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岐黃薪火,一個有質地有溫度的公眾號
傷寒論條文言簡意賅,既內涵豐富,深藏疾病生發機理,又彰顯治法的效如桴鼓。
由於流傳年代久遠,至今少說也有1800年了。也許,條文中的內容被人改了都難以考證。當學習到下面這個條文時,居然發現近現代幾位名醫對條文的本字本義差別很大。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這幾位名醫儘管對條文的理解不同,卻又出奇不意地一致認為用「桂枝二麻黃一湯」來治療。
這個條文在古本康平傷寒論是這樣記載的,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倪海夏的倪注傷寒論中卻是將條文中的大汗出,脈洪大寫成了「不汗出,脈洪大。」發現這個問題後,於是乾脆把近現代幾個名醫曹穎甫、倪海廈、胡希恕等對這條文此處的記錄羅列了出來。
胡希恕:大汗出,脈洪大。他認為此處脈洪大寫錯,應該是脈浮。
古本傷寒:大汗出,脈洪大。
這些名醫們竟然對這個條文的理解出了差別,奇怪的是他們都認為用桂枝二麻黃一湯來解決。
要知道,在疾病中,出汗與不出汗,脈洪大與不洪都是十分容易區分的,而且所代表的發病原因也不同。這些名醫看法都不一致,還很任性!
如果拋開從症證倒推病證的邏輯,僅從語義的邏輯關係分析,便會得出誰是誰非的問題。
首先,整個條文是講述了吃桂枝湯後的情況,而且個中還有一次再吃桂枝湯。第一次吃藥,為什麼要吃桂枝湯?顯然,病人得了桂枝湯證,醫生才給他吃,因為桂枝湯的症狀是很好辯認的。那第二次,還給他吃桂枝湯,為什麼?說明病人吃了桂枝後,儘管出大汗了,脈變洪大了,身上還表現出桂枝湯證的症狀。當吃了第二次桂枝湯的時候,本以為好了,病人卻表現出忽然發熱,忽然怕冷(惡寒)的症狀,一天發作一次這樣。到這時候才發現,病人原來還有傷寒的兼證。於是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從這個語義邏輯還原當時的情況,條文中應該是「大汗出,脈洪大」為宜。就是因為吃了一次,儘管脈洪大了,但還出汗,桂枝湯證還在,再給他吃桂枝湯。倪注的條文內容說「不汗出」似乎與語義邏輯有異。其次,桂枝湯是解肌發表劑,病人有了桂枝湯證,本身是有微汗出症狀的,一般喝了會出更多的汗。從這一點應該是「大汗出」。
再次,大汗出與不汗出字形簡單,容易辯認,即使在古代,也不至於分辯不出來,多個版本顯示是大汗出,而倪注版本是汗不出,倪注的版本顯然存在傳抄手誤或擅自更改的問題。
最後就是關於脈洪大與不洪大的問題。胡希恕認為這裡寫錯了,應該脈浮,而曹穎甫乾脆寫成脈不洪大。這顯然是根據他們的主觀判斷來定義。依據就是既然第二次還是喝桂枝湯,就不應該是脈洪大,脈洪大是化熱入陽明的表現,屬於白虎湯的問題。這是不是屬於用脈象定主證的思路呢?
那麼脈洪大一定是白虎湯症嗎?誰也說不準,因為白虎湯還有煩渴問題。以單一脈證判定主證未免有過偏頗。但唯一敢肯定的是,脈洪大,這一定是病在表。這是正邪鬥爭表現出的體層問題。這個表是在陽明還是在太陽呢,這後面的「形如瘧」就是重要的證據了。白虎湯證是不惡寒的,這個「形如瘧」,就是一會發燒,一會怕冷。不是表寒是什麼?
說了這麼多,這個條文講的是病人既有中風證,又有傷寒證,既有桂枝湯證,又有麻黃湯證,桂林湯證多點,麻黃湯證少些。
內容僅供臨床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
試針試藥
ID:hnbfdycx
艾御享堂
版權聲明:編輯/醫丹 校對/楓
文圖/源於網絡公開資料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