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方傳真】麻黃湯臨床應用

2021-03-04 經方世界

麻黃湯當用之時需堅決

作者/張英棟

 

劉渡舟曾提到:「現在還有人問我『你還給學生講麻黃湯嗎?你用過麻黃湯嗎?』其言外之意讓人啼笑皆非。」此處言外之意,即問話者認為現在早已無麻黃湯的用武之地,劉老也不會用過此方,如果還給學生講,是在紙上談兵。而劉老覺得啼笑皆非則是認為其不識「麻黃湯證」。

 

麻黃湯效果如何?以筆者臨床體會及前賢論述,使用恰當,確可效如桴鼓。為何不能廣泛使用?近代著名醫家祝味菊在《傷寒質難·第十四篇》中道出了原因,「涼藥陰柔,隱害不覺;陽藥剛暴,顯患立見……譬如水火,水寒火熱,猶藥之有溫涼也……水能死人,而人不知畏;火有殊功,而狎之者鮮」。麻桂劑屬於典型「陽藥」,如果用錯,會「如君子之過,路人盡知」,醫者避之屬於人之常情。但同時說明麻黃湯猶如烈馬,駕馭得當才可作用非凡。如何駕馭而免使良方「以其峻猛而束之高閣」,正是本文寫作的初衷。

 

創造條件也可用麻黃湯

麻黃湯的使用在《傷寒論》中就提出了諸多「不可」,後世注家多認為「不可」是使用禁忌,而祝味菊卻雲「夫暴性之藥,配置得宜,亦可化暴為良……脈虛血少,兼滋則麻黃可發」。流傳年深月久,麻黃湯禁忌越多,如「熱證不能用麻黃湯」,「盛夏不得用麻黃湯」,「江南不宜用麻黃湯」,「虛人不可用麻黃湯」等。議方時設置太多障礙,難怪臨證時百無一用。以下數案講的正是麻黃湯在「禁地」如何使用。

《經方雜談》中有章次公治療曹穎甫夫人「堅決」使用麻黃湯的記載:「……蓋被臥,惡寒甚,覆以重衾,亦不能溫。口角生瘡,而目紅,又似熱證。腹中和,脈息浮緊有力。溫覆已久,汗仍不出,身仍無熱。當以天時炎暑,但予:麻黃二錢,桂枝二錢,杏仁三錢,甘草一錢。服後,溫覆一時,不動聲色。再作一劑,麻桂均改為三錢,仍不效。更予一劑,如是續作續投,計天明至中午,連進四劑,了無所出。計無所出,乃請章次公來商。次公按脈察證,曰:先生膽量,何其小也?曰:如之何?曰:當予麻桂各五錢,甘杏如前。服後,果熱作,汗大出……」曹穎甫已在半日內給其夫人服下4劑麻黃湯,沒有動靜。但章次公「按脈察證」,繼續處方以麻黃湯,麻桂加量,果然「不滿半小時」即知。

有麻黃湯證,就一定要用麻黃湯方。條件成熟馬上用,條件不成熟時創造條件也要用。宋代傷寒大家許叔微在《普濟本事方》卷第八中的病案,就是創造條件,等候時機成熟再用的範例。許叔微認為「須顧其表裡虛實,待其時日」。「昔有鄉人丘生者病傷寒,予為診視,發熱頭疼煩渴,脈雖浮數無力,尺以下遲而弱……雖屬麻黃證,而尺遲弱……未可發汗。予與建中湯加當歸黃芪令飲。翌日脈尚爾,其家煎迫,日夜督發汗藥,言幾不遜矣。予忍之,但只用建中調營而已。至五日尺部方應,遂投麻黃湯,啜第二服,發狂,須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最初就有「麻黃證」,但「尺遲弱」,如果馬上發汗,得到的結果是「暫時得安,虧損五臟,以促壽限」。用藥須識「次第」,治療不僅要看眼下的效果,更要關注患者整體、長久的健康。作為傷寒大家,許叔微用了5天時間「建中調營」,雖「其家煎迫,日夜督發汗藥,言幾不遜」,也不亂「次第」,直到「尺部方應」,才「投麻黃湯」。

 

守方活法顯奇效

嶽美中有「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之論,從上述醫案可以看到治急性病也須「有方有守」。只要識得「麻黃湯證」在,即使有諸多「禁忌」,也要「守方」不移,並且要敢於「加量」、「促其間」。只要識得「麻黃湯證」在,暫時不能用,可待條件成熟,一切措施都是為最後使用麻黃湯打基礎,這也叫「守方」不移。上面兩例提到的是麻黃湯原方的使用,實際臨床中用到更多的是麻黃湯方的加減,此為「守方」基礎上的臨陣「活法」,近代中醫大家曹穎甫和張錫純於此提供了諸多成功範例。

《經方實驗錄》載「予友沈鏡芙之房客某君,十二月起,即患傷寒。因貧無力延醫,延至一月之久……察其脈,浮緊,頭痛,惡寒,發熱不甚,據云初得病時即如是。因予:麻黃二錢,桂枝二錢,杏仁三錢,甘草一錢。又因其病久胃氣弱也,囑自加生薑三片,紅棗兩枚,急煎熱服,蓋被而臥。果一刻後,其疾若失。按:每年冬季氣候嚴寒之日,患傷寒者特多,我率以麻黃湯一劑愈之,誰說江南無正傷寒哉?」加「生薑三片,紅棗兩枚」是曹先生的臨證「活法」,與許叔微的「建中調營」有異曲同工之妙。

《醫學衷中參西錄》裡為麻黃湯契合「今病」提供了更多「活法」。如「若其熱不復還表而內陷益深,其熱必將日增,此即太陽轉陽明之病也……用麻黃湯時,必加知母數錢以解其內陷之熱……其寒潤之性入肺中化合而為汗……」;「其人陽分虛者,又當於麻黃湯中加補氣之藥以助之出汗……診其脈六部皆無……於麻黃湯原方中加生黃芪一兩,服藥後六脈皆出,周身得微汗,病遂愈。」;「陰分素虧,脈近六至,且甚弦細……恐不可用麻黃強發其汗……加生懷山藥、北沙參各六錢。囑其煎湯服後,若至兩點鐘不出汗,宜服西藥阿斯匹林二分許以助其出汗。後果如此服之,周身得汗而愈矣。」甚至還加用了西藥。又「小便色黃……加知母八錢,滑石六錢」等,一言以蔽之,「宜因時、因地、因人細為斟酌」。

筆者曾學習先賢「守方」、「活法」,以麻黃湯加減成功治療一「衄家」。患者女性,15歲,確診再生障礙性貧血已9年,因患銀屑病6個月就診,治療3個月,始終以麻黃湯法,取效甚佳。用辛溫發汗法治癒銀屑病的同時,「衄」不僅沒有加重,症狀和各項指標均較前為好,至今隨訪半年,情況良好。足證《傷寒論》中諸「不可」只是強調以引起重視之意,應理解為慎用、緩用、不可貿然使用、創造條件才可用,絕非禁忌。

綜上所述,麻黃湯在當今不僅有其用武之地,通過用心體會還能發現並不難用,大可不必視「麻桂如蛇蠍終生不敢一用」。方雖「峻猛」,恰合「良醫以活人」之旨。

麻黃劑臨證「一劑知二劑已」的啟示

作者/張英棟

 

「一劑知二劑已」是古人對於中醫療效的一種描述,意思是見效和治癒都極快,與當今社會對於中醫「慢郎中」的印象大相逕庭。是古人誇張,還是中醫水平今不如古呢?筆者近日臨床遇一病史一年的慢性蕁麻疹患者,用麻黃劑初服無效,改變服藥方法後,卻效如桴鼓。

患者李永慶,男,33歲,介休市南街村人。起病原因為2008年冬天清理水箱,症狀為遇風冷則手上起疹,奇癢無比,冬天重夏天輕,中西藥治療一年無顯效。

2009年12月24日初診,左脈細滑,右脈浮滑,舌苔白,舌下淡暗。平素出汗少,口乾不苦,欲熱飲,不能喝冷飲,飲冷則腹中不適。

其內外皆寒:不欲冷飲、苔白為內寒,口乾為寒飲內停、水液不得正化所致。素汗出少,又逢冬日水寒外侵,表為寒鬱可知。右脈浮為正氣有抗邪外出之勢,只是苦於自身力量不足,因其證、順其勢治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原方,麻黃9g,制附子9g,細辛6g,4服,囑大火熬開後,小火久煎120分鐘以上,取藥液分2次溫服,藥後溫覆,身體發熱、得微汗則可望速愈,汗後餘藥勿服。

2009年12月28日二診,患者訴未發熱,更無汗,無效。診得脈證同前,治以麻黃湯原方加附子細辛,加強發表之力。麻黃18g,桂枝12g,杏仁12,甘草6g,制附子9g,細辛6g,5服。囑久煎120分鐘以上,第一服分3服,隔兩小時服一次,藥後溫覆,得汗則停後服。若無效,第2服,分2服,隔1小時服一次,得汗則停後服,無效則繼續縮短服藥間隔,可一日服至2到3劑。

一周後2010年1月4日三診,患者訴病已愈十之八九,藥還餘兩服。詳細服藥情況為,患者白天工作,晚上服藥,第一天晚上服第一服,量少間隔長,無效。第二天晚,從晚9點服藥至次日凌晨1點,4小時內喝完2服,服藥4次,晚上電褥子低溫開一夜,身熱汗出一夜。

第二日起床後,發現病症已失。停藥觀察5天,病情無反覆,欣然來告。症狀只餘手指中節背面略覺發冷,出汗不多,處方以麻桂各半湯加減以善後。2010年1月13日回訪一切均好,囑咐平常多服生薑、紅糖水,務求經常得微汗。

 

從以上病例我們可以看出,如果臨證中不僅做到方藥對證,還要強調服藥方法,「一劑知二劑已」並不是可望不可及的。

 

分言之有以下3點啟示:

不可過藥,安全第一。唐代大醫孫思邈說過「人命至重,有貴千金」,所以醫生要「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仲景書中反覆強調「停後服,不必盡劑」,就是為了避免出現他書中很多地方提到的過藥傷正,不僅不能愈舊病,而且帶來新病,甚至傷及生命的情形。如「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38條大青龍方後注)。

筆者開方後會告知患者,得效後,餘藥勿服,停藥觀察,或者及時與醫生溝通,開藥後囑咐患者出現什麼情況需要「停後服」是迅速取效的前提。因為希望藥物迅速起效,就必須開有力量的藥,藥過則會傷正。古人有言「欲用其利,必先預知其弊」,所以強調「得效後,餘藥勿服」是重要而且非常必要的。另外,久煎也是為了安全,方中附子、細辛據研究久煎可以去除毒性,保留有效成分,故筆者採用的煎藥法均為漢代的大鍋、久煎、一次煎法,臨床未見不良反應。

治,以知為度,後服促其間。治療是為了去病的,在辨證正確的情況下,沒有出現預計的治療效果,也沒有出現不良反應,患者的感覺是不溫不火、和沒有吃藥一樣。在這種情況下,一日一服的常規服藥方法是註定不會快速起效的,而不能快速起效有時會貽誤治療時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其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即是告誡後人要抓住治療時機的。

上訴患者二診的第一天和第二天所服藥物是一樣的,第一天沒有反應,而第二天大效就說明了「促其間」、「以知為度」服藥方法的重要性。「以知為度」見於《傷寒論》247條麻子仁丸方後注,知的意思在《簡明實用傷寒論詞典》中128頁解釋為:痊癒之意,筆者認為解釋為「得效」會更符合原文的意思,「以知為度」的意思就是得效後就不必再加,或者不必再服了。使用丸劑未效需要「漸加,以知為度」,服用湯劑未效則需要「後服小促其間……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服至二、三劑。」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提到銀翹散的服法為「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可謂善學仲景者也。

溫覆的重要性。《醫宗金鑑》中論及麻黃湯時講到「庸工不知其制在溫覆取汗,若不溫覆取汗,則不峻也」,是說如果不溫覆,就起不到很有力的發散作用。上訴病例中,患者服藥後睡在開著電褥子的被窩中,極好地做到了溫覆,這也是其起效迅捷的原因之一。近代中醫學家張山雷在《本草正義》中說:「麻黃髮汗,必熱服溫覆,乃始得汗,不加溫覆,並不作汗。」

上訴病例中所用麻黃劑為《傷寒論》所載方劑,亦稱經方,古人稱經方使用正確,確有「覆杯而愈」之速,觀以上病例,知古人並非誇張,取效不速,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所學未精。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傷寒論》時,不僅要師其方,更要細心體會《傷寒論》方後注的科學內涵,師其用方之法。

麻黃湯冷服法

作者/胡天雄

 

麻黃湯本為傷寒太陽表實證發汗解表之方,服後宜溫覆,餘常用本方加知母,煎成冷服,不溫覆,以治病候之須解表利水兩法並行者,每收良效。茲錄二例:

 

單腹脹

雙峰縣青樹坪一陽姓婦女,近月來單腹脹大如鼓,咳咯濃痰,口穢噴人,小便熱而短少,納呆消瘦,兩寸脈浮數欲脫,腹壁無靜脈曲張。

此中焦溼熱阻滯,太陽表氣鬱迫,非內臟結之病也。前師專事破氣利溼,多帖無效。因無效遂謂「病不可為」,毋乃孟浪!

此當解表利溼二法兼用,則病情可以即時減輕,然後扶土達木,固本培元,可望痊癒。時當盛夏天熱,初用麻黃湯加白朮、知母、通草、參須,煎成冷服,連服六帖,並無明顯汗出,即見二便通暢,腹脹漸減,食慾漸增,乃改進胃苓湯燥溼利水,七帖腹脹全消,僅黃昏時稍感腹滿,改柴芍六君疏肝理脾,為善後之計。

夫治病貴有法度,而法度之建立,又當以病人之具體證情為基礎。本例中焦溼熱阻滯,而單腹脹大,前師破氣利溼,似尚對證,然對證用藥終非辨證施治,故無效。何以辨之?

兩寸脈浮數欲脫而咳咯濃痰,即表氣鬱迫、溼熱燻蒸之鐵證也,不先破此一關,而蠻用破利,是之謂無法度。麻黃湯加味冷服,既可疏解表邪,又兼清利溼熱,此關一破,以後易也。

 

淋證

劉某,男,21歲,住沅江小波公社新華五隊。

患尿頻尿急,解時莖中刺痛,尿量甚少,並伴有身痛腰酸,口不乾渴,脈浮緩。農村無化驗設備,小便未查,是否為泌尿系急性炎症所致,不得而知。

但從身痛、腰酸、脈浮看,病為在表、在早期,從口不乾渴及脈緩看,病未化熱。縱觀全局,不論在裡有無急性炎症,亦當以治表為主。時為陽曆五月,擬麻黃湯加知母囑其煎成冷服,不得熱服。

麻黃5g,桂枝9g,杏仁9g,甘草6g,知母15g。

患者依法服用,兩劑而症狀大減,四劑而諸症悉除。

古方麻黃湯發汗,得汗即不再服,本例服四劑,無明顯汗出而病告愈,妙用在於服法。

 

桂枝湯吸熱粥以助藥力,人所共知;麻黃湯冷服以減其發汗之力,並有利水之效,則大論所未言。故書貴活讀,方貴活用。自後凡遇腰痛初起有尿急尿痛症狀口不幹苦者,即以麻黃加知母湯煎成冷服,無不應手取效。

文章來源:

1、《傷寒理法與經方臨床》,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作者/張英棟

2、《中國中醫藥報》2010年1月20日,作者/張英棟

3、《現代中醫名家醫論醫話選 · 方劑》,張煜、王國辰 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版權申明:

以上文章來源搜集於網絡,僅供學習參考。

感謝原作者辛苦勞動,如果侵權請告知,將下架處理。請勿用作商務用途。

相關焦點

  • 【講師團】麻黃附子細辛湯臨床運用舉隅
    師兄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務實穩健,特別是一口濃重的湘音,極為考驗我們的聽力辨別,但是一位來自東北的學姐,與他共同跟診馮老一月,竟能為我們當翻譯了,我想經方學習和應用也是啊,由生到熟,由熟至巧啊!尊敬的各位專家、同仁、大家晚上好!承蒙全國經方論壇組委會專家的厚愛,推薦我作會議論文交流,在此表示衷心感謝!我演講的題目是:「麻黃附子細辛湯臨床運用舉隅」。
  •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在治療皮膚病上的應用
    文字整理:李亞輝大家好,今晚我們主要講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在治療皮膚病上的應用和體會,這個是一個小專題,時間大概一個小時左右,主要講乾貨、講經驗、講體會。現代有的人身體存在一種失衡的局面,比如脾胃虛弱、虛寒的,由於飲食油膩,不運動,加上熬夜,這種人很容易上火,這是種鬱熱的狀態,這種狀態又不是很熱,達不到白虎湯的程度,又沒有裡實,達不到承氣湯的胃家實、大便乾結的程度,對這樣的身體失衡狀態,就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來解決。現代臨床上,很多醫生經常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來治療皮膚病、咽喉腫痛,以及泌尿系統方面的一些症狀。
  • 最過癮的經方課:黃煌講麻黃類方的臨床應用
    ——而在當代傷寒學界,黃煌先生、黃仕沛先生,為純正的「方證藥證派」傷寒家的代表。==================================== 麻黃類方的臨床應用(中國)南京中醫藥大學 黃煌黃煌,江蘇省名中醫,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經方方證、藥證。
  • 【 如是我聞】桂枝湯、麻黃湯新識​
    在另一部繼承《湯液》的書陶弘景所著《輔行訣》當中,曾論及六神方(青龍湯、白虎湯、朱鳥湯、玄武湯、陽旦湯、陰旦湯)。其中的小青龍湯即《傷寒》中麻黃湯,小陽旦湯即《傷寒》中桂枝湯。之所以多說一句,就是為了說明麻黃湯、桂枝湯與東方木、與厥陰的不可分割的關係。傷寒用麻黃,中風用桂枝,收得太過用麻黃來散,散得太過用桂枝來收,都是順應人體升降浮沉趨勢而為之。
  • 《傷寒論》名方麻黃升麻湯方解,治療咽喉癌、食道癌、肝癌、肺癌
    麻黃升麻湯是《傷寒論》裡的一個處方,這個處方是《傷寒論》裡藥味最多的方子,其中包含麻黃、升麻、當過、知母、黃芩、玉竹、石膏、白朮、乾薑、白芍、桂枝、茯苓、甘草、天冬。共14味藥,由於平臺關係,具體的用量大家去翻《傷寒論》。
  • 喚醒沉睡的中藥經典名方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所研究員張華敏介紹,古代經典名方是指至今仍廣泛應用、療效確切、具有明顯特色與優勢的古代中醫典籍所記載的方劑。這些方劑經過長期臨床驗證,療效確切。如果嚴格按照一般藥品生產的規定進行臨床試驗後再審批,耗時長,費用高,不利於調動企業的生產積極性。
  • 經典名方複方製劑研發的文獻考證要點與策略
    為了確保臨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在《管理規定》中要求經典名方複方製劑在藥品名稱、基原、功能主治、用量、製備方法、劑型、給藥途徑7項內容要與古代醫籍記載基本一致。同時,在物質基準和複方製劑的申報資料上,也從處方來源及歷史沿革、方義衍變、臨床應用、藥材、炮製、研究結果總結等方面提出「遵古」的要求,文獻整理與考證成為經典名方複方製劑研發的第一步。
  • 《張仲景方證化裁全解》之麻黃湯化裁整理
    那麼這裡是四味藥的組方,其量最大者是麻黃,麻黃在四象五行中,歸屬青龍類藥。故傷寒論的麻黃湯應該稱之為「小青龍湯」。而傷寒論的小青龍湯應該稱之為「大青龍湯」。按照標準的四神方來說是沒有使藥的,所以應該去了芍藥才是標準的「大青龍湯」。這些都是恩師在辨治班提到的內容。有人說,我們把仲景先師的東西改了,有依據嗎?當然有,咱漢傳的理論都是有理有據的。
  • 喚醒沉睡的中藥經典名方(健康焦點)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所研究員張華敏介紹,古代經典名方是指至今仍廣泛應用、療效確切、具有明顯特色與優勢的古代中醫典籍所記載的方劑。這些方劑經過長期臨床驗證,療效確切。如果嚴格按照一般藥品生產的規定進行臨床試驗後再審批,耗時長,費用高,不利於調動企業的生產積極性。
  • 千古名方「小柴胡湯」之柴胡
    柴胡作為常用中藥,臨床使用很廣泛。早在《傷寒論》中有7首經方都用到了柴胡: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幹薑湯、四逆散、柴胡加芒硝湯。其中小柴胡湯解表退熱,和解少陽,被稱為千古名方。而大柴胡湯、小柴胡湯,是它們處方組成不同,並非是柴胡的品種有大、小柴胡的不同。後世還有一個含柴胡的名方——逍遙散。
  • 從「方」變成「藥」:喚醒沉睡的中藥經典名方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所研究員張華敏介紹,古代經典名方是指至今仍廣泛應用、療效確切、具有明顯特色與優勢的古代中醫典籍所記載的方劑。這些方劑經過長期臨床驗證,療效確切。如果嚴格按照一般藥品生產的規定進行臨床試驗後再審批,耗時長,費用高,不利於調動企業的生產積極性。
  • 生化湯:產後調養名方
    生化湯:產後調養名方  生化湯是婦女產後的常用方劑,某些地區習慣將此方作為產後必服之劑。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生化湯有增強子宮平滑肌收縮,抗血栓,抗貧血,抗炎及鎮痛作用。  主治 產後血虛受寒,淤阻胞宮所致腹痛。臨床表現為產後惡露(產後排出的帶血分泌物)不能流出,小腹冷痛。
  • 中藥經典名方開發按下「快進鍵」,7首方劑關鍵信息專家共識發布
    最近,7首方劑(苓桂術甘湯、溫經湯、一貫煎、桃紅四物湯、升陷湯、枇杷清肺飲、二冬湯)關鍵信息研究形成專家共識並向社會發布,為經典名方中藥複方製劑註冊審批提供依據。       日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註冊司在京召開古代經典名方研發與註冊工作推進會。
  • 文蛤湯 麻黃升麻湯 小解
    文蛤外剛內柔,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鈣,質量較重,因此五兩文蛤和石膏仍較三兩麻黃、生薑和五十枚杏仁為弱,在本方中為使藥。文蛤石膏重鎮降逆而收澀,能斂化火熱,表裡皆入,在表的熱性皮膚病、瘡瘍癤腫,在裡的因熱而津虧口乾渴、煩躁,腹中堅痛脹滿,痔瘡、崩中漏下等症,都可以治療。
  • 經典名方百合地黃湯的化學成分與網絡藥理學研究
    百合地黃湯臨床藥效確切,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一批)》中的品種,明確其煎液的物質構成,對於後續經典名方的質量控制、穩定性研究、製劑工藝參數優化乃至成藥的包裝選擇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液質聯用技術對於複雜中藥體系的化合物構成辨識具有快速、簡便的優勢,隨著相關資料庫化合物的充實,利用該技術能夠成功對中藥體系中的天然產物進行定性及定量研究[4-6]。
  • 昇陽舉陷法臨床應用舉隅
    昇陽舉陷法是臨床有效的治氣法之一,而「升氣劑」多混跡於「補氣」之中,其微義不得彰顯,臨床上若僅以補氣藥治氣陷證,難以取得滿意療效。茲結合驗案將昇陽舉陷法在臨床中的應用作一介紹。遂予升陷湯化裁。藥用:黃芪30g(後曾用至50g),知母10g,升麻6g,柴胡6g,桔梗6g,山茱萸10g,黨參10g,桂枝10g,炙甘草6g,炒棗仁10g。6劑,水煎服。二診:服藥後症狀明顯好轉,10劑藥後早搏消失,以後多次複查心電圖正常。上方間斷服藥3個月,停藥恢復正常工作生活。
  • 開發中醫經典名方提速 兩部門發文推進關鍵信息考證研究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1月12日訊(記者 韓璐) 苓桂術甘湯、桃紅四物湯、枇杷清肺飲……這些中醫名方源於古代醫書,是歷代名醫的臨床經驗總結,曾造福無數先人。如今,針對古代經典名方的關鍵信息考證研究工作,可加快推動古代經典名方中藥複方製劑簡化註冊審批。
  • 臨床常用51名方
    臨床應用:本方對虛寒型急、慢性腹瀉標本兼治,平穩有效,如進三劑不能顯效加訶子12克、石榴皮15克;洩瀉緩解腹痛仍著者加炒粟殼10克;納呆噁心者加砂仁10克、草蔻10克;洩瀉向愈仍面色蒼白、怕冷、四肢不溫者加制附子6克、炒乾薑10克;洩瀉雖愈而見口、鼻、咽乾燥、目澀者加麥冬12克、枸杞子10克。本方用於小兒患者藥量酌減。
  • 經典名方不需臨床試驗,只會傷害中醫
    最近,《自然》雜誌發表文章稱,傳統中藥或將不再需要通過臨床試驗。起因是從明年初起,傳統中藥或不再需要通過中國的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人體臨床試驗。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今年10月公布的相關草案,只要藥廠根據經典名方生產製劑,就可以免去成本高且周期長的臨床試驗。  在很多人眼裡,古代經典名方經過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檢驗,安全性應該沒有太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