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10月5日上午,參加「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談判的12個國家,在亞特蘭大達成基本協議,整個世界為之一動。一個新的自由貿易同盟在這個時候開始具有了雛形,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大大超過「歐盟」(EU)。單從國內生產總值(GDP)上看,2014年EU總體為18.50萬億美元,而美國一國為17.42萬億,TPP的經濟總量為28.05萬億美元,大大超過了EU。
10月6日,經常刊登宣揚與中國在外交、軍事、經濟各個方面對立文章的日本最大報紙《讀賣新聞》,在社論裡特意引用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話:「共有相同價值觀的國家,現在建設了自由公正的經濟圈,制定了國家百年大計。」緊接著該報寫道:「主導TPP的日美兩國團結一致,絕不該降低這次深化同盟關係的效果,這是對強化霸權主義舉止的中國做出的牽制。」
「不能讓中國書寫規則。」美國總統歐巴馬在TPP達成基本協議後所做的評述,在世界不少國家被突出報導,給人的感覺似乎是TPP就是對著中國來的。日本個別媒體添油加醋後,更有了幾分弄假成真的態勢。
「把佔世界GDP總量1/6的國家——中國排除在外,組建一個新的貿易體制是否具有可行性這點暫放不說。看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數字,到2020年,美國GDP將增長29.10%(從2014年的17.42萬億美元增加到22.49萬億美元),日本6.70%(從4.62萬億美元增加到4.93萬億美元),而中國是55.68%(從10.38萬億美元增加到16.16萬億美元)。日本媒體的樂觀展望,一些國家的評論家將TPP理解成(對華)『踢屁屁』,那該是一種極為不自信的表現。」日本一位從事國際貿易的專家對筆者說。
從以上數字看,中國在今後5年時間裡與美國的差距在減少,與日本的差距在拉大。《讀賣新聞》等日本輿論發出的聲音,與美國主流輿論的觀點不同,與今後世界潮流也大相逕庭。至於今後數年各國能否順利推進TPP,順著日本等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往下走,越南能否在服裝方面完全取代中國,目前不確定的因素太多,而中國也不可能坐以待斃。
不確定的越南等國的產業優勢
TPP的談判結果,似乎給越南帶來了巨大的生機。
5日達成基本協議後,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參與TPP談判的12個國家中,民眾最支持協議籤署的國家是越南。在被問及「TPP對我們國家是好事還是壞事」這個問題時,越南有89%的受訪者認為是「好事」,只有2%的人認為是「壞事」,18至29歲的年輕人中,認為TPP是好事的比例更是高達95%。美國受訪者中,認為是「好事」的只有49%,認為是「壞事」有29%;日本民眾認為TPP是「好事」的有53%,認為是「壞事」的有24%。
很多時候數字非常說明問題。成為TPP中的一員,除了日本以外,其他國家很有可能在今後數年內經濟上會發生巨大轉變。比如越南,從2014年到2020年的GDP增長率為63.15%,大大地超過了中國的55.68%。但越南2014年的經濟總量也就和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規模相當,更是中國的1/54,這個比率到了2020年也幾乎不會發生什麼變化(1/52)。
微觀上,越南的活力將大大發揮出來。比如在越南中部的廣南省,2015年3月,越南紡織投資公司(VINATEX)投資建設了一家10公頃的巨大工廠。投資總額為5500萬美元,服裝的年生產能力為1000萬件以上,2017年開工。這個規模的服裝廠在中國福建一帶可以找到不少,但該公司投資的更大特點是,從紡紗到織布、印染、剪裁、成衣工程上下一統。這樣的全套生產模式在中國見的不多。
TPP中有一條「原產地規則」,如果成衣的原材料不是出自越南,結果將同樣不能享受在TPP加盟國內免稅。越南服裝業的原材料目前大都來自中國。加入TPP後,「越南的服裝業自然為了享受相關待遇,會減少從中國進口布匹等原材料。」越南工商部官員說。
越南紡織投資公司在其國內的原材料使用率在2013年只有40%,到了2016年將提升到60%。TPP正式啟動後,將再度提升對本國原材料的使用比率。這樣一來,不僅提升企業自己的效率,更多地從國民經濟及國際經濟兩個角度看,越南紡織業剪斷與中國的聯繫,強化本國原材料產業,加緊與TPP加盟國的關係就會成為必然。
但是,越南最終能否成為取代中國的世界服裝大國地位這個暫且不說,中國今後是不是還會延續30年前的輕工業戰略,維持重發展服裝產業,輕服裝品牌的思路,這很難說。如果改為運用資本優勢,重視品牌,保有自己的品牌,用好越南的成衣條件,越南紡織業的發展對中國來說,不一定是壞事。
同理,TPP加盟國中,越南的紡織業、水產品,馬來西亞的手套,澳大利亞及紐西蘭的乳製品,是否能夠給中國帶來衝擊,衝擊到底有多大,能否影響中國的國民經濟,在世界範圍能否與中國形成競爭態勢,不確定要素太多。現在可以說的是,以上這些產業在中國經濟中不佔主要地位,有了TPP就大大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的可能性非常的小。
TPP基本協議籤訂前後,筆者與日本等國的學者做了一些探討。總的感覺是,國際經濟以美日為首,通過TPP在東部組建了一個自由貿易同盟,中國是否加入進去,何時加入進去,目前還不明朗。在西部,「一帶一路」的經濟模式開始逐步深入人心,TPP之外的國家也只有通過「一帶一路」來結成另一個鬆散的新經濟交易聯盟。
12個TPP加盟國的GDP總量有28萬億美元,通過「一帶一路」串聯起來的中國(10.38萬億美元)與EU(20.44萬億美元)加起來也有近31萬億美元,兩者旗鼓相當。
並不明顯的國際經濟東西分化
自由貿易體制是國際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通過組建一個同盟排斥一些國家,這幾乎沒有實現的可能。通過一些條件來限制其他國家的出口,保護本國產業,這同樣難上加難。縱觀過去5年準備加入TPP的各國談判看,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像日本《讀賣新聞》等媒體,把牽制某個國家當成加入TPP的重要目的,可謂緣木求魚,過分顯露出對國際經濟的無知了。
TPP加盟國中,美國反覆要求對製藥業進行長達12年的保護;日本要求對大米等農產品實行特例,更多地要求在汽車等方面儘早實現零關稅;紐西蘭在乳製品方面堅持己見。各國要維護的是目前的本國利益,儘可能以己之長攻敵之短。不樹立一個強悍的假想敵,就不能在最後達成統一。這個時候,中國的經濟規模,與各國的貿易關係恰好是成為假想敵的好對象,也就在這個時候,中國成了美國、日本等國在呼籲組建TPP時的一個靶子。
一個比較值得重視的內容是,TPP在高水平的貿易投資規則上所具有的新意義。這個新體制絕非簡單地撤除或者是削減物品關稅,更重要的是在投資、服務、智慧財產權等方面做出的規定,對環境、勞動、國有企業等各個方面提出的新概念。這該是21世紀經濟中不可忽視的內容,在很多方面也是中國需要努力追趕上的。向高標準看齊,最終對中國有益。
如果說TPP在經濟發展規則、概念上努力創新的話,「一帶一路」則在實現經濟發展的途徑上,作出了革新。社會基礎設施的牢固建立是實現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這可能來源於中國「要想富先修路」的樸素體驗。
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將會發揮出巨大的效益。在日本,筆者周邊的人非常重視中日在印度尼西亞高鐵建設項目上的競爭。中國最後勝出,給人的印象是,中國在印尼這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地上絕對不能談放棄。儘管日本在印尼慘澹經營了幾十年,在高鐵技術及資金提供等各個方面也具有很強的優勢,但印尼的戰略地位對中日兩國來說,重要性的不同讓兩國在爭奪印尼高鐵項目時表現出的決心大不一樣。
日本人關注的是,TPP基本達成前,習近平主席訪美,在美國談到「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及亞投行是全開放及透明的」這一觀點。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開放而透明,美日主導的TPP是否也公開透明呢?日本的專家對筆者說:「我們不能把手中的牌攤開給世界各國看。」據說在日本國內對TPP內容真正有所了解的專家幾乎沒有,只有參與TPP談判的幾個到十幾個官員知曉內容。即便政治家對整個內容也所知甚少,無法在國會真正對TPP內容進行討論。公開透明的「一帶一路」與一切均保密的TPP,哪個最終有利於國際經濟發展,目前也還難下結論。
更大的不確定性在於,有了12國組建的TPP,是否就不需要「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不需要東協十國發起的,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共同參加(「10+6」)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了嗎?從目前各國經濟形勢和意願來看,並非如此。這給「踢屁屁」又增加了幾分不確定性。
作者為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 執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