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傷寒論》之厥逆證?

2020-12-16 青年中醫李鐸

《傷寒論》認為的厥逆證,皆以手足厥冷為共有症狀,而陰陽氣不相順接,則是各種厥證的共同病機,不論何種病證,凡陰陽失去平衡,表裡之氣不能協調、貫通,便會產生厥逆。從病因病機上劃分,可有如下厥逆證:

陰陽兩虛證,誤發其汗,致陽氣更虛,不能四布而厥,治以溫中扶陽,方用甘草乾薑湯,重在溫復中焦陽氣,中陽得復,則陽能四布而厥自愈。

陰寒內盛,陽氣大衰,治以回陽救逆,方用四逆湯。

陰寒內盛,格陽於外,治以破陰回陽,方用通脈四逆湯。

陽亡陰竭,治以回陽救逆,益陰和陽,方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寒濁中阻,治以溫中散寒,方用吳茱萸湯。

血虛寒凝,血脈不通,治以養血通脈,溫經散寒,方用當歸四逆湯。

熱邪深伏,陽氣被阻,治以清解胃熱,方用白虎湯。

肝氣鬱結,氣閉陽鬱,治以疏肝解鬱,方用四逆散。

痰涎壅盛,胸陽被遏,治以湧吐痰實,方用瓜蒂散。

熱實內結,陽氣被鬱,治以攻下實熱,方用大承氣湯。

水停心下,胸陽不布,治以溫胃化飲,方用茯苓甘草湯。

上熱下寒,陽氣鬱遏,治以清上溫下,發越陽氣,方用麻黃升麻湯。

冷結膀胱關元,陽氣不振,治以溫裡扶陽散寒,治以內服四逆湯。配以灸關元、氣海穴。

厥陰是陰盡陽生之地,病情演變多趨極端,陰邪勝則厥冷,陽氣復則發熱,正邪互勝,故可見厥熱交替的厥熱勝復證。為此,臨證時可根據厥冷與發熱時間的長短,程度的輕重,來判斷陰陽消長、病勢進退和預後的吉兇。《傷寒論》中提出下列幾種情況,可供參考:

厥熱相等:表明陰陽趨於相對平衡,正復邪去,病能自愈。論中原文336條:「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熱多厥少:為陽復而陰退,病趨好轉,論中原文341條:「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

厥多熱少:說明正不勝邪,陽復不及,為病進。論中原文342條:「傷寒厥四日, 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熱不除:發熱持續不退,即為陽復太過,亦為病進。論中例舉下述變證:①熱傷上焦氣分可致汗出、咽痛、喉痺。②熱傷下焦血分可致無汗、下利膿血。③熱傷經脈,氣血壅滯可發癰膿。

需要注意的是,少陰病的陽衰致厥證與厥陰病篇的血虛寒凝致厥證有很大區別。

血虛寒凝致厥證即當歸四逆湯證,原文351條指出: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其病機與少陰陽衰致厥有別,乃因素體陰血不足,復感寒邪,氣血運行不暢,四肢失於溫養所致。其主證除手足厥寒外,尚見因血虛寒凝,血運不暢所致的脈細欲絕證,雖可兼見寒邪凝滯經脈、胞宮產生的某些見證,但無下利清谷等陰盛陽衰徵象。治療上以養血通脈,溫經散寒為主法。

少陰陽衰致厥證雖同為虛寒性病證,但其病機的關鍵在於心腎陽虛,陰寒內盛,其脈多呈現微脈,而有下利清谷等脾腎陽虛的見證,在治療上以四逆湯破陰回陽。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淺談如何自學《傷寒論》
    在講《傷寒論》的過程中,我又閱讀了一些學習《傷寒論》的資料。我結合自己學習《傷寒論》的心得,談一談該如何自學《傷寒論》。《傷寒論》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最能體現中醫辨證論治和辨病論治特色的一部臨床醫學著作。古往今來,有不少學中醫者對《黃帝內經》有非議,如日本的一些醫學家,中國民國時期的陸淵雷等,都認為《黃帝內經》的價值不大。
  • 如何學習中醫經典《傷寒論》
    同時把《醫宗金鑑·傷寒心法要訣》和陳修園的《長沙方歌括》學懂吃透,並要背誦如流,牢記不忘。第二步:看條文(指不帶註解的原文)。《傷寒論》原文,是以條文形式寫成。據趙開美復刻的宋本《傷寒論》有398條之多。
  • 劉渡舟教你如何學習《傷寒論》(乾貨)
    《傷寒論》原文,是以條文形式寫成。據趙開美復刻的宋本《傷寒論》有398條之多。《傷寒論》既然用條文表達辨證論冶的思想方法。因此,學習《傷寒論》就有一個理解條文和條文之間相互關係的意義而為基本要求。應該看到,《傷寒論》398條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在條文之間,無論或顯或隱,或前或後,彼此之間是有機的聯繫著。
  • 《傷寒論》:跳出「經絡」看「六經」
    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宋代,朱肱在研究《傷寒論》的時候,以經絡解《傷寒論》,認為不識經絡,則猶觸途冥行,不知邪氣所在,明確提出了「六經」一詞。後世凡讀《傷寒論》者,皆雲仲景是六經辨證,應源出於朱肱的《類證活人書》。
  • 劉渡舟教你如何學習《傷寒論》(乾貨)|文末終極福利等你拿
    《傷寒論》原文,是以條文形式寫成。據趙開美復刻的宋本《傷寒論》有398條之多。《傷寒論》既然用條文表達辨證論冶的思想方法。因此,學習《傷寒論》就有一個理解條文和條文之間相互關係的意義而為基本要求。應該看到,《傷寒論》398條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在條文之間,無論或顯或隱,或前或後,彼此之間是有機的聯繫著。
  • 【傷寒基石】學習《傷寒論》的基本功
    《仲景經方》第201808016期學習《傷寒論》的基本功
  • 傷寒論學習的步驟和方法
    同時把《醫宗金鑑·寒心法要訣》、和陳修園的《長沙方歌括》學懂吃透,並要背誦如流,牢記不忘。這是第一步。必備熟讀《黃帝內經》並背誦經典條文段落背誦:《醫宗金鑑·寒心法要訣》、《長沙方歌括》 第二步、直接看傷寒論原文(白話古文)整體把握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再看白文(指不帶註解的原文)。《傷寒論》原文,是以條文形式寫成。
  • 漫談《傷寒論》
    說到《傷寒雜病論》,醫界人士有誰不知?從古至今,《傷寒論》在中醫學中都佔有絕對重要地位,時下中醫被大致分為學院派、民間傳統派,但無論哪一派別,都尤其重視傷寒論的學習,可謂不學傷寒論,不足以稱中醫!傷寒論有宋本(現已遺失),桂林古本,長沙古本,涪陵本,白雲閣本,後幾本流於民間的內容都類似。
  • 《傷寒論經方今注》之研習經方的意義
    就《傷寒論》一書為例,宋代以後,注家日多,每家皆持一說,有主三綱鼎立說者,有主經絡臟腑說者,有主氣化說者,且編集體例各不相同。至於對《傷寒論》中的條文更是意見不一。正如徐靈胎所說「後人各生議論,每成一書,必前後更易數條,互相議,各是其說,愈更愈亂,終無定論」(《傷寒論類方·序》)。《傷寒論》研究以何為標準?如何規範?
  • 辨傷寒論之遲脈
    今日門診之前偶閱某知名學者給學子信眾講傷寒論之公眾號文章,正好講到195條,大論谷癉為寒溼、血容量不足云云,與教材倒是十分相符,趕快給自己的學生提問、
  • 歐陽衛權:什麼是《傷寒論》六經實質
    自古以來,後世註解《傷寒論》的書籍是非常多的,不下兩三百家,其中有代表性的這些書籍,包括我們常說的柯琴的《傷寒來蘇集》,還有後面的《傷寒貫珠集》,還有《傷寒論類方》等等這些,他們對《傷寒論》裡面六經的認識,都是不一樣的,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經絡說,認為這個傷寒論的六經指的就是我們《內經》裡面所說的手足的六經,這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朱肱的《類證活人書》。
  • 我們為什麼要學《傷寒論》
    《傷寒論》的精髓,或曰最大價值,就在於它是闡述複雜性辨證論治最好的一部醫書。可以說到目前為止,中醫浩如煙海的著作和連續數版的教材,尚未有一部在闡述複雜性辨證論治思維方面超越《傷寒論》。 下面分別就不辨證論治、一般性辨證論治、複雜性辨證論治及《傷寒論》的教學,談談我的一些思考和認識。
  • 《傷寒論》六經辨證及臨床應用1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同仁們,大家晚上好,非常開心,也非常感謝,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校友會盛情邀請,所以今天讓我有這個機緣做一個我自己學習《傷寒論》心得方面的講課。今天晚上以及明後天,我們都是講這個,關於《傷寒論》六經方面的,那麼我們從現在開始就直接進入主題,我給大家供同行探討的有兩個題目,一個關於《傷寒論》六經實質的探討,一個是關於《傷寒論》六經辨證臨床應用。
  • 郝萬山講傷寒論05 —學習《傷寒論》的方法和要求
    能夠使我們今天看到宋版《傷寒論》那就歸功於明代的趙開美,他在萬曆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99 年刻了《仲景全書》,《仲景全書》裡包含了有四部著作,第一部就是翻刻宋版《傷寒論》,第二部是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那麼第三部是宋雲公的《傷寒類證》,第四部是《金匱要略》。所以在《傷寒論》流傳沿革的過程中,王叔和是第一功臣。宋代國家校正醫書局由於刊印了《傷寒論》,是《傷寒論》得以廣泛流傳一直到今天。
  • 劉渡舟親傳傷寒論學習的步驟和方法
    《傷寒論》原文,是以條文形式寫成。據趙開美復刻的宋本《傷寒論》有398條之多。《傷寒論》既然用條文表達辨證論冶的思想方法。因此,學習《傷寒論》就有一個理解條文和條文之間相互關係的意義而為基本要求。應該看到,《傷寒論》398條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在條文之間,無論或顯或隱,或前或後,彼此之間部是有機的聯繫著。
  • 宋以前傷寒論考(8)
    作為太陽、陽明、少陽的三陽病期的傷寒發汗法,最為有效的藥物是附子、烏頭,但是《外臺秘要方》所引用仲景《傷寒論》和《宋版傷寒論》中作為「五辛之禁」,禁止了蔥白等辛味藥物,對此有必要加深認識。作為狹義傷寒的治療,應該運用蔥白,這在《醫心方》卷一四傷寒引用的《葛氏方》,在《千金方》、《外臺秘要方》所引用的《肘後方》中可以見到。
  • ​傷寒論六經實質詮解
    即若論及,也多強調臟腑功能,即認為傷寒六經,主要是指人體臟腑功能活動所產生之氣,是臟腑功能的概括。這種觀點雖然將氣化學說具體化,實際上也縮小了氣化學說的內涵與外延。同時,亦有醫家認為氣化學說玄奧精深,充分反映了中醫理論的整體恆動觀念,於六經辨證之認識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深入研究。
  • 《傷寒論》六經非《內經》六經
    其實,《傷寒論》和《內經》屬於兩個不同的醫學流派、理論體系。因《傷寒論》序文中有「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這一內容,故歷代諸多醫家認為《傷寒論》的理論來源於內經,但歷來醫家以內經釋傷寒,越解越難明。晉代皇甫謐指出:仲景論廣《湯液經》而成《傷寒論》。
  • 學《傷寒論》必備的童子功
    課堂上老師沒有講清、教材中含糊的疑難之處,在此套書中大半可尋得答案。學習中醫背下《傷寒論》有多大用處?網友:喬墩明所謂對經典的課時「不少於40學時」,對於《傷寒論》這樣的經典來說,學時如此短暫,沒什麼可值得自信的。
  • 倪海廈老師人紀系列——如何學習傷寒論?
    人紀班的學員們請注意,大家在這個暑假上完神農本草經後,再加上前次所教的黃帝內經,應該就具備有研習傷寒與金匱的實力了,同時希望大家注意一點,就是在我尚未教經方之前請勿研習溫病條辨等等其他的書籍,也就是說在上傷寒論之前只須要將我敎的針灸與內經和神農本草經讀熟就可以,不要讀其他中醫方面的書籍,我希望大家的中醫基礎醫學觀念是被我築基的,如此當大家學完傷寒與金匱後,再去研究其他的中醫名家著作時就不會被誤導,研究中醫古籍時就可以汲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