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寒、熱腑實證
所謂寒腑實證,或因裡寒積滯內結,陽氣不運所致寒積裡實,或因脾陽不足,寒積中阻所致陽虛冷結。其常常表現為腹痛便秘,伴有畏寒肢冷等陽虛的症狀,其脈象往往是弦或弦緊。
熱腑實證,或稱腸熱腑實證。在六經辨證中,又稱陽明腑實證。多因邪熱熾盛,汗出過多,或誤用汗劑,津液外洩,致使腸中乾燥,裡熱更甚,燥屎內結而成。常表現為腹部硬滿疼痛、拒按,大便秘結,或熱結旁流,氣味惡臭,壯熱,或日晡潮熱,汗出口渴,甚則神昏譫語、狂亂,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厚而燥,或焦黑起刺,脈沉數有力,或沉遲有力。【1】
寒積裡實證的代表方是大黃附子湯。
陽虛冷積證的代表方是溫脾湯。
腸熱腑實證(陽明腑實證)的代表方是大承氣湯。
我們主要介紹後兩首方子。
(二)大承氣湯
老規矩,先看方歌:
大承氣湯用硝黃,配伍枳樸瀉力強。
痞滿燥實四證見,峻下熱結第一方。
去硝名曰小承氣,調胃承氣硝黃草。
【處方】大黃10-15g,枳實9-12g,厚樸12-25g,芒硝9-15g。
煎煮方法:先煎枳實、厚樸,後下大黃,溶服芒硝。
【功效】峻下熱結。
【主治】1.陽明腑實證。大便不通,頻轉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熱譫語,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
2.熱結旁流證。下利清水,色純青,其氣臭穢,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口舌乾燥,脈滑實。
3.裡實熱證之熱厥、痙病、發狂。
【方解】方中大黃苦寒瀉熱,攻積通便,蕩滌腸胃邪熱積滯,用為君藥。芒硝鹹苦而寒,瀉熱通便,潤燥軟堅,協大黃則峻下熱結之力尤增,以為臣藥。芒硝、大黃合用,既可苦寒瀉下,又能軟堅潤燥,瀉熱推蕩之力頗峻。積滯內阻,致使腑氣不通,則內結之實熱積滯,恐難速下,故本方重用厚樸亦為君藥,行氣消脹除滿。即柯琴《傷寒來蘇集》所謂:「由於氣之不順,故攻積之劑必用行氣之藥以主之……厚樸倍大黃,是氣藥為君,名大承氣。」臣以枳實下氣開痞散結,助厚樸行氣而除痞滿。二者與大黃、芒硝相伍,瀉熱破氣,推蕩積滯,以成速瀉熱結之功。誠如方有執《傷寒論條辨》所云:「枳實,洩滿也;厚樸,導滯也;芒硝,軟堅也;大黃,蕩熱也。」四藥合用,使塞者通,閉者暢,熱得洩,陰得存,陽明腑實之證可愈。全方峻下行氣,通導大便,以承順胃氣下行之特點而名曰「承氣」。【2】
治熱厥,體現了寒因寒用的特點,治熱結旁流證體現了通因通用的特點,治陽明腑實證體現了急下存陰的特點。
【敲黑板】
寒因寒用【3】
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藥物治療具有假寒症狀的病證。適用於裡熱盛極,陽盛格陰,反見寒象的真熱假寒證。
比如本方所治的熱厥證,是由於陽盛於內,格陰於外,出現了四肢厥冷,脈沉,很像寒證,但有壯熱心煩,口渴而喜冷飲,小便短赤等,因為熱盛是本質,所以需要用寒涼藥治療其真熱,而假象方能消失。這就叫「寒因寒用」。
通因通用【3】
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藥物治療具有實性通洩症狀的病證。適用於食積腹痛,瀉下不暢,熱結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溼熱所致的尿頻、尿急、尿痛等病證。治療可分別採用消導瀉下,清熱瀉下,活血祛瘀及清利膀胱溼熱等方法,都屬於通因通用範疇。
急下存陰
也稱急下存津法,指在熱性病過程中,由於津液日夜耗損,急需用瀉下藥通大便,瀉去實熱,以保存津液的方法。
【備註】本方出自《傷寒雜病論》。
這個大承氣湯啊,真是一言難盡,要是細掰扯能講十天。原著條文比較多,我們逐條簡單說一下,供大家記誦。前面的序號是傷寒論的條文序號。
238.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本條講的是辨陽明病可攻與否及燥屎內結的證治。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本條指出了陽明腑實,燥屎內結的外候。
215.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
本條以能食不能食辨陽明腑實燥結之微甚,並補充不能食亦為燥屎內結之外候。
241.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本條講的是大下之後,燥屎復結的證治。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
本條論述燥屎內結的又一種情況。即「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
212.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本條指出了陽明腑實重證的證治和預後。
217.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裡實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本條講表虛裡實的證治。
220.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本條講二陽並病,轉屬陽明腑實的證治。
252.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53.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54.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這三條論述的是陽明三急下證。
252條講傷寒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法當急下存陰。
253條講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法當急下存陰。
254條講陽明腑實重證,法當急下存陰。
255.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本條辨腹滿當下的證治。
256.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本條論陽明少陽合病的證治。
320.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幹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321.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可①下之,宜大承氣湯。
322.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這三條講的是少陰三急下證。
320條說的是燥熱灼津,真陰將竭,法當急下。用大承氣湯峻瀉燥實,以救將竭之真陰。
321條講的是熱結旁流證。火熾津枯,治當急下。用大承氣湯瀉其燥結,則旁流止,陰液復。(①可:《註解傷寒論》卷六作「急」。)
322條講少陰病六七日轉屬陽明的證治。少陰熱化,真陰已虧,又出現了陽明裡實。陽明裡實必傷陰津,今六七日,病程較長有土實水竭之虞,故當急下,用大承氣湯去其燥結,以救腎水。【4】
此外,本方在《金匱要略》中,也有敘述。
如在《痙溼暍病脈證治第二》中:
13. 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本條敘述陽明病作痙的證治。病邪入裡,導致陽明實熱,熱邪耗傷陰津,筋脈失養,故可出現上述痙病的症狀。用大承氣湯通腑洩熱,急下存陰,則痙病可愈。【5】
在《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中:
37.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本條論述了下利實證的治法。體現了「通因通用」之法。
在《婦人產後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中:
7.產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哺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裡,結在膀胱也。
本條論述產後瘀血內阻兼陽明裡實的證治。
【附方】
1.小承氣湯
①處方:大黃10-15g,厚樸5g,枳實10-15g。
②功效:輕下熱結。
③主治:陽明腑實證。症見譫語,便秘,潮熱,胸腹痞滿,舌苔老黃,脈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脹痛,裡急後重等。
2.調胃承氣湯
①處方:大黃10-15g,芒硝9-15g,炙甘草5-10g。
②功效:緩下熱結。
③主治:陽明病,胃腸燥熱證。症見大便不通,口渴心煩,蒸蒸發熱,或腹中脹滿,舌苔黃,脈滑數;以及胃腸熱盛而致發斑吐衄,口齒咽喉腫痛等。
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這兩首方子也是出自《傷寒論》。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查閱一些原文。由於篇幅所限,這裡不作敘述。
厚樸
性味歸經: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
功效:燥溼消痰,下氣除滿。
主治:1.溼滯傷中,脘痞吐瀉。
2.食積氣滯,腹脹便秘。
3.痰飲喘咳。(本品能燥溼消痰,下氣平喘。)
4.痰氣互結之梅核氣。
使用注意:氣虛津虧者及孕婦慎用。
芒硝【6】
性味歸經:鹹,苦,寒。歸胃、大腸經。
功效:瀉下通便,潤燥軟堅,清火消腫。
主治:1.實熱積滯,腹滿脹痛,大便燥結。
2.腸癰腹痛。
3.乳癰,痔瘡腫痛,咽痛口瘡,目赤腫痛。
使用注意:孕婦、哺乳期慎用。不宜與硫黃、三稜同用。
【敲黑板】
十九畏
「十九畏歌」首見於明·劉純《醫經小學》
原文:
硫黃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稜。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注釋:
硫黃畏樸硝(芒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芒硝)畏三稜,官桂(肉桂)畏赤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十九畏」名為相畏,實為相反。兩種藥物同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或副作用。故一般情況下不可以同用。
【敲黑板】
三承氣湯的鑑別
三承氣湯皆治陽明腑實證。但調胃承氣湯重在瀉熱,故燥熱邪氣偏盛者宜之;小承氣湯重在通腑,故腑氣不通為主者宜之;而大承氣湯瀉熱與通腑之力俱重,故燥熱內結、腑氣不通皆重者宜用之。【4】 劉渡舟在《傷寒論詮解·陽明篇》中說:「調胃承氣湯治燥熱在胃,證以燥熱為主,故以甘草緩戀硝、黃於上,以使胃氣調和,且有護正之義,而為和下之法;小承氣湯治大便成硬在腸,腑氣不順,證以腹部痞滿為主,但未到燥屎內結,腸氣閉阻的程度,故用樸、實、黃而不用芒硝,與大承氣湯比較,則為緩下之法;大承氣湯治燥屎凝結在腸、腑氣閉阻,證則痞、滿、燥、實俱備,故方中行氣、軟堅、瀉下並用,以蕩滌腸中燥屎,為峻下之法。」對三方的瀉下力量作了分析與比較。【處方】黨參15g,制附子10-15g,乾薑10-15g,炙甘草10g,當歸10-15g,芒硝9-15g,大黃10-15g(後下)。【主治】陽虛冷積證。便秘腹痛,臍周絞痛,手足不溫,苔白不渴,脈沉弦而遲。【方解】方中附子大辛大熱,溫脾陽以散寒凝;大黃苦寒沉降,蕩滌瀉下而除積滯,二藥相配,溫下以攻逐寒積,共為君藥。大黃性雖寒涼,與大辛大熱之附子相伍,其寒性去而走洩之性存,為「去性存用」之制。芒硝軟堅,助大黃瀉下攻積;乾薑溫中助陽,增附子祛寒溫陽之力,均為臣藥。脾陽虛弱,脾氣亦憊,運化無力,故佐入人參、甘草補益脾氣,且二者與附子、乾薑相伍,有陽虛先益氣之意。甘草尚能調藥和中,又兼使藥之能。當歸為佐,養血潤燥,既潤腸以資瀉下,又使瀉下而不傷正。【2】6.在《傷寒雜病論》中,大承氣湯都能治療哪些疾病?【1】中醫診斷學/李燦東主編.—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7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 「十三五」規劃教材【2】方劑學/李冀,連建偉主編.—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8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3】中醫基礎理論/印會河主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5 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供中醫、針灸專業用【4】傷寒學/熊曼琪主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5】金匱要略/範永升主編.—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8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6】中藥學/鍾贛生主編.—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8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