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瀉下能力到底誰最強?

2021-02-12 半日臨證半日讀書

《傷寒論》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瀉下能力比較

 

《傷寒論》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是現代方劑學教材中「瀉下劑」的代表方。但關於三方的功用尤其是攻下作用,卻有不同的說法。各版方劑學教材,包括筆者最新翻閱的清華大學出版社「十二五」規劃教材方劑學(陳德興教授主編)載,大承氣湯功用為「峻下熱結」,小承氣湯功用為「輕下熱結」,調胃承氣湯功用為「緩下熱結」。據此認為攻下能力為大承氣湯最強,調胃承氣湯最弱,小承氣湯居於前二方之間。然而,果真如此麼?

 

大家知道,方劑的作用取決於藥物的組成及配伍。本文試圖通過對《傷寒論》三承氣湯的藥物組成、劑量、煎服法等幾個方面,做一個簡要的分析。

 

1.原方藥物組成、劑量 (表一)

方劑/藥物

大黃

芒硝

厚樸

枳實

甘草

大承氣湯

四兩

三合

半斤

五枚


小承氣湯

四兩


二兩

三枚(大者)


調胃承氣湯

四兩

半升



二兩

 

東漢時期,一兩約等於15.625g(柯雪帆教授測量 具體文章見《上海中醫藥雜誌》1983年12期),本文中取15g計算。一升約合當今200ml(具體文章見《上海中醫藥雜誌》1983年12期),芒硝密度為2.2g/立方釐米(g/ml)(from常用材料密度表),一升芒硝質量約為200×2.2=440g,半升即為220g,即調胃承氣湯中芒硝用量為220g。東漢一升等於10合,1合約合今20ml,則大承氣湯中芒硝用量為20ml×3×2.2g/ml=132g。但實際稱量中,不可能做到完全密閉,故芒硝的實際用量會低於前文計算值,但比例相近,故該誤差暫不考慮在內。枳實平均一枚8g,大者10g。(《中華臨床中藥學》P651測量數據)

 

那麼,根據實物稱量、換算,統一以克為單位,表一可以轉換成:表二

方劑/藥物

大黃

芒硝

厚樸

枳實

甘草

大承氣湯

60g

132g

120g

40g


小承氣湯

60g


30g

30g


調胃承氣湯

60g

220g



30g

 

 

2.煎服法劑量轉換

但是,《傷寒論》中方劑藥物用量,不等同於服用量。故,還需根據原文的煎煮方法,對三方的一次服用量進行計算。三方煎服法見下表:表三

方劑

煎煮法

大承氣湯

上四味,以水一升,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溫再服。

小承氣湯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

調胃承氣湯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溫頓服之。

 

轉換成現代語言就是:表四

方劑

煎煮法

大承氣湯

四味藥,以水2000ml,先煮厚樸、枳實,煮至1000ml,去掉藥渣,加入大黃,繼續煮至400ml,去掉大黃的藥渣,放入芒硝,火上沸騰幾下即湯成,分2次服。

小承氣湯

三味藥,以水800ml,煮至240ml,去掉藥渣,分2次服用。

調胃承氣湯

三味藥,以水600ml,煮大黃甘草至200ml,去掉藥渣,放入芒硝,火上沸騰幾下即湯成,1次服完。

 

計算並簡化一下,三方的每次藥物服用量為:表五

方劑/藥物

大黃

芒硝

厚樸

枳實

甘草

大承氣湯

30g

66g

60g

20g


小承氣湯

30g


15g

15g


調胃承氣湯

60g

220g



30g

 

3.分析與結論

眾所周知,三承氣湯瀉下能力取決於每次服用大黃和芒硝的用量,厚樸、枳實均有行氣通脹促進腸蠕動的作用,但單用厚樸或枳實,均無法達到「瀉下」的結果。厚樸、枳實與大黃配伍的「協同」(增強)作用,在大劑量的大黃(30g)、芒硝(66g-220g)劑量面前,可以忽略不計。

 

關於甘草。以往將調胃承氣湯稱為「緩下」之劑,很大程度上因為該方有甘草。但是,根據我們的實驗觀察(科創實驗),調胃承氣湯全方和去掉甘草方(即單用大黃芒硝)的瀉下能力沒有差異,故甘草能減緩大黃芒硝瀉下強度的說法站不住腳,甘草在調胃承氣湯中應該有其他的作用(如緩和病勢)。

 

因此,我們只需要比較每次服用大黃、芒硝的劑量,即可對三方瀉下能力做出比較明確的對比。即調胃承氣湯的瀉下作用在三承氣湯方中最強(且遠強於大小承氣湯),大承氣湯次之,小承氣湯最弱。

 

之前在某些書上看到,劉渡舟老、胡希恕老等傷寒大家都認為調胃承氣湯瀉下能力最弱(具體不去翻了,很確定),而在方劑課、傷寒課上老師也有所提及這裡有問題,講調胃承氣湯瀉下一點也不緩,但是主流教科書上還是延續了最初的說法。但是既然發現了問題,又有了明確的結論,某些教材上的觀點是不是要改一改了呢?當然,本文只是從一個角度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可能有失偏頗,期待更加精準、更加有說服力的試驗結果出現,給備受「輕視」的調胃承氣湯一個說法。

 

參考資料:

《傷寒論選讀》柯雪帆主編

《方劑學》陳德興主編

《中華臨床中藥學》張廷模主編

論文及相關實驗數據略。

 

2017年2月10日,滬上

歡迎關注半日臨證半日讀書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經典回顧】調胃承氣湯!
    就是調和胃氣了,可以與調胃承氣湯。這也是一個概要的說法,所以擱個「與」,不說「主之」。那麼「但熱者,實也」,也有白虎湯證;熱結於裡,也是但熱不寒了,也有調胃承氣湯(證),真正實了,有潮熱,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但)要說大實呢,當然還得用小承氣湯、大承氣湯。這條的意思,不是在太陽病篇裡頭專講調胃承氣湯,和上邊芍藥附子甘草湯、茯苓四逆湯一樣,不是專為講這個(非太陽病的變證)。
  • 傷寒論類方【承氣湯類方】
    歌訣:去硝名曰小承氣,痞滿腑實脈滑疾。功效:輕下熱結。主治:陽明腑實證。臨床運用:本方可治療與大承氣湯相類而症情較輕者。 3、調胃承氣湯105、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以有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 一起學經典-大承氣湯
    方歌 大承氣湯用硝黃,配伍枳樸瀉力強; 痞滿燥實四症見,峻下熱結第一方; 去硝名曰小承氣,便鞭痞滿瀉熱良; 調胃承氣硝黃草,便秘口渴急煎嘗。
  • 調胃承氣湯方證(簡單實用)
    要是錯了,錯了更不行,錯了不為虛,就為實,虛寒上面舉兩個例子,芍藥甘草加附子、茯苓四逆湯就是。那麼實呢,也舉一個例子,調胃承氣湯就是,和胃氣。汗、吐、下,要是用之不當,也屬於亡血液亡津液,由於這個津血虛極,必轉為陰寒虛證,所以他要怕冷,頭前講這個就是了,「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
  • 承氣湯:辨有三要,用舉四例
    本文和盤託出承氣湯使用眼目,從而幫助精確使用承氣湯。承氣者,以其有承順胃氣下行之功而得名。臨症中,常有畏承氣之峻,懼承氣之攻,恐承氣之伐,疑承氣之損,因而棄承氣而不用,以策安全。當用不用,實屬延誤之弊也。誠然,攻下之法,務要使用得當,必須辨證精確,掌握時機,方能投藥無誤。否則津液受損,機能紊亂,甚至損及元氣。若當下而不下,延誤病機,損傷臟腑,責在「失下」;若不當下而下,損傷臟腑,責在「誤下」。
  • 學經方思維:桃核承氣湯運用思維解讀!(兩大名家解讀)
    「血自下,下者愈」這種,對於西醫來講,是感到非常難以理解的,但是對於中醫來講,這是非常常規的一種治療方法。「但少腹急結者,與桃仁承氣湯」桃仁承氣湯這個方子的五味藥,就是在調胃承氣湯「大黃、甘草、芒硝」三味藥的基礎上,加上一個桂枝。腦的病屬於「上衝」,用桂枝能夠讓這種「上衝、發狂」下來,還有祛瘀血的桃仁。
  • 一個公式,看懂桃仁承氣湯的組成
    「血自下,下者愈」這種,對於西醫來講,是感到非常難以理解的,但是對於中醫來講,這是非常常規的一種治療方法。桃仁承氣湯這個方子的五味藥,就是在調胃承氣湯「大黃、甘草、芒硝」三味藥的基礎上,加上一個桂枝。腦的病屬於「上衝」,用桂枝能夠讓這種「上衝、發狂」下來,還有祛瘀血的桃仁。桃仁承氣湯,當然桃仁放在第一位,中間就是一個調胃承氣湯,後面就是一個桂枝。治療由於瘀血停滯在少腹部,出現少腹急結這樣一種腹證。
  • 澳洲木匠學中醫(第十七課) | 寒、熱腑實證與大承氣湯、溫脾湯
    (二)大承氣湯 老規矩,先看方歌:大承氣湯用硝黃,配伍枳樸瀉力強。痞滿燥實四證見,峻下熱結第一方。去硝名曰小承氣,調胃承氣硝黃草。 【處方】大黃10-15g,枳實9-12g,厚樸12-25g,芒硝9-15g。
  • 增液承氣湯:顧名思義,就是給它一直加水,讓這個舟浮起來自己走
    今天講一個我們平時非常常用的方子,增液承氣湯哦。什麼?你說是大承氣湯加上補水的。你怎麼這麼厲害?還整有點像,但也不完全對。增液承氣湯是來自吳鞠通《溫病條辨》,吳鞠通是我們清朝的溫病大家。它很多方子都很有用。先來看看有哪幾個藥。玄參一兩;麥冬、連心,八錢;細生地八線;大黃三錢;芒硝一錢五分。總共就六味藥,四味都是滋陰的,只有大黃、芒硝是瀉下攻積的。
  • 349、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350、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352……
    「心下堅」是個實證,準拒按。其脈平,三部脈皆平」,下利的脈一般說呢,要是沒有心下堅,脈平,問題不大。心下堅而脈平,肯定是實。那麼為什麼「急下之」呢?這與吳又可《瘟疫論》是一樣的。這個「下」不能再結實了。       胃這個地方堅,它結實了,說明這個病了不起啊:一方面下,一方面結。結者自結, 下者自下。一方面瀉肚,一方面胃裡頭凝固起來了,結實了,就是「胃家實」這種反應來了。
  • 大承氣湯治療腦病心得
    胃司降濁,陽明胃腸,通聯上下,為氣機特別是濁氣下降之道路。胃腸壅滯,氣機升降失司,濁氣不降,壅滯結聚,形成痰、火、瘀、滯等致病因素,成為中風病以及其他腦病內在的發病基礎。氣機壅滯,大腸傳導失調,糟粕內停,腑氣不通,從而加重了風、火、痰、滯、瘀、宿食、燥屎等病理產物的堆積,最終導致氣機逆亂,邪氣、濁氣上犯清竅的病機變化。中焦通上連下,為氣機升降之樞紐,故中風病之氣機逆亂,首先表現為中焦氣機升降失司。
  • 熊繼柏:溼熱發熱病案,兼談承氣湯和枳實導滯湯的區別
    劉教授又說,那熊老師的中醫不一樣哦,我那兒子發高熱是他治好的,又是誰又是誰發高燒也是他治好的,我們學校那個誰誰誰發高燒也是他治好的。他真的就來了,3個人把他這個兒子送到我家裡來了。我剛剛下課回家,這是早年的事,2002年9月。我一進屋,他們4個人坐在這裡。我說:「哪個是病人?」他們說:「這個。」我還沒問,他父親就開口了,「發燒40多天了,飯也吃不下,走路也走不了。」
  • 經方應用之大承氣湯醫案
    組成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大黃酒洗後下,氣銳先行,斬關奪門,又得芒硝之助,相須為用,攻下之力尤強。大承氣湯適用於陽明腑實之重證,為峻下之劑,服藥後得大便通即停服,切不可過服而傷正。 臨證要點 主症:大便硬結難解,或熱結旁流,潮熱,煩躁,譫語,腹脹滿痛(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繞臍痛),手足汗出,脈沉實有力。重者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喘冒直視。
  • 通腑洩熱大承氣湯,痔瘡不用慌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承氣湯,中醫方劑名。歌決大承氣湯用硝黃,配伍枳樸瀉力強,痞滿燥實四症見,峻下熱結第一方。去硝名曰小承氣,輕下熱結用之效,調胃承氣硝黃草,便秘口渴急煎嘗。[1]組成大黃、枳實、厚樸、芒硝。用量大黃(12克)、厚樸(24克)、 枳實(12克)、 芒硝(9克)。
  • 用大承氣湯急下、四逆湯急溫的「少陰病」
    方藥的適應證,即簡稱之為方證,某方的適應證,即稱之為某方證,如桂枝湯證、麻黃湯證、葛根湯證、大青龍湯證、柴胡湯證、白虎湯證等等。下圖來自馮世綸馮老課件,特此說明讀仲景書,在陽明病篇,為了慎重應用下法,在應用大承氣湯以前進行反覆的辨識。但仲景一書,在陽明病篇、少陰病篇,都提出了急下三證,怎麼理解?
  • 【傳承風採】桃核承氣湯方證
    孔德清師兄:王付教授講桃核承氣湯其中有兩句話,轉達大家供參考。一是想用好活血化瘀方,不辨病位,但辨屬性,本方抓住瘀熱兩字即可。二是本方用桂枝有通經活血之能,更是因為調胃承氣瀉熱有功,但有寒凝血滯之弊,非桂枝溫通瘀不得解。李伯華師兄: 下者愈=衄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