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四期開班報名,最後1周多,請抓緊加微信:ysd31415926。】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一句指點,能夠讓正在迷茫中的學子恍然大悟,對中醫的發展大有幫助。一個中醫成長的大環境,在這裡有經驗豐富的專家,傳授所學,教學相長!有孜孜好學的學子,學子以諸師為師,互相交流,共同探討!我相信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這樣的想法是可以實現的。杏林醫術道願與各位同仁,一起共同創造一個屬於中醫的成長大環境!
傷寒論第四期開班報名,最後1周多,請抓緊加微信:ysd31415926。】
好消息:傷寒論課程重磅推出。
《傷寒論》報名學習的儘快了,
傷寒論60多講。
從頭講到尾,
六經都講。
如火如荼報名中!
提高自己,克服惰性,行動起來!
世人大都尋求快的技巧,
高手卻在苦練慢的心性。
跟杏林醫術道學傷寒論,
詳細了解加微信:ysd31415926
如果不重視中醫人才成長的規律,沒有傳承連續性,甚至傳承拜師只是為了升職,為了考試,提高不了臨床效果,最後中不中,西不西,邯鄲學步不成。願中醫重拾「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的情懷,以醫術醫德獨立於世!
點擊上方「關注」二字,或點擊公眾號名稱,即可關注。
1、大承氣湯
208、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也,可攻裡也。手足 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洩下。
209、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212、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則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生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215、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
217、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裡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220、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摯摯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238、陽明病,下之,心中懊儂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241、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251、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252、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53、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54、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55、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256、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320、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幹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321、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氣湯。
322、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56、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240、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如有瘧狀,日哺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歌訣:大承氣湯用硝黃,配伍枳樸瀉力強;痞滿燥實腑實證,瀉熱存陰第一方。
功效:峻下熱結。主治:陽明腑實證;熱結旁流證;裡熱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狂。
臨床運用:本方可治療多種疾病,如傳染病(乙腦炎、菌痢、肝炎、肝昏迷等)、消化系統疾病(多種原因引起的腸梗阻、膽道感染等)、呼吸系統疾病(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肺心病急性發作等)、泌尿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結石、腎衰等)、心腦血管疾病(腦梗死、腦出血、冠心病等)以及婦、兒、五官科疾病。本方合排石湯治療膽道疾病致休克者;合茵陳、金錢草治療瘀膽型肝炎;合黃芩、黃柏、柴胡等治療急性胰腺炎;合赤芍、桃仁等治療急性腸梗阻等。
2、小承氣湯
213、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乾,更莫復服。
214、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374、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208、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也,可攻裡也。手足 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洩下。
209、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250、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251、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歌訣:去硝名曰小承氣,痞滿腑實脈滑疾。
功效:輕下熱結。主治:陽明腑實證。
臨床運用:本方可治療與大承氣湯相類而症情較輕者。
3、調胃承氣湯
105、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以有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248、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94、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29、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幹,煩燥,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70、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123、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207、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29、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幹,煩燥,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30、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幹,兩脛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幹,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利,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歌訣:調胃承氣硝黃草,緩下熱結功效佳。
功效:緩下熱結。主治:陽明腑實證。
臨床運用:本方可治療與大承氣湯相類而症情較輕者。本方合玄參、生地、薄荷、牛蒡子、藕節根治療急性扁桃體炎、慢性咽喉炎;合用魚腥草、杏仁、瓜蔞霜、海浮石、海蛤殼治療大葉性肺炎;合麻仁、木瓜、瓜蔞仁、制首烏、麥冬、當歸治療老年性便秘等。
4、桃核承氣湯
106、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歌訣:太陽餘邪傳入腑,邪與血結少腹部,熱結膀胱其人狂,血自下者病自無。
外邪不解不可攻,已解急結桃承主,活血化瘀下瘀熱,少腹急結症積除。
五十桃核十二黃,六克桂硝甘草襄。
功效:破血下瘀。主治:下焦蓄血證。
臨床運用:本方可治療出血性腦血管病、糖尿病、精分、流行性出血熱、經期精神神經病、宮外孕、化膿性扁桃體炎、高血脂症、高血壓病、更年期、外傷頭痛等屬上述證機者。本方加遠志、菖蒲、丹參、梔子等治療精神分裂症;加連翹、厚樸、枳實、木香等治療急性壞死性腸炎;合柴苓湯治療慢性肝炎;合牡丹皮湯治療宮外孕;加乾漆皮、桔梗治療急性咽炎;合龍骨湯治療抑鬱症;加夏枯草、白芷治療牙痛等。
文源:中醫五運六氣,特此致謝!
《傷寒卒病論集》序論曰: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齎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同蠢]若遊魂。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
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餘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夫《傷寒論》,蓋祖述大聖人之意,諸家莫其倫擬。故晉皇甫謐序《甲乙針經》云:「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近世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皆可施用。」
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得不謂祖述大聖人之意乎?張仲景《漢書》無傳,見《名醫錄》云: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自仲景於今八百餘年,惟王叔和能學之。其間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孫思邈輩,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開寶中,節度使高繼衝曾編錄進上,其文理舛錯,未嘗考正。歷代雖藏之書府,亦闕於讎[]校,是使治病之流,舉天下無或知者。
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臣奇續被其選。以為百病之急,無急於傷寒,今先校定張仲景《傷寒論》十卷,總二十二篇,證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復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請頒行。
太子右贊善大夫臣高保衡、尚書屯田員外郎臣孫奇、尚書司封郎中秘閣校理臣林億等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