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名醫驗案精選---五苓散

2021-02-12 小白郎中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五苓散


一、蓄水


俞長榮醫案:一程姓病人,證見高熱口渴,譫語不眠,小便短赤,脈浮洪大。連給大劑人參白虎湯三劑,不但證狀元減,口渴反而增劇。我素遵家訓(家父酬胃:傷寒方治病效若樣鼓,但用之不當,禍亦不淺。凡傷寒用藥逾三劑而病不減者,就要退讓高明,萬勿固執己見,貽誤病人。先祖有「傷寒不過三」遺訓),因此向病家告辭,請其改延他醫。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誠懇之情,又使我難以推卻。

正躊躇間,恰病者鄰居程某來訪,謂:他不知醫理,但聞鄉前輩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熱飲,後用桂附之類云云。我猛然大悟,急問病者,喜熱飲否?答道:喜熱飲,雖至手不可近,亦一飲而盡。再細察其舌,質紅無苔而滑。因思:脈浮洪大,發熱,雖似白虎證,但口渴喜熱飲實非白虎湯所宜。此乃無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熱,舌紅而滑;虛火擾及神明,故譫語,火不歸位,膀胱氣化失職,故小便短赤。當按膀胱蓄水證治之。選用五苓散改湯劑,桂枝用肉桂以引火歸元(每劑用桂八分研末,分兩次衝服)。僅兩劑,熱退口和,小便清利。後調理半月復元。(《傷寒論匯要分析1964:57—58)

按語:辨證眼目為渴喜熱飲、舌滑,為太陽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與五苓散化氣行水,津布則口和熱退而病癒。

二、水逆

江應宿醫案;一僕人,19歲。患傷寒發熱,飲食下咽,少頃盡吐,喜飲涼水,入咽亦吐,號叫不定,脈洪大浮滑,此水逆證,投五苓散而愈。(《名醫類案1957;124)

按語:本案乃蓄水之重證。水蓄於下,膀胱氣化功能失職,水飲內停,氣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於口,故渴欲飲水。然而內停之水飲較重,上千胃腑,胃失和降,故所飲之水,必拒而不受,以致水入則吐,而吐後仍然渴飲。於是飲水而渴不解,嘔吐而水飲不除,大論謂之「水逆」,乃蓄水之嚴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氣行水以治其本。

三、消渴(尿崩症)

李克紹醫案:王某,男,7歲,1975年7月13日就診。患兒多飲多尿,在當地醫院檢查尿比重為1、007,診斷為「尿崩症」,治療無效。診見神色、脈象無異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層薄薄不勻的漿糊似的。因思此證可能是水飲內結,阻礙津液的輸布,所以才渴欲飲水,飲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飲所致,屬於誘導性,能使不褐少飲,尿量自會減少。因與五苓散方:
       白朮12克,茯苓9克,澤瀉6克,桂枝6克,豬苓s克,水煎(《傷寒解惑論》1978)

按語:舌苔白滑是辨識水氣內停的一個主要特徵。水氣內停,滓液不布,則見口渴,飲多則溲亦多。臨床要審時度勢,緊抓主證,不可坐等小便不利、發熱之證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療。當然,如果消渴見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則為陰律虧虛,本方又當為禁用之列。

四、失音

劉渡舟醫案: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診。病失音四個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語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訴病情。曾服用大量滋陰清熱之品及西藥,均末獲效。患者音啞無聲.咽喉憋塞,口渴欲飲,頭目眩暈。間其大便尚調,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黃。切其脈沉,視其舌則淡嫩,苔水而滑。治須溫陽下氣,上利咽喉,伐水消陰,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為最宜。
       茯苓30克,豬苓15克,澤瀉16克,白朮10克,桂枝10克。

服藥5劑,咽喉憋悶大減,多年小便不解症狀亦除。惟有鼻塞為甚,嗅覺不敏,於上方加麻黃0.5克,續服3劑,病癒。從此未見復發。(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9)

按語:此水氣不化,津液不行,陽氣不能溫照,陰氣上蔽咽喉之證。夫津液者,可滋潤官竅,今水蓄而不化津,則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幹、口渴欲飲、小便不利迭現。水為陰邪,頭為諸陽之會,陰水上凌,則頭目眩暈。舌脈之象,亦皆為陰凝不化之證。前醫不識,見有咽幹口渴,以為肺胃律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陰伐陽,使水凝不去。須用五苔散溫陽化氣,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癒。

五、呃逆

彭國鈞醫案:範某某,男,46歲。患呃逆5天,伴口吐清水,腹脹滿,小便不利曾在當地服中藥丁香柿蒂散數劑而不能止,於1987年4月2日來我院中醫門診求治。

證見面白,精神疲倦乏力,頭暈,不喜言語,呃聲沉緩有力,時時欲吐,腹部脹大,煩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脈浮弦,證屆水飲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氣機逆亂。

仿《傷寒論》:「傷寒,呃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遂予以五苓散加良姜,服2劑,諸症悉除。(湖南中醫雜誌1989;(4);15)

按語:中焦本寒,又加水飲停滯,胃氣失和,致發呃逆。故用五苓散溫化水飲,加良姜以溫胃散寒,寒飲一去,胃氣和降,呃逆自止。

六、癲癇

劉景棋醫案:陳某某,男,45歲,1979年7月20日初診。患癲癇已三年,為受驚後而起,最初每月數發,近半年來每天發作,發則不省人事,驚叫抽搐,項背強直,口吐涎沫,每次發作約持續八至十二分鐘,屢用西藥,未能控制。口渴自汗。苔薄白,脈浮滑。辨證:氣化不行,水飲上衝。治則:化氣行水,怯風止痙。處方:
       茯苓18克,豬苓18克,桂枝18克,白朮18克,澤瀉30克,鑽地風30克,千年健30克,鉤藤30克,防風21克。

服6劑已控制發作。服24劑,臨床治癒。療後3年無復發。(《經方驗》1987:101—102)

按語;五苓散治病痛,國內外均有報導,本方對水飲型癲癇,療效甚佳。

七、解顱(腦積水)

楊君醫案:李某某,男,9個月。患兒出生後至第7個月前一切正常,第7個月後,發現有手不靈活,有腿活動能力較差,之後患兒頭部明顯迅速增大,到8個月時雙眼已呈「落日」狀,頭部青筋顯露,顏面紫紅,頭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動,身體極度消瘦。頭圍56釐米,前後囪門擴大而飽滿,凸出於顱骨。先後經數個醫院診斷為腦積水。

處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豬苓、澤瀉、牛膝、車前子各10克,白朮5克,桂枝2克。水煎頓服。

服藥後尿量明顯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狀,至服完第6劑藥後,囪門明顯凹陷,面色漸轉紅潤。前後共服藥27劑,息兒四肢漸能活動,頸部亦有力,能抬頭活動,囪門未再凸起而痊癒。服藥期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

7年半後追訪,患兒已9歲,精神飽滿,智力良好,沒思過其它疾病,頭圍仍為56釐米,惟右手腕部以下發育欠佳,活動力較差。身高、體重均與同年齡健康兒童無異。(新醫藥學雜誌1978)

按語:腦積水症類似中醫「解顱」。有虛實之別屬實者,每由水液內蓄、上泛顱腦而發;屬虛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囪門開大所致。由於五苓散具有滲溼利尿作用,既可以減少腦脊液的產生,又增加了腦脊液的吸收,從而降低了顱內壓,對腦積水屬實者有效。此例腦積水兼見目腫、消瘦、四肢不能活動,顯系脾腎功能失調,水液內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劑即獲痊癒。

八、頭痛

嚴仲慶醫案:顧某某,女,24歲,1983年1月23日入院。發作性頭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暫意識障礙反覆發作近三年。曾4次住院治療,發作期間漸趨縮短,多次腦電圖、腦血流圖及顱片檢查無異常發現。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劇烈頭痛,兩側太陽穴及前額尤甚,經治療無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擬診為血管神經性頭痛,癲癇待排。

診見頭痛欲裂,入夜益劇,甚則四肢捶床,抱頭痛哭,口乾,渴飲,舌紅、苔微黃而少,脈細數。予清熱平肝,祛風滌痰之劑不應。細詢之,知其雖口乾渴飲,但小便卻不多。故撇開頭痛一症,但從口乾渴飲,小便反不多入手,於五苓散原方:豬苓、茯苓、澤瀉、白朮、桂枝各l0克。

是夜頭痛即未發作。7劑後痛止出院.囑續服一個月年餘,末見復發。(新中醫1989)

按語:水蓄膀胱,經脈不利,不通則痛。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經脈之水氣,則經通竅暢而愈,足見經方之鬼斧神工。

九、耳鳴

吳克純醫案:徐某某,男,32歲,l982年9月8日診。思者耳鳴3月餘,曾服小柴胡湯、龍膽瀉肝湯、黃連溫膽湯、耳聾左慈丸、補中益氣湯等60餘劑皆乏效。到診:兩耳內有蟬鳴之聲,時或如風入耳,聽音不清。查體質壯實,飲食、大便正常,小便日數次,色淡不黃,舌質淡紅、苔白,脈浮,兩耳內未發現異常變化。此清竅不暢而致耳嗚。以上病治下,上竅不暢,瀉下竅,以利小便之法治之。試投五苓散加味;澤瀉30克,茯苓、白朮各15克,豬苓12克,桂枝、石菖蒲各9克。

服一劑後,小便次數增多,耳鳴漸減,連服5劑,耳鳴消失。(新中醫19895<5):47)

按語:腎開竅於耳,主二陰。腎不化氣,水泛清竅,亦可致耳嗚、耳聾。採用五苓散化氣行水之法,利小便,洩下竅,下竅通而上竅暢,耳鳴隨之而愈。

十、眩暈

董聖群醫案:張某某,女,37歲。反覆發作性眩暈、噁心、嘔吐四年,再發作加劇4天。經五官科檢查,診斷為內耳眩暈病。舌質淡苔白,脈濡。
處方:澤瀉20克,豬苓12克,茯苓12克,白朮l0克,桂枝10克,每日一劑,煎湯200毫升,分三次服。服藥三天後眩暈、耳嗚、噁心、嘔吐明顯減輕,服藥一周後症狀完全消失。

按語:以方測證,還應省口渴,小便不利等症,方為用五苓散的對之機。

十一、能近怯遠證(假性近視)

錢光明醫案:楊某,男,14歲,1985年6月10日初診。患兒近來視力下降,1985年5月在校普察視力,雙眼均為0.1,經本院眼科檢查角膜透明,無水腫和雲翳;晶體透明,眼底視盤清,A:F=2/3,黃斑部光反射存在。排除眼科其它疾患,診斷為假性近視。

後經同學介紹求治,餘想五苓散為通陽化氣利水之劑,似可緩解睫狀肌水腫痙攣狀態,詢知渴欲飲水,查舌淡苔白厚,脈和緩,與五苓散:澤瀉20克,豬苓、雲苓、焦白朮各10克,桂枝8克(治療中停用其它一切中西藥),水煎服。5劑後自覺視力好轉,上課可不戴眼鏡,上方再予10劑。一月後複查視力:左眼為0.5,右眼為0.6,繼服上方5劑,以資鞏固。

按語:假性近視屬中醫「能近怯遠證」,古人認為是陽微陰盛,以致陽被陰浸,光華發越於近,多用定志九或補腎藥治療。西醫學認為假性近視為在校青少年的眼科多發病,多因不正確的看書引起睫狀肌水腫痙攣,而失其調節的一種功能性變化,五苓散為通陽化氣利水之劑,據報導有緩解睫狀肌水腫痙攣的作用,故守本方而取效。

十二、低熱

孫會文醫案:劉某某,男,53歲。低效月餘,體溫37.5—38℃,病者倦怠無力,脘腹痞悶,口談乏味,大便稀溏,化驗大便常有不消化食物。脈沉弦,苔白膩。辨為溼困脾胃,方處五苓散治之。病者服藥10劑,諸症均見好轉,體溫恢復正常,繼用人參健脾丸善後。(湖北中醫雜誌1982;(4);36)

按語:本案低熱,脈證合參,當為溼困脾胃,遵「內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原則,除溼乃是當務之急。五苓散健脾滲利水溼,溼去脾胃功復則低熱得除。蓋發熱一證,成因繁多,貴在審因論治,切忌妄投苦寒,否則,冰胃敗脾,不一而足。

十三、背寒冷

孫會文醫案:孫某某,男,55歲。近一年來,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發冷處,即使穿棉背心也覺寒風襲入。某醫投於當歸生薑羊肉湯乏效,延餘診治。脈弦滑,苔白溼潤,辨證為「飲留心下」,選方五苓散治療。患者服藥15劑,背冷得良,隨訪一年安好。(湖北中醫雜誌1982;(4):36)

按語:心之腑在背,飲留心而不去,阻礙陽氣布散,致使背部寒冷。「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金匱》一語點明此案之病因。而飲為陰邪,遇寒則聚,得溫始行。五苓散有溫陽化飲之力,使心下留飲去而背冷除。

十四、脾虛外感(胃腸型感冒)

錢光明醫案:王某,女,1歲3個月,1987年3月24日診。患兒兩天發冷發熱,鼻塞流涕,出汗,昨夜又瀉下水樣便4次,今晨瀉下4次,尿少,舌淡苔白厚,指紋談,體溫36.4℃,證局外感風寒,水溼內停,氣化失常,治當健脾祛溼,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澤瀉6克,豬苓、茯苓、白朮各3克,桂枝2克,水煎服。1劑後腹瀉止,鼻塞失,舌苔轉薄。2劑而諸症皆除,病癒未發。(國醫論壇1988)

按語:外感風寒,內兼脾虛溼停,故用五苓散外解風寒,內利水溼而愈。

十五、汗出

王殿威醫案:王某某,男,25歲,1980年6月初診。自1978年患胸膜炎之後,便開始出汗,經過抗結核治療一年後,胸膜炎已痊癒,但出汗卻有增無減。白天動則汗出,夜晚寐則汗出,以後漸次增多,甚則身如洗浴,神疲乏力,極易感冒,飲食不佳,大便不爽,服中藥達數十劑,有從陽虛治療,用益氣溫陽,固表斂汗,服藥後反增煩熱;有從陰虛治療,滋陰降火,固陰止汗測汗出愈甚。

餘診其舌苔白膩,脈緩無力,辨證屆溼阻中州,脾陽不振,中陽不得外達。治宜溫陽化氣,健脾除溼。方用:白朮10克,澤瀉10克,豬苓6克,雲苓6克,桂枝5克。2劑。汗出十愈八九,再服2劑,三年之頑疾競獲痊癒。隨訪一年末見復發。(中醫藥學報1986)

按語: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為人身之藩籬,攝衛徹邪。今水溼內盛,蓄於膀胱,氣化不振,則在表之衛氣虛弱,失於固攝而見汗出。當此之時,務利膀胱水溼,復其氣化,以振奮衛氣,則不補氣而肌表固,不止汗而汗自止矣。此經病治腑之法也。

十六、血崩(功能性子宮出血)

張祥福醫案:楊某某,女,35歲,1978年5月12日診。思者素體肥胖,月經過多,先後無定期,經期7天,淋漓不絕,今日中午突然小腹劇痛,經血暴崩如注,經某醫院診治用止血藥、輸液等急救處理無效,轉請餘診治。證見面色蒼白,四肢冰冷,頭汗如珠,口吐濁沫,小腹劇痛,喜按,舌質淡胖嫩,邊有淤點,苔白微膩,脈澀。

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6.5克,白細胞5200/立方毫米,中性65%,淋巴細胞30%,單核細胞2%*診斷:暴崩(功能性子宮出血),證屬痰溼中阻胞官。治以益氣止血,通陽利溼。

方擬五苓散加曬參10克、阿膠10克(烊化兌服)、三七10克(研末衝服)服2劑,5月14日複診;精神大振,四劑轉溫,血崩緩停,原方續服5劑,漏血盡止而愈(湖南中醫雜誌)

按語:患者素體肥胖,頭暈胸悶,口吐濁沫,舌胖苔膩,乃痰溼內停之象。痰溼內阻胞宮,衝任不固,而為血崩,治以五苓散通陽利溼,並加曬參、阿膠、三七以益氣養血止血,標本兼治,故獲良效。

十七、痄腮

姜曉醫案:袁某,男,11歲,1986年3月11日診。患兒三日前始感微惡風寒,納差,繼而發燒,體溫38、5℃,兩腮腫痛,噁心欲吐,不思飲食。曾服普濟消毒飲,病反加劇,昨夜體溫升至39.2℃,頭痛嘔吐,胸中煩悶。

刻診:面色蒼白,兩腮腫痛,嘔吐頻作,吐出物盡為水液,吐後渴飲,水入復吐,且伴睪丸水腫,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滑數。

診斷;療腮、水逆證。病機:瘟毒上結,水飲內停。治法:通陽化氣,行水解肌。方藥;五苓散。桂枝6克,茯苓、豬苓、澤瀉、白朮各l0克。搗末,分作三次,水送吞服。

1劑後不再嘔吐,脘腹覺暢,能進飲食,頭痛減輕,體溫38.2℃。繼用原方作湯劑,並加山豆根10克,魚腥草20克以解毒散結。2劑後,諸症消失,腮腫亦平,惟精神稍差,飲食欠佳,隨用參苓白朮散調理善後。(四川中醫1988;(4>;27)

按語:痄腮治以清熱解毒法多,而本案上有渴而欲飲,水入即吐;下有小便不利,睪丸水腫。顯系五苓散證,乃脾胃陽虛,水飲內停所致。故治不宜再用常法,而徑用五苓散收功。

五苓散的臨床運用相當廣泛,本方略加變通,或與其他方劑合用,可以用來治療多種水邪蘊鬱的病證。

本方加茵陳,名為「茵陳五苓散」,治療溼邪而小便不利的黃疸證;本方加寒水石、生石膏、滑石,名為「桂苓甘露飲」,治療溼邪鬱而化熱的小便不利,煩熱而口渴。本方去桂枝加人參、肉桂,名為「春澤煎,治療年高體弱,正氣不足,中氣虛衰,腎功能不全而小便不利者;本方加蒼朮、附子,名為「蒼附五苓散」,治療素體陽虛,寒溼內生,證見腰眼發涼,兩足冷,腰腿酸重,小便不利等症;本方合平胃散,名為「胃苓湯」,治療平素喜食厚味肥甘,久而溼濁內停,而使胃脘脹滿,小便不利;本方加川核、木通、小茵香,是陳修園治療疝氣的經驗方,臨床證明,凡疝氣而見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者,用之甚佳。(《經方臨證指南1993:41—42)

經方一百首 016、五苓散

[組成用法]
豬苓10~20g、澤瀉15~30g、白朮10~20g、茯苓15~30g,桂枝6~12g。水煎服,分三次。

[方證]
1.小便不利,口渴多飲,發熱,有浮腫傾向。
2.水入即吐、洩瀉、頭暈、頭痛。
3.舌淡潤,苔薄白或滑,脈浮或弦。

[現代應用]
1. 以頭暈、頭痛為主要表現的病症:偏頭痛、三叉神經痛、頑固性頭痛、顱內壓增高性頭痛、梅尼埃病等。

如王儉用本方加味治療梅尼埃病60例,結果症狀全部消失,服藥2~45劑。處方:茯苓20g、白朮15g、桂枝20g、澤瀉20g、豬苓12g,伴噁心嘔吐者加生薑10g、半夏12g,伴心悸煩躁者加鬱金、鉤藤各15g,日一劑,分三次服(中西醫結合雜誌,1988;6(5):23)。

嚴仲慶治療24歲女患者,發作性頭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暫意識障礙三年。四天前上夜班突感劇烈頭痛,兩側太陽穴及前額尤甚。入院診斷為血管神經性頭痛,癲癇待排。刻下頭痛欲裂,口乾渴飲,舌紅,苔微黃而少,脈細數。細詢之雖口乾渴飲,但小便卻不多。遂與五苓散原方,當夜頭痛即未發作。七劑後痛止出院。續服一個月。觀察3年未見復發(新中醫,1989;5:47)。這種頭痛多伴有面色黃,舌胖大而有齒痕,配合天麻、半夏更好。

2. 以水腫、小便不利為主要表現的病症: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症候群、急慢性腎盂腎炎、急性膀胱炎、早期腎功能不全、輸尿管結石、特發性水腫、心源性水腫、陰囊水腫、肝硬化、手術後膀胱麻痺、前列腺增生、癃閉等。

陳寶田認為慢性腎盂腎炎患者,長期應用抗生素,尿中仍有紅細胞、腰痛、口渴、小便不利者,應投五苓散。急性腎盂腎炎和急性膀胱炎患者,具有明顯的口渴、少尿或發熱時,為五苓散的投藥指徵,尤以膀胱刺激症狀改善最快<陳寶田,《經方的臨床應用》)。

3. 以洩瀉、吐水為主要表現的病症:急慢性胃炎、急性腸炎、流行性腹瀉、消化不良、嬰幼兒腹瀉、暈車暈船等。

如林志謀用五苓散治療嬰幼兒腹瀉90例,年齡10個月~5歲,時間2天內43例,3~5天48例,6天以上9例,方用桂枝5克、澤瀉6克、白朮9克、茯苓10克、豬苓8克,發熱者加葛根10克、嘔吐者加藿香6克、生薑3克水煎多次頻服,結果90例中除8例因脫水補液外,其餘均服藥治癒,平均止瀉時間2.5天(湖北中醫雜誌,1992;4:48)。


本方能糾正體內水分的異常分布和排洩,可使許多頑固的洩瀉迅速得到改善,尤其是伴有脫水者。範淮成等用本方治療腹瀉引起脫水症347例,從發病到就診時間為半天~12天。按原方比例,成人每次6克,1歲以下1.2克,1~3歲1.5克,3~7歲2克,7~14歲3克,結果治癒串95.7%,與對照組相比,五苓散治癒率最高,止瀉及脫水糾正時間最短(雲南中醫雜誌,1987;8.1)。編者對於初來南京的歐美人因水土不服發生的腹瀉,常用五苓散加六一散或半夏厚樸湯。另外,胃腸型感冒也多有使用本方的機會。

4.以體腔內積液為主要表現的病症:心包積液、腦積水、關節腔積液、胸腔積液、胃瀦留、睪丸鞘膜積液(水疝)、腎積水、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羊水過多等。

如楊君用本方加味治療一9個月男嬰,患腦積水(解顱)。服完6劑後囟門明顯凹陷,面色漸轉紅潤,共服27劑而愈(新醫藥學雜誌,1978;8:45)。

李芳國用本方加車前子、荔枝核、小茴香治療一3歲半小兒的右側鞘膜積液,腫脹似鴨蛋大,服藥5劑後縮小至桌球大小。原方加黃芪10g,再進5劑而愈,隨訪2年未再復發(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83;2:33)。梅尼埃症候群為內耳迷路水腫,也屬於體腔的積液,照樣可以使用本方。

5.以煩渴多飲為主要表現的病症:尿崩症、小兒多飲症、糖尿病等。如李克紹治一7歲男孩,多飲多尿,診斷為尿崩症,治療無效。

請李老診治,見其神色、脈象無異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層薄薄不勻的漿糊,因思此症可能是水飲內結,阻礙津液的輸布,所以才渴欲飲水,飲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飲所致,能使不渴,少飲,尿量自會減少,與五苓散方:白朮12g、茯苓9g、澤瀉6g、桂枝6g、豬苓6g,上方共服兩劑,症狀見輕,又與原方兩劑,痊癒(《傷寒解惑論》,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

6.近年來,五苓散用於五官科病症的報導越來越多,如: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急性青光眼、卡他性結膜炎、假性近視、夜盲症、急性汩囊炎、旋耳瘡(外耳溼疹)、中耳炎,突發性耳聾、過敏性鼻炎、復發性口瘡、瀰漫性聲帶息肉等。

錢光明用本方治療假性近視,5劑即自覺視力好轉,上課可不戴眼鏡。再予10劑,1個月後複查視力雙眼由原來的0.1進步到左眼為0.5,右眼為0.6(國醫論壇,1988;2:27)。

7.原文有「肉上慄起」的記載,可知本方證也可見於皮膚改變。扁平疣、黃色瘤、蕁麻疹、斑禿(脂溢性皮炎的脫髮)、多形性紅斑、膿皰瘡、水痘、帶狀皰疹、頑固性溼疹、手足的水皰性溼疹等皮膚病也有使用本方的機會。

8.其他方面:腎性高血壓,妊娠高血壓症候群、肺源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經前期緊張症、卵巢囊腫、癲癇、百日咳、遺尿、肥胖症、汗症、陽痿、失眠,感冒、流感、宿醉、皮下囊腫等。

陳寶田經驗:酒為溼熱之品,其氣上騰,宿醉患者,因其體內素多水飲,又飲酒而引動宿飲上衝,於飲酒後第二天出現噁心、口渴、頭痛,頭暈、食欲不振,服五苓散後能迅速消除症狀。若於飲酒前服之,也可預防發生宿醉(《經方的臨床應用》)。

據報導,五苓散對減少抗生素副作用也有一定效果,沙文治療11例患感染性發熱的病人,由於給予一種或幾種抗生素而出現似五苓散證的嘔吐、口渴、尿量減少、心窩部痛等副作用.紛予本方(用散劑衝服4例,浸膏劑7例)後,這些症狀皆減輕或消失(沙文,中醫藥研究參考,1973;(2):25~60)。

[經驗參考]

五苓散在《傷寒論》中是作為水液調節劑來使用的,既主「蓄水證」,又主脫水症,是一張雙向調節的好方子。

「蓄水證」不難理解,脫水症該如何認識.《傷寒論》386條本方主治「霍亂」,霍亂即暗含脫水狀態。「蓄水證」並不局限於下焦膀胱,此水可以蓄在機體任何一處,膀胱也只不過是個代名詞罷了。「口渴而小便不利」是本方證的全身表現,同時還可出現相應的局部蓄水證的表現。

五苓散原用於治療水人即吐的「水逆證」如明代《名醫類案》載江應宿治一僕人,患傷寒發熱,飲食下咽,少頃盡吐,喜飲涼水,人咽亦吐,號叫不定,脈洪大浮滑,投本方而愈。

後世用於多種嘔吐,如伍炳彩用五苓散加味治療諸嘔吐,如妊娠嘔吐、女性結紮嘔吐、新生兒嘔吐、溺水後嘔吐、急性胃腸炎嘔吐,皆獲佳效(江西中醫藥,1985;5:21)。

錢光明介紹用五苓散治癒嘔吐宿疾:一女,34歲,自14歲開始常於吃飯喝水後片刻即吐,時緩時急.20餘年多方求治未效。診斷為「慢性胃炎」。

餘曾多方調治均罔效,思之再三,再察其面色微黃,骨瘦如柴,舌質淡紅,苔厚滑潤,脈和緩,忽悟出此莫非是「水逆症」?投五苓散加味:澤瀉20g,茯苓、豬苓、焦白朮、半夏、生薑各10g,桂杖6g,2劑。患者疑具藥味平淡,僅取一劑試之,豈料嘔吐竟一劑而愈。8個月後隨訪病未發(國醫淪壇,1988;2:27)。

矢數道明也曾治療一例類似病患:5歲男孩,患痢疾,高熱下降後,出現煩躁,拒絕蓋被,口渴,水人即吐,飲—口吐出兩三口,小便不利,脈浮數大而尤力。以五苓散2g用米湯溶化服用,服—劑嘔吐停止,小便利,食慾好轉,漸漸恢復(漢方臨床,4卷12號)。幽門狹窄出現吐水口渴,脫水面容也有使用本方的報導。

五苓散證主治的口渴,是一種患者自覺的口渴感,但不能多飲水,多飲水則腹脹難耐,也有喜飲熱水者。俞長榮治一病人,高熱口渴,譫語不眠,小便短赤,脈浮洪大。與大劑人參白虎湯三劑,口渴反增劇。後詢知患者喜熱飲,雖至手不可近,亦一飲而盡。細察舌紅無苔而滑。遂以本方改散劑為湯劑,以肉桂易桂枝,僅兩劑熱退口和,小便清利(《傷寒論匯要分析》,1964,57~58)。

所謂小便不利,包括小便的次數、排尿量的改變,也包括浮腫。編者經驗,用於泌尿道感染,本方配豬苓湯更好。五苓散證中的大便多溏而不成形,甚至腹瀉,其治療機理是「利小便以實大便」。

其他方面五苓散還可用於醉酒後的不適。日本漢方醫還用本方治療帶狀皰疹,如土本重治療本病兩例,均為70歲女性。一例在鼻下人中處出現帶狀皰疹,疼痛劇烈;另一例面部、頭部、頸部、胸腹部、背部、右上肢(手掌手背部的水皰特別大)、左下肢出現帶狀皰疹,劇痛。右上肢腫脹明顯,體溫38.9°C。皰疹有擴大的趨勢。

此二例曾經皮膚科治療皆無效,特別是第二例,皮膚科醫生一直未能控制疾病的發展。作者根據大塚敬節著作集使用了五苓散製劑,1日10克,早晚分2次服,連服7天。第一例藥後3日皰疹結痂,疼痛消失,數日後痊癒。第二例服藥當天體溫開始下降,藥後3日水皰全部乾燥,很快縮小,疼痛減輕,手掌部皰疹呈褐色結痂,壓之稍有疼痛,而自發性疼痛及腫脹消失(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82;5:42)。

五苓散的使用還要注意下面幾個方面。

首先,五苓散有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的作用,但並非單純的利水劑。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發現本方對五苓散證患者有利尿作用,而對健康者無效。

矢數道明對五苓散的作用給予如下解釋:「它能調節細胞及血液之水分,緩解因滲透壓降低所致之抗利尿作用。尤其對於本方證血液中之水分,血管外之水分,即休腔及組織內水分平衡被破壞時,組織及體腔內有多餘之水分,血液濃稠不能滋潤時,本方有調節作用。 五苓散能將胃內及其他體腔腔管外之水分送人血中;滋潤血液而止口渴;血液滋潤則白能利尿,也能除煩安眠」(《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1983)。

其次,本方的使用範圍十分廣泛,為通治之方。如《醫方集解》中說:「通治諸溼腹滿,水飲水腫,嘔逆洩瀉,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煩熱,身熱頭痛。膀胱積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溼瘧,身痛身重」.這些都是因為水停的部位不同所形成的。本方證的脈象多為浮脈,當上述疾病出現浮脈時,不可錯認為是表證而忽略本方。

再次,注意配伍比例。仲景之方,並不是幾味藥物的簡單堆砌,也不是單純的藥效相加。有人對五苓散證治規律及組方原則進行了研究和統計,計算出最佳用量:桂枝7.12g、白朮11.86g、茯苓19.06g、豬苓11.83g、澤瀉15.15g,該量與漢代一兩等於現代15.625g的換算比例計算出的原方劑量相近。比例為1:1.76:2.67:1.66:2.17(桂:術:茯:豬:澤),與原方基本一致。可見仲景方不僅具有非凡的實用性和合理性,而且有嚴謹的科學性和周密性。

還有,本方的服法可以作散劑服,將五味藥研為細末,溫開水衝服,每次3g,亦可以作湯劑服用。當治療水腫、水逆證時,散劑藥效優於煎劑。

最後,還應與相關方證作鑑別。五苓散證、腎氣丸證、豬苓湯證,均有小便不利或小便少、口渴。但腎氣丸證有腰腹的拘急疼痛,畏寒感;豬苓湯證的小便不利常伴有排尿頻數澀痛,小便短赤,煩躁而無水逆證,可與五苓散證鑑別,本方有與小柴胡湯合用的機會,謂之柴苓湯;《丹溪心法》的胃苓散即是本方與平胃散的合方。

[原文點睛]

1.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2.發汗已,脈浮數,須渴者,五苓散主之。(72)
3.傷寒汗曲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73)
4.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5.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141)
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
7.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244)
8.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9.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挺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匱要略》第十;篇第三十一條)
10.脈浮,小便不利,微,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金匱要略》第十三篇第四條)
11.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渴欲飲水不止者,丈蛤散主之。(《金匱要略》第十三篇第五條)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注論精選]

尤在涇;傷寒之邪,有離太陽之經而人陽明之腑者,有離太陽之標,而入膀胱之本者。發汗後,汗出胃幹,煩躁飲水者,病去表入裡也,為陽明腑熱證也。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病去標而入本,為膀胱腑熱證也。在陽明者,熱能消水,與水即所以和胃;在膀胱者,水與熱結,利水即所以去熱。多飲暖水汗出者,以其脈浮而身有微熱,故以此兼散其表,昔人調五苓散為表裡雙解之劑,非以此耶(《傷寒貫珠集》)。

柯韻伯:……水者腎所司也,澤瀉味鹹入腎,而培水之本;豬苓色黑人腎,以利水之用;白朮味甘歸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人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氣順矣。然表裡之邪,諒不因水利而頓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達皮毛,溱溱汗出,表裡之煩熱兩除也。白飲和服,又啜稀粥之微義……(《傷寒來蘇集》)。

汪苓友:原方只用桂,而成注又雲桂枝,且雲其味辛,能散溼潤燥,作兩可之論,其義何居。《內臺方議》云:桂與桂枝,可以兩用,若兼表邪者,用桂枝,若專利水飲者,卻用桂也,若然,則上方中當用桂枝無疑(《傷寒論辨證廣注》)。

經方使用手冊 五苓散

古代水逆病的專方,經典的通陽利水劑,適用於以口渴、吐水、腹瀉、汗出而小便不利為特徵的疾病。

[經典配方]豬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傷寒論》《金匱要略》)

[常用劑量]豬苓20g,澤瀉30g,白朮20g,茯苓20g,桂枝15g或肉桂1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後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也可打成散,每服5g,日2次。

[經典方證]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71)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72)
傷寒汗出而渴者。(73)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74)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156)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386)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十三)
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十二)

[體質要求]

面色多黃白,或黃暗,一般無油光。體型特徵不定,虛胖者或肌肉鬆軟而易浮腫,或實胖者肌肉充實而易腹瀉;瘦者易頭暈頭痛、心動悸,身體多困重疲乏。患者容易出現浮腫,以面目虛浮為多見,或晨起腫,或下肢易浮腫,甚者可有器質性疾病發生而出現腹水、胸水。常有渴感而飲水不多,大便不成形。舌質多淡或胖有齒痕。

[適用疾病]

急慢性腎盂腎炎、急性膀胱炎、輸尿管結石、手術後膀胱麻痺、前列腺增生、尿瀦留、夜尿增多、多尿症、尿崩症、遺尿、小兒多飲症、糖尿病、周期性ACTH及ADH分泌過多症、精神性多飲多尿症、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症候群、早期腎功能不全、特發性水腫、心源性水腫、陰囊水腫、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肥胖症、脂肪肝、高脂血症、貧血、心包積液、胸腔積液、腦積水、顱內壓增高症、視網膜水腫、腎積水、青光眼、內耳迷路水腫、血管性水腫、胃瀦留、關節腔積液、羊水過多、急性單純性胃炎、

感冒嘔吐、幽門梗阻(不完全)或幽門黏膜水腫、酒後嘔吐、食物中毒性嘔吐、誤食毒品、小兒自家中毒症、小兒腹瀉、妊娠嘔吐、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急性腸炎、流行性腹瀉、消化不良、飲酒後腹瀉、梅尼埃症候群、中暑、癲癇、

一氧化碳中毒症、眼睛屈光不良、假性近視、暈動病、偏頭痛、頑固性頭痛、慢性頭痛、顱內壓增高性頭痛、醉酒頭痛、腦膜炎頭痛、青光眼頭痛、顱內腫瘤、肺癌、牙痛、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痛風、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惡性淋巴瘤、卡他性結膜炎、角膜炎、夜盲症、急性淚囊炎、外耳溼疹、中耳炎、突發性耳聾、過敏性鼻炎、復發性口瘡、瀰漫性聲帶息肉、帶狀皰疹、溼疹、玫瑰糠疹、多汗症、脫髮等。

[加減法]

低熱、淋巴結腫大、胸悶噁心、食欲不振者,合小柴胡湯,名柴苓湯;

腹脹、噯氣、咽喉異物感、舌苔厚膩,合半夏厚樸湯;

月經不調、腹痛,合當歸芍藥散;

面黃、乏力多汗、多食易飢餓、腹軟者,合黃芪桂枝五物湯;

精神萎靡、脈沉或肝硬化腹水、腎病水腫者,合真武湯;

多汗乏力、易感冒,合玉屏風散;

暑天多汗、頭痛煩渴、小便澀者,加滑石、寒水石、石膏、甘草,名桂苓甘露飲;

頭痛、頸項、肩背不適、或血壓高、嗜酒者,加葛根;

腰腿疼痛、血壓高者,加懷牛膝;

黃疸或膽紅素偏高、出黃汗者,加茵陳;

眼病、小便不利,加車前子。

[注意事項]對本方過敏者慎用。本方雖有糾正脫水的作用,但對於重度脫水及伴有嚴重電解質紊亂者,不能單純依靠本方,須結合補液等其他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的措施。

推薦閱讀: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湯證1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湯證2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湯證3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加葛根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加附子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新加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麻黃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葛根湯1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葛根湯2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葛根湯3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葛根加半夏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大青龍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小青龍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小青龍湯2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小青龍湯3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麻黃各半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二越婢一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梔子豉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梔子厚樸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麻杏甘石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葛根芩連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黃芩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甘草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加桂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苓桂棗甘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苓桂朮甘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小建中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人參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乾薑附子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茯苓四逆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甘草乾薑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芍藥甘草湯 芍藥甘草附子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炙甘草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茯苓甘草湯

-END-

相關焦點

  • 四百多本中醫內經、傷寒、金匱、難經、溫病五類中醫古籍資料合集
    │ 內經與心身醫學(白凌志).pdf│ │ 內經臨證發微.pdf│ │ 內經五運六氣學 中醫時間氣象醫學(徐振林).pdf│ │ 內經傷寒論語法通釋 錢超塵.pdf│ │ 內經基礎理論的讀書隨筆(吳翰香).pdf│ │ 內經婦科輯文集義.哈孝賢.掃描版.pdf│ │ 內經婦科輯文集義(哈孝賢).pdf│ │ 內經摘要白話解.pdf│ │
  • 傷寒論這個條文:幾個名醫都在吵!
    傳承岐黃薪火,一個有質地有溫度的公眾號傷寒論條文言簡意賅,既內涵豐富,深藏疾病生發機理,又彰顯治法的效如桴鼓。
  • 淺談如何自學《傷寒論》
    在講《傷寒論》的過程中,我又閱讀了一些學習《傷寒論》的資料。我結合自己學習《傷寒論》的心得,談一談該如何自學《傷寒論》。《傷寒論》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最能體現中醫辨證論治和辨病論治特色的一部臨床醫學著作。古往今來,有不少學中醫者對《黃帝內經》有非議,如日本的一些醫學家,中國民國時期的陸淵雷等,都認為《黃帝內經》的價值不大。
  • 學《傷寒論》必備的童子功
    導讀:此書大善,乃全國第一屆中醫研究生班同學幾人一組精心編著,其中不乏當今的名醫大家,真是令人欽佩
  • 《類方講傷寒》——五苓散類方一
    這些恩師著作當中已經講解過的問題,在本輪課程講解中也不再過多贅述,希望大家對於書中已經講解過的問題,課下多多看書複習思考,這樣才能更好地跟著我們一起學習本輪「類方講傷寒」課程。今天就由我來給大家講解《類方講傷寒》課程之「五苓散類方」。五苓散類方包括五苓散和豬苓湯,下面我們就圍繞這兩個方劑展開講述。首先我們講五苓散方。
  • 至簡乾貨:傷寒113方精闢提煉!
    傷寒經方 仲景《傷寒論》辨六經為病,非辨風寒也,其方亦以上下表裡寒熱為治,非專治傷寒也。及觀柯韻伯《傷寒論翼》具載靡遺,可謂先得吾心之所同然者矣。 桂枝湯,和劑祖方也。 白虎湯,寒劑祖方也。 四逆湯,溫劑祖方也。 麻黃湯,汗劑祖方也。 梔豉湯,吐劑祖方也。
  • 16.跟著倪海廈老師每天學習傷寒論|條辯七十七至八十四
    跟隨倪海廈老師一起,每天學習《傷寒論》,想要成為名醫,必須熟讀傷寒經方。學習貴在堅持,希望大家每天都有進步,每天都有所收穫。
  • 五苓散的那些類方
    五苓散合用導赤散成為導赤五苓散,出自《濟陽綱目》。《濟陽綱目》是明代武之望撰於1626年,這位先賢比較有意思,他撰寫《濟陽綱目》之前寫了一部《濟陰綱目》,陽者男性專用,陰者女性專用。《濟陽綱目》闡述導赤五苓散:「治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
  • 學習中醫,為什麼要背熟《傷寒》《金匱》條文?
    我說:「背熟傷寒三百條,不會治病也會治」。有不少人,譏笑背書為笨功夫。說只要理解了就行,不必背誦。好象他們才聰明,才知道投機取巧。其實這是真正的害人之談。比如說,水氣能引起幾十幾百種病,但是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方?如果不熟記條文,到頭來,只會一臉茫然。治水方劑很多,什麼時候該用苓桂術甘湯?什麼時候該用真武湯?什麼時候該用大小青龍湯?澤瀉湯?十棗湯?五苓散?
  • 《石室秘錄》:傷寒發狂、傷寒發斑、結胸症、 髒結症
    石膏三兩,知母三錢,人參五錢,元參三兩,茯苓一兩,麥冬三兩,車前子五錢,水煎服。    此方石膏、知母以瀉胃火,人參以生胃氣,元參去浮遊之焰,麥冬生肺中之陰,茯苓、車前引火下行於膀胱,從小便而出,且火盛者口必渴,口渴必多飲水,吾用此二味以分溼,則水流而火自隨水而散矣。
  • 宋以前傷寒論考(8)
    五〇(三):三四九——三七〇,二〇〇四」,有部分改動。)漢代張仲景編纂的《傷寒論》,是針對狹義傷寒治法的記錄,而狹義傷寒被包括在《難經》五十八難所述的廣義傷寒(傷寒有五)中。從《太平聖惠方》卷九、《千金要方》傷寒發汗等處,可見附子等辛溫藥是多用於傷寒的治療,聖散子方可以說是屬於這個範疇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