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寄託天下「 ID:gternet」
Dr. Simon Wang 王浩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 英語老師
香港城市大學 英語博士
牛津大學 教育學碩士
2019年1月30日是我英語寫作教學生涯中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世界著名的理工科期刊Nature(@Nature自然科研)通過其官網發表了我和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李詠燕老師題為How to write effectively for international journals的職場專欄文章。作為大學英語老師,我很高興有機會在頂級科學期刊網站上撰文,與全世界的科學家交流英語論文寫作與教學的經驗。由於Nature原稿篇幅有限,本文將介紹筆者為理工科博士生開展論文寫作教學與指導的經驗,與廣大英語和理工科的高校老師、博士研究生交流。
▲Nature在2019年2月1日發給讀者的電郵提醒中介紹筆者關於論文寫作的專欄文章學術寫作的核心要素與策略是語言的再利用(Language re-use),這一點Prof. John Flowerdew與李詠燕老師早在2007年的一篇Applied Linguistics上刊登的論文已經指出。而要充分和高效地利用已發表論文中的思想和語言,系統科學地管理文獻是十分重要的。網絡時代,可供讀取學習的文獻十分豐富,博士生應該學會利用Zotero、Mendeley、Endnote等文獻管理軟體構建自己的文獻管理流程,逐步搭建屬於自己的文獻圖書館。很多同學利用這類工具為自己的論文稿添加引文和生成文末的參考文獻列表,雖然這確實很方便,卻不是文獻管理的關鍵所在。
要做好文獻管理,博士生需要回答以下的問題:
1、如何通過不同的渠道獲取和自己科研有關的文獻?
2、如何對獲取的文獻分類、做筆記、加標籤、建立關聯以方便後續的使用?
3、如何規劃和管理文獻閱讀時間,為做科研、寫論文做好準備?
文獻管理軟體是設計者在總結了很多學者管理文獻的實踐經驗後開發的工具。對於缺少文獻閱讀與管理經驗的同學來說,學習使用這些工具也是汲取資深學者、同行經驗的過程。以Zotero的關聯項目(Related item)這個功能為例。用戶可以在研究條目(如論文及論文下的筆記)之間建立關聯,這種操作可以體現出論文之間本已存在的引用關係,也鼓勵用戶在管理文獻時更關注這類關聯。有人會質疑英語寫作課上教授文獻管理技巧的做法,認為這是大學圖書館的工作範疇。這種看法是基於對英語教學比較狹隘的認識,覺得英語老師只應該關注語言表達。而事實上,英語老師不應該固步自封、被傳統的學科邊界所局限,而應該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為幫助學生在撰寫論文時有效地利用現有文獻中的思想和語言,和學生探索如何利用軟體工具建立個性化的文獻管理體系。
在有效管理文獻的基礎上,博士生應該學會分析已經發表的論文作為自己寫作的範本。這裡的關鍵在於選取與自己計劃發表的論文在內容、結構上都具有可比性的論文。在教學實踐中,我遇到過部分同學選取Science或Nature上的論文作為範本,也有同學選取綜述類的論文來分析學習。由於這些文章和同學自己打算發表的論文差別很大,分析這類文章的指導意義就比較有限了。而分析論文的策略可以概括為:
不要問作者說了什麼,而要問作者為什麼和怎樣說。
Ask not what the authors have to say; ask why and how they say it.
換言之,我們分析文章的關注重點不是文章所要傳達的信息,而是觀察作者為什麼寫以及如何寫這段文字。以上面Ask not …; ask ...這句話為例。從功能和目的的角度來看(why),這句話是在提供指引,告訴讀者不要關注什麼問題和應該關注什麼問題。從語言表達的角度來看(how),這句話由兩個獨立的祈使句組成,且前後兩句的句式很接近。有經驗的讀者還會從這句話聯想到John Kennedy的名言Ask not what the country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the country. 通過分析這個句子功能和表達(而不是內容),同學們在寫作時也可以借鑑這個句子,寫出內容完全不同,但功能和句式結構類似的文字。這便是分析範文的意義所在。
近年來利用語料庫開展英語教學對於大多數英語老師來說都不再陌生。而對於博士生論文作者來講,收集了學術論文的語料庫如COCA和BNC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導同學改進詞彙的使用和增加句式的多樣性。但是,針對理工科博士生在寫作論文時所使用的專業詞彙,這些語料庫未必收集了相關的文獻和詞句,也不一定能提供恰當的指導。有學者倡導利用AntConc等工具教學生自行建立論文語料庫;但在實踐中,這種做法可能花費學生大量時間精力而回報有限。事實上,同學們可以學習兩種比較簡易的個性化語料庫使用方法:
1)谷歌學術高級搜索。
通過指定擬搜索的期刊名稱和關鍵詞,用戶可以找到某個具體期刊裡含有這個關鍵詞的句子,從而學習句子中的詞彙使用和句子表達。例如下面的谷歌學術搜索就能提供3000多個出現在Nature及其子刊上含有這個詞組的句子。
「increasing attention」 source: Nature
▲谷歌學術搜尋引擎已經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學術文獻語料庫,英語老師與學者還有必要搭建新的語料庫麼?2)Zotero的附件全文搜索。
同學們將自己閱讀的文獻以PDF格式導入Zotero的文獻庫後,Zotero會自動對PDF的全文建立索引。如果同學想學習某個單詞或詞組的用法,可以通過附件全文搜索的功能找到包含這個單詞或詞組的PDF文檔,打開PDF文檔在利用Ctrl-F即可定位該單詞與詞組。
英語寫作教學的難點在於不管老師教的如何精彩,學生真正動筆寫的時候還是會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很多都不是課堂上所能預見的,也不是課堂上教授的技巧所能解決的。因此,最有效的寫作教學其實是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獲得老師的個性化指導。有人認為英語老師沒有相關的學科背景知識,不能針對專業論文稿的內容提供意見。過去十多年,我輔導超過100位博士生寫作英語論文並協助他們成功發表SCI論文;我個人的實踐經驗與這一觀點並不吻合。英語老師可以作為一個沒有專業背景但受過學術用途英語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訓練的讀者學習和了解作者所做的研究工作,從整體上把握導論(Introduction)和討論(Discussion)的基本思路與脈絡,並就已有文獻的回顧和梳理是否充分、創新點是否突出等問題提供意見。雖然處理這類內容與思路的問題,專業領域的導師更有經驗,學生嘗試用淺白的語言向英語老師介紹自己的科研,對於理清思路、補充內容也是有幫助的。而英語老師作為旁觀者也許能從新的角度提供意見。
還有很多同學在找我輔導論文寫作的時候都會強調需要修改語法錯誤,覺得英語老師的角色就是語言編輯。我和Prof. John Flowerdew在2016年的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上發表論文,分析了15篇我協助發表的SCI論文的初稿和最終版本,發現語法錯誤的修改只佔所有修改的20%,而大多數的修改都涉及到句子層面的內容表述。我在輔導的時候總會花很多時間和作者用漢語討論,了解有問題的句子背後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然後和作者一起找到最合適的英語表述。這個過程絕不僅僅是語法的修改。正是考慮到我和作者的當面交流對論文修改的幫助,我一直很懷疑Elsevier、Springer等出版社旗下的論文編輯服務,如何能夠在不和作者交流的情況下有效的修改論文。
由於很多理工科領域的內容與英語老師的所熟悉的知識領域相差很遠,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與理工科作者深度交流具體的科研思想及其英語表達,是需要相當的勇氣和毅力的。然而,英語老師參與博士生、青年教師的論文寫作與修改,親身體驗其中的酸甜苦辣,並在作者的幫助下一窺相關領域科研的奧妙,這個過程對於我們開展專門用途學術英語教學很有幫助,因此值得嘗試。
這次我有機會在Nature這樣的頂級科學期刊網站上撰文,並不是英語教學理論研究方面有貢獻,而是在宣傳與分享英語教學研究成果上有所突破。Nature作為一份以理工科學者為對象的期刊,在英語老師的群體裡受關注的程度可能並不高,會想到向這個期刊投稿、撰文的老師就更少了。畢竟,真正有實力做科研的英語教育學者應該在SSCI期刊上發文,這才是推動學科發展、構建新知識的正道。不過,作為英語老師和語言學學者,我們也應該面向更廣闊的受眾,將我們的專業知識和領域外的學者、公眾分享交流。同樣的,我們在和理工科博士生交流時,也應該鼓勵他們通過各種學界非主流的途徑(如報刊雜誌、新媒體)向領域外的學者、公眾介紹自己的科研成果,甚至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參與社會時事與公共政策的討論。走出我們自己的科研象牙塔,用淺顯的文字將學術成果與思想在更大的範圍內傳播、影響更多的人,這是學術交流的應有之義。
Wang, S., & Li, Y. (2019). How to write effectively for international journals. Nature.nature.com/articles/d41
Flowerdew, J., & Wang, S. H. (2016). Author’s editor revisions to manuscripts published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32, 39–52.doi.org/10.1016/j.jslw.
Flowerdew, J., & Li, Y. (2007). Language re-use among Chinese apprentice scientists writing for publication. Applied Linguistics, 28(3), 440–465.
如需轉載,請聯絡:simonwang@hkbu.edu.hk
感謝閱讀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關注寄託公眾號:gternet
20fall的你是不是在找組織?
還不快加入?
本文內容來自@寄託天下
誕生於2000年的寄託天下
最大最有情懷的留學交流平臺
考試 | 留學申請 | 海外生活 | 就業
請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