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會計法制定過程中涉及的一些會計基本理論問題,也就是當前我國會計理論發展中的幾個問題。
會計是什麼?就是要回答會計的質的規定性,用科學的概念來表達會計的本質屬性。我們認為,最科學的概念就是「會計管理」。
「會計管理」的概念,明確肯定會計本身就是一種經濟管理活動。在宏觀經濟中,會計管理是國民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微觀經濟中,會計管理是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認為這一概念是科學的,符合實際的,它是對會計工作長期實踐的理論抽象,是對會計本質的正確認識。
企業管理學裡面,有全面質量管理、全面計劃管理、全面人事管理,就是沒有全面會計管理。我看還是應該有「會計管理」。依靠會計人員,運用會計方法,對會計對象進行的管理活動,就叫做會計管理。
觀念總結和過程控制形成了完整的會計職能。觀念總結是基礎,是前提,但是要服務和服從於過程控制。二者統一於再生產的全過程,在實際工作中水乳交融、難分難捨,不應該、也不可能截然分開。
基於上述認識,《會計法》對會計的基本職能表述為「核算」與「監督」。這是既遵循了馬克思的教導,又繼承了我國的傳統說法。我國過去稱為「反映」與「監督」。現在把「反映」一詞改為「核算」,主要是考慮「核算」一詞含義更廣,可以是事前、事中、事後的全過程核算,但反映只能是事後。另外,核算不僅包括了計算,還包括了分析、綜合、考慮等更廣泛的含義,但反映只能是事物的靜態攝像或複寫。
從重要性來說,從會計的本質屬性來說,控制或監督的職能是第一位的。會計監督是會計工作的核心,不搞監督,就是失職,就從根本上失去了會計存在的意義。但監督不能離開核算,在日常工作中,大量的監督職能活動寓於核算過程之中。兩者同樣是不可截然分開的。
馬克思講的會計控制的過程是什麼過程呢?我認為只能是價值運動的過程。商品生產的基本特點,是伴隨著勞動過程的同時,存在著價值運動的過程。價值運動過程是價值的取得、價值的實現、價值的分配等這樣一個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用貨幣來表現,在資本主義是資本運動過程,在社會主義則是資金運動過程。會計控制的過程,就是用貨幣表現的價值運動過程,也就是資金運動。我們的會計應該具有宏觀經濟管理的作用。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是確實有宏觀範圍內的核算,財政部和各部門、各省市的匯總,就是一種宏觀核算。另一方面,我們的企業會計、基層會計,不僅要為微觀經濟服務,也要為宏觀經濟服務,企業會計本身具有宏觀性。
我們的會計制度是全國統一的,有一部分報表、數字對基層來說,也許意義不大,但作為整個國民經濟的管理來說,那是十分需要的。微觀服從宏觀、局部服從全局也是社會主義會計管理的一條重要原則。
會計對價值運動的控制和觀念總結,必須通過運用數學方法,對大量的數據進行加工,從而形成一系列會計指標,才能完成。數學是會計的語言,帳、表、單是會計數據活動的空間,會計的重要特徵之一,是對經濟活動數據進行程序性的加工。無論是傳統的記帳、算帳,或是管理會計的預測、決策、控制,都需要建立在對數據的計算之上,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數據就沒有會計,沒有數學作支柱,會計工作也就無從進行。
隨著經濟的發達,管理要求的提高, 會計對數學的運用, 從簡單的算術計數向更精密、更高級的領城發展。這就產生了對經營結果的預測和經營方針的決策,使會計學進入到充分運用高等數學的管理會計的更高階段 。
目前,會計人員對數學的知識太貧乏。現在會計用到的只是算術中的加、減、乘、除、百分比。就是象現值、總值、年金等等概念,在我們的會計教科書上,也很少提到。恰恰在這個問題上,由於我們缺乏利息的概念,缺乏時間的概念, 使經濟決策失誤。
隨著世界範圍新技術革命的興起,電子計算機對各個領域的滲透,特別是在會計領域內的廣泛應用,必將引起會計工作的一次大改革。沒有電子計算機,在很大程度上必然要限制會計職能的充分發揮。電子計算機一是快,二是準,三是處理量大。設想面對一個瞬息萬變的市場信息,要求在立等之間作出各種方案的預測、決策,要依靠那種手工方式來進行核算,是無論如何適應不了的。
這樣,我們就需要研究會計電算化應選擇的機型、使用的語言、程序設計與方法,需要研究會計電算化與企業管理、經濟管理工作運用電算機的配合、協調,需要研究會計電算化給傳統會計工作方式、方法提出的問題及其引起的變革。
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構成現代管理理論的基礎。三者各有其相對的獨立性,但又互相滲透,互相交錯、密不可分。它對我們會計學有極大的影響。如果我們按照這個體系,對我們會計學的現存體系加以改造,我們的會計學將會有新的突破。
從人們易於接受的通常概念出發,可以用「多、快、好、省」來概括經濟效益的含義。一個企業的經濟效益不外是四個方面的綜合:一是同收入量的大小和產量的多少成正比,一般說來,產量越多,效益越好;二是同質量高低成 正比,一般說來,質量越好,效益就越高;三是同成本成反比,耗費大,效益就差,耗費省,效益就好;四是同時間成反比, 所花時間越長、效益越差,時間越快,效益越好。經濟效益基本上就是這四個方面的結合,不是單打一的。
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 , 我們的會計工作就要從記帳、算帳的圈子中跳 出來,在搞好記帳、算帳的同時,把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事前預測、參與決策、事中控制方面來。這樣,我們才能在提高經濟效益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的會計理論研究,也必須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這樣,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體系才能建立,並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本文摘自《河北財會》1985年第1期,發表於《財會通訊》198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