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課程中,幾位師兄師姐已經把漢傳的「劉志傑方證解析法」交待的很清楚,並且也在之前的諸多方劑中給大家進行了具體應用和解析,這裡我就不再贅述了,希望還未熟悉和尚未了解的同學再回去看看之前的課程反覆溫習。
大家還要再次清楚,這一輪「類方講傷寒」的課程,是以恩師劉志傑先生的著作《傷寒論類編補遺》這本書為藍本,並由我們八位漢傳講師將其中的一百多個方劑分成幾大類方,應用「劉志傑方證解析法」來進行解析講解的。
而對於傷寒論中的諸多條文和方劑的講解、問題解析,以及漢傳的部分基礎理論、脈法講解等,在恩師已出版的幾本著作當中都作了明確的講解。
這些恩師著作當中已經講解過的問題,在本輪課程講解中也不再過多贅述,希望大家對於書中已經講解過的問題,課下多多看書複習思考,這樣才能更好地跟著我們一起學習本輪「類方講傷寒」課程。
今天就由我來給大家講解《類方講傷寒》課程之「五苓散類方」。五苓散類方包括五苓散和豬苓湯,下面我們就圍繞這兩個方劑展開講述。
首先我們講五苓散方。五苓散方,我將分兩次課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講解,希望能給大家開拓新的思路,也希望大家認真聽課,集中注意力。
第一節課的講解角度不同往常,並且主要針對五苓散的配伍問題展開敘述。而有關五苓散的常規講解以及服用方法等問題將會在第二節課講述。下面開始第一節課的講解。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朮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在時方理論和中醫院校的方劑學教材當中,說五苓散主治太陽水蓄膀胱腑證,並說方中重用澤瀉為君,以其甘淡直達腎與膀胱,利水滲溼,臣以茯苓、豬苓之滲淡增強利水滲溼之力,又佐以白朮,合茯苓健脾運化水溼,桂枝則用來溫陽化氣。他們的配伍,將澤瀉定為了君藥,豬苓、茯苓為臣,白朮為使。我們首先不提時方臟腑辨證的正謬,單單他們這樣的君臣佐使的分析合理嗎?
那麼我們來用漢傳的三才解析法來分析一下五苓散,看看五苓散是怎樣的配伍走向。
劉志傑方證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陽性藥:桂枝2(辛甘溫)、白朮3(辛甘溫)
平性藥:茯苓3(甘淡平)、豬苓3(甘淡平)
陰性藥:澤瀉5(甘鹹涼)
從三才解析法看,五苓散中陽性溫藥多,桂枝2,白朮3。陰性涼藥少,一味澤瀉。從藥量上看,陰陽性的藥量相等,而澤瀉單量最大。但如果單從藥物本身來看,白朮略為壓稱,澤瀉輕,白朮似乎更佔優勢。
漢傳中醫理論中,君藥是唯一的,那麼到底誰是君藥呢?是桂枝?白朮?還是澤瀉?
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先不考慮誰是君藥,暫且先看看藥症上的敘述。
澤瀉 涼 鹹
《本經》:主治風寒溼痺,乳難,消水,養五臟,益氣力,肥健。久服耳目聰明,不飢,延年, 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師曰:入陽明去水熱的,排出多餘的水飲。澤瀉要生用,炒了就沒有鹹味了。
茯苓 平 甘淡
《本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恐,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
師曰:入太陰、少陰、厥陰病位。利水飲,止渴、止上逆,還可以治療痞結。
豬苓 平 甘淡
《本經》:主痃瘧,利水道。利水飲,去水飲結聚。
師曰:它和茯苓一樣,是入三陰的,利水飲結聚。痃瘧,指的就是積聚。
桂枝 溫 辛甘滋
《本經》:治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
師曰:功能輕宣,入表而透達發散。專主太陽、太陰、少陰、厥陰在表的風邪。可以宣散溫通,入於上焦和體表。因此對於瘀滯的結氣,喉痺、關節等,都可以宣通。
白朮 溫 辛甘滋微苦
《本經》:主治風寒溼痺、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師曰:要用生白朮,炒的不行。這個藥,滲溼。主入太陰。太陰中溼,白朮止汗,除熱,解表,還能去水飲。
藥症分析完了,我們來看看傷寒論條文中對五苓散的敘述:
249、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渴者,宜五苓散。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麻子仁丸主之。(原宋本244,補遺修正)
這一條是恩師在補遺中修正過的條文,具體為何如此修正需要大家回去複習補遺中的講解。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渴者,宜五苓散。」這是在說,太陽病表證不解,水熱互結而心下痞結,水飲不化津液,既有在裡的水飲結聚,又有陽明裡熱而口渴欲飲。
原因就是太陽中風經過攻下而致表證不解,表邪內陷,造成了裡面的水飲和陽明熱相互勾結而成痞,形成的水飲無法轉化成津液,造成口渴。要用五苓散來解決。
沒有經過攻下而不惡寒而渴,是轉屬陽明了,一派實熱證,便不能用五苓散而要用麻子仁丸。麻子仁丸,在承氣湯類方中劉雲舟老師已經講解過的。
265、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利小便發汗。(病可發汗證篇)
脈浮,有表證。小便不利,微熱消渴,是有水熱互結,也是因有陽明裡熱,還有水飲不化津液。所以要「利小便發汗」,表裡雙解。
師曰:這條,最能說明五苓散的功用來。很多肝腹水、腎衰的病人,有了五苓散證,用了就顯效。要知道,五苓散中的豬苓,可是能去水飲結聚成積聚實邪的。
266、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宋本73)
師曰:傷寒,汗出而渴,汗出了,傷寒一定是解了,留有的一些表證,也就屬於中風證了。有渴,是內有水飲不化津液,伴有陽明熱,水熱互結,多飲水而不解渴。同時也會有心悸和小便不利發生的。
問題和上述條文說的一樣。
267、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宋本74)
師曰:太陽中風,六七天發熱汗出不解,還煩躁口渴,喝多了就吐,典型的表證,裡有太陰水飲,陽明裡熱。水飲多了,上逆,就要吐。一定也有小便不利的,因此要用五苓散,表裡雙解,發汗解表利尿,並清水熱互結。
還是一樣。
320、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宋本71)
前半句是說太陽病給發汗過度入陽明了,要 「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如果不清楚就複習補遺中的講解。
師曰:這後面一句話,要這樣理解,因為太陽病大發汗,表證不解,並且煩躁不眠而口渴欲飲,水喝的多了點,胃中有了水飲不化,才出現了「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症狀。五苓散,也利小便啊。
表證汗後不解,津液虛,要尿少,陽明有熱,要口渴,還有水飲停聚而不化,會喝了水也不解渴,喝到吐了都不解渴!就會出現條文說的那些症狀。
321、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宋本72)
這條和上條一樣的。
388、本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宋本156)
本有表證,因為下之造成了心下痞,醫生便使用瀉心湯類方,但是,痞證沒有解除。因為下面說了,「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水飲多,上逆結於心下,上面這個一點熱下不去,悶於胸中要煩燥。飲多不化津液,就要渴,小便也會不利。
師曰:這個痞證,是水飲盛而不化津液,陽明熱少一些,只有五苓散才能對證,而瀉心湯類方,都是降逆散結,溫裡與清熱為主的,因此服了瀉心湯而痞證不解。
好了,大家看這七個條文對五苓散的描述,都是說五苓散針對表證不解,又有在裡的水熱互結問題,是太陽太陰陽明合病。
但是,雖然條文的敘述當中說五苓散證有陽明熱和太陰水飲互結的問題,但是這裡的陽明熱並不盛,而是水飲偏盛,並且還有在表的症狀沒有解除,存在著一部分太陽表證外感的問題。虛寒水飲多而熱證偏少,和一眼看去的三才解析法的狀況吻合。
也就是說,從條文的敘述中我們得到的結論是:五苓散為針對寒熱夾雜,寒多熱少的陰痞證!
第一課的時候高珊珊老師講過,漢傳中醫理論中,臣藥,是輔佐君藥並與君藥藥性同一陰陽屬性的。
如果我們先按照以往的時方思維,設定澤瀉為君藥。
則,因為設澤瀉為君,故此方無臣藥。那麼,作為藥物陰陽屬性相反的桂枝和白朮,則為使藥。而甘平的豬苓和茯苓兩位藥,便是佐藥。那麼據以上可推,五苓散在「劉志傑方證解析法」中的四象解析法便成了:
君藥:澤瀉 (涼 鹹) 5 一兩六銖
臣藥:無
佐藥:茯苓 (平甘淡) 3 十八銖
豬苓 (平甘淡) 3 十八銖
使藥:桂枝 (溫辛甘) 2 半兩
白朮 (溫辛苦) 3 十八銖
這樣分析的五苓散,對治的,就是寒熱夾雜、熱多寒少,並且表有風寒痺症、裡有水熱互結的陽痞證。
那麼這樣設定的五苓散的四象解析法看,針對的方向是陽痞證,熱多寒少的情況,與條文敘述便產生了衝突和矛盾!命題與結論不符,也就是說這裡存在著很嚴重的問題啊!
要知道,五苓散中,還有兩味甘淡藥,甘淡助陽,有提升和加強陽性藥的作用。那麼五苓散中桂枝和白朮的力量相對得到加強。且白朮的量多於桂枝。然後,我們再仔細看一遍白朮的藥症:
白朮 溫 辛甘滋微苦
《本經》:主治風寒溼痺、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本經裡說的還不夠全面,我們再看看《別錄》的記載:
《別錄》:主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這回大家應該看出來了吧,白朮,不僅可以滲溼、止汗、除熱、解表、去水飲,還能消痰除心下滿,和胃消食利津液,逐皮間風水結腫。是個解決表證以及太陰水飲的有力藥物!
那麼,用白朮來作為五苓散的君藥,加上桂枝、茯苓、豬苓的輔佐,以及澤瀉作為使藥解決剩餘的陽明熱問題,溝通陰陽,是不是十分符合條文中的敘述啊,完美的不能再完美了!
這也說明了,之前澤瀉為君藥的設定完全錯誤!
這樣,我們根據以上的推斷過程,就把五苓散的方劑分析、五證六綱歸屬、針對證候等問題都描述了出來,我們下面整理一下。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朮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君藥:
白朮 溫 辛甘滋微苦
《本經》:主治風寒溼痺、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臣藥:
桂枝 溫 辛甘滋
《本經》:治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
佐藥:
茯苓 平 甘淡
《本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恐,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
豬苓 平 甘淡
《本經》:主痃瘧,利水道。利水飲,去水飲結聚。
使藥:
澤瀉 涼 鹹
《本經》:主治風寒溼痺,乳難,消水,養五臟,益氣力,肥健。久服耳目聰明,不飢,延年, 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三才解析法:
陽性藥:桂枝 (辛甘溫)2
白朮 (辛苦溫)3
平性藥:茯苓 (甘淡平)3
豬苓 (甘淡平)3
陰性藥:澤瀉 (甘鹹寒)5
四象解析法:
君藥:白朮 (辛苦溫) 3 十八銖
臣藥:桂枝 (辛甘溫) 2 半兩
佐藥:茯苓 (甘淡平) 3 十八銖
豬苓 (甘淡平) 3 十八銖
使藥:澤瀉 (甘鹹寒) 5 一兩六銖
五證:陰痞證(涼滯多,煩溫少)
六綱:太陽太陰陽明合病
常見症狀:發熱汗出,惡寒,心下痞滿,口渴欲飲不多飲,煩躁,小便不利等症。
常見體徵:脈浮數,舌淡胖齒痕苔黃等。
解析:五苓散方,依靠君藥白朮和臣藥桂枝的輔助,針對在裡的水飲不化津液或有水飲上逆,以及在表證不解的諸多症狀,利水除飲解表,補津降逆和胃。佐藥茯苓、豬苓利水滲溼,將君臣藥化開的水飲利去,並補中和胃氣。使藥澤瀉與君臣藥溝通陰陽,清陽明熱,解決在裡的水熱互結問題。
至於五苓散的或然症,大家可以根據藥症和病機來推斷,符合陰痞證,有水熱互結,寒多熱少或帶有表證的症狀都可能出現,或然症諸多,不能一一列舉。
這節課我是按照中學數學中學到的反證法的思路給大家講解的,目的也是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路。推敲一個方子,甚至一個理論,方法有很多,只要在正確併科學的框架下推導,並保證理論的圓融圓滿,怎樣都可以的。
【講師介紹】
關霖楊,漢傳弟子,2013年拜於恩師劉志傑先生門下,侍診跟師兩年有餘。現就讀於長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