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這個條文:幾個名醫都在吵!

2021-02-12 艾御享堂

傳承岐黃薪火,一個有質地有溫度的公眾號

傷寒論條文言簡意賅,既內涵豐富,深藏疾病生發機理,又彰顯治法的效如桴鼓。

由於流傳年代久遠,至今少說也有1800年了。也許,條文中的內容被人改了都難以考證。當學習到下面這個條文時,居然發現近現代幾位名醫對條文的本字本義差別很大。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這幾位名醫儘管對條文的理解不同,卻又出奇不意地一致認為用「桂枝二麻黃一湯」來治療。

這個條文在古本康平傷寒論是這樣記載的,「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倪海夏的倪注傷寒論中卻是將條文中的大汗出,脈洪大寫成了「不汗出,脈洪大。」發現這個問題後,於是乾脆把近現代幾個名醫曹穎甫、倪海廈、胡希恕等對這條文此處的記錄羅列了出來。

胡希恕:大汗出,脈洪大。他認為此處脈洪大寫錯,應該是脈浮。
古本傷寒:大汗出,脈洪大。
這些名醫們竟然對這個條文的理解出了差別,奇怪的是他們都認為用桂枝二麻黃一湯來解決。

要知道,在疾病中,出汗與不出汗,脈洪大與不洪都是十分容易區分的,而且所代表的發病原因也不同。這些名醫看法都不一致,還很任性!

如果拋開從症證倒推病證的邏輯,僅從語義的邏輯關係分析,便會得出誰是誰非的問題。

首先,整個條文是講述了吃桂枝湯後的情況,而且個中還有一次再吃桂枝湯。第一次吃藥,為什麼要吃桂枝湯?顯然,病人得了桂枝湯證,醫生才給他吃,因為桂枝湯的症狀是很好辯認的。那第二次,還給他吃桂枝湯,為什麼?說明病人吃了桂枝後,儘管出大汗了,脈變洪大了,身上還表現出桂枝湯證的症狀。當吃了第二次桂枝湯的時候,本以為好了,病人卻表現出忽然發熱,忽然怕冷(惡寒)的症狀,一天發作一次這樣。到這時候才發現,病人原來還有傷寒的兼證。於是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從這個語義邏輯還原當時的情況,條文中應該是「大汗出,脈洪大」為宜。就是因為吃了一次,儘管脈洪大了,但還出汗,桂枝湯證還在,再給他吃桂枝湯。倪注的條文內容說「不汗出」似乎與語義邏輯有異。其次,桂枝湯是解肌發表劑,病人有了桂枝湯證,本身是有微汗出症狀的,一般喝了會出更多的汗。從這一點應該是「大汗出」。

再次,大汗出與不汗出字形簡單,容易辯認,即使在古代,也不至於分辯不出來,多個版本顯示是大汗出,而倪注版本是汗不出,倪注的版本顯然存在傳抄手誤或擅自更改的問題。

最後就是關於脈洪大與不洪大的問題。胡希恕認為這裡寫錯了,應該脈浮,而曹穎甫乾脆寫成脈不洪大。這顯然是根據他們的主觀判斷來定義。依據就是既然第二次還是喝桂枝湯,就不應該是脈洪大,脈洪大是化熱入陽明的表現,屬於白虎湯的問題。這是不是屬於用脈象定主證的思路呢?

那麼脈洪大一定是白虎湯症嗎?誰也說不準,因為白虎湯還有煩渴問題。以單一脈證判定主證未免有過偏頗。但唯一敢肯定的是,脈洪大,這一定是病在表。這是正邪鬥爭表現出的體層問題。這個表是在陽明還是在太陽呢,這後面的「形如瘧」就是重要的證據了。白虎湯證是不惡寒的,這個「形如瘧」,就是一會發燒,一會怕冷。不是表寒是什麼?

說了這麼多,這個條文講的是病人既有中風證,又有傷寒證,既有桂枝湯證,又有麻黃湯證,桂林湯證多點,麻黃湯證少些。

內容僅供臨床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

試針試藥


ID:hnbfdycx  

 

  艾御享堂

版權聲明:編輯/醫丹  校對/楓
文圖/源於網絡公開資料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學好《傷寒論》的三部曲!
    凡是要跟我學中醫的人,我的研究生,徒弟,或者我教過的學生,入門的功夫就是背《傷寒論》。如果不願意背《傷寒論》,就不要說想學中醫。學中醫必須學《傷寒論》,學《傷寒論》首先要背會原文。對於《傷寒論》,不背會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初學時先記住,不理解沒關係,只要記住了,最終是可以理解的。
  • 學《傷寒論》必備的童子功
    學習《傷寒論》的知友都知道已故的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劉渡舟教授,劉老是五版教材《傷寒論講義》的副主編,我們來看看他是怎樣讓徒弟單志華先生學習傷寒論的:先生對我要求嚴格,「背功」是最基本的,用先生的話講:我的學生就得講究「背」,什麼叫學問?肚子裡得有幾本書。
  • 傷寒論,老中醫們都是怎麼學習的
    所以「背經典」在這種事情上面是蠻重要的,所以我常常說:我教《傷寒論》,講一大堆本草的藥理啦,某個病的病機啦……其實都不過是調味料,要誘使你願意看《傷寒論》的條文而已。真正進步最多的人,恐怕還是背書的人。如果《傷寒雜病論》你整本背下來的話,那醫術是醒著睡著隨時在進步的。
  • 傷寒論學習的步驟和方法
    同時把《醫宗金鑑·寒心法要訣》、和陳修園的《長沙方歌括》學懂吃透,並要背誦如流,牢記不忘。這是第一步。必備熟讀《黃帝內經》並背誦經典條文段落背誦:《醫宗金鑑·寒心法要訣》、《長沙方歌括》 第二步、直接看傷寒論原文(白話古文)整體把握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再看白文(指不帶註解的原文)。《傷寒論》原文,是以條文形式寫成。
  • 如何學習中醫經典《傷寒論》
    同時把《醫宗金鑑·傷寒心法要訣》和陳修園的《長沙方歌括》學懂吃透,並要背誦如流,牢記不忘。第二步:看條文(指不帶註解的原文)。《傷寒論》原文,是以條文形式寫成。據趙開美復刻的宋本《傷寒論》有398條之多。
  • 劉渡舟:怎樣學習《傷寒論》
    怎樣學習《傷寒論》學習任何一門科學,都要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有了好的學習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對《傷寒論》的原文(或者說條文)要熟讀,重點條文要能夠背誦,這不僅對全面系統地理解掌握《傷寒論》理論體系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指導臨床辨證論治也有極大的方便。「熟能生巧」,書讀熟了,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應用時才能得心應手。原文要熟讀,但也不是平均對待,重點的條文更要讀熟記牢。什麼是重點? 從指導臨床辨證治療的需要考慮,應該說凡是辨證治法方藥完備的條文都是重點。
  • 喉嚨痛怎麼辦,張仲景在《傷寒論》裡有現成條文論述,並不複雜
    張仲景在《傷寒論》裡說: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雖然那時候沒有什麼「扁桃腺」的概念,但是,基本對咽喉炎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咽中傷,生瘡。找個和現代醫學裡的「扁桃腺炎」基本相同了。這裡說到的「少陰病」,是《傷寒論》裡六經辨證的一種,少陰,分足少陰腎經和手少陰心經。
  • 劉渡舟教你如何學習《傷寒論》(乾貨)
    《傷寒論》原文,是以條文形式寫成。據趙開美復刻的宋本《傷寒論》有398條之多。《傷寒論》既然用條文表達辨證論冶的思想方法。因此,學習《傷寒論》就有一個理解條文和條文之間相互關係的意義而為基本要求。應該看到,《傷寒論》398條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在條文之間,無論或顯或隱,或前或後,彼此之間是有機的聯繫著。
  • 劉渡舟親傳傷寒論學習的步驟和方法
    我們都知道劉渡舟為我國一代經方大家。那他又是怎樣學習傷寒論的呢?
  • 《傷寒論》六經非《內經》六經
    其實,《傷寒論》和《內經》屬於兩個不同的醫學流派、理論體系。因《傷寒論》序文中有「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這一內容,故歷代諸多醫家認為《傷寒論》的理論來源於內經,但歷來醫家以內經釋傷寒,越解越難明。晉代皇甫謐指出:仲景論廣《湯液經》而成《傷寒論》。
  • 宋以前傷寒論考(8)
    饒有趣味的是,時氣病全部都不用附子,用附子是時行寒疫的用藥法。有關問題後面還會述及,這裡首先讓我們考慮一下廣義的傷寒病。漢代張仲景編纂的《傷寒論》,是針對狹義傷寒治法的記錄,而狹義傷寒被包括在《難經》五十八難所述的廣義傷寒(傷寒有五)中。從《太平聖惠方》卷九、《千金要方》傷寒發汗等處,可見附子等辛溫藥是多用於傷寒的治療,聖散子方可以說是屬於這個範疇的治療。
  • 歐陽衛權:什麼是《傷寒論》六經實質
    簡單來說,陽經都在外邊,陰經都在內側,陽經都在背側,陰經都在腹側,這個簡單的以陰氣和陽氣的多少來劃分的。 第四個,就是《熱論》篇裡面的三陰三陽,這個就是當時朱肱《類證活人書》裡面之所以把張仲景的三陰三陽等同於經絡的三陰三陽這個來源。因為《熱論》篇裡面,它就有這樣的條文,它說「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頸痛,腰脊強。
  • 【傷寒基石】學習《傷寒論》的基本功
    《仲景經方》第201808016期學習《傷寒論》的基本功
  • 劉渡舟:對《傷寒論》一書幾個問題的探討
    對《傷寒論》一書幾個問題的探討《傷寒論》是一部什麼書《傷寒論》為後漢人張仲景著。如有人把《傷寒論》當做治外感的專書,還說:「外感學仲景,內傷法東垣」,我認為《傷寒論》不是專治外感,而是一部辨證論治的書。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起見,從以下幾點進行敘述。張仲景在原序中,很自負地說:「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從這兩句話,可以體會張仲景著書目的在於廣治諸病,並不只治一個外感病。
  •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五苓散
    推薦閱讀: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湯證1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湯證2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湯證3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加葛根湯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加附子湯
  • 麻杏甘石湯解讀---傷寒論的辯證思維
    今天下午跟一朋友討論起「營衛」的問題,談到了「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分析了一下原文,發現解讀這原文的過程,包含了傷寒論很傳統的辯證思維,就發表一下,供大家參考、學習。先列出原文:63、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 淺談如何自學《傷寒論》
    在講《傷寒論》的過程中,我又閱讀了一些學習《傷寒論》的資料。我結合自己學習《傷寒論》的心得,談一談該如何自學《傷寒論》。《傷寒論》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最能體現中醫辨證論治和辨病論治特色的一部臨床醫學著作。古往今來,有不少學中醫者對《黃帝內經》有非議,如日本的一些醫學家,中國民國時期的陸淵雷等,都認為《黃帝內經》的價值不大。
  • 中醫泰鬥任應秋:初學《傷寒論》秘訣
    學習中醫,必須要讀《傷寒論》的重要意義,已經為大家所熟知了。但是究竟如何閱讀才好?我想從以下幾方面談一下,僅供初學《傷寒論》者的參考吧。選本一般讀《傷寒論》的,往往都是讀注本的多,很少有從《傷寒論》白文本著手。其實這是研究傷寒論的關鍵問題,不應該忽略。
  • 郝萬山講傷寒論01—《傷寒雜病論》的作者
    又比方說,在《傷寒論》中這個「熬」字,我們現代的《詞源》說:「小火慢慢煮就是熬」,象我們現代漢語中通常所說的熬粥,熬藥都是這個意思。那麼在《傷寒論》中有「巴豆,熬,去油」,「虻蟲,熬,去翅足」,「白粉熬香」,「杏仁,熬黑」。如果我們用今天的這個「小火慢慢煮」來解釋這個「熬」的話,杏仁,小火慢慢煮怎麼能煮黑呢?巴豆,小火慢慢煮,怎麼能煮去油呢?
  • 學習中醫,為什麼要背熟《傷寒》《金匱》條文?
    如果能熟讀條文,日久自能前後貫通。臨床之際,面對紛繁複雜的諸多症狀,自能理出頭序,有條不紊。或豁然開朗,迎刃而解。學象棋,有棋譜。不看棋譜,摸索一輩子,也是手下敗將。學武術,必先練功,練套路,然後按套路練對打,然後才練自由散打。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萬賴聲說:「熟練套路三十套,不會打架也會打」。我說:「背熟傷寒三百條,不會治病也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