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我的孩子怎麼了
脾氣怎麼這麼大?
前幾天,一位媽媽在微博上發出自己兒子發脾氣的視頻:
脾氣大的管不了,一不對付就「炸毛」,亂發脾氣,有沒有什麼好的教育方法?
每當看到這樣的視頻,就在心裏面默念:情緒穩定真的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前幾天和一位朋友家庭聚會,第一次見到她家兒子,是那種一眼就讓人喜歡的孩子,從內到外散發著陽光和活力。
7歲的小男孩,個子高高的,說話不緊不慢,邏輯清晰,主動提出帶著小妹妹玩。
大人在客廳聊天,兩個孩子在一旁玩拼圖,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拼得有模有樣。
更難得的是,他能耐心地教小妹妹,在妹妹因為拼不上去要發飆的時候,總能不急不躁,幫助妹妹想辦法。
一整天,沒見過這個孩子抱怨過、發過脾氣,要麼認真跟爸媽溝通,要麼容忍小妹妹的壞脾氣。
心裡想,這孩子教育得也太厲害了。我已經能看到這孩子發光的未來!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當中說:
「要想養一個貴氣、高貴、有教養的孩子,首先要把孩子的情緒養好。」
我們不要一個暴躁的人,我們要一個平和的人,暴躁的人力量在外面,平和的人力量在心裡。
深以為然。
別讓憤怒毀了孩子
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無論對孩子還是大人,都是一項需要「畢生修煉」的技能。
前些天有個新聞,江蘇鹽城有個男孩因為調皮,弄壞了飯店裡的物品,不得不找媽媽替自己賠償。
媽媽賠償之後,因為不滿孩子的行為,就開始訓斥指責他,
結果男孩不但不認錯,反而憤怒地衝上去打媽媽,還掐媽媽的脖子。
網友評價:這個孩子身上的戾氣太重。
這樣的孩子常常表現為沒有一點克制能力,沒有辦法克制自己的脾氣,缺乏根植於內心的教養。
發脾氣是一個中性詞,本身並不意味著好壞。
但孩子情緒失控時,通常意味著他的內心正在經歷著掙扎與風暴。
處在這種負能量之中的孩子,幾乎沒有辦法思考,也沒辦法正確處理生活當中遇到的問題。
心理學博士Matthew Mckay在《當憤怒毀了你的孩子時》一書裡,提到負面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這樣的小孩往往會在與人相處時,表現得更加強勢也更容易情緒低落,在學校表現也更差。
這樣的孩子通常會比普通孩子遇到更多的困難。
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
阻止發脾氣才是
孩子愛發脾氣當然有遺傳因素,但大概只佔20%-40%,更多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我們發現,愛發脾氣的孩子背後多半有一個暴脾氣,或者不耐煩的家長。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教育是:儘量控制負面情緒,最好不要表達。
「哭什麼,有什麼好哭的」,「不許哭!聽到沒有?」……
做家長的,經常教育孩子不能亂發脾氣,但事實上情緒反應並沒有錯,正如電影《頭腦特工隊》裡詮釋的:
害怕,可以幫我們躲避危險;
厭惡,可以幫我們遠離中毒;
憤怒,讓我們對公正有高度的敏感;
悲傷,會幫你獲得來自他人的支持。
這些看似負面的情緒,只要合理表達,都有重要的意義。
孩子對你發脾氣,恰恰渴望自己的情緒被父母看見或者向父母求助。
但面對孩子的脾氣,很多父母反而被孩子的情緒激怒,粗暴地以怒制怒。
兒童心理學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
「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指責,打壓孩子的情緒,孩子在爸媽身上學習到的,不是如何正確的表達情緒,是激發更嚴重的情緒反應,掉進更深的情緒泥潭。
那些能接得住孩子壞脾氣的父母,才能真正把孩子從情緒的泥潭中解脫出來。
在美劇《小謝爾頓》裡,有這麼一幕。
小謝爾頓在用餐時突然發脾氣,並憤怒地離開了座位。
爸爸找到他時,並沒有責怪他,而是認真地聽他說狠話。
直到小謝爾頓發洩完,爸爸才走上去,坐在他身邊,跟他分享他同樣糟糕的一天。
並跟他說:「所以,我理解你經歷的事情。」
爸爸的接納,讓小謝爾頓很快平靜了下來。
後來小謝爾頓接受了爸爸的補救建議,一場怒火,就此徹底熄滅。
老舍在談到母親時,曾深情地回憶說:
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百位教師,但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
老舍的母親一生甚少發脾氣,對待家人、對待孩子都溫和以待,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老舍對人對事,都以平和的態度,對生活充滿了希望。
怎樣養育情緒平和的孩子?
《大學》裡講「正心、然後誠意」,
正誰的心,不是孩子的心,是家長的心。孩子的氣質是父母的狀態慢慢內化到他們身上形成的。
你說什麼孩子不一定聽,但你的說話、思考方式他一定會效仿。
很多媽媽都很實在,看孩子一眼,能發現孩子身上3個問題,忍不住就要發火指出來。
有的媽媽看到自己孩子的優點和缺點,不露聲色。
知乎上有一個熱度很高的話題:#你見過哪些父母驚豔到你的教育方式#。
一位知乎網友匿名回答——
我媽的教育方法就很驚豔。
我學習能力差,學什麼都很慢,理解力也不是很好。小學的東西很簡單,大部分人都能考滿分而我幾乎都沒考過滿分。
然而每次考試回家老媽一次都沒有罵過我。
她甚至說,沒事兒,考的不錯,下次不要錯就好。
好幾次,我很難過地問她,我是不是真的很笨。
她說:
「你知道嗎?鍋越大,開水就越慢。他們的鍋小,所以很快就開了。但是你的鍋大,得慢慢開。你現在可能不如別人,但你以後會比別人做得更好!」
這簡直是教科書式的教育啊!她這樣鼓勵我,一直都在鼓勵我。
然後最終的最終,我考上了人大。
當母親用平和的情緒去教導孩子,孩子能很好地明白自己的錯誤在哪裡。
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查找原因、解決問題上,而不是應付母親激動的情緒上,這樣的孩子會更自信。
說到底,做父母的內涵不是「教」,是「養」,不是將自己的擔心、內心的不安、焦躁的情緒一股腦地拋給孩子,或者在孩子的情緒面前著急發火;
而是讓自己先「虛」下來,給孩子一個情緒空間,用良好的情緒滋養、保護孩子,才給到孩子內心成長的動力。
父母對自己教育上的質量和風度,也會被孩子學習到,當自己遇到接受不了的事情時,會更加平和鎮定,沉澱下來思考。
父母平和待人,孩子被這樣的態度感染,也能更好地與他人相處,
誰不想跟一個情緒平和的人交朋友呢?
希望每個孩子都心底有愛,眼裡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