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對奧爾罕·帕慕克感興趣,是因為看了一檔綜藝節目《鏘鏘行天下》,而之前對細密畫、對土耳其、對帕慕克都知之甚少。
在買來這本《我的名字叫紅》之後,望著這600多頁厚厚的一大本,以我以往閱讀諾貝爾獲獎作家作品的經驗,真是有一種畏難心理。但是看的開始看了之後,這種顧慮就打消了,相反,閱讀的快感讓我手不釋卷了。
這本小說給了我一種不同的閱讀體驗。整部作品全部採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在不同的角色之間跳躍,帶給我的新鮮感就像當年第一次讀高行健的《有隻鴿子名叫紅唇兒》。這於這種寫法,我最開始想到的是《雪山飛狐》裡大家講故事,把故事拼合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也有人說很像《羅生門》。不同的是這部小說裡面完全採用了第一人稱,而且裡面的角色不僅僅是人類,其中最讓人感興趣的是《我是一枚金幣》這一章。就像是給金幣安裝了一個高清攝像頭,全程的用第三視角冷靜的看著各色人等對金錢的貪婪,和為了金錢採取的各種手段。單獨拿出來,也是一個精彩的短篇。
小說講的是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的御用細密畫家們的故事。故事的開頭是一個謀殺案。這些當代最頂尖的畫家們本是同門師兄弟,但是在對是否採用西方透視技術來改變傳統細密畫技巧方面,他們產生了分歧,甚至分歧大到了不惜採取暴力的謀殺來解決。這裡面夾雜了暴力、糾纏著愛情、混雜了宗教、糾葛著信仰。
故事從一個死者的獨白開始,漸漸的,一個看似不起眼的謀殺案被層層剝繭,帶著我們進入了一個文化激烈碰撞的大時代。在這個大時代裡,再偉大的細密畫大師好像也不過是大浪淘下的一粒沙。有人想逆轉時代,有人想趁勢而為。堅守還是改變,但是好像都不重要。整部小說讀完,殺人兇手好像得到了應得的下場,故事是一個大團圓的結尾,但是故事背後的沉重好像才剛剛開始。我覺得我應該思考點什麼,但是我又不知道我應該思考點兒什麼。
在小說裡,不得不說的是細密畫,這一起源于波斯,活躍於伊斯蘭世界的畫種。這一畫種始於《古蘭經》的邊飾圖案。它是一種用來裝飾書籍的精緻小型繪畫,一般認為起源於歐洲的手抄本和小型木板蛋膠畫。它在帖木兒王朝(約公元1369-1500年)達到鼎盛,18世紀後因歐洲殖民者入侵而幾乎消亡。小說裡的故事就發生在1590年代,正好是細密畫頂峰的末期。另外,小說裡還多處提到中國畫對細密畫的影響,感興趣的讀者不妨考據一番。
最後再說一下,紅並不是一個人,而真的是一種顏色。《我的名字叫紅》也是整部小說裡的一章。作者帕慕克年輕時候曾學過畫,大概這一段也是他本人對顏色的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