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羅榮桓元帥故裡、被譽為「湘江明珠」的衡東縣,以堅決態度、有力舉措、務實作風堅決打贏「禁捕退捕」這場硬仗,推動長江大保護和生態修復走在全省前列。
一江秋色湘江美。
10月11日上午,筆者從衡東縣大浦鎮輪渡碼頭出發,乘船沿著湘江大浦鎮至霞流鎮河段,察看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工作開展情況。江面上,河水靜悄悄地流淌,閃動著粼粼的水光,三五成群的小魚兒在清澈的水中怡然自得地遊著,煞是可愛。
一直以來,湘江是羅榮桓元帥故裡衡東的母親河、生命河。千百年來哺育了一代代衡東兒女,也滋養庇佑著無數生靈,是令世人嘆為觀止的生態寶藏。
然而,隨著人們無節制的索取和開發,湘江的生態環境迅速惡化,「無豚之江、無魚之江」早已不是危言聳聽。
「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字字千鈞,為新時代長江經濟帶發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定調領航,更為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轉型之路指明前進方向。
讓「禁漁令」落地有聲。「衡東要把修復湘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的戰略位置,全力推進湘江、洣水和永樂江『三江』衡東段水域禁捕退捕。」衡東縣委書記陳禮洋說,堅決打贏這場生態保衛戰。
十年禁漁
讓母親河休養生息
長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滔滔江水哺育著424種魚類,光特有魚類就有183種。
然而,近年來受酷漁濫捕、環境汙染、江湖阻隔、攔江築壩和地質災害等因素影響,長江流域的魚類資源明顯衰退,水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最終形成「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的惡性循環。
作為長江重要支流,湘江是長江珍稀特有魚類和水生生物的重要棲息地或產卵場。省水產科研所提供的資料顯示,這幾十年來,湘江青、草、鰱、鱅四大家魚產卵場受到嚴重破壞,四大家魚早期資源下降90%以上。
實施禁捕,讓長江休養生息,迫在眉睫。去年,農業農村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明確規定,從2020年開始,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將進入十年禁捕期。
竭澤而漁則無魚可漁。「湘江休漁保護了魚,也保護了水,保護了生態。」衡東縣委副書記、縣長徐志毅說,十年禁捕,是為了將來「年年有魚」。該縣將堅守「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要求,確保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政策落到實處。
禁漁十年「零容忍」。衡東縣第一時間制定了「禁捕退捕」方案,並公布「時間表」:
——衡東湘江大源渡航電樞紐以上到大浦獅塘尹家河段水域為水生生物保護區,自今年1月1日零時起永久性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湘江大源渡航電樞紐以下到三樟鎮澎陂港衡東段水域(包括洋塘河壩到洣河湘江交匯處的洣水水域)自今年1月1日零時起,暫定十年,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生產性捕撈。
——洋塘河壩以上洣水衡東段水域、永樂江衡東段水域將從明年1月1日零時起,暫定十年,禁止漁業資源生產性捕撈。
如此大規模、大跨度的禁漁,在衡東歷史上尚屬首次。這意味著衡東進入全面生態修復期,水天一色的畫面還將是常態,但「漁舟唱晚」的場景在未來10年內將不再出現。
退捕漁民
能上岸更能致富
一條漁船撐起一個家。
「小的時候,湘江水很清,魚也多。一網撒下去,捕個百把斤魚蝦沒問題。」家住新塘鎮文峰社區的居民谷建美,是該縣原有的持證專業漁民之一。小谷佇立在岸邊,右手指著江面說,那時候,湘江就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
「現在,入網的魚兒一天比一天少不說,個頭還一個比一個小……我家幾代為漁,沒想到這養育我們的母親河越來越貧瘠!」小谷坦然地說:「湘江養育了我們,現在是我們回報的時候了。」但他又發起愁來:「除了打魚沒別的生計,往後拿什麼養家?」
為做好退捕漁民安置工作,衡東縣組織專人以調研、座談等方式,摸清漁民生產生活和家庭收入情況,廣泛徵求他們的意願和訴求。經過20多次修改完善,縣裡拿出一套退捕轉產轉業工作方案,讓退捕漁民「能上岸」更「能致富」。
「我家在交船上岸籤訂退捕協議後,利用退捕補貼承包了一個魚塘,學習一些養殖技術,一邊養魚,一邊將垂釣等休閒漁業發展起來,進一步把跟魚有關的事業做大。」谷建美說,儘管事業剛起步,但他對市場前景充滿信心。
目前,衡東縣像谷建美這樣的持證漁民共有94戶。去年下半年,縣農業農村局組織專班,對標省市持證專業漁民的認定標準,通過嚴格審核,先後進行4輪排查摸底、精準識別,經過六輪公示無異議後,最終核定持證專業漁民68戶,持證兼業漁民24戶,非漁民2戶。持證漁業船舶94艘,已經全部上岸拆解回收完畢。
說幹就幹。7月26日,吳集鎮楊梓坪村。隨著挖掘機將12條漁船從湘江支流洣水河裡吊上岸來,標誌著該縣境內湘江、洣水和永樂江「三江」衡東段的94條持證漁船、1050條涉漁「三無」船舶全部「清零」上岸。
讓漁民從因漁而居、靠水吃水,變成因水而居、因水而業、因水而興,保障他們的「後漁民時代」生活不因此下降,這是衡東全域十年禁漁後的民生問題。
今年3月,衡東縣所有退捕漁民上繳給政府拆解的漁船網具一次性補助、漁業船舶登記證回收補助、退捕漁民規定時間內籤訂退捕協議獎勵資金以及漁民過渡期生活補助共計250.857萬元,已經全部發放到位。
同時,衡東縣還編制出臺了《退捕漁民就業服務政策清單》,為他們「量身定製」了就業創業服務補助、職業培訓、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公益性崗位安置等十項「政策大禮包」。縣就業服務中心先後開展推薦崗位560人次、提供培訓信息240人次、職業指導140人次,開展淡水水生動物養殖等技能培訓150人次。
7月27日,該縣首場退捕漁民專場招聘會在新塘鎮湘水村舉行,參會的24家企業提供了普工、包裝工等一線就業崗位1200餘個,吸引了100餘名退捕漁民及家屬前來參與招聘,現場達成就業意向39人。
衡東縣人社局負責人介紹,漁民上岸後,該縣將通過鼓勵自主創業、務工就業、安排公益性崗位等方式解決漁民就業問題。
嚴防死守
確保全域禁漁實施
十年「禁漁令」的實施,對執法工作提出了不少挑戰。
「十年全域禁漁,力度之大、範圍之廣、時間之長,可以說是前所未有。」衡東縣副縣長譚志興告訴筆者,首先是地域跨度大。湘江幹流在衡陽市境內共有266公裡。其中,最長的一段就是湘江衡東段,長達84.2公裡。加之洣水和永樂江,「三江」衡東段總流程長達170餘公裡。
據了解,其次是漁業生產環境複雜。「三江」水域內水庫、河壩眾多。尤其是洣水因梯級開發,被分成了4段相對封閉的水體,漁政執法無法實現「一船到底」,只能分段執法。「尤其是涉漁『三無』船舶多、非法捕撈手段不斷翻新等問題。」譚志興說,如不拿出「硬招實招」,「禁漁令」將是「一紙空文」。
「撒開五指」,不如「握成一拳」。今年,衡東縣成立漁業行政執法集中整治領導小組,整合縣公安、農業農村、水利、交通運輸、市場監管等執法力量,建立多部門、跨區域聯動機制:
——強化非法捕撈的源頭治理。今年以來,各職能部門共派出45名精兵強將分成4組,配備4艘行政執法船,對禁捕水域進行24小時不間斷巡查,重點打擊「電毒炸」、「絕戶網」等非法作業。目前,該縣已偵破非法捕撈刑事案件7起,抓獲嫌疑人12人,移訴5人。查處涉漁行政案件14起,行政處罰14人。
——加強對消費市場的終端治理。該縣市場監管部門對轄區內漁餐飲單位、農貿市場、超市等進行拉網式檢查,督查經營者和單位不得購買、加工、銷售野生魚、湘江魚等水生野生動物,禁止發布出售、購買、利用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廣告等。在市場終端加強對湘江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
——基層群防群治用足「繡花功夫」。沿江各鄉鎮積極宣傳禁捕退捕政策,加大對違禁漁具、涉漁「三無」船舶的摸排力度,完善摸排臺帳。並進一步發揮河長職能,組織人員對河道開展巡查,依法打擊非法捕撈人員。
「禁捕不是結束,而是衡東『三江』生態全面修復的開始。」徐志毅說,十年禁捕以後,受利益驅使,非法捕撈的行為可能會增多,執法力度必須加大。「難度肯定有,但我們不會留下執法死角,只要久久為功,肯定會取得應有的成效。」
湘江逶迤去,青山相向開。十年禁漁,十年別離,十年守候,為長江「留白」,更是為衡東後世「留蔭」。人們期待十年之後,衡東縣域內的「三江」水清魚美,漁舟唱晚。
(文/陳鴻飛 章焱平 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