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瀉下能力比較
《傷寒論》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是現代方劑學教材中「瀉下劑」的代表方。但關於三方的功用尤其是攻下作用,卻有不同的說法。各版方劑學教材,包括筆者最新翻閱的清華大學出版社「十二五」規劃教材方劑學(陳德興教授主編)載,大承氣湯功用為「峻下熱結」,小承氣湯功用為「輕下熱結」,調胃承氣湯功用為「緩下熱結」。據此認為攻下能力為大承氣湯最強,調胃承氣湯最弱,小承氣湯居於前二方之間。然而,果真如此麼?
大家知道,方劑的作用取決於藥物的組成及配伍。本文試圖通過對《傷寒論》三承氣湯的藥物組成、劑量、煎服法等幾個方面,做一個簡要的分析。
1.原方藥物組成、劑量 (表一)
方劑/藥物
大黃
芒硝
厚樸
枳實
甘草
大承氣湯
四兩
三合
半斤
五枚
小承氣湯
四兩
二兩
三枚(大者)
調胃承氣湯
四兩
半升
二兩
東漢時期,一兩約等於15.625g(柯雪帆教授測量 具體文章見《上海中醫藥雜誌》1983年12期),本文中取15g計算。一升約合當今200ml(具體文章見《上海中醫藥雜誌》1983年12期),芒硝密度為2.2g/立方釐米(g/ml)(from常用材料密度表),一升芒硝質量約為200×2.2=440g,半升即為220g,即調胃承氣湯中芒硝用量為220g。東漢一升等於10合,1合約合今20ml,則大承氣湯中芒硝用量為20ml×3×2.2g/ml=132g。但實際稱量中,不可能做到完全密閉,故芒硝的實際用量會低於前文計算值,但比例相近,故該誤差暫不考慮在內。枳實平均一枚8g,大者10g。(《中華臨床中藥學》P651測量數據)
那麼,根據實物稱量、換算,統一以克為單位,表一可以轉換成:表二
方劑/藥物
大黃
芒硝
厚樸
枳實
甘草
大承氣湯
60g
132g
120g
40g
小承氣湯
60g
30g
30g
調胃承氣湯
60g
220g
30g
2.煎服法劑量轉換
但是,《傷寒論》中方劑藥物用量,不等同於服用量。故,還需根據原文的煎煮方法,對三方的一次服用量進行計算。三方煎服法見下表:表三
方劑
煎煮法
大承氣湯
上四味,以水一升,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溫再服。
小承氣湯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
調胃承氣湯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溫頓服之。
轉換成現代語言就是:表四
方劑
煎煮法
大承氣湯
四味藥,以水2000ml,先煮厚樸、枳實,煮至1000ml,去掉藥渣,加入大黃,繼續煮至400ml,去掉大黃的藥渣,放入芒硝,火上沸騰幾下即湯成,分2次服。
小承氣湯
三味藥,以水800ml,煮至240ml,去掉藥渣,分2次服用。
調胃承氣湯
三味藥,以水600ml,煮大黃甘草至200ml,去掉藥渣,放入芒硝,火上沸騰幾下即湯成,1次服完。
計算並簡化一下,三方的每次藥物服用量為:表五
方劑/藥物
大黃
芒硝
厚樸
枳實
甘草
大承氣湯
30g
66g
60g
20g
小承氣湯
30g
15g
15g
調胃承氣湯
60g
220g
30g
3.分析與結論
眾所周知,三承氣湯瀉下能力取決於每次服用大黃和芒硝的用量,厚樸、枳實均有行氣通脹促進腸蠕動的作用,但單用厚樸或枳實,均無法達到「瀉下」的結果。厚樸、枳實與大黃配伍的「協同」(增強)作用,在大劑量的大黃(30g)、芒硝(66g-220g)劑量面前,可以忽略不計。
關於甘草。以往將調胃承氣湯稱為「緩下」之劑,很大程度上因為該方有甘草。但是,根據我們的實驗觀察(科創實驗),調胃承氣湯全方和去掉甘草方(即單用大黃芒硝)的瀉下能力沒有差異,故甘草能減緩大黃芒硝瀉下強度的說法站不住腳,甘草在調胃承氣湯中應該有其他的作用(如緩和病勢)。
因此,我們只需要比較每次服用大黃、芒硝的劑量,即可對三方瀉下能力做出比較明確的對比。即調胃承氣湯的瀉下作用在三承氣湯方中最強(且遠強於大小承氣湯),大承氣湯次之,小承氣湯最弱。
之前在某些書上看到,劉渡舟老、胡希恕老等傷寒大家都認為調胃承氣湯瀉下能力最弱(具體不去翻了,很確定),而在方劑課、傷寒課上老師也有所提及這裡有問題,講調胃承氣湯瀉下一點也不緩,但是主流教科書上還是延續了最初的說法。但是既然發現了問題,又有了明確的結論,某些教材上的觀點是不是要改一改了呢?當然,本文只是從一個角度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可能有失偏頗,期待更加精準、更加有說服力的試驗結果出現,給備受「輕視」的調胃承氣湯一個說法。
參考資料:
《傷寒論選讀》柯雪帆主編
《方劑學》陳德興主編
《中華臨床中藥學》張廷模主編
論文及相關實驗數據略。
2017年2月10日,滬上
歡迎關注半日臨證半日讀書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