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和他的桂枝
桂枝主產於廣東、廣西,具有特殊芳香,味微甜而帶辛辣。作為中藥,其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桂枝相貌平平,卻在中醫界被廣泛使用。據統計,在醫學專著《傷寒論》的112個方劑中,用到桂枝的就有42個,足足佔了三分之一!
要想了解桂枝,不得不提一個人: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和《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並稱為「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即辨證施治)法則的臨床診療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曾有後世醫學家這樣評價:要當名儒,不能不讀《四書》、《五經》;要當名醫,不能不讀《傷寒雜病論》。足見其在中國醫學史上的地位之高。
可惜的是,《傷寒雜病論》已經失傳,得以傳世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只是《傷寒雜病論》中部分內容,均由後世醫者搜集、整理而成。然而僅此部分殘障,也足以使張仲景成為海內外景仰的世界醫學偉人。
除了確立了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傷寒雜病論》在方劑學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記載的大量方劑,受到了歷代醫學家的推崇,有很多甚至沿用至今。
比如接下來的主角,桂枝湯。
感冒不去醫院,可以吃它噢!
桂枝湯同為《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開宗明義第一方,根據《傷寒論》的地位和桂枝湯的廣泛應用,桂枝湯足以被稱為「群方之冠」、「千古第一方」。
桂枝湯雖然首見於《傷寒論》,但並非是張仲景的發明,傳說桂枝湯是商朝開國元勳伊尹所制。
伊尹是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之一,也是商朝輔國宰相,助成湯滅夏,建立商朝,輔佐成湯奠定了商朝600年的基業,並身為帝王之師,歷商數世。他與後來的姜子牙齊名,史稱「伊呂」(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姜太公的先祖曾封於呂,故以呂為氏,又稱「呂尚」)。
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伊尹還是中國最早的烹飪大師、「中華廚祖」。他善於烹調,又出生於草藥豐富的伊水流域,精通醫學。在為百姓治病的過程中,他總結出一個經驗:將草藥煮熟服下,比生食效果要好。於是,他總結本草治病的經驗,再結合烹調技術,創製了許多湯劑。其中就有桂枝湯。
桂枝湯包含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和大棗五味基本藥材。因其源於食材、用於飲食,桂枝湯又被稱為「食療之首」。
如此常見的藥材,究竟何德何能被尊稱為「千古第一方」?
清傷寒學家柯琴,稱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中醫上,「營」即「營氣」,人體津液的物質基礎,「衛」即「衛氣」,防衛於體表的陽氣。「營衛不和」,一般指表症自汗的病理而言。
再看桂枝湯在《傷寒論》中的表述:「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也就是說,有點怕冷、怕風、鼻子流鼻涕、有點發燒、有點乾嘔、可能有時還出點汗,都可以服用桂枝湯。現在常用來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或病後、產後低熱等。
桂枝湯其實是針對體質虛弱者的一劑補藥。它能加快人的新陳代謝,為人體補充營養,發散體表的寒溼,這和西醫消滅病毒的方式有著本質區別。要注意的是,服用桂枝湯後,微微發汗即可停藥,《傷寒論》中提及不必「盡劑」就是這意思。
所以,所有感冒桂枝湯都能治嗎?
那當然不是~前面我們提到,張仲景確立了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感冒也得辨證論治。因此衍生出了許多桂枝的「加減方」。光《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中,取桂枝湯之意加減化裁的系列方劑就有26首,桂枝湯「群方之祖」名副其實。
桂枝湯加減方雖多,但加味不宜過多。現在依然常用的有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加大黃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等。
這些桂枝加減方,因人而異、因症而變,這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典型代表,也是幾千年中醫文化得以延續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