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旅界
幾十年來,中國旅遊業經歷了多輪躍進式粗放發展,雪球越滾越大,但生產效率不高,資源要素分散、錯配、閒置現象普遍,對國民經濟貢獻不大,產業結構亟待優化,產業化水平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提升,近年來,由於產業沒有及時轉型升級,重複投資、投資浪費現象普遍,產能過剩、惡性競爭嚴重,市場由藍海開始變紅,許多旅遊企業效益不佳,生存困難,相當一部分新進入者已經陷入泥潭,一部分企業開始退出轉行,還有很多企業進退兩難無法脫身,面臨著倒閉破產。
今年的新冠疫情,讓本就嬌弱的行業整體陷入谷底,旅遊從業人員進入了集體焦慮、無所適從的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國旅遊諮詢企業需要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從觀念到行動進行革命性轉變,通過創造新模式,發現新需求,開闢新業務,實現新升級。
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一是原有的業務市場萎縮很快。長期以來,旅遊諮詢行業的業務主要以規劃設計為主,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變化,未來將逐步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經濟增速將逐步放緩,大開發、大建設高潮必將褪去,目前具有開發價值的地方基本上都做了規劃。設計方面,以後更多的是園區項目設計、單體設計、更新改造設計、小微設計。再過20年,我們將沒多少規劃設計項目,這是大勢所趨。近年來房地產的調控已經讓規劃設計公司和人才出現大量過剩就是例證。
二是傳統經營模式不適應時代變化。首先表現在商業形態不適應變化。由於行業無門檻,各類公司紛紛進入瓜分市場,惡性競爭加劇,旅遊諮詢機構業務量不斷減少,收費下降,成本費用高企,旅遊諮詢機構越來越招不起高薪人才,租不起辦公場地,付不起五險一金。旅遊諮詢行業的管理模式也從最初的老闆形態向股東價值形態、精英價值形態不斷進化,近年來,已經有許多公司試圖在組織形式、管理模式、辦公形式、用工機制上尋求突破困境,如組建聯合體或聯盟,實行合伙人制,不斷裁員,改為聯合辦公、共享辦公、居家辦公、移動辦公等,這些企業並未從根本上完全轉變思想觀念,也沒有完全做到組織結構的無頂無層和徹底開放,還不是真正共創共建共享的最佳新商業形態,儘管如此,這些變化已經開始衝擊企業傳統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
三是低水平粗放式發展走到盡頭。多年來,這個行業從院校教授帶學生以做論文方式做規劃開始,到出現「小馬拉大車」的市場化公司,巨大的市場需求導致「蘿蔔快了不洗泥」,由於無門檻、無標準、無評價、無監管,許多中小企業為了賺錢為了生存飢不擇食,什麼活都接,什麼都敢幹,魚龍混雜,假大空吹哄騙盛行,」檸檬市場」效應和劣幣逐良幣現象愈演愈烈,抄襲複製粗製濫造,質量參差不齊,市場越做越爛,旅遊諮詢公司的價值創造能力不斷下降,有些公司為了項目淪落到免費做規劃,掙的錢不夠差旅費的地步,最後是「累死自己,餓死同行,坑死業主」。在惡劣的競爭環境中,很少有公司能走向做精、做專、做強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四是市場需求發生變化。二十幾年來,伴隨著項目的大開發、大建設,旅遊產業化的低水平,旅遊諮詢基本上限於提供策劃和規劃設計服務,與其它諮詢行業相比,仍然相對落後和初級,近年來有少數公司開始適應市場需求向戰略諮詢、營銷、託管等領域拓展,說明市場已經有了更加多樣化的需求,事實上,在整條產業鏈從前到後的各個環節上,客戶都有潛在的服務需求,比如,正在運營的效益不佳的景區,存在各種各樣的複雜難題,從公司決策、項目定位、產品策劃設計、內部管理、市場推廣、資金運作、人員培訓等方面都需要系統化整改,此類難題是比規劃設計更加複雜的、難題更多的系統工程,旅遊諮詢機構在現有模式下,靠有經驗的項目負責人帶幾個年輕人組成團隊去解決,由於缺乏諮詢診斷技能和實戰經驗,恐怕只夠做學生的資格,肯定是不可能服務於甲方的。
五是市場生態變化。在高速發展、容易掙錢的時期,誠信甲方的比例還相對多一些,隨著近幾年來錢越來難掙,失信甲方(企業、政府都有)也越來越多,市場生態變得更加惡劣,而在旅遊諮詢這個市場上,對失信者還沒有辦法進行懲戒,打官司乙方也很難贏。
新冠疫情帶來旅遊行業的大洗牌,深度調整將淘汰一大批公司,近兩年將會有大量的破產、併購、重組事件發生。
出路究竟在哪裡
新冠疫情以來,看到有些大咖在網上論道旅遊企業「自救」之策,不外乎做微商做直播賣東西和別人搶食吃,或是搞線上培訓、對賭預售,啥招都有,至於爭取政府補貼、銀行貸款、各種融資等,那更是誰都能想得到,但是這些手段都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是短期的「續命」之招,至於各種推廣吸客的招數,對於景區來說既是任何時期的重點,也應該是一種常態。有的自己屁股下早就埋了雷,還在教大家如何突圍。對於許多旅遊企業來說,本來沒有疫情時就是一個病體,即便沒有新冠疫情,也只能比現在多活幾天或者一直不會好活,短期的續命不解決治病和強體問題。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這次新冠疫情,加速了一部分企業早死早超生,在洗牌中還能活著的企業,如果要真正突圍出去,不能繼續走漸進式「跬步」,而應該眼睛向內,從領導者來說,首先要從頭腦上徹底轉變觀念,轉變思維方式,從公司來說,要轉變發展模式,大概有以下六個活路:
第一種:在某一兩個領域有一定優勢的中小企業,向專、新、精、特方向轉型,縮小戰線,縮減成本,聚焦具有競爭力的業務,做優秀的專業化公司,突出和強化核心能力,適應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做好「小強」,不要再什麼都幹,什麼也沒幹活,還把核心能力給抹掉了,專、新、精、特是大方向,是面向未來的突破口,沒有錯。
第二種:求真務實,用工匠精神做實體,盡最大努力,精心策劃,精心打造、精心整改旅遊項目和旅遊產品,堅決拋棄浮燥心態,杜絕粗放式發展,走高質量發展才是正道。
第三種:對於一些攤子鋪的較大,已經陷入困境的開發商,暫停投資額較大、回報時間較長的重資產項目,收縮戰線,適當裁員,把融到的有限資金用在具有旅遊吸引力的、短小輕快的項目上,儘早開業迎賓。以後一定要求真務實,轉變發展方式,走高質量發展道路。
第四種:在整個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上,尋找和發現市場新需求,開闢新業務。
第五種:對多數經營者來說,未來是個微利時代,很容易掙大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一部分近年新創業經營較為困難的小公司,完全可以退掉租賃的辦公空間,辭掉員工,回歸本位,降低身價,理性客觀的重新定位自己,擅做技術的就做技術,擅做市場的就做市場,轉為個人工作室,改為一人公司,向項目合伙人模式轉變,做技術的就繼續好好的做一個規劃師設計師,拓展人脈,加入平臺公司,採用靈活的合作方式,項目合伙人模式也是未來的一個大方向。擅長於市場的,或是尋找發現新需求,成立新公司,做新業務,或是加入平臺公司,專做市場。
第六種:活著要比死掉好,只要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主動尋求兼併重組,或者共建生態圈,與其它企業進行更加靈活、平等、開放的合作,都是出路。有些人,嘴上說的好,但一談到合作時,就想以我為主,我要控股,我想控制,我要得到更多,大家都這樣想,就沒法真正合作了。由於中國人浮躁、自私自利的劣根性,目前行業中還沒有出現能拿得出手的共享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