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類方之桂枝湯類方,另一種方法學傷寒!

2021-02-12 童心小道

點擊 上面童心小道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童心小道」,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文章。請放心關注!

來源武漢張勝兵 

「以方歸類」的方法,清人徐靈胎倡之於前,近賢劉渡舟先生步之於後,確認學習傷寒之路徑,故整理系列文章,以利於廣大中醫愛好者學習。

傷寒雜病論類方之桂枝湯類方

1、 桂枝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可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原文指徵: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嘔,不能食,無寒熱者,名妊娠,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也。欲攻邪風者,宜桂枝湯。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為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也。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病人,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病人,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衛氣不諧也。所以然者,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衛氣不共諧和故也。復發其汗則愈。宜桂枝湯。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輩;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宜桂枝湯。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後攻其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此屬陽明也。脈實者,可下之;脈浮大者,可發汗。下之,宜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當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府、風池,卻與桂枝湯。

溼氣在外,因風相搏,流於經絡,骨節疼煩,臥不欲食,脈浮緩,按之澀者,與桂枝湯微發其汗,令風溼俱去。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中與也。

桂枝湯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中與之。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發汗,若下之,不可更行桂枝湯。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若酒客病,亦不中與桂枝湯,得之必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太陽病,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乃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湯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者,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服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溫針者,四逆湯主之。

問曰:太陽病,其證備,按桂枝湯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幹,煩躁,吐逆,譫語者,其故何也?師曰:此為陽旦證,不可攻也。寸口脈浮,浮則為風,亦為虛,風則生熱,虛則攣急。誤攻其表,則汗出亡陽,汗多則液枯,液枯則筋攣;陽明內結則煩躁、譫語。與甘草乾薑湯以復其陽;芍藥甘草湯以救液;調胃承氣湯以止其譫語,此壞病之治,必隨脈證也。

夫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如是,則神丹安可以誤發,甘遂何可以妄攻?虛盛之治,相背千裡;吉兇之機,應若影響,豈容易哉!況桂枝下咽,陽盛即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須臾,視身之盡,不暇計日,此陰陽虛實之交錯,其候至微,發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而醫術淺狹,懵然不知病源,為治乃誤,使病者隕歿,自謂其分,至令冤魂塞於冥路,死屍盈於曠野,仁者鑑此,豈不痛歟。

 

2、 桂枝甘草湯方

方劑組成: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溫頓服之。

原文指徵: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試教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所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也。

  

3、 桂枝加桂湯

方劑組成:

桂枝五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徵:

溫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4、 桂枝加芍藥湯方

方劑組成: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徵: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若大實痛者,桂枝加芍藥大黃湯主之。

太陰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5、 桂枝加芍藥大黃湯方

方劑組成: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大黃二兩(酒洗)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徵: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若大實痛者,桂枝加芍藥大黃湯主之。

太陰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6、 桂枝加葛根湯方

方劑組成: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葛根四兩

右六味,以水一鬥,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

原文指徵: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寒病,骨痛,胸痺,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引痛,脈沉而遲者,此寒邪幹腎也。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7、 桂枝加附子湯方

方劑組成: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將息如桂枝湯法。

原文指徵: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8、 桂枝加黃芪湯方

方劑組成: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黃芪二兩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徵:

黃汗之為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暮常盜汗者,此榮氣熱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身必甲錯;若發熱不止者,久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轍,輕者,久久身必瞤,瞤則胸痛。又從腰以上汗出,以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名黃汗也。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諸黃家,但利其小便,五苓加茵陳蒿散主之;假令脈浮,當從汗解者,宜桂枝加黃芪湯。

  

9、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方

方劑組成: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厚樸二兩(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若不汗,更服。將息如桂枝湯法。

原文指徵: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湯與之,佳。

10、 桂枝加附子當歸細辛人參乾薑湯方

方劑組成: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當歸四兩  

細辛一兩  人參二兩  乾薑一兩半

右十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四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原文指徵:

痙病,手足厥冷,發熱間作,唇青,目陷,脈沉弦者,此風邪入厥陰也。桂枝加附子當歸細辛人參乾薑湯主之。

  

11、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

方劑組成: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龍骨三兩  牡蠣三兩熬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原文指徵:

失精家,少陰脈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者,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者,男子則失精,女子則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天雄散亦主之。

  

12、芍藥甘草湯方

方劑組成:

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原文指徵: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者,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服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溫針者,四逆湯主之。

問曰:太陽病,其證備,按桂枝湯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幹,煩躁,吐逆,譫語者,其故何也?師曰:此為陽旦證,不可攻也。寸口脈浮,浮則為風,亦為虛;風則生熱,虛則攣急,誤攻其表,則汗出亡陽;汗多則液枯,液枯則筋攣。陽明內結則煩躁,譫語。與甘草乾薑湯以復其陽;芍藥甘草湯以救液;調胃承氣湯以止其譫語,此壞病之治,必隨脈證也。

  

13、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方劑組成: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原文指徵: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以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14、桂枝去桂加黃芩牡丹湯方

方劑組成: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黃芩三兩  牡丹皮三兩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徵:

風溫者,因其人素有熱,更傷於風,而為病也。脈浮弦而數,若頭不痛者,桂枝去桂加黃芩牡丹湯主之。

 

 15、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

方劑組成: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茯苓三兩  白朮三兩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徵:

太陽病,服桂枝湯後,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風病,四肢懈惰,體重,不能勝衣,脅下痛引肩背,脈浮而弦澀者,此風邪乘脾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16、桂枝去芍藥湯方

方劑組成: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將息如桂枝湯法。

原文指徵: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17、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方劑組成: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徵:

太陽病,下之後,其人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18、桂枝去芍藥加人參生薑湯方

方劑組成: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四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人參三兩 
右五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徵: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去芍藥加人參生薑湯方主之。

  

19、桂枝去芍藥加牡蠣龍骨救逆湯方

方劑組成: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牡蠣五兩(熬)    龍骨四兩
右六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徵: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若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圖文轉載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告知刪!

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僅做信息分享,不作為醫療建議、推或指引。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童心小道(ID:txxd71 )   

相關焦點

  • 《類方講傷寒》——桂枝類方一
    本次課程,「不類經而類方」,從臨床實際使用的方證入手,用恩師的「劉志傑方證解析法」進行解析,讓大家擺脫繁瑣條文,學會「一學就會,一用就靈」的實用經方方證。本次課程共分12大類,112方,包括恩師所著《傷寒論類編補遺》中的全部方證。這個月,將由本人和大家共同學習第一大類:桂枝類方。桂枝類方,包括桂枝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等20個方劑。
  • 第001課~桂枝類方~《類方講傷寒》高珊珊老師20151103
    本次課程,「不類經而類方」,從臨床實際使用的方證入手,用恩師的「劉志傑方證解析法」進行解析,讓大家擺脫繁瑣條文,學會「一學就會,一用就靈」的實用經方方證。本次課程共分12大類,112方,包括恩師所著《傷寒論類編補遺》中的全部方證。這個月,將由本人和大家共同學習第一大類:桂枝類方。桂枝類方,包括桂枝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等20個方劑。
  • 《傷寒雜病論》用戶說明書(讀傷寒前必看的說明書)
    論中桂枝證、麻黃證柴胡證、承氣證等,以方名證,明明提出大眼目。"c.徐靈胎:"探求三十年,而後悟其所以然,於是不類經而類方。"要懂得選什麼方,先要知道其適應證。因此,熟悉原文才能掌握方證,臨床的時候才能信手拈來。例如:177條:"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378條:"乾嘔、吐誕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 《傷寒雜病論》學習說明書
    "b.陳修園:"大抵入手功夫,即以伊聖之方為據,有此病,必用此方,用此方必用此藥。論中桂枝證、麻黃證柴胡證、承氣證等,以方名證,明明提出大眼目。"c.徐靈胎:"探求三十年,而後悟其所以然,於是不類經而類方。"要懂得選什麼方,先要知道其適應證。
  • 《傷寒雜病論》是怎樣撰成的
    】      近幾年來由於不少考證學的研究揭示出已有足夠的論據證實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以下簡稱《傷寒》)的主要方證源自《湯液經法
  • 我是如何學習《傷寒雜病論》的
    其加減變化也最多,如桂枝湯證兼有項背強几几,可重用葛根,無汗另加麻黃;發汗過多,更惡風寒,可與附子;發汗後,身體疼痛,脈沉者加芍藥生薑人參而成新加湯;腹中疼重用芍藥,疼痛重屬實者可加大黃。若失精家可加龍骨牡蠣;虛勞可重用白芍飴糖而成小建中湯。
  • 張仲景是怎樣寫成的《傷寒雜病論》
    小補心湯:栝樓、薤白、半夏、白酨漿。在《傷寒》稱之為栝樓薤白半夏湯。大補心湯:栝樓、薤白、半夏、枳實、厚樸、桂枝。在《傷寒》去半夏,稱之為枳實薤白桂枝湯。又辨心包病證方小瀉心湯:黃連、黃芩、大黃。《傷寒》稱之為瀉心湯。大瀉心湯:黃連、黃芩、大黃、芍藥、甘草、乾薑。在《傷寒》稱之為瀉心湯,去乾薑稱之為芍藥甘草湯。
  • 《類方講傷寒》——五苓散類方一
    之前的課程中,幾位師兄師姐已經把漢傳的「劉志傑方證解析法」交待的很清楚,並且也在之前的諸多方劑中給大家進行了具體應用和解析,這裡我就不再贅述了,希望還未熟悉和尚未了解的同學再回去看看之前的課程反覆溫習。
  • 淺談越婢加術湯類方
    (本文章整理於李醫生在上海中醫藥大學講課的語錄,感謝上海中醫大的學子們,感謝你們的整理)        讓大家先看一下 電影大明劫,跟今天的節目講座主題有點關係。故事我就不記敘了。這裡面呢,有明軍和闖軍之爭,也有傷寒和溫病之爭,其實從明清到現在,這三百多年,一直存在著一個傷寒、溫病之爭。今天為什麼選擇這麼一個方?
  • 傷寒論第一方「桂枝湯」在雜病中的運用
    我以為,這只是一個方面,如果只是論述外感熱病,那麼,只要把《傷寒論》論述六經形證的部分抽出來,如《中醫學基礎》當中六經辨證這一章節已足,就無需再讀《傷寒論》;然而多年來的中醫教學經驗證明,《傷寒論》還是應該獨立開課,所以然的道理,《傷寒論》的法和方,不僅應用於熱病,更廣泛應用於雜病,不讀《傷寒論》全書,對熱病,知其常而不能盡其變;對雜病,更不知道可以用傷寒法、傷寒方。
  • 《傷寒論》名方麻黃升麻湯方解,治療咽喉癌、食道癌、肝癌、肺癌
    麻黃升麻湯是《傷寒論》裡的一個處方,這個處方是《傷寒論》裡藥味最多的方子,其中包含麻黃、升麻、當過、知母、黃芩、玉竹、石膏、白朮、乾薑、白芍、桂枝、茯苓、甘草、天冬。共14味藥,由於平臺關係,具體的用量大家去翻《傷寒論》。
  • 劉渡舟講解:理中湯類方的加減證治
    中醫書友會第1553期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I導讀:理中湯的使用,臨床非常普遍。劉老從類方的角度,講解了從理中湯加減變化來的另外兩方——桂枝人參湯、甘草乾薑湯。對我們牢固掌握理中湯類方,很有價值。(編輯/居業)
  • 傷寒論,老中醫們都是怎麼學習的
    所以「背經典」在這種事情上面是蠻重要的,所以我常常說:我教《傷寒論》,講一大堆本草的藥理啦,某個病的病機啦……其實都不過是調味料,要誘使你願意看《傷寒論》的條文而已。真正進步最多的人,恐怕還是背書的人。如果《傷寒雜病論》你整本背下來的話,那醫術是醒著睡著隨時在進步的。
  • 郝萬山講傷寒論05 —學習《傷寒論》的方法和要求
    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序接著說:「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就是說,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補充、拓寬了、補充了這個伊尹的《湯液經》為數十卷,臨床用起來都有很好的效驗。這就說明張仲景的書中所記載的這些方劑大多數來自於《湯液經》。
  • 《傷寒論》對偶方之——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前一期跟大家一起學習了柴胡桂薑湯和柴胡加龍牡湯這一對經方中的對偶方,今天小編再來給大家分享另一對——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以下簡稱「苓桂術甘湯」)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1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傷寒論》第67條:「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 傷寒論類方【承氣湯類方】
    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29、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幹,煩燥,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70、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
  • 【辨方證】半夏厚樸湯方證考辨
    在跟診的師兄弟中,印象裡李想師兄說話不多,但是他思考很深入,本文即是他一篇系統的心得的體會:【半夏厚樸湯方證考辨】(吉林省松原市中醫院    李想)半夏厚樸湯一方,來源於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一書,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篇,「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
  • 《傷寒雜病論》方在中醫骨傷科的應用
    《傷寒雜病論》方在中醫骨傷科的應用作者 / 田心義湖南中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編輯 / 劉剛 ⊙ 校對 / 許琦頭部外傷(腦震蕩、顱內血腫、腦挫裂傷等)《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245條:「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食谷欲嘔當為陽明中寒之證,固宜吳茱萸湯溫中降逆,若服湯藥後嘔反加劇,說明是上焦熱邪未去,當然只能辨證而用其它方劑。《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乾嘔,吐涎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
  • 【經方精品】春季類病班報名與葛根類方解析(上)
    《傷寒雜病論》與葛根有關的有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桂枝加葛根湯、葛根芩連湯共4方次;《金匱要略》入3方次,分別為葛根湯、竹葉湯、奔豚湯。1 葛根的藥證1.1項背強痛   南京中醫藥大學黃煌教授在《張仲景50味藥證》中將張仲景用葛根的主治證歸結為「頸項強痛、下利而渴者」,《傷寒雜病論》中葛根常見於治療「項背強几几」「剛痙」「柔痙」等肌肉攣急類病症。「項背強几几」即為項背強痛的古代通俗說法。
  • 【傷寒基石】學習《傷寒論》的基本功
    3、類方  我認為學習《傷寒論》應該下些苦功,以桂枝湯為例,把《傷寒論》中凡提到用桂枝湯的條文集中在一起,相互補充,加以綜合分析,就可以看出桂枝湯的全面症狀,也就是桂枝湯證。  通過搜集條文,加深印象,既便於記憶,也容易發現問題,自己分析、綜合、歸納,就是自己的第一手材料,對一個方藥的認識便深刻多了,從而達到循證識方的目的,反過來又可以由方求證,這便是學習《傷寒論》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