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1月22日電 題:通訊:聽大陸「交換生」講述在臺遊學生活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黃少華
來自中國海洋大學的「大陸交換生」鄭玉冰,22日和遊學了半年的臺灣海洋大學(簡稱「海大」)告別,從桃園機場啟程回大陸了。
記者日前在位於基隆的臺灣海洋大學採訪,恰遇該校專為「大陸交換生」舉辦的新年座談及歡送會。
22位「大陸交換生」分別來自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浙江海洋大學,在臺灣海洋大學交換學習一學期或一學年。
臺灣海洋大學負責大陸學生管理事務的沈士新處長,當天為13位如期完成了學習的交換生頒發學習證書:「雖然學校不能給交換生頒發畢業證書,但是老師還是選了畢業證書的封面給大家。」
「我們學校和大陸這幾所大學已經是第二次執行交換生計劃,相對而言來臺灣交換的學生多些,他們多是大二、大三的學生。交換生來海大後,全部按系科編入班級,有助於他們與臺灣學生融合。他們交換期間選修的學分,回去後全部得到認可。」
航運管理學系所的學生事務組組長陳秀育博士告訴記者:「我班上的兩位交換生,很珍惜在臺灣的遊學,上課常常提前到教室,讓老師也有興致。課堂上,他們開始有些沉默,學習比較單向式,但很快就融入海大的學習氛圍,習慣與大家互動、分享了。像張希瑞同學性格活潑,有創意愛思考,還與大家分享大陸一家乳製品企業創業的故事,讓臺灣同學了解大陸也有奮鬥不息的企業家。我們師生相處融洽,新年還一起去臺北101新年倒數呢。」
鄭玉冰是第二次來臺灣:「2009年7月我曾來臺灣旅遊走馬觀花,這一次就讓我愛上了這裡的人和山水。臺灣人很熱情,不論你問什麼都會仔細告訴你。印象最深是臺灣的義工,他們分布在社會各個角落,什麼年齡都有。受到感染,我們有7個同學也申請去臺北花博會美國館做義工,做得最多的是幫助遊客照相。我還去基金會舉辦的大型演講活動幫助排排椅子。」
來自中國海洋大學的李玉川是個小帥哥:「我最喜歡海大的自由選課制度,讓我可以自己掌握時間,兼顧學習和旅遊。我把一周七天分成兩段,前四天從早到晚都上課很充實,後三天我就去臺灣全島走趴趴。一來就花7000多臺幣買了一輛摺疊自行車,半年下來除了臺南的沿海公路來不及去了,已經基本完成自行車環島海岸行,學習結束車也半價賣掉了。」
記者笑問:「聽起來您是來臺灣自由行了,學習成績如何?」「我可是得了27個學分,門門80分以上!」玉川話音一落,老師同學一陣讚嘆。「說得是,我還真可以寫寫如何在臺灣騎車自由行呢。」
「我們最喜歡的課程是『大師講座』!短短半年,我們每周有機會和一位大師面對面,眼界開闊許多。」
來自浙江海洋大學的程夢雪是電機系的,她最喜歡有機會隨老師參加各種業界研討活動:「分享了許多行家的研究,對自己未來的學術方向心裡有底了。」
她細心為以後來臺學習的師弟師妹提個醒:「一是大陸的銀聯卡已經可以在臺灣提現,SEVEN-ELEVEN就可以提取很方便,不用帶許多現金;二是如果去醫院看病,記得告訴醫生自己沒有臺灣健保卡,請不要開貴价藥。」
來自浙江海洋大學的何其幸,在工學院造船系交換學習。小何是廈門人,而基隆港就有和廈門港直航的中遠號客運班輪。「可是,我們交換生的籤證只能一次進出,儘管有點想家,卻不能回去過年了,所以希望臺灣能夠為交換生籤發多次往返的籤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