和感。江濤有意捲起雪浪來娛樂漁父的身心,襯託出漁父心情的快樂輕鬆。岸上,一排排的桃花李花,競相怒放,把春天裝點得十分燦爛。江上岸中所見,儘是美景。接著寫漁父的裝束和生活,身上掛著一壺酒,手裡撐著一根竿,想到哪就把船撐到哪裡,想喝酒隨時都可以喝上幾口,高興了就唱首漁父歌,多自由,多快活!這世上像你筆下漁夫這樣的自由人,能有幾個。你是多渴望自由!

你沒有勸漁父去學習考取功名,為國效力,而是從根本上就理解了一個漁父生活的簡單和自由,因為那種自由是你所奢求不到的,你不能躲開繼承王位的天命,這是你愁的開始,漁父除了自由,幾乎什麼都沒有,而你除了自由,什麼都有。所以,你對漁父的羨慕流於筆墨,對自由的渴望止於心靈。在「落花狼藉酒闌珊,笙歌醉夢間。」中「流連光景惜朱顏」。因此,《漁父》詞,是你心靈中的一絲自由之光,是放棄紅塵的灑脫夢想。

你一身憂愁難以排解,在四十二歲生日那天,你本想著請跟隨來宋的南唐樂伎演奏音樂以驅散心中苦悶和抑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你沒想到的是這首詞成了你的絕命詞,趙光義早就對你不滿,起了殺心,面對毒酒,你欣然接受,到了此時,死對你來說未必不是一種解脫,牽機毒是劇毒,服用後便會劇烈抽搐而死,你就這樣以最痛苦的方式告別了人間。故國已亡,佳人任在,終究你還是放心不下小周后的吧!

你死於非命,悽美的小周后失魂落魄,悲不自勝。她整日不理雲鬢,不思茶飯,以淚洗面。自此之後,太宗仍時時尋機要強召小周后入宮。小周后悲憤難禁,拒絕再入宮,終日守在你的靈位前。太宗雖無可奈何,還是賊心不死地不斷派人來做說客,威逼利誘。小周后欲以死相抗,終得暫得免再遭逼幸。短短幾個月後,小周后終因經不起悲苦哀愁與絕望驚懼的折磨,於當年自殺身亡,追隨你而去,一代佳人香消玉殞。我想,她是一定不會怪你的,這就是你們的愛情!

「做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不得不說李煜是成功的詞人!下面我則運用王國維先生的話來帶大家體會一下!

1、樸素清新之神秀也,革新於詞

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評價李煜詞時曾說:「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而且還說:「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主要是針對周濟在《介存齋論詞雜著》中所道:「王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後主,則粗服亂矣。」,王國維力爭為李煜正名,其實不用先生爭辯,李煜的詞我們大家有目共睹,詞在民間初起時,原本是抒情文學,敦煌曲子詞的作品,多反映了當時民間生活的真情實。但自其傳入宮廷和貴族大家,便被引上了歧途。詞在當時文人的手中,不過是為皇家貴族和士大夫在樽前歌邊娛賓遣興的工具而已。其中最突出的是以華靡的文詞來描摹婦女的體態和風情,其淫靡和庸俗低級的情味與六朝的宮體詩相似。而李煜卻用自己的真性情為詞帶來了一陣清新。

2、赤子之心有情之境,真情於詞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的開篇闡述了這樣的觀點:「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稱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李煜一掃花間柔靡之氣,關鍵在於他的詞有優美的意境,純真的感情,心靈的獨白,詞中有了詞人自己的身影與感情,能夠給人極大的情感上的共鳴。王國維評價李煜:「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都說李煜有著一顆「赤子之心」,李煜用真性情對待人生,進行創作。李煜不會刻意掩飾自己的情感,詞都是由自己的親身感受出發,大膽抒寫,毫無拘束,如飛流直下的瀑布一般一洩到底,盡情展露,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詞中帶有民間文學的風貌,使人讀來有一種新鮮、熟悉的味道。其亡國前的縱情享樂,不思朝政,亡國後的深悲劇痛都無所顧忌地展現出來。

3、亡國之音哀以思,寄情於詞

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此乃是針對李煜把自己現實的悲愁納入人生感悟,把懷念憂傷故國的情緒引入詞作,進行題材上的擴展;李煜後期的詞作因為生活的巨大變故而變得更具特色。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禮樂記》說:「亡國之音哀以思。」這句話簡練而又深刻地說明了在亡國這個悲劇上思想和感情的關係。從此,詞不再只是供人們清唱玩賞的娛樂文學,它同時也成了文人士大夫;階層表現情志、寄託理想、抒寫人生憂患的藝術形式。

結語

歷史註定你是一位昏庸無能的皇帝,卻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詞人。你從不掩藏自己的真性情,卻也是你的真性情害了自己,往事歷歷在目,你的命運是如此曲折離奇,只願你在你的夢中能寄情山水,不被拘束!帝王非你願,我們都懂!

相關焦點

  •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千古詞帝李煜最美絕命詞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這年的時光怎樣才能結束呢,過往的事我還能記得多少呢?李煜用歲月更替的自然永恆,來對比潮起潮落的人生無常,對比強烈尖銳,引人入勝。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昨晚這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了,春花又將綻放,回想起我南唐王朝、李氏社稷,都已滅亡殆盡、不復存在了,真讓人憂傷啊。
  • 詩詞朗讀: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
  • 千古傑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竟是後主李煜的絕命詞!
    千古傑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竟是後主李煜的絕命詞! 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
  • 李煜最經典的8首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談李煜,總也繞不開他亡國之君的身份。李煜的人生於他自己是個悲劇,於文學是卻一種幸運。他是史上最寫詞的寫得最好的皇帝,他的作品對詞的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王國維曾評價他——「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 李煜《虞美人》,人生之愁多不過這一江春水
    春花秋月,我們一聽到這四個字,一讀起這四個字,一想到這四個字,會想到什麼。如果沒有多少人生經歷的人,會聯想到很多美好的事物、經歷。但是,當你的人生有了很多滄桑的經歷的時候,春花秋月,便有了別有一番不同的滋味了。不論是誰,我們所有的情感和經歷,都被「春花秋月」這四個網絡起來,這裡面有快樂,也有憂傷,有不堪回首的往事,也有充滿希望的嚮往。
  • 高考必背64篇之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 亡國之君李煜最牛的一首詞,隨便挑一句都是千古名句,無人能超越
    李煜是五代十國時南唐的最後一任君主,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在政治方面沒有什麼太大的成就,但李煜卻堪稱是所有亡國之君中文採最高的皇帝。好像這並不算是什麼誇獎的話,李煜自身對書法研究頗深,丹青之術也有自己的心得,但這些都比不上李煜在詩詞上的成就高。
  • 【賞析】《虞美人》李煜
    只有積累一定量的感性的閱讀,才能對作家作品有更深刻的認識。以後大師兄會經常在公眾號分享作品的賞析文章,希望對2019年考研的師弟師妹們有幫助,作品原文大家可以自己找來讀。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成就了李煜的盛名,造成了李煜的悲慘
    大家好,我是新月說動漫,歡迎大家的到來!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李煜的一些小故事。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這首詞處處透漏著一個字「愁」。寥寥幾個字,便將離愁寫得如此真切!「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這一句更是將愁苦具體化,這讓我想起了李清照的一句詞句,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 李煜悔恨欲絕,在中秋節寫下一生最悲憤的詞,道盡人生悽苦!
    李煜登基後因缺乏治國能力,後期又整日和小周后飲酒作樂,南唐終於被北宋所滅。李煜也從一國之君變成了階下囚,在汴梁的囚徒生活終於讓李煜有所感悟,其詞風也大有轉變,哀婉悽涼,意境深遠,極富藝術感染力。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 〔五代〕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李煜最悲哀的一首詞,開篇只用7個字,便說透了人生無常
    李煜的《虞美人》,都說這是一曲亡國之音,詞調哀婉悲涼,實際上這是一首有微言大義的詞,王國維評李煜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從這首詞中就可以讀懂王國維為何如此評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春花秋月何時了」,春花秋月是什麼?春花年年開,秋月年年圓,宇宙是無窮的,所以春花秋月是循環的,永遠不會停止的。「往事知多少」,說春花秋月雖然在宇宙中不斷地循環往復,但我們的過往那些事,都已經消失了,你還能記得多少呢?
  • 《人間詞話》第十六則:邂逅李煜赤子之心,遇見李煜詩詞之美
    ——《人間詞話》第十六則一花明月暗,深夜幽會,他輕唱「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金陵城破,歸為人奴,他長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可是又有誰懂呢?李煜的愁是深沉的,毫無掩飾的,是花月春風到不堪回首的悽絕,獨立於天地之間,苟活於屋簷之下,他無奈又彷徨。
  • 「千古詞帝」李煜的這首詞,僅憑最後兩句,千年來便廣為傳誦
    最典型的便是古典詩歌,其中直接以愁字入詩的就不在少數。寫愁緒的詞人很多,其中寫得最好的,筆者認為是五代十國階段南唐後主李煜。想必各位相對於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並不生疏,單憑末尾兩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首詞上千年來便廣泛傳頌。那麼李煜在詞中到底表達了什麼樣愁情呢?最先,大家先從它的主題思想討論一下。
  •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詞帝李煜
    很長的一段時間,李煜都沉浸在失去妻兒的痛苦之中,他痛苦、寂寞、迷茫,年來年去,身邊卻少了相伴十載的妻子。在悼念娥皇的詩中,李煜自稱鰥夫煜。 《輓辭》【唐】李煜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未銷心裡恨,又失掌中身。
  • 老嘎講成語:不堪回首,故國破碎金陵夢
    成語不堪回首,出自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寫的《虞美人》,這首詞太有名了,估計大家都能背誦。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詞意很好理解,我就不解釋了。
  •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昨天寫了李清照的一首詞,今天就順著昨天的雅興,來給大家談一下李煜的詞。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被宋太宗毒死。
  • 張麗麗||讀才子李煜 聆千古悲愁
    悲愴,是為李煜還是為自己?我也說不清。在歷史的長河裡,我們都是匆匆過客,終將源於黃土,歸於泥桑,歲月會衝淡一切,衝洗一切。喧囂後還會有寧靜,寧以致靜。於是我在想,李煜是不是曾經也追求過靜?很想走進李煜,與他賞月對話,與他同消千古愁。可我永遠走不進他的世界,他的世界不屬於我。喜歡李煜的詞,喜歡的是他精湛的筆技,李煜的每一首詞、每一句話,都好像訴說一個傷心的故事。
  • 王國維:五代詞有句無篇,南宋詞有篇無句,有篇有句唯後主之作
    「有篇有句,唯後主之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就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也是李後主的絕命之詞。
  •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後主李煜死因大揭秘
    李煜(937~978),五代時南唐國主、詞人。字重光。徐州(今江蘇省徐州市)人。是南唐量後一個皇帝,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據《默記》載,李煜入宋後,宋太宗曾派徐鉉拜見李煜,李煜對亡國頗有恨意,以至「相持大哭、坐默不言」,太宗聞言不悅。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節,後主42歲生日,便在住所聚會后妃,作《虞美人》追思往事、懷念故國,並命南唐故妓詠唱,宋太宗聽到後非常憤怒,諸罪並罰,遂賜牽機藥鴆殺李煜。
  • 李煜用亡國代價,寫了首比霓虹羽衣曲更動人的詩篇,讀完淚流滿面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詞的上片開頭"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以設問開頭。"春花秋月"字面意思上就是代指春秋的百花和月亮。但在文中意思是春秋佳景也暗指時光變遷。這年年的良辰美景,什麼時候才能結束?開篇就留下了一個懸念。良辰美景乃人生四美,能夠遇到來一趟人間也不枉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