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名方不需臨床試驗,只會傷害中醫

2020-12-22 新京報

  ■ 觀察家

  在任何時代,我們都必須重新檢驗人類歷史上積累下來的所有知識。

  最近,《自然》雜誌發表文章稱,傳統中藥或將不再需要通過臨床試驗。起因是從明年初起,傳統中藥或不再需要通過中國的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人體臨床試驗。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今年10月公布的相關草案,只要藥廠根據經典名方生產製劑,就可以免去成本高且周期長的臨床試驗。

  在很多人眼裡,古代經典名方經過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檢驗,安全性應該沒有太大問題。不過,此事卻引發了科學界的巨大關注。在科學家眼中,在任何時代,我們都必須重新檢驗人類歷史上積累下來的所有知識。因為一切知識都是人類對世上萬物的認識,既然是人想到的,就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錯誤,我們當代也不能偷這個懶。

  中藥理論的基礎是陰陽五行,它跟古希臘哲學的「四元素」類似,都是古代對事物的分類、成分和規律的猜測。五行有相生相剋,四元素可以通過各種性質相互轉化。不過最終,它們一起被現代的元素周期表和原子分子等科學知識所取代。醫藥認識同樣如此。

  也正因此,在科學家看來,即使是古代名醫名方,我們也不能完全照搬使用。

  正如現代科學知識對古代認識的一再顛覆,比如哥白尼日心說取代古希臘地心說,牛頓無限宇宙觀取代日心說,現代大爆炸宇宙學取代無限宇宙觀;現代科學介入醫學,產生的現代醫學也是對於古代醫學思想的全新顛覆。因此,古代的任何理論、技術、藥方都必須接受全面和反覆的檢驗,當然,對於現代醫學知識同樣如此。

  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和德國科學家科赫發現並證明,微生物才是導致疾病的主要原因。在這個劃時代的發現指導下,我們有了現代疫苗接種,巴氏滅菌法等,甚至我們開始「喝涼白開」,開展環境衛生運動。甚至早在清朝末年,出身南洋求學英倫的中國醫生伍連德就用流行病學方法撲滅了東北流行的大瘟疫,引起國際醫學界的讚嘆。

  事實上,更大的危險,來自於古人尚未認識到的毒副作用。在沒有雙盲對照試驗的古代,其實「療效」主要是來自「安慰劑」效應,因為人體其實有約百分之七十的疾病是可以不治自愈的,不管古代醫生給病人吃啥,大部分病人都會好。可是,有許多藥物本身就有毒,這也是人們始料未及的。就如同前些時候引起廣泛討論的「馬兜鈴酸」事件,這類在古代普遍使用甚至進入《西遊記》的名藥,竟然有毒,如果古代名醫們生在今日,恐怕要驚出一身冷汗吧。

  這樣的名方,現在還能用嗎?古代的名方中還有多少含有類似馬兜鈴酸這樣的物質?如果不進行藥理檢測,人們服用是否安全?這些問題,其實可以在藥理檢測中得到答案。不進行藥理檢測,一副中藥中到底起作用的是哪些微量成分,哪些成分有毒副作用就難以說清,自然就存在巨大的未知風險。拒絕對傳統中藥進行臨床檢驗,說到底,還是會傷害中醫,不僅藥品安全性無法保證,也可能令質疑中醫者更加懷疑。

  正如屠呦呦先生在中醫典籍裡獲得啟發,用現代科學手段得到了青蒿素。顯然,沒有臨床試驗肯定無法產生青蒿素。珠玉在前,我們何不再上層樓,用科學的臨床方法,重新檢驗中醫藥,說不定,會有比青蒿素更偉大的發現。

  □孫正凡(學者)

相關焦點

  • 喚醒沉睡的中藥經典名方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所研究員張華敏介紹,古代經典名方是指至今仍廣泛應用、療效確切、具有明顯特色與優勢的古代中醫典籍所記載的方劑。這些方劑經過長期臨床驗證,療效確切。如果嚴格按照一般藥品生產的規定進行臨床試驗後再審批,耗時長,費用高,不利於調動企業的生產積極性。
  • 喚醒沉睡的中藥經典名方(健康焦點)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所研究員張華敏介紹,古代經典名方是指至今仍廣泛應用、療效確切、具有明顯特色與優勢的古代中醫典籍所記載的方劑。這些方劑經過長期臨床驗證,療效確切。如果嚴格按照一般藥品生產的規定進行臨床試驗後再審批,耗時長,費用高,不利於調動企業的生產積極性。
  • 經典名方中藥複方製劑開發的淺思
    十年間,圍繞經典名方的簡化註冊規定爭議不斷。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這是傳承經典、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大好時機;也有部分認為「不做藥效、免臨床」走的是日本漢方藥的開發道路,並不符合傳統中醫藥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乃「廢醫存藥」之舉。爭議固然存在,但聯繫到近年來中藥新藥創製的低迷及瓶頸,古代經典名方開發無疑將成為經典中藥煥發生機的又一重要途徑。
  • 從「方」變成「藥」:喚醒沉睡的中藥經典名方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所研究員張華敏介紹,古代經典名方是指至今仍廣泛應用、療效確切、具有明顯特色與優勢的古代中醫典籍所記載的方劑。這些方劑經過長期臨床驗證,療效確切。如果嚴格按照一般藥品生產的規定進行臨床試驗後再審批,耗時長,費用高,不利於調動企業的生產積極性。
  • 開發中醫經典名方提速 兩部門發文推進關鍵信息考證研究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1月12日訊(記者 韓璐) 苓桂術甘湯、桃紅四物湯、枇杷清肺飲……這些中醫名方源於古代醫書,是歷代名醫的臨床經驗總結,曾造福無數先人。如今,針對古代經典名方的關鍵信息考證研究工作,可加快推動古代經典名方中藥複方製劑簡化註冊審批。
  • 中藥配方顆粒是對古代經典名方的傳承和創新
    但目前人民群眾的飲食結構、生活習慣以及疾病譜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僅靠古代經典名方已不能滿足目前臨床出現的各類病症治療,仍需在傳統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充分發揮中醫辨證論治、遣方用藥特點,在經典名方基礎上隨證加減,方能達到中醫個性化治療效果,這也正是我國中醫歷經幾千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是我國衛生事業所獨具的特點和魅力。
  • 中藥經典名方開發按下「快進鍵」,7首方劑關鍵信息專家共識發布
    最近,7首方劑(苓桂術甘湯、溫經湯、一貫煎、桃紅四物湯、升陷湯、枇杷清肺飲、二冬湯)關鍵信息研究形成專家共識並向社會發布,為經典名方中藥複方製劑註冊審批提供依據。       日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註冊司在京召開古代經典名方研發與註冊工作推進會。
  • 經典名方複方製劑研發的文獻考證要點與策略
    經典名方是歷經千百年中醫藥學臨床實踐檢驗的有效方劑代表,是中醫藥服務人類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於在《目錄》遴選過程中,考慮到藥品現實應用價值、方藥信息是否完整等因素,所公布的一些經典名方「出處」並非是其最早的記載,所以仍需對其方名、出處進行考察,通過考證來明確該方的源流及完整的演變過程,為處方研發中相關參數的確定提供更多可參考的依據。
  • 用現代醫學語言講述中藥作用 基於經典名方進行新藥研發 循證醫學...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從研發該藥的聚協昌(北京)藥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了解到,金花清感顆粒是中藥使用循證醫學對經典名方創新研發的一次成功嘗試。用現代醫學語言講述中藥的作用,循證醫學模式將助力我國中藥走向國際市場。  作為國家「流感」「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官方推薦用藥,金花清感顆粒是一款基於中華民族智慧的創新中成藥。
  • 男性不育問題日益嚴峻 中醫治療少弱精子症效果有目共睹
    中醫辨證理論認為,腎陰虧虛證的主症是腰膝酸軟、耳鳴等;次症表現為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口燥咽幹、舌紅少苔等。《中醫臨床診斷術語》指出,主症具備1項,次症具備2項,即可診斷為腎陰虧虛症。「左歸丸是中醫藥的經典名方,重用熟地黃,而且張景嶽在多年的醫療實踐中,能善用、巧用、妙用熟地黃於溫補之劑中,被譽為溫補派的宗師。」
  • 醫聖張仲景這個經典良方,被列為中醫十大名方之一,可調理便秘
    雖其主要以病症治療為中心,但書中所載之方堪稱經典,被後人稱之為「方書之祖」,可見其中所載之方的重要性。眾多方劑,配伍嚴謹又精簡,即使到了今天,也受臨床醫者所喜愛。今天我們主要來說說被列為中醫十大名方之一的大承氣湯。大承氣湯出自《傷寒論》,為醫聖張仲景治療陽明腑實證而設立。
  • 中藥經典名方逐漸消失為哪般?
    眾所周知,過去很多中醫醫院和大型綜合醫院都有便宜又有效的中藥院內製劑,大多是按名老中醫的經典方子炮製的丸、散、膏、丹、劑等。隨著製劑生產審批標準的提高、加工成本的不斷上升,目前省內很多醫院的中藥製劑室已不復存在,導致大量中藥經典名方正在逐漸消失。連日來,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 《經典中醫研究》,中醫人的免費論文發表平臺!
    對醫生來講,除了臨床工作,科研和教學也是工作的重要內容,對部分同道來講,發表文章是每年甩不掉的魔咒。總體來說,文章是科研促進醫學進步的重要載體,對中醫人來說,文章也是展現自我、交流及傳承經驗的重要途徑。好不容易寫完了,投出去,中不中先別管,審稿費好幾百先交出去,如果您文章過關了,還有好幾千的版面費等著您繳納。難道,想和同道交流一下經驗心得、希望把自己的研究感悟發表出來這麼難嗎?
  • 7大古代經典名方公示 張仲景的「苓桂術甘湯」名列其中
    出自於東漢名醫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的苓桂術甘湯,南宋醫學家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中的溫經湯,有清肺經熱功效的枇杷清肺飲……日前,為推進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考證研究工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了《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考證原則(徵求意見稿)》和《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表(7首方劑
  • 陳李濟舒筋健腰丸等11項中成藥臨床應用專家共識發布
    論壇上,由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謝雁鳴組織制定的陳李濟舒筋健腰丸臨床專家共識等11項中華中醫藥學會「中成藥臨床應用專家共識」正式發布。  在大會的「中成藥大品種及經典名方循證評價與指南共識」論壇環節,11項中華中醫藥學會「臨床專家共識」牽頭專家之一、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高景華副院長解讀了集「中華老字號」和「經典名方」於一身的《舒筋健腰丸臨床專家共識》。
  • 1800多年前的一個經典名方,四味藥的配伍竟如此與眾不同!
    水飲,是中醫中一種特殊的病邪。人體水液運行輸布失常,水停為飲,水飲聚積於機體胸腹、胃腸或者四肢等不同的部位所表現的證候,被稱為水飲內停證。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一個攻逐水飲的方劑——十棗湯,這是《傷寒論》中記載的一個傳世名方。了解中醫的朋友都知道,《傷寒論》作為「經方之祖」,其中記載的方劑大多用藥簡單,例如此方,僅僅用到四味藥:大棗、甘遂、大戟、芫花。雖然只有簡單的四味藥,其用法配伍亦是獨具特色。
  • 後疫情時代,如何喚醒沉睡的中藥經典名方養生?
    發展以中醫藥為特色的大健康服務根據《中醫古籍總目》記載的歷代代表性醫籍,結合醫史文獻學專家推薦,確定漢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經方、官修方書和歷代有代表性的古醫籍作為重點遴選文獻,以103種代表性醫籍所載10萬餘首方劑作為古代經典名方遴選範圍。
  • 中醫活血化瘀名方之抵擋湯(丸)
    本文是根據昨天我給我的學生們上的一節課的講課內容整理而成的,因為我個人的水平有限,且工作很忙,一直都是不備課直接講課,所以內容中不免有不少不到位的地方,盼方家指正。我今年主要給我的學生講傷寒論,講課內容已經講到了《辯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中》的結尾——太陽病經證之膀胱蓄血證,此證的適用方劑是中醫的活血化瘀名方抵擋湯(丸)。
  • 《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考證意見》發布!第一批7首方劑向全社會廣泛徵求意見
    (7首方劑見文後)據了解,研究組充分遵循「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精神,在「遵古」的基礎上充分考慮當前臨床和生產實際,注重縷清經典名方歷代發展脈絡,尊重歷史演變規律,正本清源,傳承不泥古,用歷史和發展的角度去認識經典名方中藥物的基原、炮製、劑量、煎煮法等關鍵共性問題,以解決在考證過程中可能涉及的具體問題的處理,這版徵求意見稿的出臺,凝聚了中醫藥守正創新的責任,體現了中醫藥人的擔當。
  • 繼承不泥古!「鐵桿中醫」談如何讓中醫經典「活起來」
    馮崇廉師從國醫大師、中醫泰鬥鄧鐵濤,從事中醫臨床與教學工作30多年,注重運用中醫思維進行臨床指導,善於辨證使用經方治療疑難雜症,曾獲「廣東省名中醫」「全國百名傑出青年中醫」「南粵最美中醫」等稱號。 跟師鄧老入門中醫 悟經典終成「鐵桿中醫」 「我曾祖父是中醫,算是有些醫緣,但學中醫純屬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