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坎城的70大經典事件 這些留存影史的時刻 讓坎城成為聖殿...

2020-12-19 Mtime時光網

  時光網特稿 一年一度的坎城國際電影節北京時間5月18日凌晨開幕,今年坎城迎來了自己70歲的生日。在這70年裡,坎城早已不只是法國南部度假勝地,通過幾代組織者的努力經營,它已變成了電影盛宴的代名詞,全球最重要的電影節,不僅是作者導演,甚至每一位導演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一天可登上這個舞臺。


  1939年的戛然而止,1946年的重新開啟,1968年的尷尬停擺,時至今日,坎城電影節在商業與藝術之間做出了微妙的平衡,它與美國奧斯卡之間互為補充,同時為世界輸送著優質電影。


      在「海濱大道」上,在「電影宮」裡,這70年放映的電影,發生的事件,紅毯上走過的明星共同構築了坎城電影節。這裡的歷史也是電影史的歷史,它改變著電影史,電影史也反過來改變著它。


  對於坎城來說,金棕櫚是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沒有它,就不能成為坎城電影節。有索德伯格靠處女作一鳴驚人,有皮亞拉振臂與眾人互懟,也有哈內克、達內兄弟、肯·洛奇等躋身雙金俱樂部,服眾與否,眾人心中各有答案。


      既然是盛宴,就永遠不能缺少明星,碧姬·芭鐸的豔煞眾人,格蕾絲·凱利的傾國傾城,索菲亞·羅蘭的熱情奔放,克勞迪婭·卡汀娜的歡快起舞,莫尼卡·維蒂的冷漠撩人、鞏俐的東方風情,即便是範冰冰的一席龍袍也留下了印記。


  今天本文選取70個經典瞬間來回顧一下坎城電影節,所謂掛一漏萬,70年坎城裡發生的故事是說不完的。

一九四十年代



1939年坎城電影節海報


坎城電影節誕生(1939年 )


  第一屆坎城電影節於1939年9月1日舉行。路易斯·盧米埃爾擔任了第一屆主席,但就在電影節開幕當天,德國閃擊波蘭,坎城電影節被迫取消,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二戰爆發。直到二戰結束後的1946年,電影節才正常舉行。


坎城電影節重啟(1946年)


  二戰陰霾已過,1946年9月20日,在在法國外交部、教育部、電影聯合會的共同支持下,坎城電影節正式重啟,那年參加競賽的有希區柯克的《美人計》,大衛·裡恩 的《相見恨晚》,喬治·庫克的《煤氣燈下》,雷內·克萊芒的《鐵路戰鬥隊》,讓·谷克多的《美女與野獸》,羅伯託·羅西裡尼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等片。


讓·谷克多(左)、米歇爾·摩根(中)、讓·馬萊(右)在坎城電影節上


第一位坎城影后(1946年 )


  在第1屆坎城電影節上,米歇爾·摩根憑藉《田園交響曲》獲得最佳女主角獎,這也是坎城電影節歷史上頒發出的第一座影后獎盃。


 第一部獲得金棕櫚的亞洲電影(1946年)


  在第1屆坎城電影節上,印度影片《貧民窟》同其他10部影片共同分享了最高榮譽。


 第一部入圍主競賽的動畫電影(1947)


  迪士尼出品的《小飛象》入圍了第二屆坎城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並獲得了最佳動畫設計獎。

一九五十年代



碧姬·芭鐸在坎城受追捧


碧姬來了(1953年)


  1953年第6屆坎城電影節,只有19歲的碧姬·芭鐸來到了這片蔚藍海岸。當時的她是一個籍籍無名的18線小明星,僅僅出演過幾回配角。她在海灘上擺出各種姿勢,讓記者們拍個夠。她身上的氣質是前所未有的,碧姬不用蹭紅毯就已經收穫了媒體與業界的關注,三年後她帶著《上帝創造女人》再次來到了這裡。



那一年的格蕾絲·凱利很美(1955)


  那一年,喬治·希頓的作品《鄉下姑娘》入圍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格蕾絲·凱利第二次來到了坎城電影節,就在這一年,她遇到了以後的丈夫摩納哥王子---雷尼爾三世。


第一座金棕櫚獎盃(1955年)



  1955年,電影節歷史上第一座金棕櫚獎盃頒發給了影片《君子好逑》。金棕櫚獎的前身是「金鴨獎」,獎盃為金制棕櫚枝,一共有19片葉子,又被稱為「金棕櫚」。「金棕櫚」獎盃經歷了50多年的演變,才逐漸成為現在的樣子。在1954年,電影節理事會邀請多位珠寶設計師設計獎盃,最終敲定了Lucienne Lazon的設計。


索菲亞·羅蘭在1955年坎城電影節


兩大女神PK(1955年)


  現在蹭坎城紅毯成了中國小明星的必選項,想當年,在1955年坎城電影節上還發生一場義大利女神之間的紅毯大對決,就發生在索菲亞·羅蘭與吉娜·勞洛勃麗吉達兩位最當紅的義大利女星之間。兩人可以說積怨已久,索菲亞·羅蘭更是在紅毯上做足功夫。當年她走紅毯就走了10分鐘之久。


《夜與霧》引爭議(1956年 )


  1954年,受法國二戰歷史委員會的委託,阿倫·雷乃拍攝了這部叫做《夜與霧》的紀錄片,片名取材於希特勒1941年下達的「夜霧命令」。1956年,《夜與霧》入選了第9屆坎城電影節,但當時西德駐巴黎大使向電影節官方提出了書面抗議,其理由是影片傷害了德國人民的感情,在官方渠道的壓力之下,坎城不得已取消了《夜與霧》電影節期間的放映安排。但這個決定引發了納粹大屠殺倖存者的集體抗議,權衡之下,坎城選擇在非競賽單元低調地放映了《夜與霧》。



首部入圍坎城主競賽的華語電影(1959年 )


  1959年,臺灣話劇導演田琛執導的《蕩婦與聖女》作為中國第一部入圍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特呂弗與利奧德在坎城


《四百擊》震驚坎城(1959年)


  弗朗索瓦·特呂弗與少年讓-皮埃爾·利奧德攜《四百擊》入圍第12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最後捧走了最佳導演獎,也讓法國新浪潮正式登上舞臺,安託萬在影片中的最後一幕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濃重一筆。

一九六十年代


安東尼奧尼和莫尼卡·維蒂在1960年坎城電影節


《奇遇》惹噓聲(1960年)


  安東尼奧尼的《奇遇》在13屆坎城首映,然而放映過程中觀眾們常常偷笑,和噓聲,身在現場的安東尼奧尼和女主角莫妮卡·維蒂帶著失望離開,維蒂眼看著劇組數月的心血不被認可難過的傷心落淚。


      好在,包括羅西裡尼、巴贊遺孀詹寧·巴贊等著名的導演和影評人等業內人士看到了《奇遇》在鏡頭語言上的探索價值,發出了公開支持《奇遇》的聯合聲明:「昨天,我們看了《奇遇》,這是本屆電影節上最好一部電影。」並且批評了觀眾們觀影時的鬧劇。果不其然,《奇遇》最終拿下了當年坎城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2009年,62屆坎城電影節的海報設計的靈感,就來自於《奇遇》中的一幅畫面。


《倩女幽魂》入圍主競賽(1960年)


  1960年,李翰祥導演執導的《倩女幽魂》入圍1960年第13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其後,《楊貴妃》、《武則天》也相繼入圍了主競賽單元。



《甜蜜的生活》爭議中奪金棕櫚(1960年)


  那邊安東尼奧尼柳暗花明,這邊的費裡尼也是水深火熱。兩位導演同場競技,費裡尼帶來的是《甜蜜的生活》,遭受的指責與攻擊卻也不少。《甜蜜的生活》對宗教本身的盲目與偽裝給予了批判。但這顯然觸動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梵蒂岡的媒體給《甜蜜的生活》戴上了「煽動犯罪和墮落」的罪名,對費裡尼本人的創作初衷也橫加指責,甚至叫囂著要求禁映影片,扣押費裡尼的護照。不過,相當一部分藝術家和觀眾肯定了影片在批判與揭露上的價值。在兩種力量的交鋒中,《甜蜜的生活》在坎城展映期間人氣頗高,大家都想要一睹這部爭議影片的真相。最終,坎城頂住了壓力,將金棕櫚給了《甜蜜的生活》。


《維莉蒂安娜》被罵名(1961年)


  宗教話題一直以來相當敏感,第13屆坎城電影節上,布努埃爾帶著他宗教三部曲之一《維莉蒂安娜》參賽,雖然獲得金棕櫚獎,但依然背負上了頗多的罵名,一切皆因為影片對基督教虛偽本質的赤裸揭露。影片在導演祖國西班牙被禁映,甚至威脅布魯埃爾本人不許參加頒獎儀式。巴黎的街道上,有人在海報上寫下「世界第一殘忍的導演」,可以說《維莉蒂安娜》受到了來自官方和民間的多重壓力,但這都無法影響影片本身的閃耀。


影評人周誕生(1962年)

 

  影評人周單元創辦於1962年,還得從在1961年第14屆坎城電影節講起,當年電影節放映了雪莉·克拉克的《藥頭》,這部電影起初並沒有被重視,但在電影節的放映極為成功。當時的坎城電影節藝術總監Robert Favre le Bret決定與法國國家電影中心聯手發掘影壇的新鮮力量,他允許法國影評人協會在1962年的坎城電影節上使用讓谷克多大廳來舉辦為期一周的展映活動,著名導演奈麗·卡普蘭將這一單元命名為「 La Semaine de la Critique」(影評人周單元)。


     影評人周單元陸續發掘了克裡斯·馬克、貝納爾多·貝託魯奇、菲利普·加萊爾、肯·洛奇、萊奧·卡拉克斯、王家衛、阿諾·德斯普裡欽、吉爾莫·德爾·託羅、雅克·歐迪亞、弗朗索瓦·歐容、安德裡亞·阿諾德、加斯帕·諾等一批知名導演。


華語電影首度獲獎(1962年)


  1962年:演李翰祥執導的《楊貴妃》獲得坎城電影節室內彩色電影攝影特別獎,華語電影首次在坎城電影節上獲獎。


 金棕櫚易名(1964年)


  評審團將大獎的名稱「Palme d'Or」(金棕櫚)改換成了「Grand Prix du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當年獲得此大獎的是雅克·德米的《瑟堡的雨傘》(《愛樂之城》曾向它致敬)。



首位女性評審團主席(1965年 


  曾經兩獲奧斯卡影后的奧斯卡傳奇影星奧利維婭·德哈維蘭成為坎城歷史上首位評審團女主席。


左起依次是勒魯什、戈達爾、特呂弗、路易·馬勒、波蘭斯基


五月風暴(1968年)


  1968年五月風暴席捲了法國,5月10日,坎城電影節正式開幕,5月18日,在路易·馬勒、特呂弗、戈達爾等人大鬧會場,電影節暫停一天,5月19日,第21屆坎城電影節提前被結束。


導演雙周誕生(1968年)


  導演雙周單元是坎城電影節主競賽的平行單元,由法國導演工會在1969年創辦,而就在前一年坎城電影節因為「五月風暴」而停辦。達內兄弟、布魯諾·杜蒙、貝拉·塔爾等名導均出自導演雙周單元,今年三金大熱門麥可·哈內克的「冰川三部曲」都是在導演雙周單元展映。

一九七十年代



列儂和大野洋子在坎城電影節


列儂來了(1971年)


  列儂和大野洋子出席電影節,和畢卡索一樣他們也跟正裝有仇。


首部入圍主競賽的女導演(1972年)


  義大利女導演裡娜·韋特繆勒的《咪咪的誘惑》是第一部由女性執導參加坎城競賽的影片



沒有金棕櫚,也沒有奧斯卡……(1972年 )


  希區柯克的三部作品《美人計》、《懺情記》、《擒兇記》曾經先後入圍過坎城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可以均無斬獲,此後他的作品只參加非競賽展映包括《群鳥》《狂兇記》《大巧局》。


最卑鄙最骯髒的《極樂大餐》(1973年

 

  1973年,《極樂大餐》在坎城電影節期間上映,放映現場,觀眾們的噓聲不絕於耳,有的觀眾甚至對導演本人作出不夠禮貌的舉動。當年的評委會主席英格麗·褒曼也評價《極樂大餐》式「最卑鄙最骯髒」的影片。《極樂大餐》裡四個中年男人對著空虛的生活和無望的世界,最終決定在「饕餮盛宴」中吃掉自己直至死亡。不過,把《極樂大餐》放在70年代的語境之下,其實也不算什麼,畢竟同期還有《索多瑪的120天》,《感官世界》等大量如雷貫耳的同類影片。


《俠女》坎城獲獎(1975年)


  當年整部《俠女》拍攝就歷時兩年,完成後分上下集上映,但票房皆不理想。1975年他剪輯了三小時的國際版送往坎城影展(該片的英文字幕由胡金銓的助理許鞍華校對),但聯邦影業拒絕再出費用,胡金銓最終自費前往。影片最終獲獎,賣出了歐洲版權,最終才彌補了本片的虧損。


the Palme d'Or重新回歸(1975年)


  坎城重新恢復了大獎名稱「the Palme d'Or」(金棕櫚),獲獎的是講述阿爾極利亞獨立戰爭的《烽火歲月志》。



老馬丁稱霸坎城(1976年)


  在那一年,老馬丁的《計程車司機》拿下了金棕櫚大獎,當年的評委會主席是美國作家田納西·威廉士。在評選的過程中,田納西·威廉士成功說服了所有的評委,把大獎頒給了自己的老鄉。


吉爾·雅各布走馬上任(1978)


  吉爾·雅各布被提名為坎城電影節電影節董事會新任主席,雅各布就是坎城的代名詞,在他掌管坎城電影節誒的38年中,他讓坎城電影節成為了全世界全有影響力的電影節。


《大理石人》來坎城(1978年)


  波蘭導演安德烈·瓦依達的《大理石人》在31屆坎城電影節上獲得了影評人費比西獎,但影片參與電影節的過程卻相當的艱難。《大理石人》用紀實的筆調揭示出極權的意識形態機器對個體的壓制與摧殘。聯繫到當時波蘭的政治氛圍,影片自然難以得到來自官方的認可。然而,當時坎城的參賽影片依然需要各國報送,《大理石人》參賽的前景堪憂。幸運的是,當時坎城電影節的總代表吉爾斯·雅各布通過個人的努力,最終還是為《大理石人》贏得了在電影節期間的展映機會,而《大理石人》的遭遇,也是引發坎城後來改變選片制度的由頭之一。



《豔娃傳》的大尺度(1978年)


  憑藉著雛妓的題材和大尺度的裸露,足以讓《豔娃傳》成為導演路易·馬勒最富話題性的作品。《豔娃傳》的故事原型是11歲就裸體登上義大利版《花花公子》封面的伊娃·愛洛尼斯科。路易·馬勒將其搬上熒幕,免不了涉及到雛妓和孌童的話題,再加上尚未成年的波姬·小絲在影片中裸露了身體,影片在坎城招致了相當大的誹議。庫布裡克的《洛麗塔》僅有一個吻,卻也讓庫布裡克背負了罵名,尺度更大的《豔娃傳》在坎城的遭遇就更是可想而知了。但爭議對於電影或者影人來說,從來都是雙刃劍,童星波姬·小絲憑藉此片聲名大噪,影片也拿下了當年電影節的技術大獎。


金攝影機獎誕生(1978年)


  「金攝影機」獎(Golden Camera Awards)的前身是「最佳攝影」,1978年改成「金攝影機」獎,凡是處女作都有機會獲得此獎,我們熟知的吉姆·賈木許、米拉·奈爾、伊爾蒂科·茵葉蒂、雅克·范·多梅爾、陳英雄、賈法·帕納西、河瀨直美、柯內流·波藍波宇、史蒂夫·麥奎因等知名導演均獲得過「金攝影機」獎。



狂妄的科波拉(1979年)


  當年雅各布非常希望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進入1979年的坎城主競賽,《快報》的駐美記者秘密混進了聯藝安排的電影小型試映,並報告給了雅各布。那屆的坎城電影節的陣容非常強大,《鐵皮鼓》、《天堂之日》、《勃朗特姐妹》等片。科波拉的《對話》曾經拿過金棕櫚,根據當年的規則,他只能去非競賽單元,雅各布破例讓它進入主競賽。科波拉相當難搞,對組委會提出了各種要求,雅各布都滿足了,最後與《鐵皮鼓》分享了金棕櫚,讓科波拉非常不爽,另外當年騎著爸爸肩膀參加紅毯的索非亞·科波拉,今年憑著最新作品《牡丹花下》入圍主競賽。


八十年代



黑澤明在1980年坎城電影節


黑澤明駕臨坎城(1980年)


  跟1979年一樣,1980年的坎城國際電影節也是雙蛋黃,黑澤明執導的《影子武士》與鮑勃·福斯導演的《爵士春秋》兩部影片分享金棕櫚大獎。年屆七旬的黑澤明踏上電影節紅毯,這是繼《活人的記錄》入圍主競賽單元後,時隔24年再次入圍金棕櫚大獎。


中國內地電影坎城首秀(1982年)


  1982年內地導演岑範執導的《阿Q正傳》入圍第35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代表中國內地電影第一次參賽坎城電影節。當年,嚴順開老師連坎城是什麼都不知道,用他的話說「我去做了兩套西裝,當時西裝還很難找到地方做,好不容易才在友誼商店做到了兩套。」


羅伯特·布列松與塔科夫斯基


布列松收官之作(1983年)


  作為羅伯特·布列松的收官之作,《錢》在坎城的遭遇算是一波三折。導致其受到指責的主要原因是,一個是它對人們痴迷於金錢的醜陋進行了批判,讓很多觀眾覺得臉上無光,噓聲四起。而另一方面,則是《錢》本身在藝術形態上的「極簡主義」。憑藉此片,布列松拿到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和他共享榮光的是前蘇聯導演塔科夫斯基,而頒獎人則是年邁的奧遜·威爾斯。戈達爾曾評價說「布列松之於法國電影,猶如莫扎特之於奧地利音樂,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於俄國文學。」 


人獸戀(1986年)


  人們對大島渚的印象,恐怕往往與情色、先鋒相關。討論人獸戀的《馬克斯我的愛》出現在1986年坎城,一部分觀眾關注的是大島渚如何在一個爭議性的話題之下,探討現代社會中人們之間的婚姻關係。但更多的觀眾,可能還是抱著獵奇的心態,想要看看大島渚到底如何在影片中呈現人獸戀。但可惜的是,大島渚讓這些人失望了,《馬克斯我的愛》對性的表現相當克制,完全不是《感官世界》般的直白。但即便如此,保守派仍然找到各種理由對影片進行批駁,不過這些批評聲,對大島渚而言則是過眼雲煙。



我知道你們不喜歡我,我也一樣不喜歡你們!(1987年)


  1987年的金棕櫚頒給了莫裡斯·皮亞拉的《在撒旦的陽光下》,頒獎現場厭惡此片的記者們噓聲一片,不過特立獨行的莫裡斯·皮亞拉在臺上也是毫不示弱,他舉起右拳叫喊著「我知道你們不喜歡我,我也一樣不喜歡你們!」《在撒旦的陽光下》相當晦澀,充斥其間的宗教隱喻讓這部影片的觀賞門檻相當的高。《在撒旦的陽光下》對法國電影意義非凡,畢竟這是法國電影時隔21年之後的再度獲獎。


         

索德伯格擒金棕櫚


                                   索德伯格一鳴驚人(1989年


  在1989年的坎城電影節上,史蒂文·索德伯格憑藉處女作《性、謊言和錄像帶》拿下了金棕櫚大獎,而且本片也並不是世界首映,影片之前已經參加了聖丹斯電影節,索德伯格僅僅26歲,評委會主席維姆·文德斯可以說是相當大膽了。

一九九十年代


張藝謀亮相坎城(1990年)

 

  張藝謀早期作品《菊豆》入圍了1990年第43屆坎城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這也是張藝謀與鞏俐首度登陸歐洲最重要的電影節。



《霸王別姬》坎城稱王(1993年)


  1993年,對於中國電影是值得永遠銘記的一年,那年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勇奪金棕櫚,同時獲得金棕櫚的還有紐西蘭導演簡·坎皮恩的《鋼琴課》。當年的評委會分成兩派:評委主席路易·馬勒、阿巴斯、兩庫斯圖裡卡喜歡《霸王別姬》,其餘歐美評委則支持《鋼琴課》。路易·馬勒在以後回憶說「這是我的決定。因為多數評委都很喜歡《鋼琴課》……幾乎每一次討論,我們都會把這兩部影片提出來。既然都難以割捨,只有並列,我認為這是理想的安排。」當年張國榮在坎城影帝上以一票之差負於《赤裸裸》中的大衛·休裡斯。


第一位華人影帝(1994年)


  張藝謀攜作品《活著》再次殺入主競賽,最終獲得評審團大獎,葛優憑藉在影片中對於角色富貴的精彩演繹成為了第一位華人影帝。



庫斯圖裡卡再奪金棕櫚(1995年)


  1995年,庫斯圖裡卡憑藉《地下》再次獲得坎城電影節的金棕櫚大獎,當年的評委會主席是讓娜·莫羅,雖然她此前與希臘大導安哲羅普洛斯合作過《鸛鳥的踟躇》,卻並沒有把金棕櫚頒給同年入圍主競賽的《尤利西斯的凝視》,肯·洛奇的名作《土地與自由》也沒有獲得女神的青睞,反而再次把金棕櫚頒給了庫斯圖裡卡。


警察群體集體抗議(1995年)


  憑藉著《怒火青春》,馬修·卡索維茨獲得了第48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最佳導演,影片也捧紅了文森特·卡索,影片在坎城的上映充滿著轟動效應。最開始,坎城的治安部門嘗試組織《怒火青春》劇組在紅毯上亮相,因為在他們看來,影片對警察的描寫太過於極端,甚至是一部反警察的電影。後來,當馬修 ·卡索維茨攜夫人到達紅毯時,治安人員選擇了集體背過身去,沉默地表現了警察群體對這部影片的不滿。


主席阿佳妮


最失敗的評委會主席(1997年)


  1997年的金棕櫚是雙蛋黃,阿巴斯的《櫻桃的滋味》和今村昌平的《鰻魚》。《櫻桃的滋味》本來被伊朗官方禁了,電影節組委會是費了好大勁,才在最後時刻把膠片帶到了坎城,阿佳妮並沒有按照慣常的方式進行評選,阿佳妮也在評選的過程中被逐漸架空,評委莫萊蒂耍了手腕,雅各布雖然覺得《鰻魚》不足以拿到金棕櫚,卻無法幹涉評委會的決定,最後只能讓雙蛋黃出現,而阿佳妮喜歡的阿託姆·伊戈揚的《意外的春天》只拿到了評審團大獎。


首位華人評委鞏俐(1997年)


  雖然1997年最後的評選結果並不能服眾,但鞏俐作為評委,是第一位成為評委的華人。



羅塞塔是一名女戰士(1999年)


  《羅塞塔》是達內兄弟的第二部劇情長片,當年人們普遍看好的是西班牙巨匠佩德羅·阿莫多瓦的《關於我母親的一切》。所以,當頒獎禮上以大衛·柯南伯格為首的評審團將金棕櫚獎頒給《羅塞塔》時,在場的記者們再次爆發出了噓聲,既為阿莫多瓦鳴不平,又吐槽了評審團的選擇。在這樣的尷尬氛圍之下,達內兄弟在領獎臺上也並沒有示弱,說「羅塞塔是一名女戰士」。《羅賽塔》當然是一名女戰士,不僅帶來了金棕櫚,還為女主角拿到了最佳女演員獎。


二十一世紀


華語電影閃耀坎城(2000年)


  2000年是華語電影在坎城最風光的一年,楊德昌的《一一》,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三部華語電影入圍主競賽單元,這也是代表了華語電影最高水平的三部作品,其中楊德昌獲得最佳導演獎,姜文獲得評審團大獎,《花樣年華》獲得技術大獎,並且讓梁朝偉成為香港第一位坎城影帝。


假血的鴿子(2002年)


  《24小時派對狂》是麥可·溫特伯頓執導的一部傳記片,影片留給坎城最深的印記卻是演員們為了宣傳,策劃出來的一出鬧劇。扮演「快樂星期一」主唱沙恩·雷德的演員丹尼·坎寧漢姆冒出了這個瘋狂的宣傳噱頭,而其靈感來自於雷德本人年幼時用古柯鹼毒死3000隻鴿子的「光輝」事跡。為此,坎寧漢姆帶來了相當多的道具鴿子當作宣傳的噱頭,他們在坎城的私人海灘上用沾了假血的鴿子互相攻擊,甚至還攻擊了高檔餐廳中正在用餐的客人們,最終,是坎城的安保人員用帶刺的狼牙棒制止了這場鬧劇,並且將劇組和在旁觀戰的英國媒體一起,趕出了坎城海灘,


《不可撤銷》2002年


  《不可撤銷》在坎城公映之日起,就伴隨了相當巨大的爭議之聲。人們對女主角莫妮卡·貝魯奇那段長達10分鐘的強姦戲難以忍受,相繼退場。而喧囂過後,人們對這部影片印象最深刻的,仍然還是這些直白的視覺刺激,比如相當真實的強姦場景,用滅火器砸爛強姦犯的面部,以及晃動到讓觀眾眩暈的手持鏡頭。實際上,坎城裡來在情色與暴力上有很大的容忍度,但即便如此,還是有相當一部分觀眾認為《不可撤銷》應當被禁映。



《華氏911》引質疑(2004年)


  《華氏911》是1956年路易·馬勒的《寂靜的世界》之後,第二部能夠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的紀錄片。儘管意義非凡,《華氏911》很難說得上是一部多麼經典的美國紀錄片,可想而知,當昆汀·塔倫蒂諾帶領的評委會最終將大獎頒給這部影片時,會引來多麼大的質疑之聲。最終,坎城不得已在頒獎禮後,由評委會召開記者會發布了聲明,聲稱影片的獲獎是因為其藝術價值,而非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但這未免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乃至於第58屆坎城電影節上,坎城電影節主席雅各布表示坎城將避免政治因素的涉足,評審團主席庫斯圖裡卡也說本屆的評選將以藝術的標準進行。 


最年輕的坎城影帝(2004年)


  在2004年的第57屆坎城電影節上,柳樂優彌擊敗包括梁朝偉《2046》、丹尼爾·布魯赫《替天行道三人行》、蓋爾·加西亞·貝納爾《摩託日記》、崔岷植《老男孩》等人,以14歲的年輕成為坎城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帝。梁朝偉在返港時吐槽道:「14歲有什麼演技?你告訴我!」



首位華人影后誕生(2004年)


  2004年張曼玉與前夫法國著名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合作的《清潔》,為她獲得了影后的殊榮,這也是首位華人女演員獲得影后殊榮,也是目前為止唯一的一次。


王小帥與《青紅》(2005年)


  坎城與中國電影的淵源不淺,但偶爾也有那麼點小磕碰。第58屆坎城電影節上,王小帥的《青紅》有幸進入競賽單元,原本中國記者都有很大的期待,但組委會給《青紅》的放映安排,卻遭到了中國記者的集體抗議。原因在於電影節官方在放映上的區別對待。《青紅》僅有上午11點一場放映,不僅時間上與吉姆·賈木許的《破碎之花》衝突,導致很多記者分身乏術。下午14點發布會也被安排在了只能容納300餘人的布努埃爾廳。鑑於此,大陸的記者便向組委會提出了抗議,但坎城的回覆則是這些安排和國家、導演並無關係,坎城不會特殊對待任何人。不過,導演王小帥倒是對此表示理解「應該尊重組委會的安排。」


華人首位坎城評委會主席王家衛


墨鏡王成為評委會主席(2006年)


  2006年香港導演王家衛擔任坎城電影節的評判團主席,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風吹稻浪》是反英電影(2006年)


  有強烈民族主義情結的,並不只有中國人一家。英國人同樣如此。第59屆坎城電影節,肯·羅奇的《風吹稻浪》就受到很大的爭議,導演本人親口承認「我稱這部電影為反英電影,我們有權利去抨擊我們的領導者的錯誤與殘忍,包括過去與現在。」所以他將故事背景選在了愛爾蘭獨立戰爭和內戰期間。但這種爭議題材,不管怎麼拍,必然會有人質疑。首當其衝的就是來自英國本土的反對聲音,有人指責影片美化了愛爾蘭的獨立分子,卻將英國人描繪的醜陋不堪,還有人說肯·羅奇是借著愛爾蘭獨立的歷史來反對英國,不過正如導演本人所承認的那樣,他希望真實的歷史能夠被觀眾所看見。


電影大於政治(2007年)


  2007年,伊朗導演、女漫畫家瑪嘉·莎塔碧的動畫長片《我在伊朗長大》入選了坎城主競賽單元,影片根據莎塔碧的同名自傳漫畫改編,講述的是莎塔碧成長過程和她所感受到的伊朗社會,而她成長的70、80年代,也正是伊朗社會風雲巨變的時期,這樣一部影片註定和政治脫不開干係。很快,來自伊朗官方的抗議書便到來了,要求坎城電影節撤映這部影片。但法國則拒絕了這一外交請求,法國外交部發言人馬特伊則聲稱,《我在伊朗長大》參賽與政治毫無關係,挑選影片的本意為藝術,不會受到政府的制約。為藝術挑選影片是電影節的職責,不受政府制約。一部動畫電影,能把爭端上升到兩個國家之間,也是相當厲害了。 


一如既往的拉斯·馮·提爾(2009年)


  第62屆的坎城電影節評委內部有巨大分歧,評委會內部的成員對主席伊莎貝爾·於佩爾相當不滿,甚至直說她就像是「法西斯分子」。但這些新聞與《反基督者》帶來的衝擊相比,完全就是小菜一碟。《反基督者》由拉斯·馮·提爾編劇、執導,影片通過一起喪子之痛,用寓言式的視聽語言將人性剝落到了極致。儘管有一些美妙的鏡頭,以及演員們精彩的表演,但《反基督者》最令人瞠目結舌的,仍然是影片裡露骨的性愛場景,女主角夏洛特夏洛特·甘斯布大膽地裸露了自己的身體,一些血腥的場景讓首映時的觀眾不得不退場。記者發布會上,記者和影評人的態度也是兩極分化、針鋒相對。


最難懂的金棕櫚(2010年 )


  當年主席蒂姆·波頓解說為什麼會把金棕櫚頒給阿彼察邦,說因為他從沒看過這種電影。當年邁克·李的《又一年》場刊評分3.4高居榜首,奪金的呼聲的也是最高的,但是最後頒獎的時候一個獎都沒撈到。當年兩人就在坎城歷史最失敗主席阿佳妮的評審團中合作過,阿彼察邦的前作《祝福》拿過一種關注大獎,他最好的作品《熱帶疾病》只獲得評審團獎。


一封抗議性別歧視的請願書(2010年)


  電影史一直以來就是充滿性別歧視的歷史,從誕生到現在,女性電影工作者做出了越來越大的貢獻,但仍然無法與男性取得同樣的成績和認可。第63屆坎城電影節則顯得更為極端,19部主競賽單元的影片,毫無例外都是男性導演的電影。進入新世紀以來的坎城,200餘部主競賽單元影片中,女導演影片不到20部。再回看金棕櫚的獲獎史,也只有簡·坎皮恩憑藉《鋼琴課》在1993年拿到了金棕櫚大獎。這樣看來,坎城電影節對女導演的「忽視」的確由來已久,於是2010年的坎城電影節上,英國女導演羅絲·託尤森便廣泛徵集籤名,獲得了超過一千人的支持,將一封抗議性別歧視的請願書送到了組委會。


塞提夫大屠殺(2010年)


  拉契德·波查拉對電影題材的選擇向來大膽,所以當他的《法外之徒》把目光放在法國於1945年5月8日在阿爾及利亞製造的「塞提夫大屠殺」事件時,爭議也就無可避免了。果不其然,影片還未在坎城公映,便有法國執政黨國會議員宣布將對影片進行抵制。放映當天,大批反對影片的人士在坎城舉行示威遊行,這裡面包括了曾經參與阿爾及利亞戰爭的老兵、社會活動家和政界人士,他們聚集在坎城市政府附近的紀念碑,高唱著馬賽曲和二戰時期法國非洲軍團的頌歌,斥責影片時「民族解放組織的幫兇」。對此,導演本人倒很大度「對我而言,有人不贊同我的電影很正常,可我希望這種不贊同的意見能夠以冷靜而明智的方式表達出來。」



我是納粹(2011年)


  拉斯·馮·提爾帶著《憂鬱症》來到坎城,雖然很多評論認為電影質量不錯。但拉斯·馮·提爾卻自討苦吃:「我理解希特勒,他肯定做了些錯事,但我想我了解他,而且有點同情他……好吧,我是納粹。」這番價值觀扭曲的言論,自然成為扔向本屆坎城電影節的一顆炸彈,《好萊塢報導者》稱他是「又一個梅爾·吉普森」,更是自毀了影片在北美上映的前程。拉斯·馮·提爾雖然很快做出了道歉,「如果今早記者會我的言論傷害了任何人,我鄭重道歉,我不是反猶太、種族歧視,也不是納粹。」 但坎城組委會對此相當不滿,不僅取消了電影的的慶祝派對,甚至發出電影節不允許有類似言論的警告。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2011年)


  2010年12月20日,伊朗官方宣布對導演賈法·帕納西的判決,宣布他將在監獄中度過6年時間,並且被剝奪長達20年的社會權利,與電影相關的一切活動都被禁止。然而,就在64屆坎城電影節開幕前夕,組委會收到了帕納西製作的一部特別的影片。影片記錄了帕納西本人被逮捕之後到宣判期間的生活,攝影機忠實地將視角對準了帕納西和他的公寓,看上去非常日常化的生活背後,其實向觀眾展示了一個熱愛電影的導演在脫離電影之後內心的遭遇。影片送到法國的過程也充滿了曲折,帕納西製作完成之後將其拷貝進了u盤,最後放在蛋糕中託人帶出了伊朗,也最終得以與世人見面。


黑幕還是巧合(2012年)


  第65屆坎城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由義大利導演南尼·莫萊蒂擔任,頒獎禮之後,細心的人發現了獲獎名單中的「蹊蹺」。在主競賽單元中脫穎而出的《越過群山》、《光之後》、《真人秀》和《天使的一份》等6部影片,法國等契約電影發行公司均有份參與到製作或發行過程中,而莫萊蒂2011年的新作《教皇誕生》的製作發行方也是契約公司,這樣的巧合難以避免的引起了人們的猜測和質疑。媒體開始公開指責莫萊蒂通過影響其他評委操控了獲獎結果,對此,電影節藝術總監蒂埃裡·弗雷莫也表示「操縱評委會從技術上是不可能的,因為莫雷蒂手中只有一票,他必須同時說服其他8位評委。」


棕櫚狗獎(2013年)


  2013年第66屆坎城電影節專門為「狗狗演員」設立「棕櫚狗獎」,索德伯格執導的電視電影《燭臺背後》中的一條貴賓犬獲得此項殊榮。


《青木原樹海》撲街(2015年)


  格斯·范·桑特帶著新片《青木原樹海》重返了坎城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這讓相當多的影迷異常激動,然而,影片相當膚淺,用大量的日本元素堆砌卻十分表面化,而且濫情的配樂和庸俗的煽情,都讓影片顯得異常低水準。放映結束出現字幕時,在場的記者齊齊發出了噓聲,場刊裡大量的最低分集中出現在這部影片上,有記者評論說「這就是範桑特導演生涯中最爛的電影,沒有之一」,「本屆主競賽單元最爛影片誕生,不可能還有比這更爛的了」大家對這部影片的厭惡,可見一斑。但正是這樣一部影片,卻擠掉很多優秀的影片進入到了主競賽單元,堪稱是本屆坎城電影節最大的爭議之一。 


侯孝賢在坎城


七度入圍坎城電影節的侯孝賢(2015年)


  作為臺灣電影節的標誌人物,侯孝賢前後憑藉《戲夢人生》、《好男好女》、《南國再見,南國》、《海上花》、《千禧曼波》、《最好的時光》、《刺客聶隱娘》這七部作品入圍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坎城首秀雖然輸給了陳凱歌,也拿到了評審團獎,2015年的奪金熱門《刺客聶隱娘》遺憾只拿到最佳導演獎。


賈樟柯獲金馬車獎(2015年)


  2015年,坎城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將,「金馬車獎」將授予賈樟柯,賈樟柯是獲此殊榮的首位華人導演,之前,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南尼·莫雷蒂、大衛·柯南伯格、吉姆·賈木許、簡·坎皮恩等電影大師曾被授予過這一殊榮。



一次PS引發的爭議(2017年)


  第70屆坎城電影節海報中義大利女星克勞迪婭·卡汀娜翩然起舞,取材於克勞迪雅1959年在羅馬一個屋頂上拍攝的照片,與本屆電影節「歡樂,自由,大膽「的主題相得益彰。但對照原版照片就可以發現,海報其實是經過修飾的,克勞迪雅的腰、手臂以及腿部都被修改得更加細長,頭髮、裙擺也經過了修飾,這下坎城又捅了簍子,一些女權主義組織批評主辦方修圖的意義,甚至認為這是對女性的不尊重。然而克勞迪雅本人對此倒是表示理解,接受採訪時她說「圖片的修改加強了照片輕快的感覺,把我變成了一個夢幻的角色。」


相關焦點

  • 坎城走過 70 年,我們給你一份 70 部電影的片單來回顧它下
    在福茂看來,這些電影不受到待見是「令人心痛」的。但能夠聚集起懷有各種態度和意見的電影界人士,也是坎城能夠長久保持生命力的原因。如福茂所言:」坎城如果沒有了拍案而起的評委,據理力爭的媒體,嚴肅苛求的嘉賓,甚至沒有了選片人的錯誤,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電影節?坎城從來都是榮耀的聖殿、繁茂的商埠,它更是全球最美麗的電影沃土。
  • 坎城影節宮木桐嘉棣葡萄酒酒吧亮相上海
    為了高度還原坎城海灣美景體驗,富邑集團此番選擇了上海地標興業太古匯的頂層露臺來搭建木桐嘉棣酒吧,使其坐擁獨一無二的寬廣視野,將南京西路的繁華夜景盡收眼底。酒吧以白色為主色調,耀眼的霓虹燈點綴屋頂外牆,鮮豔的紅毯營造尊貴典雅的氛圍,讓人仿佛置身於坎城影展現場。
  • 《美麗人生》曝高清修復片段 影史經典微笑重現
    《美麗人生》曝高清修復片段 影史經典微笑重現 這部豆瓣評分9.5分,排名Top6的影史經典將以全新4K修復的版,於2020年1月3日在全國
  • 64年後,這部由魯迅小說改編的電影入圍「坎城經典」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峰 坎城當地時間7月15日,2020坎城電影節揭曉經典單元入圍影片,上海國際電影節組織修復和申報的影片《祝福》成功入圍,該單元共包括25部劇情片和7部紀錄片。坎城國際電影節於2004年創設經典單元,通過面向全球遴選、展映最新修復的優秀經典電影,向歷年來致力於電影文明發展的電影人、電影機構致敬。1956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白楊、魏鶴齡等應邀主演了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影片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的中國社會矛盾。
  • 15部坎城電影節最好看的爆米花電影
    畢竟是坎城電影節,每年都匯聚了全世界最棒的藝術電影。所以,這裡的爆米花電影其實是兼顧了坎城一貫的藝術性和商業電影的觀感,大概就是看完後既不會感覺腦子被藝術給糊了一地,又不會因為看了爛片而覺得智商欠費,既好看又耐看的那種。  到今年,坎城電影節走過70年了。這麼多年,出現在坎城電影節上的電影豈止百部。
  • 六百中國影人參與坎城電影節 宋丹丹繼女坎城獲獎
    魯本·奧斯特倫   第70屆坎城電影節當地時間28日(北京時間29日凌晨)閉幕。瑞典導演魯本·奧斯特倫執導的影片《自由廣場》獲得最佳影片金棕櫚獎。處女作《哥哥教我唱的歌》即入圍聖丹斯電影節和坎城導演雙周。新片《騎士》再度入圍坎城導演雙周,講述了一個年輕牛仔在墜馬受傷後接受了開顱手術,但他仍然對熱愛的鬥馬運動念念不忘,於是不顧風險欲繼續堅持夢想。據了解,索尼經典已買下了影片全球發行權。
  • 坎城電影節Goes to Cannes創投活動正式召開
    網易娛樂5月14日報導 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已於法國當地時間5月8日盛大開幕,於當地時間5月12日下午16:00,本屆坎城電影節Goes to Cannes創投活動正式召開,從剛剛落幕的2018香港國際電影節HAF Goes to Cannes環節勝出的5部電影作品:《The Man Who Surprised Everyone》(俄羅斯、法國、愛沙尼亞)、《The Pencil》(俄羅斯)、《Sister》(保加利亞)、《The Sorcerer》(巴拿馬)和《淪落人》(中國香港)正式亮相坎城電影市場,創投會現場不僅播放了5個入圍項目的精彩片段,幕後主創也齊齊亮相。
  • 你好坎城,再見雅各布(圖)
    第67屆坎城電影節,組委會卯足了勁打造了夢幻的展映內容。不論是讓-呂克·戈達爾、麥克·李、肯·洛奇、邁克·李·瓊斯這樣的影史級人物,還是以阿託姆·伊戈揚、努爾·彼格·錫蘭、達內兄弟為代表的中生代力量,或是澤維爾·多蘭、Damion Szifron和愛麗絲·洛爾瓦徹尚閃爍著年輕光芒的面孔,都被一股腦兒地納入主競賽單元。
  • 坎城電影節盛宴倒計時 年屆60歲依然獨領風騷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2007年的坎城國際電影節本周三晚將在這個風光旖旎的法國海邊小城熱鬧登場。迎來第60個年頭的電影節不僅星光璀璨程度遠勝以往,更是坎城影史上重要的裡程碑。作為國際性影壇盛會,經歷60年光影,坎城依然獨領風騷。
  • 拋棄它,會丟失電影史70%優秀電影二入坎城王超評《建築師》
    2006年,執導《江城夏日》獲得第59屆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最佳影片大獎。  2009年,執導由李乃文、顏丙燕共同主演的劇情片《重來》。2011年,自編自導劇情片《天國》。2014年,執導的《幻想曲》入圍第6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展映。2015年,執導愛情片《尋找羅麥》。
  • 坎城開幕!這場「時尚奧運」 評委席上的範冰冰穿了什麼?
    坎城電影節迎來了70歲的生日。身處這座城市,悅己君發現這裡無處不和電影有關:街道的牆上是和經典電影形象相關的塗鴉,沙灘上搭起了電影節的舞臺,高舉著「金棕櫚」的雕塑……第70屆坎城電影節開幕紅毯坎城電影節開幕紅毯依舊星光璀璨,嘉賓包括奧斯卡影后JulianneMoore,JessicaChastain,法國著名演員MarionCotillard,超模BellaHadid等。
  • 五部HAF Goes to Cannes優勝作品亮相坎城電影節
    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已於法國當地時間5月8日盛大開幕。)正式亮相坎城電影市場,創投會現場不僅播放了5個入圍項目的精彩片段,幕後主創也齊齊亮相。,賈樟柯導演的《江湖兒女》入圍主競賽單元;新人導演畢贛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入圍一種關注平行單元,期待它們在今年的坎城收穫佳績。
  • 第6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前瞻(圖)
    但是,基於去年《達·文西密碼》在開幕儀式式上收穫的哨聲,這部同屬好萊塢大製作的影片,是否能再得到開幕式影片的榮譽,還有待商榷,最可能的結局將是進入非競賽單元展映。  《這些時光》(these times),上屆坎城金棕櫚獎獲得者英國導演肯-洛奇的新片。 倫敦,在波蘭移民構成主要的廉價勞動力背景下,兩個好友,洛絲和安吉決心組建一個僱傭經紀公司。  《走進野地》(Into the wild), 導演西恩-潘,主演埃米勒-赫奇。
  • 本年度坎城大餐已上桌!
    傑昆·菲尼克斯坦言:不畏懼希斯·萊傑的經典表演小丑角色;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談911事件;   吉倫哈爾否認出演蝙蝠俠;   《銀翼殺手2049 》在DVD和藍光碟迎來突破2100萬銷量;   「蝙蝠俠」為曾向他求助的少年的逝世哀悼
  • 如果今年坎城電影節取消,這些電影會何去何從?
    藉助坎城平臺,這些華語新片先在海外賺足聲量,對回國上映宣傳也有好處。同時,每年也有上千部電影在坎城電影市場進行國際銷售版權和發行等買賣交易。比如賈樟柯2015年的作品《山河故人》,該片入圍當年坎城主競賽單元,成本約4000萬元,在國內上映前夕就已通過坎城市場等平臺的海外版權銷售收回成本。
  • 坎城金棕櫚提名片掃盲:戈達爾《再見語言》
    原標題:坎城金棕櫚提名片掃盲:戈達爾《再見語言》   |  分享到:  1905電影網專稿 要說本屆坎城大家最期待的作品是什麼?今天我們坎城掃盲系列就共同來關注戈達爾最新3D作品《再見語言》。  關於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實在很難用幾句話概括。已經84歲的老導演是法國新浪潮的奠基人之一,從事電影行業長達70餘年,拍過39部電影以及數不清的創意短片,是位思想激進且多產的導演,三年前他曾以「年事過高」拒絕參加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頒獎禮。
  • 華裔女星龍瓏亮相坎城舞臺 中英法三語為電影節獻唱
    2017年5月23日、24日,以「多元與包容文化」為主題的坎城電影節70周年系列活動在法國坎城舉行,華裔女星龍瓏被坎城電影節核心電影委員會評選為「中國大使」,並為23日的核心電影協會晚會獻唱,這讓她成為唯一一位登上坎城電影節舞臺並用多語種演唱的華裔女歌手。
  • 弩哥與「坎城影后」海灘秀愛,「黃昏戀」能維持多久?
    近幾天,「弩哥」又來撒狗糧了,他與女友黛安·克魯格海在灘度假,對海暢談,恩愛至極,女友更是大露背、比基尼,閃亮無比!不過對於這段戀情,我們很多人並不能夠確定能維持多久,甚至會不會開花結果,畢竟這兩個人的感情經歷已經夠豐富的了!
  • 坎城星秀傳說:異彩紛呈
    和只有一天頒獎儀式的「奧斯卡」不同,坎城電影節是一系列活動的結合體。作為世界上最大,口味最雜,最富包容性的電影節,坎城電影節註定會成為電影人的盛會。令人眼花繚亂的各色人等齊聚於此,有人求名,有人求利,有人為兜售產品,也有人只是為了湊個熱鬧。坎城電影節的參賽片目五花八門,從中幾乎找不到共同點,每次的評選結果完全無法預料。
  • 楊子姍坎城勢必要美翻眾人
    但其實這麼不常刷存在感的女生,沒少在螢屏上為我們留下經典角色造型呢~致青春《致青春》裡的鄭薇,那個霸道又可愛,脆弱又堅強的女孩,那個男生們都喜歡的活力少女,為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因為這部電影,讓大家了解了楊子姍。重返20歲《重返20歲》裡飾演一個外表年輕,靈魂卻是老奶奶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