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科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舉辦
專家熱議新時代科教融合創新發展
12月6日至7日,由浙江大學、中國工程院教育委員會主辦,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浙江大學工程師學院承辦的第十四屆科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在浙江杭州舉辦。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浙江大學副校長嚴建華,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鄭慶華,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秘書長姜恩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處處長高東鋒等來自國內外學界和業界的300餘位嘉賓,圍繞「大科學時代的科教融合與創新發展」主題,進行了經驗分享和觀點交流。
會議現場
工程教育需要繼續深化改革
工科,一直是中國高等教育中備受關注的一個領域。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中國的工科的本科畢業生已經佔了全世界總數的38%,中國已經擁有科技人力資源總數達到4200萬人,居於世界第一。
「工程技術作為推動人類進步的發動機,是產業革命、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有力槓桿。在人類進步過程中,工程技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秘書長姜恩來說。
進入新時代,工程教育也被寄予更高期待。研討會上,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創新也被與會專家學者屢屢提及。
「高等工程教育70年發展成就輝煌。但冷靜審視,我們現在是工業大國,但還不是工業強國;是製造大國,但還不是製造強國。我國工業製造業還處在世界價值鏈中低端,創新能力還不強,種種問題還仍然存在,從中可以看出,工程教育還需要加快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處處長高東鋒說。
「現在我們處於大科學時代,對於工程科技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跨界要求。人才培養在內容上呈現出更加複雜、更加交叉、更加多元的特徵,在模式上又呈現出更加開放、更加創新的特點。」浙江大學副校長嚴建華認為,「科教融合」「創新發展」成為大科學時代大學精神的關鍵要素、「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國際高等工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培養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必然選擇。
上海交通大學副教務長吳靜怡則從產業發展角度分析了工程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等技術變革,給我們的產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工程人才需求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面對智能化的新變化、『網際網路+』的發展,我們培育的寬度不夠了。此外,我們很多的專業課程的內容跟不上工業界的技術發展,我們原來的教學是依賴於書本,而書本內容更新速度遠遠落後於技術更新速度,所以在這些方面來講,我們需要改革的地方有很多」。
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多樣化
2017年以來,我國「新工科」建設逐步起步,從「復旦共識」到「天大行動」,再到「北京指南」,凝聚了工程教育界的廣泛共識,推動了大學辦學模式由學科導向轉向產業需求導向,由專業分割轉向跨界融合,由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系統推進。
「『新工科』建設起步後,堅持用問產業需求建產業,問改革發展改內容,問學生志趣變辦法,問學校主旨推改革,問內外資源創條件,問國際前沿立標準,不斷推進工程教育變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東鋒介紹說。
那麼,「新工科」推進兩年來有哪些經驗值得總結?工程教育培養模式需要進行哪些改革?針對這些,與會專家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工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多樣化。」潘雲鶴院士說,「中國的工程科技人才現在已經有兩個模式。第一個模式是專業技術型模式,學生通過學術理論學習、專業課實踐,最後變成能解決問題的工程技術人才,這種模式是從蘇聯學來的。第二個模式叫寬基礎研究型模式。這個模式是學理論,學很多新技術,然後發表科研成果。這個模式實際上是學美國的。」
潘雲鶴院士認為,兩種模式各有其優點,應該允許這兩種模式同時存在,但同時,中國還需要這兩個模式以外的其他模式。
「我們需要培養懂本專業的理論、技術,還懂其他工程專業的人才,因為多種專業知識的交叉應用人才在人工智慧、數字經濟的時代特別重要;我們還需要學了理論、學了技術,還學創新設計的人才。中國過去是跟在人家後面走,現在需要我們自己去創造;我們需要學了理論、學了技術,再學商業理論、管理理論和創業理論的人才,這就是創新創業人才。這種人才的重要性在美國已經得到了證明,中國也要大量培養這樣的人才。」潘雲鶴院士說,從這些需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工程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不能推行單一的模式,要允許各種模式的存在,同時培養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
除了培養模式創新,與會專家也認為,工程教育還可以有更多的創新方式。
嚴建華認為,應繼續推動科教融合,「長期以來,浙江大學通過承接重大創新任務,通過科教協同,來加強人才的培養;通過交叉匯聚,培育重大的科學成果;通過開放聯動,來優化人才培養的生態格局,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認為,應該把工程哲學、工程科學、工程創意結合在一起,「以工程創新為改革是一個非常好的突破口,改造傳統的工科教育是一個比較好的途徑」。
工程教育如何贏得「大變局」
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個判斷,在研討會上被屢屢提及。中國工程教育如何應對這場「大變局」,也是與會專家學者熱議的一個話題。
「人類社會經過上萬年的變化,一直在物理世界和人類社會這個兩元世界裡變化。但人類發展到今天,在計算機、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的推動下,我們形成了一個CPH(賽博、物理、人類)三元世界的模式。這個模式已經改變了傳統以生物進化論或者有機化學為規律的人類社會演化的進展模式,變成了『有機智慧+無機智慧』雙輪驅動的世界變化的模式,這種模式對科技創新,對教育和人才培養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作用。」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鄭慶華說。
鄭慶華認為,在「大變局」時代,應該充分利用科技成果,用人工智慧為工程教育賦能。「比如,通過人工智慧改進傳統教育方法和手段,尋找獲得符合個人興趣的學習路徑;創新教學的效率,把無關、無效的內容過濾掉,同時利用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等手段建立沉浸式教學的環境;改進評價和測試方式,通過新技術可以直接考核學生的實驗設計和動手能力,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人工智慧有可能在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上面進行深層次的時空重組,打通線上和線下、過去和未來、現實和世界,把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聯繫起來,甚至可以把人類的所有認知延伸到世界每一個角落。」鄭慶華說。
「我國高等教育正處在從大眾化向普及化轉化的關鍵階段,人才培養的觀念必須轉變。我們必須適應歷史規律,積極推動高等工程教育創新發展。」高東鋒認為,面對「大變局」,要進一步深化理論研究,啟動新一輪新工科建設研究與實踐項目,優化專業結構,加大優化調整、升級換代以及新建力度,深化課程改革,打造高水平專業化師資體系,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升學生敢闖會創的本領和能力。
潘雲鶴院士則認為,面對「大變局」,應該認清楚「變」與「不變」。「十年後,我們依然會遇到激烈的挑戰,不同時代會給工程教育帶來不同的變化。要注意到,人才培養的模式應該有『變化+不變』兩部分,『不變』部分就是對知識傳承、人才培養的重視,而對於『變化』的部分,我們要因時制宜、因才制宜、因地制宜去應對。」潘雲鶴院士說。(光明日報記者 張春雷)
[ 責編:李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