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方講傷寒》——五苓散類方一

2021-02-22 漢傳研究院

之前的課程中,幾位師兄師姐已經把漢傳的「劉志傑方證解析法」交待的很清楚,並且也在之前的諸多方劑中給大家進行了具體應用和解析,這裡我就不再贅述了,希望還未熟悉和尚未了解的同學再回去看看之前的課程反覆溫習。

大家還要再次清楚,這一輪「類方講傷寒」的課程,是以恩師劉志傑先生的著作《傷寒論類編補遺》這本書為藍本,並由我們八位漢傳講師將其中的一百多個方劑分成幾大類方,應用「劉志傑方證解析法」來進行解析講解的。

而對於傷寒論中的諸多條文和方劑的講解、問題解析,以及漢傳的部分基礎理論、脈法講解等,在恩師已出版的幾本著作當中都作了明確的講解。

這些恩師著作當中已經講解過的問題,在本輪課程講解中也不再過多贅述,希望大家對於書中已經講解過的問題,課下多多看書複習思考,這樣才能更好地跟著我們一起學習本輪「類方講傷寒」課程。

今天就由我來給大家講解《類方講傷寒》課程之「五苓散類方」。五苓散類方包括五苓散和豬苓湯,下面我們就圍繞這兩個方劑展開講述。

首先我們講五苓散方。五苓散方,我將分兩次課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講解,希望能給大家開拓新的思路,也希望大家認真聽課,集中注意力。

第一節課的講解角度不同往常,並且主要針對五苓散的配伍問題展開敘述。而有關五苓散的常規講解以及服用方法等問題將會在第二節課講述。下面開始第一節課的講解。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朮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在時方理論和中醫院校的方劑學教材當中,說五苓散主治太陽水蓄膀胱腑證,並說方中重用澤瀉為君,以其甘淡直達腎與膀胱,利水滲溼,臣以茯苓、豬苓之滲淡增強利水滲溼之力,又佐以白朮,合茯苓健脾運化水溼,桂枝則用來溫陽化氣。他們的配伍,將澤瀉定為了君藥,豬苓、茯苓為臣,白朮為使。我們首先不提時方臟腑辨證的正謬,單單他們這樣的君臣佐使的分析合理嗎?

那麼我們來用漢傳的三才解析法來分析一下五苓散,看看五苓散是怎樣的配伍走向。

劉志傑方證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陽性藥:桂枝2(辛甘溫)、白朮3(辛甘溫)

平性藥:茯苓3(甘淡平)、豬苓3(甘淡平)

陰性藥:澤瀉5(甘鹹涼)

從三才解析法看,五苓散中陽性溫藥多,桂枝2,白朮3。陰性涼藥少,一味澤瀉。從藥量上看,陰陽性的藥量相等,而澤瀉單量最大。但如果單從藥物本身來看,白朮略為壓稱,澤瀉輕,白朮似乎更佔優勢。

漢傳中醫理論中,君藥是唯一的,那麼到底誰是君藥呢?是桂枝?白朮?還是澤瀉?

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先不考慮誰是君藥,暫且先看看藥症上的敘述。

澤瀉  涼  鹹  

《本經》:主治風寒溼痺,乳難,消水,養五臟,益氣力,肥健。久服耳目聰明,不飢,延年, 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師曰:入陽明去水熱的,排出多餘的水飲。澤瀉要生用,炒了就沒有鹹味了。

茯苓  平  甘淡  

《本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恐,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

    師曰:入太陰、少陰、厥陰病位。利水飲,止渴、止上逆,還可以治療痞結。

豬苓  平  甘淡  

《本經》:主痃瘧,利水道。利水飲,去水飲結聚。

師曰:它和茯苓一樣,是入三陰的,利水飲結聚。痃瘧,指的就是積聚。

桂枝  溫  辛甘滋  

《本經》:治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

    師曰:功能輕宣,入表而透達發散。專主太陽、太陰、少陰、厥陰在表的風邪。可以宣散溫通,入於上焦和體表。因此對於瘀滯的結氣,喉痺、關節等,都可以宣通。 

白朮  溫  辛甘滋微苦  

《本經》:主治風寒溼痺、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師曰:要用生白朮,炒的不行。這個藥,滲溼。主入太陰。太陰中溼,白朮止汗,除熱,解表,還能去水飲。

藥症分析完了,我們來看看傷寒論條文中對五苓散的敘述:

249、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渴者,宜五苓散。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麻子仁丸主之。(原宋本244,補遺修正)

這一條是恩師在補遺中修正過的條文,具體為何如此修正需要大家回去複習補遺中的講解。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渴者,宜五苓散。」這是在說,太陽病表證不解,水熱互結而心下痞結,水飲不化津液,既有在裡的水飲結聚,又有陽明裡熱而口渴欲飲。

原因就是太陽中風經過攻下而致表證不解,表邪內陷,造成了裡面的水飲和陽明熱相互勾結而成痞,形成的水飲無法轉化成津液,造成口渴。要用五苓散來解決。

沒有經過攻下而不惡寒而渴,是轉屬陽明了,一派實熱證,便不能用五苓散而要用麻子仁丸。麻子仁丸,在承氣湯類方中劉雲舟老師已經講解過的。

265、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利小便發汗。(病可發汗證篇) 

脈浮,有表證。小便不利,微熱消渴,是有水熱互結,也是因有陽明裡熱,還有水飲不化津液。所以要「利小便發汗」,表裡雙解。

師曰:這條,最能說明五苓散的功用來。很多肝腹水、腎衰的病人,有了五苓散證,用了就顯效。要知道,五苓散中的豬苓,可是能去水飲結聚成積聚實邪的。

266、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宋本73)

師曰:傷寒,汗出而渴,汗出了,傷寒一定是解了,留有的一些表證,也就屬於中風證了。有渴,是內有水飲不化津液,伴有陽明熱,水熱互結,多飲水而不解渴。同時也會有心悸和小便不利發生的。

問題和上述條文說的一樣。

267、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宋本74) 

師曰:太陽中風,六七天發熱汗出不解,還煩躁口渴,喝多了就吐,典型的表證,裡有太陰水飲,陽明裡熱。水飲多了,上逆,就要吐。一定也有小便不利的,因此要用五苓散,表裡雙解,發汗解表利尿,並清水熱互結。

還是一樣。

320、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宋本71) 

前半句是說太陽病給發汗過度入陽明了,要 「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如果不清楚就複習補遺中的講解。

師曰:這後面一句話,要這樣理解,因為太陽病大發汗,表證不解,並且煩躁不眠而口渴欲飲,水喝的多了點,胃中有了水飲不化,才出現了「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症狀。五苓散,也利小便啊。

表證汗後不解,津液虛,要尿少,陽明有熱,要口渴,還有水飲停聚而不化,會喝了水也不解渴,喝到吐了都不解渴!就會出現條文說的那些症狀。

321、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宋本72)

    這條和上條一樣的。

388、本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宋本156)

本有表證,因為下之造成了心下痞,醫生便使用瀉心湯類方,但是,痞證沒有解除。因為下面說了,「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水飲多,上逆結於心下,上面這個一點熱下不去,悶於胸中要煩燥。飲多不化津液,就要渴,小便也會不利。

師曰:這個痞證,是水飲盛而不化津液,陽明熱少一些,只有五苓散才能對證,而瀉心湯類方,都是降逆散結,溫裡與清熱為主的,因此服了瀉心湯而痞證不解。

好了,大家看這七個條文對五苓散的描述,都是說五苓散針對表證不解,又有在裡的水熱互結問題,是太陽太陰陽明合病。

但是,雖然條文的敘述當中說五苓散證有陽明熱和太陰水飲互結的問題,但是這裡的陽明熱並不盛,而是水飲偏盛,並且還有在表的症狀沒有解除,存在著一部分太陽表證外感的問題。虛寒水飲多而熱證偏少,和一眼看去的三才解析法的狀況吻合。

也就是說,從條文的敘述中我們得到的結論是:五苓散為針對寒熱夾雜,寒多熱少的陰痞證!

第一課的時候高珊珊老師講過,漢傳中醫理論中,臣藥,是輔佐君藥並與君藥藥性同一陰陽屬性的。

如果我們先按照以往的時方思維,設定澤瀉為君藥。

則,因為設澤瀉為君,故此方無臣藥。那麼,作為藥物陰陽屬性相反的桂枝和白朮,則為使藥。而甘平的豬苓和茯苓兩位藥,便是佐藥。那麼據以上可推,五苓散在「劉志傑方證解析法」中的四象解析法便成了:

君藥:澤瀉 (涼  鹹) 5 一兩六銖 

臣藥:無  

佐藥:茯苓 (平甘淡) 3 十八銖  

          豬苓 (平甘淡) 3 十八銖  

使藥:桂枝 (溫辛甘) 2 半兩    

      白朮 (溫辛苦) 3 十八銖   

這樣分析的五苓散,對治的,就是寒熱夾雜、熱多寒少,並且表有風寒痺症、裡有水熱互結的陽痞證。

那麼這樣設定的五苓散的四象解析法看,針對的方向是陽痞證,熱多寒少的情況,與條文敘述便產生了衝突和矛盾!命題與結論不符,也就是說這裡存在著很嚴重的問題啊!

要知道,五苓散中,還有兩味甘淡藥,甘淡助陽,有提升和加強陽性藥的作用。那麼五苓散中桂枝和白朮的力量相對得到加強。且白朮的量多於桂枝。然後,我們再仔細看一遍白朮的藥症:

白朮  溫  辛甘滋微苦  

《本經》:主治風寒溼痺、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本經裡說的還不夠全面,我們再看看《別錄》的記載:

《別錄》:主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這回大家應該看出來了吧,白朮,不僅可以滲溼、止汗、除熱、解表、去水飲,還能消痰除心下滿,和胃消食利津液,逐皮間風水結腫。是個解決表證以及太陰水飲的有力藥物!

那麼,用白朮來作為五苓散的君藥,加上桂枝、茯苓、豬苓的輔佐,以及澤瀉作為使藥解決剩餘的陽明熱問題,溝通陰陽,是不是十分符合條文中的敘述啊,完美的不能再完美了!

這也說明了,之前澤瀉為君藥的設定完全錯誤!

這樣,我們根據以上的推斷過程,就把五苓散的方劑分析、五證六綱歸屬、針對證候等問題都描述了出來,我們下面整理一下。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朮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君藥:

白朮  溫  辛甘滋微苦  

《本經》:主治風寒溼痺、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臣藥:

桂枝  溫  辛甘滋  

《本經》:治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

佐藥:

茯苓  平  甘淡  

《本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恐,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

豬苓  平  甘淡  

《本經》:主痃瘧,利水道。利水飲,去水飲結聚。

使藥:

澤瀉  涼  鹹  

《本經》:主治風寒溼痺,乳難,消水,養五臟,益氣力,肥健。久服耳目聰明,不飢,延年, 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三才解析法:

陽性藥:桂枝 (辛甘溫)2   

        白朮 (辛苦溫)3

平性藥:茯苓 (甘淡平)3   

        豬苓 (甘淡平)3

陰性藥:澤瀉 (甘鹹寒)5

四象解析法:

君藥:白朮 (辛苦溫) 3 十八銖 

臣藥:桂枝 (辛甘溫) 2 半兩  

佐藥:茯苓 (甘淡平) 3 十八銖   

      豬苓 (甘淡平) 3 十八銖  

使藥:澤瀉 (甘鹹寒) 5 一兩六銖    

五證:陰痞證(涼滯多,煩溫少)

六綱:太陽太陰陽明合病

常見症狀:發熱汗出,惡寒,心下痞滿,口渴欲飲不多飲,煩躁,小便不利等症。

常見體徵:脈浮數,舌淡胖齒痕苔黃等。

解析:五苓散方,依靠君藥白朮和臣藥桂枝的輔助,針對在裡的水飲不化津液或有水飲上逆,以及在表證不解的諸多症狀,利水除飲解表,補津降逆和胃。佐藥茯苓、豬苓利水滲溼,將君臣藥化開的水飲利去,並補中和胃氣。使藥澤瀉與君臣藥溝通陰陽,清陽明熱,解決在裡的水熱互結問題。

至於五苓散的或然症,大家可以根據藥症和病機來推斷,符合陰痞證,有水熱互結,寒多熱少或帶有表證的症狀都可能出現,或然症諸多,不能一一列舉。

這節課我是按照中學數學中學到的反證法的思路給大家講解的,目的也是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路。推敲一個方子,甚至一個理論,方法有很多,只要在正確併科學的框架下推導,並保證理論的圓融圓滿,怎樣都可以的。

【講師介紹】

關霖楊,漢傳弟子,2013年拜於恩師劉志傑先生門下,侍診跟師兩年有餘。現就讀於長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

相關焦點

  • 五苓散的那些類方
    仲景在《傷寒論》第71條第一次闡述五苓散,並在《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18條言:「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仲師示範後世醫家嘗試如何加減,開創五苓散隨證加減的先河。雖然仲景點到即止只言此一種加減法,後世醫家師醫聖仲景之法,進行化裁形成一系列臨床常用方,已經不能用五苓散類方概括,我覺得應該用「五苓散類方群」來概括。值此再讀五苓散的機會,簡單梳理一下五苓散常用加減方。
  • 《類方講傷寒》——桂枝類方一
    這已經是漢傳中醫第七次系統宣講《傷寒論》, 而漢傳在恩師劉志傑老師的帶領下,也已經走過了八年風雨歷程,培養了大批中醫人才,他們遍布五湖四海,各自造福一方。這次宣講,將由其中的八位擔任講師,和大家共同學習。
  • 第001課~桂枝類方~《類方講傷寒》高珊珊老師20151103
    這已經是漢傳中醫第七次系統宣講《傷寒論》, 而漢傳在恩師劉志傑老師的帶領下,也已經走過了八年風雨歷程,培養了大批中醫人才,他們遍布五湖四海,各自造福一方。這次宣講,將由其中的八位擔任講師,和大家共同學習。
  • 五苓散與蓄水證(第7講)
    傷寒論的講法有很多,有的老師按照條文依次講解,有的老師按照方劑進行詳細分辨,還有的老師按照證候對比辨別。這些講法各有特點,都是為了方便我們辨別記憶傷寒條文,在遇到疑難問題時能夠更加快速清晰的定位病症病機所在。安醫生通過方劑、醫案、病機辨識、條文對比和師生問答的方式,力求把傷寒論講通透。讓大家過目難忘。
  • 生脈散類方辨析
    此類方劑即生脈散類方,按源流關係,衍化順序排列,大致如下。金代《蘭室秘藏》之人參飲子,明代《傷寒六書》之回陽返本湯、益元湯,《醫學入門》之滋陰養榮湯,《赤水玄珠》之大生脈湯,《證治準繩》之麥門冬湯,《壽世保元》之長生固本方,清代《辨證錄》之靜心湯、攝陽湯,《幼科鐵鏡》之人參安神湯,《馮氏錦囊秘錄》之全真一氣湯,《幼幼集成》之人參五味子湯,《串雅內編》之元德膏、安寐丹,《雜病源流犀燭》之麥門冬飲子、人參麥冬湯、加減鎮心丹、參芪益氣湯、益氣丸、醒心散
  • 傷寒雜病論類方之桂枝湯類方,另一種方法學傷寒!
    傷寒雜病論類方之桂枝湯類方1、 桂枝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
  • 劉夫子方解|五苓散
    【方文出處】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 五苓散醫案17則
    凡傷寒用藥逾三劑而病不減者,就要退讓高明,萬勿固執己見,貽誤病人。先祖有「傷寒不過三」遺訓),因此向病家告辭,請其改延他醫。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誠懇之情,又使我難以推卻。正躊躇間,恰病者鄰居程某來訪,謂:他不知醫理,但聞鄉前輩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熱飲,後用桂附之類云云。我猛然大悟,急問病者,喜熱飲否?答道:喜熱飲,雖至手不可近,亦一飲而盡。再細察其舌,質紅無苔而滑。
  • 五苓散證不是膀胱蓄水證
    71條、72條、73條、74條,主要講了一個方子,五苓散。歷代注家,大多將五苓散證的病機解釋為膀胱蓄水,氣化無力。
  • 五苓散方證(如何理解五苓散的渴?)
    被讚譽為「中國有獨特理論體系的、著名的《傷寒論》研究者、經方家」。每天2分鐘學習經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訂閱號對話頁面回復「搜索」,查詢更多內容。每天學一點經方,時間不夠,重點看藍色字體就好。第71條: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 卷九 傷寒方上
    <篇名>卷九傷寒方上  屬性:(凡九類)  <目錄>卷九傷寒方上
  • 傷寒論類方【梔子湯類方】
    《傷寒論》報名學習的儘快了,傷寒論60多講。從頭講到尾,六經都講。如火如荼報名中!提高自己,克服惰性,行動起來!臨床運用:本方與梔子豉湯的運用類似。 4、梔子乾薑湯80、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歌訣:誤下陰陽兩受傷,乾薑梔子合成湯,苦能洩熱解煩滿,辛以驅寒並復陽。功效:清熱除煩,溫中散寒。主治:胃熱脾寒輕證。
  • 113首傷寒方歌,強烈建議收藏
    六、桂枝麻黃各半湯: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熱色身亦癢,兩方合用發小汗。七、桂枝二麻黃一湯: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熱如瘧治法良。大汗之後表未解,祛邪同時正亦匡。八、桂枝二越婢一湯:桂加麻膏量要輕,熱多寒少脈不豐。小汗法中兼清熱,桂二越一記心中。
  • 最過癮的經方課:黃煌講麻黃類方的臨床應用
    在大家享受黃煌教授的「精美大餐」之前,請允許我給大家奉上幾句話的「開胃小菜」: 在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全國經方論壇」上,諸多與會專家們認為:葉橘泉先生作為「方證藥證派」的代表,與「臟腑經絡派」的代表劉渡舟先生、「謹守病機派(八綱氣血派)」的代表胡希恕先生,構成中國現代傷寒學術史上的三座高峰。
  • 卷十 傷寒方下
    又方 豉一升,以酒二升漬三日,服不瘥,更合服,不過三劑即止。  止汗方∶  杜仲 牡蠣(等分)  上二味治下篩,臨夜臥,以水服五錢匕。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雜治第十  <篇名>牡蠣散  屬性:治臥即盜汗,風虛頭痛方。
  •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五苓散
    二、水逆江應宿醫案;一僕人,19歲。患傷寒發熱,飲食下咽,少頃盡吐,喜飲涼水,入咽亦吐,號叫不定,脈洪大浮滑,此水逆證,投五苓散而愈。(《名醫類案1957;124)按語:本案乃蓄水之重證。按原方比例,成人每次6克,1歲以下1.2克,1~3歲1.5克,3~7歲2克,7~14歲3克,結果治癒串95.7%,與對照組相比,五苓散治癒率最高,止瀉及脫水糾正時間最短(雲南中醫雜誌,1987;8.1)。編者對於初來南京的歐美人因水土不服發生的腹瀉,常用五苓散加六一散或半夏厚樸湯。另外,胃腸型感冒也多有使用本方的機會。
  • 經方看藿香正氣散的方證
    問題是,暑季外感都能吃藿香正氣散嗎?藿香正氣散什麼情況下用呢?你對藿香正氣散是則麼認識的呢?在我們看來方有方證,如果不能掌握藿香正氣散的方證特點,臨床當中也就不會發揮好藿香正氣散的作用。藿香正氣散雖然是個時方,但臨床應用確實廣泛,我們需要了解,尤其是在經方體系下如何看待藿香正氣散的方證。
  • 劉渡舟講解:理中湯類方的加減證治
    劉老從類方的角度,講解了從理中湯加減變化來的另外兩方——桂枝人參湯、甘草乾薑湯。對我們牢固掌握理中湯類方,很有價值。(編輯/居業)試論理中湯類的加減證治作者/劉渡舟理中湯類,指的是理中湯、丸,桂枝人參湯,甘草乾薑湯三個方劑而言。
  • 淺談越婢加術湯類方
    (本文章整理於李醫生在上海中醫藥大學講課的語錄,感謝上海中醫大的學子們,感謝你們的整理)        讓大家先看一下 電影大明劫,跟今天的節目講座主題有點關係。故事我就不記敘了。這裡面呢,有明軍和闖軍之爭,也有傷寒和溫病之爭,其實從明清到現在,這三百多年,一直存在著一個傷寒、溫病之爭。今天為什麼選擇這麼一個方?
  • 五苓散——千古利水第一方
    膀胱的功能,《千金方》記載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作為水液聚集的水庫,儲存身體的津液,需要先天真陽的氣化才能發揮各自的作用。中醫認為,膀胱為 「太陽」 固攝力是最強的,能把水液全部封藏,唯有通過先天真陽氣化的作用,才能把液輸布出去(分布)。若先天真陽不足,它存儲津液的功能就會下降,從而津液無法發揮其正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