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原書名為《傷寒雜病論》,合16卷,後世才分成《傷寒論》10卷和《金匱要略》3卷,其中《傷寒論》10卷一共22篇,我們熟知的最經典的398條僅僅是22篇中的10篇而已。
在這10篇398條當中,除去「辨霍亂」、「辨陰陽易差後勞復」2篇,真正屬於六經辨證內容的,僅僅是太陽上、太陽中、太陽下、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這8篇,共計381條。我們學習《傷寒論》的核心,實際上就是學習這381條。
通讀整部傷寒,會發現仲景寫《傷寒論》,不過是從太陽中風(桂枝湯)和太陽傷寒(麻黃湯)2條寫起,極盡演繹,乃成傷寒。因而只有正確理解桂枝湯和麻黃湯,才算真正入了傷寒的法門。
第2條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第3條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第12條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第35條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仲景論傷寒,說少就這四條,說多則是數之可千,推之可萬。《醫宗金鑑》上說的「六經為病盡傷寒,氣同病異豈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從類化故多端」可謂是學習傷寒的一段秘文和心法。
傷寒與中風,對立而統一,風為百病之長,寒傷陽氣最強,無論傷寒還是中風,歸根結底都有寒邪與風邪共存的因素。風邪夾寒傷太陽寒水的就是太陽中風,寒邪夾風傷太陽寒水的就是太陽傷寒。
需注意,「太陽寒水」是個運氣學概念,其外延包含在天之寒、在地之水以及人體之中腎臟、膀胱腑、手足太陽經、膚表等整個系統,這個大的系統就叫做「太陽寒水」。
風為東方厥陰木氣,寒為北方太陽水氣,寒性收引,風性疏洩。太陽主開,厥陰主闔。寒襲太陽,則太陽不開,陽氣、陰血收引於內不得疏洩,則見惡寒、無汗、高熱、脈緊;風擾厥陰,則厥陰不闔,陽氣、陰血疏洩於外不得收引,則見惡風、汗出、低熱、脈緩。
整部傷寒的排序,首太陽,經三陽,入三陰,至厥陰,厥陰並不是終點,其後便是太陽到厥陰的新一輪周而復始的循環。少陰腎中屬於陰質的「精」,經厥陰風木氣化,精化為氣,物質變成能量,始於少陰終成太陽之氣,發揮衛外、溫煦、濡養之功。這個厥陰風木之氣,便是我們常常談說的腎氣。
若這個轉化過程發生異常,太陽中風證就是厥陰風木疏洩太過,太陽膀胱營衛之氣渙散不收;太陽傷寒證就是厥陰風木疏洩不及,太陽膀胱營衛之氣收緊不散。可以認為,傷寒與中風,其實是少陰、太陽表裡轉化的問題。
而這個機關就在於厥陰。
對於「厥陰」這個概念,《內經》的理解是「兩陰交盡,謂之厥陰」;仲景《傷寒》的理解是「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內經》中兩陰指的是少陰、太陰,《傷寒》中陰陽則分別指的是少陰和太陽。兩部經典說的其實都是「陰盡陽生」的轉化之機。
附加一句,《傷寒》中方劑多數為仲景擷取伊尹《湯液經法》而成。在另一部繼承《湯液》的書陶弘景所著《輔行訣》當中,曾論及六神方(青龍湯、白虎湯、朱鳥湯、玄武湯、陽旦湯、陰旦湯)。其中的小青龍湯即《傷寒》中麻黃湯,小陽旦湯即《傷寒》中桂枝湯。之所以多說一句,就是為了說明麻黃湯、桂枝湯與東方木、與厥陰的不可分割的關係。
傷寒用麻黃,中風用桂枝,收得太過用麻黃來散,散得太過用桂枝來收,都是順應人體升降浮沉趨勢而為之。
麻黃湯是瀉之瀉方,純瀉無補;桂枝湯是瀉之補方,瀉中有補,前面的「瀉」是針對邪氣而言,後面的或「瀉」或「補」則是針對正氣而言。麻黃湯不僅祛寒邪,還能鼓動人體氣血過度外散,所以有「麻黃拔腎根」、「麻黃虛少陰」之說。且麻黃劑用之不當有心慌、驚悸之變,這些顧慮仲景集中體現在83到89條。
桂枝湯可以瀉風邪,又能使人體氣血由表入裡,滋養機體內裡,所以桂枝湯加減便成了小建中湯、當歸四逆湯、桂枝新加湯等具有滋補氣血臟腑作用的方子。
麻黃湯與桂枝湯兩方共有的藥物是桂枝和甘草,《中藥學》教材、《方劑學》教材以及我們讀過的近乎所有解釋麻黃湯中桂枝作用的書當中,幾乎無一例外地認為桂枝是佐君之臣,為麻黃的辛溫發汗助一臂之力。
我的觀點卻是相反。
桂枝的作用在於制約麻黃辛溫發散太過,因麻黃用之不當會升高血壓、加速心率,耗腎陽、動心陽,桂枝就是為預防不測而提前免疫,當然它是與甘草聯合發揮作用的。
如《傷寒論》64條,發汗過多,致心慌心悸,叉手自冒心,仲景用的便是桂枝甘草湯,桂枝4兩、甘草2兩,這正好是麻黃湯中桂枝、甘草量的2倍(桂枝、甘草比例為2:1)。另外,在《金匱要略》當中,有一個治療猝死的還魂湯,方子組成就是麻黃湯原方原量去掉桂枝,從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麻黃動陽,桂枝斂陽,用桂枝不利於心陽的「啟動」。其中道理,需自斟酌,我曾偶然在黃煌教授的書中讀過類似的論述。
黃煌教授是研究方證的大家,其關於經方體質學說的論述,對理解經方、運用經方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據我觀察,臨床中麻黃湯體質和桂枝湯體質非常多見,甚至有非常典型者。
桂枝湯體質者膚色白而缺乏光澤,皮膚溼潤而不乾燥,口唇暗淡而不鮮紅,體型偏瘦者多,肌肉比較堅緊,一般無浮腫,腹部平,腹部肌肉較硬而缺乏底力,如同鼓皮,嚴重者腹部扁平而兩腹直肌拘急。多見於循環系統疾病、消化道疾病、營養不良患者。
桂枝體質是適合長期服用桂枝以及桂枝湯類方的一種患者體質類型,代表方為桂枝湯、小建中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等。這類患者在疾病狀態中多表現為心腎陽氣的不足,或肝胃陰液的不足,易於表虛,易於陽越,易於氣脫,易於氣陰兩虛。
麻黃湯體質者體格粗壯,面色黃暗,皮膚乾燥且較粗糙,惡寒喜熱,易於著涼,著涼後多肌肉酸痛,無汗發熱;易於鼻塞、氣喘;易於浮腫,小便少,口渴而飲水不多。身體沉重,反應不敏感。咽喉多不紅,舌體較胖,苔白較厚,脈浮有力。多見於體格壯實的中青年和體力勞動者。呼吸道疾病、骨關節痛、寒冷、疲勞等常是這種體質患者患病的主要誘因。
麻黃體質是適合較大劑量服用麻黃以及安全使用麻黃以及麻黃類方的一種體質類型。代表方為麻黃湯、麻黃附子細辛湯、葛根湯等。此類患者在疾病狀態中多表現為寒氣鬱表,或肺氣鬱閉,或寒溼滯留經絡之間,或表裡俱實。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將麻黃湯與桂枝湯大致定位,兩方的共同點都定在太陽。不同的是,麻黃湯的作用趨勢是從少陰、經厥陰、到太陽;而桂枝湯的作用趨勢則是從太陽、經厥陰、到太陰。領悟到這點,對於理解麻黃湯、桂枝湯及拓寬兩方在臨床中的應用範圍極為重要。
關於桂枝湯治療太陰病,可以參考《傷寒論》太陰病篇以及《金匱要略 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第二十篇》。可以說,麻黃湯只能治療陽證,而桂枝湯可以治療陽證和陰證。
《範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載一太陽證發熱(長期低熱)案。
患者郭××,青年女性,近三年來,常間歇性低熱,病由3年前感冒而起,其後便經常畏寒發熱,常患扁桃體炎和關節痛,腋溫一般在37.4~38℃,偶爾在38℃以上,近1年每日皆發熱兩次,體溫在37.5℃上下,多方求治未愈。
初診畏寒、發熱,體溫37.4℃ ,無汗,兩膝關節疼痛,面色正常,唇淡紅,舌質淡紅而潤、微紫暗,苔黃挾白較膩,脈浮緊。
辨證為太陽傷寒表實證。法宜開腠發汗、安中攘外,以麻黃湯主之。
處方:麻黃10克、桂枝6克、甘草18克、杏仁15克,二劑。
服藥後微汗出,惡寒減,舌紫暗漸退,苔白滑根部微黃,脈細微緩,尚輕微發熱,病仍在太陽。
服麻黃湯後,發熱惡寒皆減,但身汗出,脈微緩,營衛失和之象,以桂枝湯加味主之。
處方:桂枝10克、白芍1O克、炙甘草6克、生薑60克、大棗10枚、白薇12克,三劑。兩診熱退,追訪未復發。
《經方實驗錄》載一月經後期案。
「王右,無表證,脈緩,月事後期而少,時時微惡寒,背部為甚,納谷減,此為血運遲滯,胃腸虛弱故也,宜桂枝湯以和之」。
此案特別強調「無表證」,就是為了說明桂枝湯在治療裡證(太陰證)的意義。
本案經量少、納谷減、背惡寒,是由太陰裡虛,納化失司,以至谷精不化陰血,故見「月事後期而少」,用桂枝湯補益太陰,則經血有源,《傷寒》小建中、桂枝新加、當歸四逆等均為從太陰補益陰血的代表方。
姜佐景先生於案後曾言,「吾師(指曹穎甫)常以簡括之句表本湯之功,曰:桂枝湯功能疏肝補脾者也。蓋肝主藏血,血行既暢,神經胥得涵養,可杜煩躁之漸,故曰疏肝,亦曰平肝。脾本概括消化系統而言,今腸胃既健,故曰補脾,善哉言乎」。
又說,「曹穎甫曰:本案桂枝湯證其六亦當屬諸太陰。蓋桂枝湯一方,外證治太陽,內證治太陰,仲師於兩篇中既列有專條矣,此又何煩贅說!惟以此治太陽證,人所易知,以之治太陽病之系在太陰者,為人所不信,自有此驗案,益可見仲師之言,初無虛設矣。夫仲師不雲太陰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乎?設太陰病遇浮緩之太陽脈,即桂枝湯證矣」。
我曾治一中年男性。受涼感冒,症見渾身酸痛、骨節痛、腰痛、後頭痛、前額痛、後背發涼、咳少量黏白痰。患者體型中等偏瘦,面色蒼黑,消化力強,性格內向。
此典型的麻黃體質,典型的太陽傷寒證。徑用麻黃湯原方。
生麻黃20g 桂枝15g 杏仁10g 炙甘草10g 桔梗5g,1劑。
藥後汗出約半小時,諸症頓除,唯額痛隱隱。不料一日後訴頭痛欲裂,前額尤甚,惡寒、無汗,詢知騎車外出受涼淋雨所致。
此葛根湯證。
《醫宗金鑑-傷寒心法要訣》有詩云「葛根浮長表陽明,緣緣面赤額頭痛。發熱惡寒身無汗,目痛鼻幹臥不寧」。
野葛根30g 生麻黃20g 桂枝15g 生白芍15g 川芎10g 天花粉10g 苦杏仁10g 炙甘草10g 生薑5片 大棗3枚,1劑。
發汗1小時後,其病豁然,唯覺睏乏,此汗出傷精氣陰血,囑避風寒、清淡飲食。
又治一中年女性(2013年),反酸半年,常覺有「辛辣」之氣自胸脘上衝咽喉,食涼及彎腰反酸加重,伴噯氣,無燒心,無噁心嘔吐,胃鏡示淺表性胃炎。
望診見體形瘦、皮膚白,雙目有神,語速較快,容易急躁,食慾旺盛,食量較大,食涼後胃脘疼痛明顯,舌淡有齒痕,脈弦弱。
結合五運六氣學說(理論見李陽波先生《開啟中醫之門》)。
此人出生時相為:1968年4月,為戊申年二之氣,運氣結構為:大運火運太過,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主氣少陰君火,客氣太陰溼土。總體呈木火偏盛之勢。
發病時相為:2012年10月,為壬辰年五之氣,運氣結構為:大運木運太過,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溼土在泉,主氣陽明燥金,客氣少陰君火。客氣勝主氣,呈火克金象。
辨證為厥陰病,木火有餘、土金不足,即木火太過而刑金,土不及而不生金,導致金氣不降,辛辣便為金氣不降之象,因為辛屬西方金。
處方以桂枝湯加減。
生白芍25g 桂枝15g 炙甘草15g 乾薑15g 清半夏10g,3劑。
服藥1劑症狀明顯緩解,3劑痊癒,隨訪半年未犯過。療效之好,出乎意料。
這個案子以桂枝湯加減,充分考慮了形色望診、五運六氣、傷寒辨證3個層面,發現三者所體現的意義非常統一,為典型的桂枝湯證,故取桂枝湯稍作加減,不出所料獲得速效。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使用桂枝湯的醫案,然而從臨證這幾年的經驗看,能從辨證、望診、時相都如此契合者並不多見。
之所以用桂枝湯治療反酸,主要是基於《傷寒論》以下條文,仲景在書中早就有提示。
第15條: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
第117條: ...氣從少腹上衝心者,...與桂枝加桂湯。
第326條:厥陰之為病,...氣上撞心,...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
第29條: ...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
第149條:...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方解:芍藥柔肝,斂厥陰、補太陰,為本方君藥;桂枝達肝木,通心火,平衝降逆;甘草、乾薑為太陰脾臟要藥,厚土以伏火制水;半夏化痰以引陽入陰,定位在陰陽之交,如咽喉(頭為陽,身為陰)、心下(胸為陽,腹為陰),半夏、乾薑合用,又為半夏瀉心湯。
學習中醫、學習傷寒,必定繞不開桂枝湯和麻黃湯,然而在臨床中發現,會使用這兩個方子的中醫並不多,甚至對這兩方子持有偏見,這是不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