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
太陽中風桂枝湯,
芍藥甘草棗生薑 ,
解肌發表調營衛,
啜粥溫服汗易釀。
《傷寒論》其實最精彩的是它的方子,後面發展出來的方證派、方陣派都是圍繞它的方子來的。但在講方之前,我們要先明白《傷寒論》的辨證體系,因為你沒有這個世界觀的話,開不出那樣的方法論,所以得先明白仲景的辨證方法、辨證思路。張仲景是第一個把辨證思路理清的人,所以叫他「醫聖」,最早建立理法方藥的人,臨床也運用的很好。
張仲景的辨證思路是六經辨證,那怎麼去理解六經呢?
後世有很多學者從各個方面去理解,有從足經上理解的,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有從六氣上理解的,陽明燥金、太陽寒水,所以有人說張仲景是一個理論家,他就研究五運六氣中的六氣;也有人認為是從臨床中慢慢摸索總結出來的經驗。
其實說他是理論家有點不太像,理論家是列幾個大的方子,沒有那麼細,像桂枝加桂湯、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等,細密到這種程度,一定不止是理論家,肯定是臨證很多,他才能這麼細,要是純理論家,沒有臨床的摸索,他達不到這樣的高度,升華不上去。後世有很多集方的醫學家,他只是集方,也不加減,也捋不出思路。我覺得張仲景是既有理論又有臨床,這是他偉大的地方。
我比較認同的是我師父時空的觀念,用時空的觀念去看待六氣,天布下來一個象,地會支起一個象,在天地交匯的時候,會有六個不同的象,所以叫六氣。
每一個理論都有一個眼睛,這個眼睛會藏在一些地方,醫學也一樣,他不一定有意藏,但是他系統地寫下來,一般人不一定抓得到。古人也不會告訴你哪句是核心,因為每句話都是核心,你光抓住核心你沒有其他的做支撐,這條龍也飛不起來。光有龍,沒這個眼睛也飛不起來,看完龍找不見眼睛你也進不去。古人也很少會去點那個睛,尋找眼睛的過程很苦,這個需要磨練,事實上指給你看,如果你沒有那麼深的積澱也看不見。
這個眼睛藏在哪呢?這個眼睛叫欲解時,就是時空的關鍵。
欲解時是一個時間的觀念,一天的氣如何去變化,張仲景對天道、地道把握的很好。
欲解時,裡面就藏了很深的醫學的理論。太陽病欲解時在巳至未上,巳午未,正午的時候,正午時是什麼樣子呢?像一朵花開的時候,陽氣最盛的時候,那個時候為什麼它欲解呢?
三陽主表,三陰主裡,三陽裡面太陽為開,正午的時候開的最大,所以欲解時就在午時。陽明為合,所以他在下午,往裡合的時候,但是還屬於陽的那部分,少陽為樞。
這樣就知道了太陽病的總綱,整個的框架的主幹是什麼,太陽病,就是太陽為開的功能失常了,閉上了。所以太陽病裡面很多都是解表的方子。
下面說第一個方。
桂枝湯,叫古今第一方,《傷寒論》中出現的第一個方,但實際上桂枝湯也表達了很深的陰陽和的思想。就是像道家講陰陽一合就結丹。陰陽一調和這個人問題就不大,身體就比較健康。
桂枝湯是調和陰陽非常有效的一個方子。
桂枝湯妙在它的調和,桂枝,桂樹是甲木,桂樹的枝,生發力比較強,顏色是紅的;在枝的位置,就能通脈;紅色,能走血,屬熱性,能溫陽通脈;芍藥是根,根的皮,桂枝用的是心,芍藥用是皮,枝與根,就是一陰一陽,心和皮又是一陰一陽。而且枝在陽氣裡是屬動的,附子的藥也熱,但是跟桂枝比就顯的沉斂一些,所以桂枝通脈,附子溫陽,芍藥的根屬陰,也是陰裡面偏動的。枝往上長,根往下扎。
這兩味藥就配的很妙。
甘草,炙,甘草是調和的,甘草其實有點偏陰,炙,現在是用蜂蜜炙,蜂蜜也是有點偏陰,蜜炙過後的甘草有點偏陰,配桂枝湯裡,喝完以後不容易發汗,有點悶住的感覺;甘草應該是拿火炒,得陽氣,同時還培中氣,這樣陽氣就有根源出來;生薑色黃,入胃,辛辣,陽氣足,能補胃溫中,大棗的肉特別厚,能養顏養血,甘味也特別正。
生薑跟大棗配在一起氣是往內走的,桂枝加芍藥跑的稍微遠一點,中間立著甘草。
這個方子配的層次很高明。
這個方子總體來說發汗力量不太強,因為桂枝不開表,主要是溫陽通脈。
所以還得啜熱稀粥,因為這個需要汗,但是又不能過汗。甘草立在中,生薑大棗立在內,桂枝芍藥然後再往外擴充,而源源不斷的津液是靠粥補進去的,陽加於陰謂之汗。用熱稀粥是逼汗,喝熱稀粥出來的汗有根,不傷胃氣,營氣也不傷,粥裡有滋陰的作用。
張仲景經常說:「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我們臨床也會告訴大家,喝到什麼程度就不要喝了,從這一句就能看出來張仲景不是理論家。
同人公益讀書會
每周五晚上由吳鵬飛老師
道解《黃帝內經》
建立透徹和清晰的
完整格局宇宙觀和生命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