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民法典】沒有經過別人同意,就在朋友圈曬別人的照片,算侵權嗎?

2020-10-03 賀州普法

肖像權: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就在朋友圈發布別人的照片,算侵權嗎?《民法典》中對肖像權做出了全新的規定,什麼情況下屬於侵犯肖像權,我們一起來看。

當《民法典》實施後,在飯局中你給朋友拍了一張照片 但是沒有經過他的同意 就直接將照片發到了自己的朋友圈,這時候你就已經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權,所謂拍照可隨意,發布需謹慎。

《民法典》的人格權編用專門的一章規定了肖像權的內容 其中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不得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在現行法律中我們是禁止以盈利為目的,擅自使用他人肖像,比如商業網站使用演員照片打廣告,已經存在盈利行為,這才屬於侵犯了肖像權。

在《民法典》中,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以醜化汙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肖像權,惡搞、表情包、鬼畜視頻都將會構成對他人肖像權的侵犯。

同時,《民法典》對自然人聲音的保護 也使用肖像權的規定 我們的聲音和形象都會成為我們個人信息保護的內容

那麼自從民法典實施後 你是不是不能愉快的發朋友圈了呢 ?其實並不是!

《民法典》1020條就從正面規定了下列情況下可以使用別人的肖像。


一、個人學習、藝術欣賞 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 在必要的範圍內使用肖像權人已經公開的肖像

二、為實施新聞報導 不可避免的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三、依法履行職責 國家機關在必要的範圍內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四、為展示特定的公共環境 不可避免的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五、為維護公共利益或者肖像權人的合法權益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的其他行為

小編說:按照《民法典》的規定,根據特定環境可以製作、使用、公開他人的肖像,所以,一定程度上,您的朋友圈還是由您自己做主。但是,在轉發照片、視頻或惡搞時,您還是得先徵得他人同意再發圈,避免給自己惹禍上身。


來源:民法典學習平臺

編輯:賀州市司法局普法與依法治理科

相關焦點

  • 沒有經過別人同意,就在朋友圈曬別人的照片,算侵權嗎?
    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就在朋友圈發布別人的照片,算侵權嗎?當《民法典》實施後,在飯局中你給朋友拍了一張照片。但是沒有經過他的同意,就直接將照片發到了自己的朋友圈,這時候你就已經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權,所謂拍照可隨意,發布需謹慎。
  • 在朋友圈發布別人照片會構成侵權嗎
    朋友圈發布別人的照片對很多人來說是件非常尋常的事情,但很少人能意識到這其實很容易侵犯別人的肖像權。如何才會被認定為侵犯肖像權呢?特別提示:以下內容均以未經權利人同意為前提;否則,都是廢話。一、發布別人的照片來宣傳自己的產品,妥妥的侵權。微信朋友圈現在不單單是朋友交流的平臺,更多的似乎是一個宣傳推廣平臺。
  • 用別人的聲音算侵權嗎?看看民法典怎麼說!
    用別人的聲音算侵權嗎?看看民法典怎麼說!民法典實施前,沒有關於聲音權利的明確法律規定。民法典一千零二十三條規定,「對自然人聲音的保護,參照適用肖像權保護的有關規定」,明確了參照肖像權保護模式,對自然人的聲音加以人格權保護。
  • 朋友圈曬別人的生活 你可能侵犯到他人隱私了
    吃飯之前,先拍照發個朋友圈,買了新衣服先在網上發個「開箱視頻」,這樣的場景在您的生活裡是不是很熟悉?近幾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和網絡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在網絡社交平臺分享自己的生活,有孩子的曬孩子,沒孩子的曬寵物,沒寵物的曬自己,昨天是外出旅遊,今天是餐廳美食,明天是學會了彈琴,曬自己的生活無可厚非,但是我們可以在自己的社交平臺帳號上曬別人的生活嗎?
  • 朋友圈發別人「醜照」違法嗎?看《民法典》如何護住你的「臉面」
    溫州網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一個窘境,同事老是在朋友圈發我 醜照 ,我卻無可奈何。這種行為是否構成侵犯肖像權呢?本期《律師意見》邀請晚報讀者律師顧問團成員、浙江嘉瑞成律師事務所律師徐琦為您解讀《民法典》中關於肖像權的變化。什麼是肖像權?
  • 「朋友圈曬娃」又遭diss 「酸甜」都是「別人家的娃」
    我要拉黑「炫娃狂」  「終於開學了,可算清靜了。」北京六年級家長張蓉說。  這個寒假,因為家裡有事,張蓉取消了帶孩子出門旅遊的計劃。結果,她竟然說自己「被朋友圈的花式『曬娃』虐了整整一個寒假。」寒假剛開始朋友圈淨是曬孩子成績、名次的,還有曬孩子三好學生文明學生的稱號的……這一波剛剛結束,出去旅遊的又開始曬了,有曬美國西海岸自駕的、有曬北海道看雪的、有曬夏威夷散步的……眼見著要開學了,又有人開始曬娃在培訓班刻苦學習了。「看著別人豐富多彩的假期生活既覺得自己渣:沒能給孩子安排好假期;又覺得孩子渣:怎麼樣樣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張蓉說。
  • 在朋友圈有這三種曬娃行為的父母,往往沒本事,發了惹別人笑話
    不久前,有人在知乎上提出了一個問題:在朋友圈你最反感哪些行為?結果,許多人的答案是:有些父母無原則的曬娃。例如有人說:「我認識一位媽媽,天天在朋友圈裡發布兒子的靚照,但真的長得很一般,可是這位媽媽自己感覺很好。這種曬娃方式只是讓別人看笑話吧 !!」
  • 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人大專家獨家解讀民法典
    近日,央視新聞邀請法學專家就10個網友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解讀。  01.民法典草案是之前法律的彙編,內容沒有太大變化?  全國人大代表孫憲忠解讀  民法典草案不是彙編,是編纂。編纂工作是消除矛盾、彌補漏洞、消除重複,同時也有部分創新。法典條文變化還是很大的。  02.民法典草案如果通過,對法學考生備考有影響嗎?
  • 【解讀民法典】使用他人網名、藝名算侵權嗎?
    >姓名與名稱的擴展保護你的微博帳號小有名氣,結果有人跟你起了一樣的網名,這算不算侵權行為呢你在網絡發表了一篇文章,爆料他人的不當行為和私生活,雖然沒有寫出這個人的名字,但文章中全部用縮寫代替,而且根據你描寫的內容,讀者都能猜出這個縮寫所指的人是誰,那麼根據《民法典》規定,你的這項行為就已經涉嫌侵權!
  • 「千萬別在朋友圈愛上別人」
    所以看到這個故事後,我有一種最大的感悟,那就是:「千萬別在朋友圈裡愛上別人」。因為,那不真實。他在朋友圈裡,有向你承諾和表白嗎?成年人,曖昧是曖昧,誰當真,那誰就輸了。」閨蜜當頭一棒,喚醒了她。那一刻,她才明白,對方從來沒有說過喜歡自己。一切都不過是自己的自以為是,這所有的一切,都不過是她的錯覺。還有那個,她自以為想像著的,愛著自己的他。成年人的愛情,誰會對著屏幕當真?
  • 轉發他人文章及圖片 你的朋友圈「侵權」了嗎?
    你的朋友圈侵權了嗎?你的微信朋友圈裡是不是這樣的分享比比皆是?可你又是否知道,在你拇指輕觸期間,你的行為可能已經「侵權」?在知名問答平臺「知乎」上,關於「轉發到個人朋友圈算是侵權的轉載嗎?」一類的問題獲得了廣泛關注,那究竟什麼樣的行為會觸犯他人的著作權?本網記者也對智慧財產權專業法官進行了專訪,一起來看看吧。
  • 用別人的聲音算侵權嗎?看看民法典怎麼說!
    民法典實施前,沒有關於聲音權利的明確法律規定。參照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條和第一千零一十九條的規定,未經聲音權人的同意,他人不得製作、使用、公開其聲音。本案中,廣告商未經王鍾祥的同意,使用王鍾祥的聲音用於商業廣告,侵害了王鍾祥的人格權,王鍾祥可以要求廣告商承擔侵權責任。但是,任何權利都是有邊界的,在特定的情況下,合理使用聲音可以不經聲音權人的同意。
  • 把別人的老婆當成自己的,算違法嗎?《民法典》:後果很嚴重
    文/當年一木把別人的老婆當成自己的,算違法嗎?《民法典》:後果很嚴重現在的婚姻,已經跟老一輩人的婚姻不一樣了!很多年輕人沒有道德觀念,在已經結婚的情況下,仍然做出對婚姻不忠誠的舉動,儼然把別人的老婆當成自己的,例如:出軌、與別人同居,造成了不好的社會影響,比如某著名喜劇演員王先生,在妻子馬女士出軌經紀人宋先生事件敗露後,一怒之下離婚,這事曾經鬧得沸沸揚揚。
  • 準媽媽能在朋友圈曬「孕肚照」嗎?如果照片是這種,建議不要曬了
    文|啞鈴媽媽準媽媽拍孕肚照是一件非常常見的事情,這個階段是媽媽和寶寶最親密的時候,照片能夠幫助我們記錄下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發育的每一個過程,是最美好的回憶。但是孕肚照隨便發在朋友圈真的合適嗎?小雨在刷朋友圈的時候看到了表妹曬出的孕肚照,照片沒有經過加工美化,只是簡單地露出了自己圓潤的肚子,還在旁邊配上了文字:每天都能感受到寶寶在一點一滴長大,無論你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媽媽都會愛你一輩子。
  • 寶寶這3張照片別曬,容易被「假朋友」利用,不妨看下你曬過嗎?
    」而寶媽朋友圈瘋狂曬娃除了招人煩外,還會被有心人士盯上,朋友圈除了真正的親朋好友外,難免會有一些微商和陌生人,尤其是這3類照片,容易被朋友圈的「假朋友」利用。寶寶這3張照片別曬,容易被「假朋友」利用,不妨看下你曬過嗎?
  • 【民法典來了!】言論自由與名譽侵權的邊界究竟在哪?看法官如何解讀?
    【民法典來了!】言論自由與名譽侵權的邊界究竟在哪?看法官如何解讀?怎樣把握言論自由與名譽侵權的邊界?6月12日,《湖南日報》記者採訪了嶽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肖芝樂和長沙市天心區人民法院法官李亞飛,結合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相關規定,解讀網際網路時代如何捍衛名譽權。
  • 孩子的這6種照片,父母儘量不要在朋友圈裡曬,可能會自食惡果
    平時想要公開孩子的照片的時候,需要注意下面這些不要公開曬。這個女孩的媽媽就曾經發過朋友圈「女兒經常和奶奶一起去樓下公園跳廣場舞」這種類似的動態。但是不是每次都能這麼幸運,沒有那麼多幸好。>如果一群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家長拍了照片,想要在各個社交平臺曬孩子照片的時候,一定要經過其他孩子家長的同意。
  • 「民法典來了!」言論自由與名譽侵權的邊界究竟在哪?看法官如何解讀?
    如今,依託網際網路平臺,朋友圈、微信群已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網絡文學作品改變了讀者的閱讀習慣。但同時,網際網路平臺上發生的名譽權糾紛案也越來越多。怎樣把握言論自由與名譽侵權的邊界?因此,朱某構成名譽侵權,應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此外,民法典擴大了對名譽權保護的期限,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請求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能夠更好地保護民事主體的名譽權。」李亞飛指出,微信已成為人們聯絡、社交、支付的重要生活工具,在微信群及朋友圈中發表言論,發布信息時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尊重他人、理性文明。
  • 「心智成熟的女人不曬朋友圈?」真的是這樣嗎?
    昨天,我一朋友發朋友圈了,內容只有兩個字:「回歸」,下面配了一張自己旅遊的照片。翻看下面的評論,都是祝福、恭喜之類的。她的上一條朋友圈還是三年前發的。那時候,剛和老公離婚,她在朋友圈曬了一張離婚證的照片之後,就杳無音信了。
  • 寶媽朋友圈瘋狂「刷屏」曬娃,大清早就開始「曬」臭臭,被拉黑了
    小李自己感覺並沒有什麼不妥,但是有一位以前的同事在看到後給小李評論了:大清早就曬這些東西好嗎?我在吃飯呢,您能注意一下嗎?果斷拉黑。打擾到朋友圈裡的其他人朋友圈不僅是個人發洩情緒和記錄生活的地方,而且還要照顧別人的情緒,如果自己發了令別人感到不適的東西的話,就會影響到其他人,尤其經常刷屏的人,會讓別人在翻朋友圈的時候錯過相關的信息,這樣就影響到了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