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人們認識客觀事物,需要藉助科學的概念;而科學的概念,只能來源於客觀實際。概念,是對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科學概括。任何事物都具有質的規定性,一切概念同樣具有質的規定性。任何事物都是不斷運動發展變化的,一切概念同樣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過程。列寧說過:「人的思想由現象到本質,由所謂初級的本質到二級的本質,這樣不斷地加深下去,以至無窮。」這就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和概念本身發展運動的辯證法。「會計管理」概念,就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產生的,就其實質來說,是會計工作和反映這一工作的概念本身的辯證運動的產物。
「會計管理」的概念,是建立在「會計是一種管理活動,是一項經濟管理工作」這一認識基礎之上的。我認為,通常講的「會計」,就是指的「會計工作」。有人說:「會計是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是會計學和會計工作的統一」,因此,在「會計」這個概念中,「包含了會計學和會計工作兩個方面。」這種說法似乎不太科學。稍懂詞法的人都知道,這叫做一詞多義,「多義」就是多個概念;把多個不同義的概念混合在一起組合成一個概念,也是違反邏輯常識的。會計工作和會計學是實踐和理論的關係,是兩個緊密聯繫而又互相區別的概念。會計工作就是會計工作,會計學就是會計學,儘管它們都可簡稱為「會計」,但卻不能混為一談。正象有的同志說的那樣「企業管理不等於企業管理學,計劃不等於計劃學,物資供應不等於物資供應學」一樣,會計工作是一項實踐活動,會計學則是一門學問。「會計」這一概念,是人們對會計實踐的理論抽象。實踐中有會計這種工作,人們把它抽象化形成概念,稱之為「會計」。「會計」這個概念產生於會計工作,而會計學則是對會計工作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會計工作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太古時期的共同體到今天,上下已有幾千年,而會計學的發展歷史,則是十分短暫的,即使從1494年算起,前後也不過幾百年。在沒有「會計學」的概念時,就有了「會計」的概念,顯然就是指的會計工作。「會計管理」的概念,就是建立在「會計就是指的會計工作」這一固有的含義基礎之上。
那麼,會計是一種什麼樣的工作呢?從會計歷史發展的事實證明,會計是一種管理活動,是一項經濟管理工作。會計雖然「原來是生產職能的一個附帶工作」,但「生產和生產的簿記終究是兩件事」。會計的產生固然和生產活動有密切關係,但它不是生產活動本身,而是人們對再生產過程進行管理的一種活動。生產越發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越高,經濟關係越複雜,講求經濟效益的要求越高,會計工作就越重要。幾千年來,會計隨著生產和經濟的發展,隨著人們對講求經濟效益的內容和方式的不斷變化,隨著經濟管理理論和實踐的不斷發展,經歷了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漫長發展過程。到現代社會,會計在經濟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了。
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從上古時期直至十九世紀中葉,在這數千年漫長的歲月裡,對會計的基本要求,就是記帳、算帳,會計一直停留在簿記階段,只是經歷了從計數到簿記的發展。以後有了報表,並有了一套與之相適應的理論,簿記進一步發展到會計,但仍然是以記帳、算帳、報帳為主要內容。因而對會計形成「工具論」這種樸素的、直觀的看法,是不足為怪的。但即使是事後的記帳、算帳,也不能否認會計是一種經濟管理活動。經濟管理的最初形式,就是計數、計量、計算。發展到後來,在記帳、算帳過程中,就包含了對經濟業務的審查和對經濟活動的綜合、分析,就更直接具有管理的性質了。
社會發展到今天,經過幾次產業革命以後,現在又面臨新的技術革命,經濟活動越來越複雜,會計工作的領域也隨之越來越廣闊。特別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會計已經從事後計算,發展到同時進行事前計算,預測分析,參與決策,加強事中控制。會計工作滲透到生產技術的各個領域和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記帳、算帳已不能概括會計的全部職能。簿記在歷史上是會計的一個發展階段,在今天是會計的組成部分,它從屬於會計,只是會計職能的一部分。
目前,西方不少會計專家把會計看作是一個信息系統。如果從資訊理論的觀點去理解,人類社會各種各樣的經濟管理活動,都離不開經濟信息,都可以把它看成是各種信息系統。把作為經濟管理組成部分之一的會計,也看作是信息系統,是無可非議的。不僅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同樣,統計也是一個信息系統,計劃也是一個信息系統,其他各種管理都是一個信息系統。但是,用一種無所不包、如此廣泛的概念,表達一種特定的概念,並作為一種規範化的定義來使用,顯然是不可取的。問題還在於西方某些持「信息系統論」的會計學家們的會計觀,仍然是局限在記帳、算帳的傳統觀念之中。把會計僅僅看作是一門數據處理的純技術工作,不具有直接履行管理的職能,只是「輸送有關單位的財務信息或其他經濟信息,以供信息使用者判斷和決策之用。」雖然他們把視野從過去的數據,擴大到了預測未來的數據,但似乎仍然把會計看成是「算盤」、「電子計算機」一樣的數字運算工具。英文information一詞只是情報、資料、信息,不包含管理的意思。把會計作用局限在僅僅輸送信息,顯然也是不符合會計工作客觀實際情況的。現時的會計工作,不僅要處理數據,提供信息;還要預測前景,參與決策;掌握動態,進行控制;分析效果,考核業績。即使是處理數據,也不是象機器人那樣機械地、直觀地記錄。而是一種包含會計人員主觀能動作用在內的「觀念綜合」。更何況核算過程之中交織著監督,不是簡單地收款、付錢、記帳,還要審查這筆錢能不能收,能不能付,該不該花。正因為先進運算工具的出現,並在會計領域廣泛運用,傳統的手工式的佔用大量人力的記帳、算帳那一套數據處理工作,被電子計算機所代替,並且出現了「會計電算化」的專門學科,工作速度大大加快了,效率大大提高了,同時核算工作量也大大簡化了。可以預計,今後會計發展的前景重點已不在於數據的處理,而在於數據的利用,在於對經濟活動的預測、決策和控制。社會進入「資訊時代」,將開拓會計工作更加廣闊的領域。會計的預測、決策、控制、監督,將成為會計的主要職能。
粉碎四人幫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全黨工作著重點的轉移,國家從十年動亂,轉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建設從片面追求高速度,轉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企業在經濟體制的大改革中,從單純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化。由於整個經濟形勢這些戰略性的轉變,實際生活中的會計工作,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比如:
第一、經濟工作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促使會計工作著重點,從事後算帳向事前、事中轉移。會計工作的領域更加擴大,地位和作用更加提高,會計管理的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率。第二、經濟體制改革,給企業增添了活力,會計工作也空前活躍,新創造、新經驗層出不窮。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新的經濟管理體制的出現,促使經濟工作從計劃到核算、從控制到分析、從預測到決策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打破企業吃國家「大鍋飯」、職工吃企業「大鍋飯」以後,會計工作無論在對外經營和對內管理方面也都遇到許多新課題。在實行利改稅第二步改革以後,企業朝「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方向邁出了更大的步子;隨著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的發展,一個新的企業會計管理體系正在形成。第三、在搞活經濟的同時,更要加強監督,更要加強會計法制建設。《會計法》如果正式頒發,我國會計法制建設必將進入一個成熟時期和新的發展階段。這些也極大地豐富了會計管理的概念。
第四、馬克思曾經說過,會計「對公有生產,比對資本主義生產更為必要。」還指出價值決定仍在「勞動時間的調節和社會勞動在各類不同生產之間的分配」意義上起支配作用,而「與此有關的簿記,將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重要。」所以,社會主義會計無論從廣度和深度較之資本主義都有極大的發展。經濟體制改革強調社會主義經濟必需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管理要強調價值管理,因而,建立一個與國民經濟管理體系相適應的社會會計體系,也是現實經濟生活中急需解決的課題;經濟體制的改革,一方面給整個社會經濟生活帶來了活力,同時也必然會出現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矛盾,會計管理如何在核算微觀經濟效益的同時,核算和監督社會經濟效益的提高,企業會計的職能作用,應該超出一個基層組織,成為社會核算的有機組成部分;經濟體制改革,多層次的經濟體制結構,帶來社會上會計諮詢服務的興旺。所有這些都將豐富會計管理的內容和形式。
第五、在實行對外經濟開放中,我國的涉外會計有了極大的發展,成為整個會計管理體系的組成部分。由於和外國的經濟交流增多,世界各國會計管理的一些可供借鑑的經驗,也吸收到我國會計管理體系的內容之中。經過博採眾長之後,需要融合提煉,加工改造,才能自成一家,更好地為經濟發展服務。
上述情況告訴我們,既然現實的經濟關係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那麼,反映現實經濟關係的概念,也應當不斷地校正、改變和更新。由概念組成的理論,也應該達到新的廣度和深度。我國的一些經濟管理學家,在今年召開的一次「企業管理現代化座談會」上提出:要「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性質的、現代管理體系」,要「在國際上形成一個中國的管理學派。」我想,我國的會計學家們,也應該有這樣的雄心壯志。
關於「會計管理」這個概念提出來以後,由於和傳統的會計觀大相逕庭,引起了一些誤解。現在,有這麼幾個方面的看法需要澄清:
1.有人認為,提出「會計管理」是為了提高會計的地位、鼓舞會計人員工作的信心。這種說法只是一種推測。會計的地位、會計人員工作的信心,不是提出一個概念所能決定的,概念的產生也不取決於人們的主觀願望。更何況在現實生活中,隨著經濟的發展,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隨著對經濟效益的追求,會計的地位和作用較之過去已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是一種客觀存在,而不是提出一個概念所能產生的結果;恰恰相反,客觀現實中會計地位、作用的提高,是產生「會計管理」概念的重要基礎。
2.有人說,不同意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的說法,就是不重視會計的反映作用,就從根本上抹煞了會計的特點。我認為不能這樣推理。不同意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的說法,並不等於不重視會計的反映作用,也並不意味著會計不具有提供經濟信息的職能。本文前面已經闡明,如果把會計的本質用「信息系統」來概括,以提供信息作為會計的全部職能,顯然有失偏頗。我們歷來認為核算和監督是會計的兩大基本職能,離開了核算就無所謂會計,監督也無從談起,它是整個會計工作的基礎;而離開了監督,會計也就失去了生命,它是整個會計工作的靈魂。正如同理解馬克思關於「控制和觀念總結」的論述一樣,從職能的重要性來講,控制是第一位,觀念總結是第二位的;從工作的時間順序來講,觀念總結是先於控制的,會計的監督是融合於核算過程之中的(核算包括事前、事中、事後核算)。核算的目的是為了控制,不需要控制而進行核算是毫無意義的。
3.有人把「會計管理」解釋為「就是管會計」。這是極大的誤會,也違反邏輯常識。世界上很多事情是不能順過來、倒過去都可以說的。例如,物資管理可以倒過來理解為管物資;但計劃管理,就不能倒過來說就是管計劃;審計監督,不能倒過來說就是監督審計。這位同志把「會計管理」的概念作了「管會計」的解釋以後,就宣稱這一概念「毫無意義」。如果依此類推,那麼「計劃管理」這個名詞豈不也應當取消。
4.有人說,會計和管理是兩個概念,不能捏到一起來,會計是一種整理和提供信息的方法、工具,會計管理是一種由會計人員運用這一工具進行的管理活動。他還舉例說,正像企業和企業管理、生產和生產管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樣。「會計」和「管理」當然是兩個概念,但「會計」和「會計管理」是同一概念,「會計管理」是「會計」這一概念內涵的深化,反映了會計工作的本質屬性,是同一概念的發展。如果把「會計」說成是一種工具,把會計管理說成是一種活動,把會計人員「運用會計這一工具,進行會計管理」叫做會計工作,這種概念上的混淆,會使人墮入雲裡霧中。按照這位同志的意見,邏輯地推論下去,計劃和管理也不能捏到一起,是不是「計劃管理」這個概念也應該取消。至於會計是管理,早已有人論述過。法國的法約爾(Henri Fayol)1916年發表的《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一書中,就把會計列為經營的六種職能活動之一;美國的古利克(Luther Culjck)1937年出版的《管理科學論文集》提出的管理七職能論(POSDCORB)),也包括了會計。馬克思的「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更是對會計管理職能的高度概括。
5.有人說,會計本身就包含管理的意思,再加上管理一詞,未免畫蛇添足,反而損害了會計的本來含義。當然,如果大家對「會計」的含義理解是一致的,都認為會計是一種經濟管理活動,「會計"一詞本身就包含了管理的意思,不加「管理」兩字也未始不可。問題在於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觀念,會計就是記帳、算帳,會計是為管理服務的工具,至今仍廣為存在。為了區別於傳統的會計概念,為了突破傳統會計觀的束縛,突出會計的本質屬性,我認為加上管理二字,十分必要,此其一;其次,當我們談到經濟管理時,可以有計劃管理、物資管理、生產管理、質量管理、成本管理、人事管理,等等,為什麼就不可以有會計管理呢?在這種情況下,用「會計」一詞較之「會計管理」一詞遠為遜色,而且表達不了會計在微觀經濟中是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宏觀經濟中是國民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本質屬性;其三,漢語中這樣的用法屢見不鮮,例如,審計就包含了監督的意思,在西方國家就沒有「審計監督」這個專用辭。但在我國憲法和日常用語中,經常提到「審計監督」,而且這一用辭概括了審計的本質屬性,同時也準確無誤地表達了審計是整個經濟監督體系中的一部分——審計監督。會計管理這一概念,也概括了會計的本質屬性,準確無誤地表達了會計是整個經濟管理體系中的一部分——會計管理。
6.有人說,會計的概念加上「管理」以後,變得無限擴大、捉摸不定了。問題在於這種「擴大」是否符合實際,是原來會計概念的範圍過窄了,還是現在的概念過頭了。當然,這種「擴大」不是人為的,不是無限的。會計管理的範圍,只在價值運動範圍之內。所謂「過程控制」並非一切過程,只是再生產過程中的價值運動過程。概念本身是抽象的,由會計管理各項工作體現的管理屬性則是具體的、可以捉摸的。如果現實中的會計是管理活動,而理論上的會計概念又不是管理活動,那倒真會使人捉摸不定,無所適從。這裡且不涉及所管理的各種具體內容是否應劃入會計的範圍,僅就核算、監督這兩項基本職能來說,是否應屬於管理職能,如果承認核算、監督是會計的基本職能,那麼,「會計管理」的概念,既沒有「無限擴大」,也不是「捉摸不定」的。
7.有人說,會計管理管價值運動,就不管使用價值,而離開使用價值的價值是不存在的,因此,「會計管理」的概念不能成立。同時認為價值從屬於使用價值,說會計管理管價值就降低了會計的地位。我不同意這種觀點。管理總是有分工,有側重,不能說會計管理管一切,既管價值又管使用價值;但各種管理又是有聯繫的,特別是會計管理是一種綜合性的管理,和一切其他經濟管理都有十分密切的聯繫,當然不能說離開使用價值來管價值。另外,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常識,在一個統一的商品體中,把價值和使用價值這樣的二重性,分為主導和從屬,同樣是不妥當的。沒有使用價值不可能有價值;同樣,沒有價值就不存在商品的使用價值,連商品本身都不存在了,還有什麼包含在其中的東西呢?從商品經濟的特點來說,對商品生產者而言,他的自身目的是為了獲得價值,而使用價值是對別人、對社會而言的。有的經濟學家提出,經濟管理特別是國民經濟的管理,要以價值管理為主,是發人深省的。
8.有人說,「會計管理」和「管理會計」只是提法不同,前者是「中國貨」,後者是「外國貨」,將來會「殊途同歸」。我認為這是兩個概念,絕不能等同。管理會計從本世紀初開始萌芽,到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步形成體系,經歷了半個多世紀,早有明確含義,它是整個會計中與「財務會計」平行的一個概念,是會計的一部分。而「會計管理」,則是對全部會計工作的定性。不久前,日本九洲大學西村明教授給我來信,說他從人民大學《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和《會計研究》雜誌上看到有關「會計管理」的文章,認為這是涉及「會計本質的問題」,希望能和我們交流這方面的認識。外國會計專家們雖然不完全清楚我國在「會計」含義上的有關討論詳情,但他們已感覺到了「管理會計」和「會計管理」是兩碼事。
以上論述,僅是一得之見,謬誤必多,期望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