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一方「桂枝湯」在雜病中的運用

2021-02-12 至道匯

《傷寒論》講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應該落實到「治」,如果治療效果不好,辨一番,論一番,只是一種空談。《傷寒論》方就是行之有效,是張仲景博採眾方得來的。

張仲景有三句話,叫做「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並平脈辨證」。

「勤求古訓」是繼承前人的經驗,學好理論,這就要讀書。

明朝金正希轉述當時醫生程敬通說過的一句話是:「讀書而不能醫者有之矣,未有不讀書而能醫者也」,可見讀書的重要性。

當然,不讀書,做個醫生,開開方子,或許可以,但決不能成為一個醫學家。

「博採眾方」是吸收別人的經驗,「平脈辨證」則是自己的實踐,並且通過實踐把來自前人和別人的間接經驗化作自己的直接經驗。

張仲景是這樣學好中醫,著成《傷寒論》的,現在要學好中醫,還是這三句話。

1

盡人以為,《傷寒論》是論述外感熱病的專書。

我以為,這只是一個方面,如果只是論述外感熱病,那麼,只要把《傷寒論》論述六經形證的部分抽出來,如《中醫學基礎》當中六經辨證這一章節已足,就無需再讀《傷寒論》;

然而多年來的中醫教學經驗證明,《傷寒論》還是應該獨立開課,所以然的道理,《傷寒論》的法和方,不僅應用於熱病,更廣泛應用於雜病,不讀《傷寒論》全書,對熱病,知其常而不能盡其變;對雜病,更不知道可以用傷寒法、傷寒方。

實際上《傷寒論》中所謂誤治後許多變證,可以由誤治所致,但又不盡屬於誤治。

如「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麻杏甘石湯證,尤在涇就認為「緣肺氣外閉之時肺中已有蘊熱」。

所以《傷寒論》於麻杏石甘湯證又出一條:「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可見只要肺有蘊熱,無論汗後下後,都可以出現麻杏石甘湯證,不盡屬於誤治。

又如五苓散證,桃核承氣湯證,從理論上說,固屬隨經入府,然非內有蓄水、蓄血,又何至於府。五苓散用於蓄水,桃仁承氣湯用於蓄血,蓄水、蓄血皆雜病也。

太陽病篇誤治條文甚多,無非以之釋明病機,若竟認為都屬誤治,哪來這麼多的誤治?所謂誤治後的許多變證,我以為一大部分本來就屬於雜病。

2

現在,首先舉桂枝湯例,談談它在雜病中的應用。

桂枝湯是《傷寒論》第一方,它有發汗作用,而實際它不是發汗之劑,是和劑。和什麼?調和營衛是也。

正因為調和營衛,所以服桂枝湯後通過發汗而能退熱或止汗,不僅熱病可用,在雜病中也可用,對於不明原因之長期低熱,用桂枝湯退熱有良好效果。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我看,這裡指的就是雜病。所謂甘溫除熱之方,首推桂枝(湯)。其次,損其心者調其營衛,為治五損中之一法。

因此,以桂枝湯為基礎,加減用藥,可用於治虛勞,如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即是桂枝湯的加味。

當然,桂枝湯加味或加減應用於虛勞,應有寒象。

如葉天士善用黃芪建中湯治虛勞,它有一定標準:久病消瘦乏力;胃納不佳,時寒時熱,喘促短氣,容易汗出;脈虛無力,不數;有操勞過度史。

反之,陰虛內熱者就不可用,只可用復脈湯(炙甘草湯)。

3

炙甘草湯實際是桂枝湯的變法,以治心律失常有卓效,故一名復脈湯。

但改善心律,不過是一種現象,有現象必有本質,它的本質方面的作用,是補心氣、通心陽、滋心陰、養心血,從而恢復心主血脈的功能。

炙甘草湯為什麼既要用參、姜、桂、草等陽藥,還有酒;又有膠、麥、麻、地、棗等陰藥?

尤在涇引徐氏的解釋較好,他說:「脈結是營氣不行,悸則血虧而心無所養,營滯血虧而更出汗,豈不立槁乎?故雖行動如常,斷雲不出百日,知其陰亡而陽絕也。

人參、桂枝、甘草、生薑,行身之陽;膠、麥、麻、地行身之陰;蓋欲使陽得復行陰中,而脈自復也。

後人只喜用膠、地等而畏姜、桂,豈知陰凝燥氣,非陽不能化耶?」

「陰凝燥氣,非陽不能化」一語,可謂炙甘草湯中用陽藥之確釋。

但使用本方,須注意用量,炙甘草湯原方中炙甘草用四兩,主藥當然如此,最突出的是生地黃用到一斤,大棗用到三十枚,這在仲景方中用量如此之重,是絕無僅有的。

可知本方平補陰陽,而以滋陰為主,方中陰藥方面要用得重,陽藥方面要用得輕。只用陰藥不用陽藥固然不對。但在一般情況下,把位置顛倒過來,也是錯誤的。

小建中湯與炙甘草湯是治虛勞的兩個重要方劑,都是從桂枝湯的基礎上變化出來的,後世葉天士最為常用,稱為「理陽氣當推建中,顧陰液須投復脈」。

4

桂枝湯當然有禁忌,所謂「桂枝下咽,陽盛即斃」,就是說明用於陽盛者是不適宜的。

桂枝湯方加減甚多,已故老中醫程門雪先生說,最重要的有四個加減法,即寒加附子,熱加黃芩,虛加人參,實加大黃是也,雖然只加用了一味藥,已經屬於變法。

桂枝湯不溫陽,加附子就溫陽;桂枝湯不清熱,加黃芩就清熱,就不忌用於陽盛;桂枝湯不補虛,加人參就補虛;桂枝湯不攻實,加大黃就表裡雙解。

那麼,桂枝湯加其他藥,比如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是不是因項強而加葛根,因喘而加厚樸杏子,屬於隨證加藥呢?

從表面上看固然如此,而實則還有深意。

項強者,清陽不升,經絡不通也,桂、芍、葛相配,誠為昇陽通絡之要藥。

故於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不忌葛根,而加用半夏之和降以制其升散太過,後世李東垣善用葛根,實已濫觴於仲景。

桂枝湯本身有制衝作用,但其制衝屬於制下焦之衝。喘家之衝氣,不能說與下焦無關,但其病在上,還有上焦之衝氣,故不用桂枝加桂,而加厚樸杏子,如是,則桂制下焦之衝,厚樸制中焦之衝,杏子制上焦之衝,上中下三焦俱治,喘斯平矣。

5

桂枝湯是桂枝甘草湯與芍藥甘草湯相合而成之複方。

桂枝甘草湯意在通陽,若須專力於通陽則取桂枝湯的一半加味。

桂枝甘草湯、苓桂甘棗湯、苓桂術甘湯、苓桂姜甘湯(即茯苓甘草湯)以及五苓散,都屬通陽之方,一般來說通陽之方都有利水作用。葉天士說:「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斯言得之。

如意在於和陰,則取芍藥甘草湯。

小建中湯重用芍藥,新加湯重用芍藥,真武湯中有芍藥,附子湯中有芍藥,皆有和陰之意。

另,大柴胡湯中用芍藥,黃芩湯中用芍藥,麻仁丸用芍藥,桂枝加芍藥湯中用芍藥,那是芍藥另一個作用:疏通裡急,緩解疼痛。

須專力於通陽,則不用芍藥以免牽制,故胸滿脈促當去芍藥;須陰陽相濟,則當加入芍藥。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去桂還是去芍,爭議頗多,我以為既不去桂,也不去芍,芍藥能利小便(見於《本草經》),故桂枝去桂加苓術湯中用芍藥;真武湯能利水,方中也用芍藥。

可見,芍藥之用有三:和陰;緩急;利水。

本文選摘自《金壽山醫論選集》,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83年4月。

關注我們,閱讀更多精彩文章!

相關焦點

  • 28「趣說中藥」桂枝:震驚!「千古第一方」竟然是廚子發明的?
    據統計,在醫學專著《傷寒論》的112個方劑中,用到桂枝的就有42個,足足佔了三分之一!要想了解桂枝,不得不提一個人: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可惜的是,《傷寒雜病論》已經失傳,得以傳世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只是《傷寒雜病論》中部分內容,均由後世醫者搜集、整理而成。
  • 柴胡桂枝幹薑湯!專治傷寒(1)
    胡老講的是不是偶然幸中所得呢?幾十年臨證走下來,才深深體會到吾師言之鑿鑿,擲地有聲!愚鈍的我撰此小文,算是交給老師一篇遲到的作業吧。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乾薑二兩,栝樓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
  • 郝萬山講傷寒論05 —學習《傷寒論》的方法和要求
    這是我們關於《傷寒論》內容和它的貢獻的,這個一段總結。隨後,第五個問題,我們專門談了六經辨證。因為貫穿《傷寒論》始終的不管是對外感病的治療也罷,還是對雜病的治療也罷,貫穿《傷寒論》始終的就是六經辨證。那麼,六經辨證,是後世醫家對《傷寒論》中三陰三陽分證的一種簡稱。我們從《傷寒論》原文中,從始至終找不到六經辨證這個詞。
  • 傷寒論,老中醫們都是怎麼學習的
    主方:「傷寒之主方,概列之為十六種,其宗旨以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字定之。夫病證多端,治法不一,揆其訣要,莫不以此八字為綱領。」此十六方為芍藥甘草湯、麻黃湯、陷胸湯、真武湯、桂枝甘草湯、越婢湯、瀉心湯、白虎湯、桂枝湯、承氣湯、四逆湯、五苓散、柴胡湯、抵當湯、理中湯、梔子豉湯。
  • 「傷寒第一方」小兒桂枝湯!寶寶風寒感冒就用它排汗驅邪
    這個問題不禁讓我想到了一劑「辛酸甜」俱全的中醫經典湯方——桂枝湯。最近不少寶寶因為空調使用不當導致外感風寒,感冒、咳嗽、流鼻涕的孩子很多,或者自汗、盜汗嚴重。我也常說夏季反而更要注意驅寒。被稱為「傷寒第一方」的桂枝湯,就能比較好地應對這些情況。
  • 【同人讀書會】道鑑《傷寒論》
    但在講方之前,我們要先明白《傷寒論》的辨證體系,因為你沒有這個世界觀的話,開不出那樣的方法論,所以得先明白仲景的辨證方法、辨證思路。張仲景是第一個把辨證思路理清的人,所以叫他「醫聖」,最早建立理法方藥的人,臨床也運用的很好。張仲景的辨證思路是六經辨證,那怎麼去理解六經呢?
  • 學好《傷寒論》的三部曲!
    如果記不住,說理解也是沒有用,打開書理解,合上書記不住,臨床時就不會用(難道臨床時病人等你去翻書翻手機???)。如果你記住了第379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其實你已經會用了,見到發熱與嘔吐的病人,用小柴胡湯就好了,即使還沒有理解也沒關係呀,你可以慢慢去理解。《傷寒論》就是語錄式的條文,前面是證,後面是方,記住了原文,就可以用了。
  • 劉渡舟:對《傷寒論》一書幾個問題的探討
    方有執能體會書中的精神,他在《傷寒論條辨》寫道「論也者,仲景自道也,蓋謂憤傷寒之不明,戚宗族之非命,論病以辨明傷寒,非謂傷寒之一病也。」方氏把「論病」髙於傷寒之上,則與「原序」的精神互相契合,認識了《傷寒論》是辨證論治的書,不落於專治外感的偏見,無疑是正確的。或有人問:如果傷寒同雜病未分前的《傷寒雜病論》,說是辨證論治的書,還可令人接受。
  • 傷寒六經辨證法的唯物辨證思想
    在少陽病理階段中九個小柴胡湯加減方證,以及三個大柴胡湯證與柴胡加芒硝湯證、柴胡桂枝幹薑湯證等,在其特殊性質中俱包含著氣機失調的一般性質。在三陰病中亦是如此。例如,少陰病的一般性質是脈微細身寒欲寐所表明的陽虛表寒。
  • 《類方講傷寒》——桂枝類方一
    本次課程,「不類經而類方」,從臨床實際使用的方證入手,用恩師的「劉志傑方證解析法」進行解析,讓大家擺脫繁瑣條文,學會「一學就會,一用就靈」的實用經方方證。本次課程共分12大類,112方,包括恩師所著《傷寒論類編補遺》中的全部方證。這個月,將由本人和大家共同學習第一大類:桂枝類方。桂枝類方,包括桂枝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等20個方劑。
  • 郝萬山講《傷寒論》:大柴胡湯
    關於柴胡桂枝湯,是小柴胡湯和桂枝湯兩個方子合在一起以後,把它的劑量減少的一張合方。從《傷寒論》的原文來看,它治療太陽表證又兼有少陽不和,太陽表證也不重,少陽不和也不重,所以是太少兩證都輕的證候。所以他把桂枝湯和小柴胡湯合起來,減少劑量,來治療這種證候。
  • 【講經堂】解讀傷寒論第18條若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原文18】若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 傷寒雜病論類方之桂枝湯類方,另一種方法學傷寒!
    傷寒雜病論類方之桂枝湯類方1、 桂枝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
  • 《傷寒論》中,發汗的方法有11種
    《傷寒論》中以陰陽六經辨證論治,太陽為諸經之藩籬,太陽病是邪在表,以發汗解表為正法,故治則中推汗法為首法,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意。 傷寒太陽病表證,因證候有中風表虛和傷寒表實之分,故治療太陽病同一汗法,有解肌發汗法和開腠發汗法之別,是《傷寒論》汗法中的兩種代表方法。
  • 據說……傷寒論來源於《湯液經》!?
    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具體方證為:      1.正陽旦湯:桂枝、芍藥、生薑、大棗、甘草、飴糖。在《傷寒》:稱小建中湯。      2.小陽旦湯:桂枝、甘草、生薑、大棗、芍藥。在《傷寒》:稱桂枝湯。      3.小陰旦湯:黃芩、芍藥、甘草、大棗、生薑。在《傷寒》:去生薑,變稱黃芩湯。
  • 據說……傷寒論來源於《湯液經》?
    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具體方證為:      1.正陽旦湯:桂枝、芍藥、生薑、大棗、甘草、飴糖。在《傷寒》:稱小建中湯。      2.小陽旦湯:桂枝、甘草、生薑、大棗、芍藥。在《傷寒》:稱桂枝湯。      3.小陰旦湯:黃芩、芍藥、甘草、大棗、生薑。在《傷寒》:去生薑,變稱黃芩湯。
  • 《傷寒雜病論》用戶說明書(讀傷寒前必看的說明書)
    從「傷寒論」中了解和學習張仲景是怎麼看病的,張仲景是怎麼想的,張仲景是怎麼辨證和用藥的。"也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的切入點。從這個問題出發;第一個問題自然會做好,如果你會運用仲景的方法去治病,自然你就知道仲景講了些什麼。當然,第一個問題你沒有做好,那就談不上如何運用仲景的思想方法去治病。第三個問題可以是高層次的。但是如果第一、二個問題都做不好。第三個問題也是空話。
  • 《傷寒論》精解+經方口訣錄
    一、傷寒精解一個冬夜,張師為我講解《傷寒論》大義,不拿書本,一氣呵成。
  • 《傷寒論經方今注》之桂枝湯
    18)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19)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病,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 圖說傷寒論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39.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