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師德與狄仁傑同為武則天當權時的宰相,但兩人性格迥異,狄仁傑嫉惡如仇愛恨分明,婁師德則唯唯諾諾不思進取,其時酷吏當道,狄仁傑幾度受到迫害,浮沉數次,婁師德卻始終穩坐宰相寶座,歷經數載而不倒。
這與婁師德的處世法則有很大關係,他自責、努力、與人為善,可他最大的特長卻是慣於逆來順受,就算有人當面向他吐口水,為了怕激怒對方,婁世德也絕對不會擦,只讓口水自行風乾。世人都認為婁師德是個沒骨氣的人,固步自封小心翼翼,朝中有氣節之人,如陳子昂、狄仁傑等人都不屑與之為伍,但是,武則天卻異常喜愛婁師德,這引起了朝中大臣的不滿,其中,與婁師德同為宰相的狄仁傑意見最大。
有一天,狄仁傑向武則天上書,要求將自己與婁師德的辦公地點分開,因為這個婁師德人確實寬厚,但品格卻為懦弱,身居要職卻不思進取,狄仁傑的潛臺詞其實就是要武則天把婁師德的宰相職位給撤了。
武則天明白狄仁傑的意思,她問:「宰相之職不可隨意更換,我想問愛卿,師德是賢人嗎?」
狄仁傑想了想,說:「師德為將能固守邊陲,多年來抵抗吐蕃入侵,功勞甚大,但從不主動出擊,也誤了不少戰機,忠誠可佳,但賢能不足。」
武則天搖了搖頭,說:「儀鳳三年,唐軍18萬兵馬大敗於吐蕃,有全軍覆沒之險,是婁師德挺身而出,收集散亡將士,隨後,師德又出使吐蕃,宣揚休戰求和之意,以此穩住吐蕃,趁機鞏固防線,這才有後來大將黑齒常之在良非川大勝吐蕃軍之輝煌。試問愛卿,師德不逞一時之勇,不以一己之私,甘願背負罵名與異邦議和換來大唐安寧,可是賢人?」
見狄仁傑無言以對,武則天又問:「身為宰相,師德知人善任否?」
狄仁傑搖頭說:「臣與他同朝為官,沒聽說過他知人善任。」
武則天話題一轉,說:「狄愛卿知人善任,推薦了不少賢才,但愛卿知道是誰推薦你的嗎?」
狄仁傑說:「臣實不知。」
武則天淡然說:「你成為朕的知卿,便是師德傾力推薦的,而你官至宰相,也是師德力保之功,朕覺得他可是知人善任啊!為人賢道又知人善任,朕覺得,師德不負宰相之名啊!」
得知真相的狄仁傑慚愧不已,他仰天長嘆,從此後,逢人便說:「婁公盛德,我詆毀他看不起他,卻不知竟被他包容了這麼久,跟婁公相比,我真是比不上啊!」
翻開歷史記載,婁師德武能抗擊吐蕃數十萬大軍,文能安大唐三千萬子民,卻一生聲名不著毀譽參半,都是他獨特的處世原則決定的。
但歷史終會給一個人公正的評價,在酷吏橫行的武周王朝,要明哲保身又要實現濟世安民之抱負,便必須行一些非常之事,這一點,其實正是婁師德的大智慧與大才能所在。這個看似私心極重只注重自身安危的懦弱宰相,實則正是武周王朝得以興盛強大的中流砥柱,而他不計個人聲名得失的負重氣節,遠遠比那些一死以求青史留名者更為艱難與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