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並不是海蛤,在《本經》中海蛤、文蛤分別列條,主治功效不同。《本經》說海蛤即「魁蛤」,又名車螯、蜃。《國語·晉語》注曰:「小曰蛤,大曰蜃。皆介物,蚌類也。」
宋代《開寶本草》載有五倍子,也叫作「文蛤」。實際上,五倍子是四川所產鹽膚子樹的複葉上形成的一類蟲癭,俗名「蟲倉」,和水生動物文蛤完全不同,不可混淆。
文蛤外剛內柔,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鈣,質量較重,因此五兩文蛤和石膏仍較三兩麻黃、生薑和五十枚杏仁為弱,在本方中為使藥。
文蛤石膏重鎮降逆而收澀,能斂化火熱,表裡皆入,在表的熱性皮膚病、瘡瘍癤腫,在裡的因熱而津虧口乾渴、煩躁,腹中堅痛脹滿,痔瘡、崩中漏下等症,都可以治療。
由以上藥症主治分析可知,文蛤湯可以治療外感證,表被風寒之邪所閉,連帶在裡的氣逆上衝咳嗽,並且內傷津液而現煩溫燥熱證者。
歸納一下:
文蛤湯證:五證:陰痞證(涼滯寒飲多、煩溫燥熱少)
六綱:太陽病外感證合併太陰、陽明病本證屬厥陰
文蛤湯的條文描述,歷代爭議很大。《金匾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並治》曰:「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清·柯琴《傷寒論注》認為,本條就前段主治證候所出的文蛤湯,病輕藥重;而《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曰:「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又為病重藥輕,兩方證恰為「彼此相錯」,主張此兩方應對調之。
此說受到眾多醫家的贊同,如日醫丹波元簡《金匾玉函要略述義》非但秉承柯氏之說解釋本條,而且還舉《金匾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並治》「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作為佐證。(鄧蕾祖)
綜合以上諸醫家意見,師父劉志傑老師修訂後的文蛤湯條文如下: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之洗之,益令熱劫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湯;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若不瘥者,與五苓散。
解釋一下條文。病在陽,當特指太陽傷寒,發熱惡寒的厲害,應當用汗法解除,麻黃湯比較適合。但是,醫生反而用冷水潠之、灌之。「潠」,《說文解字》說:「含水噴也」;「灌」,有灌溉的意思,這裡特指多喝涼水。含水噴之,引申呢,有冷水淋浴的意思,再引申之,酒精物理降溫、冰袋降溫,都有此意。
結果呢,熱邪更是發越不出去了,要向陽明發展,內傷胃中津液,在裡出現了煩躁,外麵皮膚的熱要外發,還被寒涼阻礙,就起疹子,或者打冷戰起雞皮疙瘩,即「肉上粟起」。
「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之洗之,益令熱劫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這句是個重複說明。他說,身熱,皮膚惡寒而起小米粒一樣的疹子,是表熱不能發越,惡寒的厲害,因此要「引衣自覆」,不但發熱,還怕冷,要多穿衣服。這個情況下,你再給用冷水淋浴,不給發汗解表,表熱更不能發散,就要內傳而發生裡熱煩躁。
這種情況既然發生了,怎麼辦?他說,如果病人感覺想喝水,但是還喝不了多少,不是真渴的,要服用文蛤湯。這個熱,外不得發越,就有要內入陽明的勢頭,造成煩躁,但是病人還不是真渴,這是因為用冷水「灌之」的原因,胃中有了水飲不化了。書中記載的,是「文蛤散」:
文蛤(五兩)
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湯用五合。
前面分析了文蛤的藥症主治,條文所述這樣一個太陽病外感證合併太陰陽明本證的複雜情況,需要解表發汗,清陽明熱,降飲止咳,養胃氣津液。不是單純一味文蛤能夠解決的,要用文蛤散合用對治太陽病外感證的麻杏石甘湯,再加生薑溫裡解表,大棗滋汗源,也即文蛤湯:
【文蛤湯】
君:麻黃 三兩
臣:生薑 三兩 杏仁 五十枚
佐:甘草 三兩 大棗 十二枚
使:石膏 五兩 文蛤 五兩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服了文蛤湯,汗出表解,卻出現了「汗出已,腹中痛」,這是內有輕微陽明裡實了,就要在文蛤湯裡面再加芍藥三兩。芍藥清解陽明裡實,去血瘀,利水飲,行氣滯,是治腹痛的要藥。
「若不瘥者,與五苓散」,這句,是針對「意欲飲水,反不渴」說的。服了文蛤湯,或者文蛤湯加芍藥,別的症狀都解除了,唯獨「意欲飲水,反不渴」的症狀不消失,什麼原因呢,水氣不化津液的緣故。
五苓散的證,有個「口渴飲水,水入則吐」的現象,原因就是水飲格拒不化津液。用水「灌」,導致水飲停聚不化津液,口乾不欲飲了,同時也會有小便不利。
五苓散方藥溫多涼少,治療水飲不化,偏溫散的。使用指徵上要見到水飲不化的喘、嘔、眩、悸、腫、利、癃等症,並見舌質淡胖或微黃,夾有一定的陽明熱象方可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