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在某個領域迅速入門,最快的方式是什麼呢?讀大學的時候,物理課教授推薦我們去讀讀那個領域的經典教材,因為教科書會系統、準確、全面地覆蓋了初學者所需要掌握的大部分知識。但這個方法實踐起來卻並不容易,因為大部分的教科書都有點枯燥乏味,看得讓人頭大,在入門之前就已經在臺階上昏昏欲睡了。
但是,這本《地理學與生活》是個例外。
本書的封面,這樣的配色和底圖是不是讓你想起了熟悉的《地理·七年級下冊》?
如果你只翻翻它的目錄,會發現與其他教材別無二致:緒論、核心概念、人口密度與分布、經濟活動與經濟體。似乎我們已經可以預判,這本書大概和中學地理課本一樣,內容以名詞定義、數據、十三種氣候類型、鐵路交通系統的三橫五縱等等為主,這些知識點上面都標註著看不見的一行小字:「劃線並背誦,必考。」
那麼實際上這本書說的是什麼呢?
我們閉著眼,隨機翻開一頁——這本書完全可以這麼讀——217頁,是第七章「文化地理學」的開篇序言。
書中217頁的內容,左側配圖是人們在耶路撒冷舊城的哭牆前祈禱的場景。
序言的開頭講述了某個村莊中高貴出身的男孩的故事,他雖然只有十八個月大,卻獲得了眾人的寵愛。僕人抱著他四處溜達時,人們會停下手中的活計圍過來看他,給他玩具,在他哭鬧時感到惶然不安。等這個孩子長大後,要學習梵文聖經和烏爾語長詩,並遵循嚴格的婆羅門儀式。
那麼這個孩子來自哪兒呢?作者在故事的結尾問道。相信讀者很容易猜到是印度。那麼我們是如何判斷出這個結果的呢?上述敘述中的階級結構、宗教、語言和生活內容的其他細節都把這個孩子置於一個獨特的時空節點中,而正是這樣獨特的細節將該地區的人們結合在一起,並使得他們有別於具有其他文化地區的人。正是因為存在這樣的差別,文化地理學才應運而生。
一位站在印度教寺廟門口,正微笑著的小男孩。(網圖)
第217頁,我們隨機翻到的這頁,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將讀者引入到一個新的概念——「文化地理學」——之中。我們開篇沒有被生硬的名詞定義給砸到,而是通過一個獨特的印度風情小故事,先來做了一段小小的推理。在分析和判斷中,我們自然而然地就對文化的獨特性與差異性有了基礎的認識。此時作者再將話題切入到正式的討論中,讀者也躍躍欲試,想看看文化差異存在的原因到底在哪,文化地理學這個分支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又是什麼。
除了寫作方法上的技巧性外,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大量有趣的常識。再隨機翻一頁——308頁。這一頁屬於第九章「政治地理學」的部分,正在討論國家的形狀。我們對國家「體態」的概念好像一直停留在面積的大小,並不太關注它們的外形,這有時候會給人以誤導。就像只知道某個人的體重,而不知道外形,我們並不能精準判斷出TA是120斤的小胖墩還是同樣重量的瘦削青年一樣,國家亦如是。
書中308頁的插圖:各種「國形」類型。
因此作者將「國形」分為了五類:緊湊型、狹長型、蝌蚪形、鬆散型、穿孔形。緊湊型的國家形狀接近圓形,屬於「體態勻稱」的典範,這也是效率最高的形狀,位於圓心的首都可以方便快捷地到達國家的各個角落,用在公路和鐵路上的費用也會因此大大縮小,需要防禦的邊界也最短。而其他形狀的國家可就沒有了這樣的優勢,例如狹長型的挪威和阿根廷,遠離首都的邊緣地區可能因此會被孤立,這會大大影響民族的凝聚力,但地理的差異性也意味著氣候、民族與資源的多樣性,這有可能會提高國家的經濟實力。
印巴分治主要以宗教差別為原則劃分領土,這導致了以穆斯林為主的巴基斯坦擁有兩塊相隔遙遠的領土。(網圖)
而鬆散型的國家面臨的問題更加突出,由島嶼或者分離的陸上領土所構成的國家,往往面臨更加嚴峻的經濟與文化差異。最極端的例子當屬巴基斯坦,印巴分治時巴基斯坦其實包括兩個部分: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兩塊領土相隔1610公裡,這個距離最終導致了巴基斯坦的再次分裂:1971年,東巴基斯坦分離獨立,成立了孟加拉國。
這些常識性的知識點不僅好玩,還回答了一些問題,就是地形如何影響歷史。在這些有趣的梳理中,作者其實也在不斷討論「政治地理學」這個概念,我們熟悉的名詞「地緣政治」也與之相似。今天的政治格局中,地理條件始終是一個強大的影響因素,並在歷史的進程中發揮著深遠的影響。
在常識之外,還有很多知識是「反常識」的,它們也同樣迷人。例如在「袖珍國」的彩頁專題中,介紹了這些小國的故事。多小的國家算是小國呢?想起前幾天關於塞內加爾疫情的新聞,國內媒體的報導大概是這樣的:「一千多萬人口的西非小國塞內加爾出現輸入病例。」
塞內加爾的國土面積和我國的浙江省差不多。(網圖)
或許在我們的常識中,一千多萬人口實在算不上多,大概相當於天津市的量級。但實際上,聯合國對「小國」定義的人口上限是100萬。似乎這個值定的有點低,不過人口少於這個數字的國家可有40多個。而所謂的「西非小國」塞內加爾,人口數量則是這個上限數字的15倍多,在世界各國人口排名中,它名列70位,屬於人口數量中等的國家。
還有一些「反常識」的知識,在意想不到之外,也讓人認識到了「關注」的重要。例如在介紹農業的章節,作者單獨開闢了專題彩頁,名為「女性與綠色革命」(見第357頁),介紹女性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與困境。你能夠想像嗎?在傳統中被認為是男性主導的農業生產領域,女性的整體貢獻其實更高。書中列舉了這樣的數據:
女性農民至少生產出全世界食物總量的50%,在某些非洲國家甚至達到80%。對於家庭食物的消費來說女性的貢獻更大: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80%,在亞洲是65%,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是45%。而且,在發展中國家女性勞動力佔到了農業勞動力的1/3-1/2。例如,非洲女性承擔了90%糧食作物加工和80%的收割與銷售工作。
江蘇泰州地區的農民正在傳遞秧苗,這樣的場景在需要繁重手工勞動的傳統鄉村隨處可見。(網圖)
但是儘管如此,女性並未從農業生產中獲得與男性同樣多的回報,通常她們無法擁有和繼承她們勞作的土地,往往也得不到男性農民能夠獲得的良種和化肥。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在通過技術革新提高糧食產量的「綠色革命」中,女性往往會負擔更重,並且會失去一些獲得收入的工作崗位。因為農作物商品化意味著專門留給女性的任務會更多,例如除草、收割以及收割之後的工作。而如果農業生產中引入了機械化,傳統中留給女性的那些需要手工完成的勞動,例如研磨穀物、脫殼等工作將被機器所取代,一部分貧困的女性將因此喪失工作機會,並進而沒有足夠的收入以改善一日三餐。
這些「反常識」的內容——女性參與農業生產的比例以及綠色革命中的「輸家」地位——則會引起我們的深思,為何如此?如何破解?作者在文中也就此做了討論:我們需要調整文化準則,讓女性擁有平等的機會,得到同等的權利。例如獲得小額貸款,進而成為小規模製造業或服務業的創業者和業主。
正是這樣的關注和討論,讓這本書在介紹地理學知識之外,具有了另一種層次的價值,或許我們可以把它俗氣地稱呼為「人文關懷」。地理學從來不是和我們割裂的,任何學科都不是。它冷靜地提醒我們,地球上的沙漠和平原同樣壯美,但居住在那兒的人們卻過著完全不同的生活。我們需要尊重多樣性,也需要正視差異引發的種種問題。
和朋友推薦這本書時笑稱,假如我以後有了書房,這本書一定會是書架上的第一批住戶。《地理學與生活》這本大書,隨時隨刻讀起來都會覺得很有意思。捧著它站在一副世界地圖前,腦海中的環球之旅畫卷就已經徐徐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