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醃肉飄香時
本期推薦:
地點:績溪
美食:醃肉,又稱鹹肉或臘肉
菜品:刀板香、醃燉鮮等
每逢臘月,績溪農家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宰殺年豬。豬殺倒後,除了部分鮮肉作過年食用外,還有部分則醃製起來,作一年肉食之所需。
醃製之肉分兩部分,即豬腿和肉條。
豬腿用以製作火腿。
臘月醃製的豬腿,一般只能稱為鹹腿。
鹹腿經黴天發酵後,在腿表面呈現一層灰綠色黴斑,此時的豬腿,肉質豔紅似火,方能稱為火腿。
醃製的肉條一般不經黴季即可食用,稱醃肉、鹹肉或臘肉。從臘月醃製入缸,過了春節,醃肉即可取出晾曬,一周後便可烹製上席。這階段便是績溪的醃肉飄香時。
此時,當你走進績溪鄉村,農家的庭院裡、陽臺上可看到懸掛著一桿杆、一排排的醃肉,這是時間與陽光釀造的美味,也是春天農村的又一道風景;當你走進街坊巷道,還可聞到從村民廚房裡飄來的一陣陣燉製醃肉的異樣的醇香。
醃肉可煮熟切塊即食,也可切片做刀板香蒸食,或做粽芯食用。胡適一品鍋中有一層塊肉,這是用新鮮豬肉紅燒而成,有次在紫園吃一品鍋時,卻吃到用鹹肉代替鮮肉的,其味不同凡響。
用鹹肉代替鮮肉的一品鍋,比起鮮肉來更為醇香可口,且肥而不膩,這大概是一品鍋的又一創新吧!
績溪鹹肉上市時,又恰逢春筍出山之際,此刻,一道叫醃燉鮮的美味徽菜也在各餐館閃亮登場。
早年,聽說此菜源於胡雪巖母親給胡去杭城學生意帶的路菜筍燒肉,胡發跡後與左宗棠同宴時,把這道菜作了改良,後傳到上海徽館,才固定了這道菜的基本規制和名稱,叫醃燉鮮,是以醃肉與鮮燕筍同燉而成。
有友人問我,這醃篤鮮是海派菜呀!我用當年家父說過的一句話回答他,」績溪春筍有上十種,上海出筍嗎?」
很顯然,上海沒有醃燉鮮的食材資源。醃燉鮮的食材使用不一樣,就產生不同風味,有用冬筍,有用燕筍;有用火腿,有用醃肉的。
家父當年在上海徽館做的醃燉鮮更為別出心裁,其肉選用火腿、鹹肉、鮮肉小排與筍同燉,拿他的話說,這樣做的目的,是利用火腿的香,鹹肉的味,小排的鮮同燉一鍋,讓三肉的鮮香味在脆嫩的山筍中得到充分融合.
這樣的醃燉鮮吃起來可謂打三個巴掌不放呀!
也許你還想看:
績溪民歌 | 月亮起山一盞燈
回績溪過年——憶苦思甜唱歌謠
回績溪過年——上門請帶麻酥糖
不可不知的績溪禮節——茶禮
作者
邵之惠
簡介: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賽瓊碗代表性傳承人」、安徽省烹飪事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績溪縣烹飪(餐飲)協會顧問、績溪縣委、縣政府文旅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調研徽菜四十餘年,《安徽商報》稱其為:「徽菜,田野調查第一人」。
我國第一部《徽菜》專著的首席作者,該著作獲國務院首屆頒發的優秀圖書一等獎,入選中國新聞出版社出版的《經典中國》叢書,向世界百餘國家發行,又被臺灣聯創出版企業社以中文繁體出版向港澳臺發行。
績溪縣人民政府申報「中國徽菜之鄉」、「中國廚師之鄉」文本的執筆者。多篇徽菜論文入選刊載於《中國當代思想寶庫》、《飲食文化研究》、《中國徽菜》及高校學術刊物等。發表文章80餘篇,總計近百萬字。數十次接受央視、省衛視、港臺衛視及地方媒體關於徽菜產業史實的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