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做家長的總是十分擔心因為自己的疏忽大意,無法給孩子最好的照顧,延誤了孩子的身體發育和智力成長,因此媽媽總是想竭盡所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
其實,照顧孩子不一定要給他最優越的生活條件,注意一些日常細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合理的安排。
晴晴與姐姐家都生的是女兒,兩個孩子差不多大,正值暑假,就把姐姐家的妞妞接來玩兩天。
平時接觸得少看不出什麼,只幾天相處,晴晴卻對著小外甥女皺起了眉頭。小姑娘唯唯諾諾,一點朝氣蓬勃的樣子都沒有,明明之前很活潑,如今怎麼死氣沉沉?
看到姐姐對妞妞的教育方式,晴晴明白了。姐姐脾氣火爆,和孩子的溝通方式通常是採用「打壓政策」。
「你怎麼這麼笨,豬都比你聰明」,「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學學你妹妹」,晴晴勸姐姐不要對孩子說這麼狠的話,姐姐對此不以為然。
送走姐姐一家人後,晴晴忍不住和丈夫感慨,哪怕是大人天天被打壓,都會自我懷疑,何況是孩子呢?好好的一個聰明孩子,被不懂事的大人「養毀了」。
父母的言行舉止除了給孩子起到示範作用,也影響、規範著孩子的行為。積極的養育方式才能培養出聰明活潑的孩子,錯誤的行為則會引導孩子向不好的方向發展。
孩子最初的生活習慣同樣都是由父母養成,孩子的生活習慣不同,對其智商與情商的影響肯定有差距。
1. 與大人一起熬夜
許多和爸媽一起睡的孩子會隨著父母的作息一起睡,然而實際上幼兒需要的睡眠時間要遠遠多於成人。
0~3歲孩子每天要保證14個小時的睡眠,學齡前也要一直保持在11~12個小時左右。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針對1萬多名7歲兒童的研究發現,如果沒有相對固定的睡覺時間,或睡覺時間晚於21點,兒童在閱讀、算術等方面的成績會比較差。
睡眠不足不僅會影響孩子的閱讀能力和智力發育,也會讓孩子在白天趨於亢奮,躁動不安,甚至易怒暴躁,易與人發生肢體衝突。
2. 語言暴力
《大眾健康》2020年3期文章介紹,語言暴力不限於謾罵、詆毀、嘲笑等打壓式語言對待,我們通常覺得這種語言暴力離我們很遠。
但實際上對孩子造成侵犯和心理損害的話,都屬於語言暴力。
除了日常的吼罵、指責,父母對孩子的貶低和貶損都屬於語言暴力,比如「你怎麼這麼沒用」「你弟弟都比你強」。
健全人格的形成離不開父母愛的引導,而長期遭受語言暴力無疑會讓孩子性格發生扭曲,走向極端。
3. 不讓孩子哭
哭是孩子表達悲傷、委屈、憤怒情緒的方式,然而孩子尖利的哭泣常引來父母的反感。小時候哭父母還能哄一哄,孩子長大一點再哭,往往會引來父母的激烈制止。
然而不讓孩子哭就是不讓孩子發洩情緒,孩子在父母的強迫下長期壓抑情感,極易引起負面情緒的積累,以至於逐漸封閉自己,不願與人溝通,再想走進孩子的心裡就難了。
《請回答1988》中有一句經典臺詞:「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所以你稍微體諒一下。」然而想成為合格的父母,光靠孩子體諒怎麼足夠?
孩子在不斷成長,父母也可以不斷學習。學習是一種能力,如果某一次與孩子發生了衝突,父母也應該反思自己哪裡還需要改進。
父母不是絕對的權威,爸爸媽媽也會犯錯。父母和孩子的相處過程,就是互相影響,互相補足,有缺點不可怕,怕的是不願承認自己有缺點。
糖果媽媽叮囑:如果孩子出現了情緒或行為上的問題,父母請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有無不妥之處,雙方一起溝通來解決問題。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