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名方麻黃升麻湯方解,治療咽喉癌、食道癌、肝癌、肺癌

2020-12-20 致和中醫

麻黃升麻湯是《傷寒論》裡的一個處方,這個處方是《傷寒論》裡藥味最多的方子,其中包含麻黃、升麻、當過、知母、黃芩、玉竹、石膏、白朮、乾薑、白芍、桂枝、茯苓、甘草、天冬。共14味藥,由於平臺關係,具體的用量大家去翻《傷寒論》。

由於《傷寒雜病論》裡的經方一般藥味偏少,有一段時間有些醫家就以這個方子藥味多,認為是後世添加,而不是張仙師的方子,到了近代有些醫家重新審視這個方子,發現此方巧奪天工,意味深長,比如當代醫家任應秋先生就很讚賞這個方子。

麻黃升麻湯出自《傷寒論 厥陰篇》,經言: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洩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原文所講:傷寒病六日七之後,庸醫以為大熱不解,誤用下法,導致陽氣虛,所以寸脈沉遲,手足厥逆。下為陰,下部脈不至,是陰虛不能上通於陽。此時咽喉不利與吐膿血都是說明上有熱,為肺金上逆生燥。洩利不止,說明中下焦部有陰寒。上有陽熱,下有陰寒,這樣就導致陰陽不交,所以說難治。

方中:知母、石膏、天冬、玉竹清肺金,同時潤燥;乾薑、甘草,茯苓、白朮溫補中氣,治療洩利不止。 麻黃、桂枝調營衛,因為之前是從傷寒誤治過來的病;肺金上逆會導致肝木下限,所以用了升麻昇陽,同時當歸、白芍、黃芩養肝清熱。

此方從四個方向治療,面面俱到。以此,肺逆生燥得治,肝氣下陷得治,中氣虛寒得治,營衛不和得治,此方正是巧奪天工,意味深長,不得不佩服醫聖高明。

我師尊說當時教我說:這個方子也是治療癌症的一個思路。這個方子治療咽喉癌、食道癌、肝癌、肺癌效果特別好。肺癌有吐膿血的症狀。咽喉癌和食道癌會有咽喉不利的症狀,這個方子也是肝肺同治,所以會對肝癌起治療作用。左肝右膽,肝氣升,肺氣降。

如果手術過的病人和放化療過的病人服用這個藥效果不太好。

服用此方可以衝服穿山甲,可以加強治療作用,也可以配合服用犀黃丸,有助消腫。如果找不到穿山甲和犀黃丸,可以加丹參,乳香和沒藥來增強效果#中醫##傷寒論#

相關焦點

  • 每天學一首方歌:《長沙方歌括》之麻黃升麻湯
    導讀:《長沙方歌括》由清代醫家陳修園所著,是對張仲景《傷寒論》中的方劑,以韻文的方式、總結、整理而成,是一本方劑的啟蒙讀物。
  • 《傷寒論》中,發汗的方法有11種
    《傷寒論》中以陰陽六經辨證論治,太陽為諸經之藩籬,太陽病是邪在表,以發汗解表為正法,故治則中推汗法為首法,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意。 傷寒太陽病表證,因證候有中風表虛和傷寒表實之分,故治療太陽病同一汗法,有解肌發汗法和開腠發汗法之別,是《傷寒論》汗法中的兩種代表方法。
  • 方|升麻葛根湯
    與這個方同名的方劑有許多,今天要講的,則是被稱作「閻氏升麻葛根湯」的一條。之所以冠以「閻氏」之名,是因為該方首載於《閻氏小兒方論》,但對於其真正的出處,後世有許多觀點,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07753b0102ydhm.html),此處不作贅述。
  • 《傷寒雜病論》用戶說明書(讀傷寒前必看的說明書)
    葛根入陽明、柴胡歸肝經.以及升麻升提、桔梗為舟楫之劑,載藥上浮,諸花皆升,金石下沉、沉香入下焦等升降之說。如果用此種理論去解釋經方是否合符仲景原意?如見有人解釋麻黃升麻湯之升麻作用是:升清舉陷。續命湯的乾薑石膏是一升一降,調理脾胃之陰陽。看來都不是仲景制方之意。c.「內經•至真要大論」:"又說:"汗者不以為奇,下者不以為偶。"但仲景峻汗之劑的"大青龍湯"卻是七味藥。
  • 文蛤湯 麻黃升麻湯 小解
    文蛤外剛內柔,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鈣,質量較重,因此五兩文蛤和石膏仍較三兩麻黃、生薑和五十枚杏仁為弱,在本方中為使藥。文蛤石膏重鎮降逆而收澀,能斂化火熱,表裡皆入,在表的熱性皮膚病、瘡瘍癤腫,在裡的因熱而津虧口乾渴、煩躁,腹中堅痛脹滿,痔瘡、崩中漏下等症,都可以治療。
  • 卷九 傷寒方上
    葳蕤 白薇 麻黃 獨活 杏仁 川芎 甘草 青木香(各二兩) 石膏(三兩)  上九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熱,加樸硝一分及大黃三兩下之。(《短劇方》雲∶葳蕤湯治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則發熱頭腦痛,咽喉幹,舌強胸內疼,心胸痞滿,腰背強。)
  • 【名方傳真】麻黃湯臨床應用
    足證《傷寒論》中諸「不可」只是強調以引起重視之意,應理解為慎用、緩用、不可貿然使用、創造條件才可用,絕非禁忌。綜上所述,麻黃湯在當今不僅有其用武之地,通過用心體會還能發現並不難用,大可不必視「麻桂如蛇蠍終生不敢一用」。方雖「峻猛」,恰合「良醫以活人」之旨。
  • 《張仲景方證化裁全解》之麻黃湯化裁整理
    上一輪的講課中,我講雜類方的時候,講過一次有關經方的大小方,不知大家還有沒有印象。標準的小方是四味藥,大方是七味藥。那麼這裡是四味藥的組方,其量最大者是麻黃,麻黃在四象五行中,歸屬青龍類藥。故傷寒論的麻黃湯應該稱之為「小青龍湯」。而傷寒論的小青龍湯應該稱之為「大青龍湯」。按照標準的四神方來說是沒有使藥的,所以應該去了芍藥才是標準的「大青龍湯」。
  •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在治療皮膚病上的應用
    今晚講課的內容有三個部分:第一,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基礎知識,包括它在《傷寒論》裡面的條文、組成、辨證要點和方解;第二,重點講我個人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皮膚病的三個醫案;第三,講幾個治療黃疸病經方的鑑別。
  • 【 如是我聞】桂枝湯、麻黃湯新識​
    傷寒用麻黃,中風用桂枝,收得太過用麻黃來散,散得太過用桂枝來收,都是順應人體升降浮沉趨勢而為之。麻黃湯是瀉之瀉方,純瀉無補;桂枝湯是瀉之補方,瀉中有補,前面的「瀉」是針對邪氣而言,後面的或「瀉」或「補」則是針對正氣而言。麻黃湯不僅祛寒邪,還能鼓動人體氣血過度外散,所以有「麻黃拔腎根」、「麻黃虛少陰」之說。
  • 《傷寒雜病論》學習說明書
    葛根入陽明、柴胡歸肝經.以及升麻升提、桔梗為舟楫之劑,載藥上浮,諸花皆升,金石下沉、沉香入下焦等升降之說。如果用此種理論去解釋經方是否合符仲景原意?如見有人解釋麻黃升麻湯之升麻作用是:升清舉陷。續命湯的乾薑石膏是一升一降,調理脾胃之陰陽。看來都不是仲景制方之意。c.「內經•至真要大論」:"又說:"汗者不以為奇,下者不以為偶。
  • 2022考研方歌-解表劑
    《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002 桂枝湯(調和營衛)《傷寒論》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藥甘草姜棗同,解肌發表調營衛,汗出惡風此方功。【組成】桂枝、芍藥、生薑、炙甘草二兩、大棗【功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考點】1.
  • 《傷寒論》裡的這5個方法來幫忙
    《傷寒論》裡的這5個方法能幫忙,「上熱下寒」是寒熱錯雜表現之一指患者在同一時期內,上部表現為熱性、下部表現為寒性的證候。如外感病誤用攻下,引致大瀉不止,津液損傷,使熱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則咯黃痰或血痰;寒盛於下則洩瀉、肢冷、脈沉遲。
  • 這個《傷寒論》中的名方,對調和氣血陰陽有幫助!
    說到方子的命名大家肯定都有這種感覺,比如說到麻黃湯或者桂枝湯你就會想到,這兩個方子的作用肯定是以麻黃、桂枝為君藥的,而且這個方的作用肯定是與它倆作用相同。這樣一來大家都會認為以這種藥命名的方子中這個藥就是這個方子最重要的藥。
  • 《傷寒論》:此方劑只有三味藥,治療咽痛音啞有奇效
    本證是由風寒客於少陰經脈,痰溼阻絡所致,其內因多由飲食不潔,嗜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痰溼內生,或由情志不舒,精神緊張,導致肝失調達,津液不得敷布,積聚成痰,或由飲酒無度,釀痰生瘀,諸痰上蒸,客於局部,內外合邪,氣血痰溼相壅結,阻滯於少陰經脈循行的咽喉,故咽痛難忍。半夏散及湯應該是治療咽部痰溼壅結之證,但無鬱而化熱之象。
  • 學好《傷寒論》的三部曲!
    怎麼才能學好《傷寒論》呢?背原文、抓特異性方證、理解張仲景原意,這就是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不背會原文是不行的,僅僅背原文是不夠的。凡是要跟我學中醫的人,我的研究生,徒弟,或者我教過的學生,入門的功夫就是背《傷寒論》。如果不願意背《傷寒論》,就不要說想學中醫。學中醫必須學《傷寒論》,學《傷寒論》首先要背會原文。
  • 傷寒附法
    防風通聖散諸經驗名方,編為歌訣,附於心法之後,俾後之學人,知所變通,庶幾於傷寒一證,經權常變,有所遵循,而無遺法雲。雙解散完素解利初法雙解通聖合六一,四時溫熱正傷寒,兩許為劑蔥姜豉,汗下兼行表裡宣,強者加倍弱減半,不解連進自然安,若因汗少麻倍入,便硬硝黃加倍添。【注】名曰雙解散者,以其能發表攻裡,即防風通聖散、六一散二方合劑也。
  • 如何認識《傷寒論》之厥逆證?
    《傷寒論》認為的厥逆證,皆以手足厥冷為共有症狀,而陰陽氣不相順接,則是各種厥證的共同病機,不論何種病證,凡陰陽失去平衡,表裡之氣不能協調、貫通,便會產生厥逆。上熱下寒,陽氣鬱遏,治以清上溫下,發越陽氣,方用麻黃升麻湯。冷結膀胱關元,陽氣不振,治以溫裡扶陽散寒,治以內服四逆湯。配以灸關元、氣海穴。
  • 卷十 傷寒方下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雜治第十  <篇名>麻黃升麻湯  屬性:治傷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後脈沉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洩利不止,為難治者方。  麻黃 知母 葳蕤(亦作菖蒲) 黃芩(各三兩) 升麻 芍藥 當歸 乾薑 石膏 茯苓白朮 桂心 甘草 麥冬(各二兩《傷寒論》作天門冬)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服一升,微取汗愈。
  • 【講師團】麻黃附子細辛湯臨床運用舉隅
    麻黃附子細辛湯臨床運用舉隅平江縣南江鎮博愛中醫門診部    王倆宜一:欲要善用麻附辛,必懂三陽三陰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傷寒論》以陰陽為主線,將疾病二分法,所有疾病不是陽病就是陰病。《傷寒論》281條:「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這是少陰病的提綱,少陰病即是表陰證,太陽病是表陽證。281條是對照太陽病說的,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的太陽病,若脈兼見微細,而並但欲寐者,即是少陰病。出現少陰病多是體弱或老年氣血俱衰者,當外感時多以少陰表證多見,由於氣血俱不足故脈亦應之微細,虛則病邪睏倦少陰而但欲寐也。故有「老怕傷寒少怕癆」的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