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紅》,【土耳其】奧爾罕·帕慕克 著,沈志興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讀友:Joshua水木書華
時間:2017年9月30日
如果我讀懂了這本書,我一定會推薦的,只可惜我沒讀懂。
我想知道沈志興這位大學老師在事隔11年之後,願不願意懷著「懺悔之心」把自己的處女作再翻譯一遍,因為這個譯本實在毫無出彩之處。
如果作家或譯者想要抒發某種情懷的話,作家霍達能甩出二人好幾條街;如若不是想抒發情懷的話,就當閉口不言。
沈志興說,我在土耳其讀了5年本科,「我對土耳其的歷史和宗教比較了解」,而且自己是教土耳其語的,本書又是譯自土耳其原文……
沈志興還表達了對臺灣譯本的不滿:「臺灣版本是根據英文版本翻譯過來的。我參考了臺灣版本,糾正了它原有的一些翻譯錯誤,在語言風格上也作了一些調整,比如蘇丹傳令官司令穆斯塔法·阿甘(繁)——蘇丹使節主管穆斯塔法老爺(簡);我是你摯愛的姨父(繁)——我是你們的姨父(簡)。」
既然沈志興老師這麼學貫中西,那麼下面這句話當如何解釋?
「我眼前浮現出了這麼一幅場景:被嫉妒的兄弟丟入井裡的約瑟夫正被米迪揚的商人們從井裡撈出來。」——第18部分「人們將稱我為兇手」。
如果按照《古蘭經》的體例,這句話應譯為「優素福正被麥德彥的商人們從井裡撈出來」。
如果按照《聖經》的體例,這句話應譯為「約瑟正被米甸的商人們從井裡撈出來」。
作者已經讓我們讀者的心備受煎熬了,這個蹩腳的譯者居然還來搗亂!我很佩服推薦這本書的人,他們腦中超強糾錯的能力很強,他們是鐵粉!
譯者水平這麼有限,居然沒把他們嚇跑。這本書太厚了,但我想快點讀完。譯者應該很有知識,但沒有文化,句號。
▲《紐約客》,白先勇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讀友:阿拉蕾
時間:2017年9月29、30日
在臺北是《臺北人》,在紐約是《紐約客》。卷首語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道盡了作者身處異國他鄉的孤寂和無奈。
謫仙,原指神仙被貶入凡間後的一種狀態,在這說的是李彤和黃鳳儀。
李彤,一位「中國的皇帝公主」「五月皇后」,美麗、任性、佻撻。後因內戰爆發,家人遇上太平輪沉沒事件雙雙去世而深受打擊,卻又不願討巧求存,不肯像她的另外三位朋友那樣屈從於強大的現實,過安穩、正常的生活,不斷以各種反常的方式與生活抗爭。然而最終只能客死異鄉。
黃鳳儀,一位「蒙古公主」,同樣地出生於官宦世家,父親早逝,母親欠了一身的債送她出國,美其名曰留學,其實是為了她能找到個好的歸宿。可是在紐約大學受了兩年的洋罪後,她淪落為陪酒女郎,陪著「老蜜糖」喝酒尋歡。可笑的是,在她寫給母親的信裡卻是充滿了輕鬆和解脫。
她們在紐約紙醉金迷、他們在紐約醉生夢死,他們在紐約這個最自由的年輕城市,做一名紐約客,獲得的到底是自由,還是無助的孤獨?
《夜曲》是這三篇裡面唯一一篇女主連夢裡都想著回紐約的文章。才子佳人是有著中國心卻不被祖國所接納的「紐約客」,坎坷的命運,讓人唏噓。
本書今日完結。
6篇內容,從國人到民族到世界的延伸;從表現中國人天上人間的「謫仙」,到中國人對政治的「覺悟」,再到中國人和外國人共同面對愛滋病這場「瘟疫」。作者的視野和包容心越來越廣。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紐約爆發愛滋病危機,這場「瘟疫」奪走了太多人的生命,並且引起了恐慌和歧視。
《Danny boy》《Tea for two》描寫的就是那個時代的故事。描寫了一種超越種族、性別和文化的大愛,在面臨整個人類共同的災難面前,個人靈魂的救贖和集體的互助精神。
同性戀,到現在都還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同性戀者,到現在還是被多數人歧視的人群。想起看《奇葩說》的時候,蔡康永在節目中含著淚道出心聲「我們並不是妖怪」,看著都覺得心酸。
的確,他們也都是人啊,人人生而平等啊。關於為什麼同性戀會被歧視,之前也跟人討論過。
一來就是影響最為廣泛的——同性戀者是愛滋病的高發人群,特別是男同性戀者。二來就是違反動物界的本能——繁殖,若同性戀行為大規模出現,則很有可能不利於整個人類的繁衍。
第三就是違反了人類對性別的最初印象,也就是「男人就該有男人的樣子」,男人是陽剛、剛強的;「女人就該有女人的樣子」,女人是溫柔、柔順的。另外還有宗教、文化觀念等的因素。
所以對同性戀的態度到底應該怎麼樣,我覺得最折衷的應該是不支持不歧視吧。最後,用一部美劇的名字結個尾:「同志亦凡人」!
▲《探索現代社會的起源》,金觀濤,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5月版
讀友:毀我齋
時間:2017年9月30日
1985年出版的《西方社會結構的演變》,用系統論取代決定論展開新史觀探索之嘗試,闡明了西方現代社會如何從古希臘羅馬社會演化,研究了西方社會結構的演變機制,探討了資本主義制度為何在英國首先確立的原因。
2007年作者感到用系統論把當年研究和後來思想史探索統一起來的方案成熟了,故決定再版《西方社會結構的演變》,並為它寫了導讀,這就是本書。
當年的研究有些稚氣,但那是一個啟蒙的時代,作者有關心人類命運的宏大心靈和跨學科研究綱領,而現在青年一代關注的多是具體的細節,思想正在被專業吞沒。
《走向未來》叢書那些編委和作者也許是最後的思想者——包指《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甘陽、劉小楓、李銀河、陳平原、周國平、趙越勝、徐友漁、錢理群……
也包括我念茲在茲的李澤厚、劉再復、何新。也許今日,對於嚴肅的思想者和出版者,只有六個字才能使其存在下去:為堅持而堅持,這也是本書存在的最大意義。
▲《山海經研究》,張春生 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讀友:自由
時間:2017年9月30日
這是我誤打誤撞,從百度雲盤上下載下來的一批資料裡的一篇,PDF格式,在電腦上打開,就是這本書的電子掃描版本。
其他一些中國古籍資料也是原書的電子掃描版本,均是PDF格式。此後,再也沒有機會尋得那些下載地址了,真是幸會幸會!
看到這些中國古籍資料的原書的電子書,我仍然感到震撼。這些書,都是自己平時無緣看到的,現在卻能清清楚楚的看到了。不僅是原書的封面,還有它的內容,而且都是中國的楷書或行書。
對於曾想練習書寫大字的我來說,書中這麼好的字,也夠我臨摹學習一輩子了,特別是感嘆中國的古籍資料真是浩如煙海,一個人一輩子也看不完的。更何況自己不怎麼懂文言文,書中文字又沒有標點,閱讀起來都困難,更不要談研究它了。
在這些書籍面前,我真的感覺到自己的渺小無知了。
《山海經》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具有百科全書性質的文明典籍。它涉及的學科之廣,令人嘆為觀止。舉凡地理、歷史、宗教、文學、哲學、民族、民俗、動物、礦物、醫藥……無所不包。
迄今為止這是一部前人留下的最為玄奇、怪異的不朽名著。直接看《山海經》原文始終看不懂,還是先看看別人研究《山海經》的書吧。
這批資料裡,關於《山海經》研究的專著好多本,足夠我看一陣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