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心居士置身長安,任嚷鬧喧囂,對市井繁華,卻遊走在漫無邊際的禪境裡,於肅寂中承受靈光澤被,心中嚮往著那尊青蓮。
為了求得靈魂的安然,他不得不直面忍受塵世紛擾、冷然沉對環境嘈雜,於糾結中觀察,在困惑中判斷,尋覓已然遠去的理想聖境。思緒飄至海天佛國,捫心自問,從而產生有所作為的動力,自覺把歷史傳承和目之所見的情景相較並論,把世象反差引發的切身感受連通時空兩端。於「盛世亂相」和「蓮華妙境」之間往復觀照,以意根之動,汲一念所得,將心之所及婆娑世界中的種種因緣,付諸柔毫,說與世人。
其禪意散文的總體意象,傾注了自身對中國本土佛教的認知體驗,顯示出作者主觀思索、突破此世與彼岸之間二元對立的觀念閾隔。心態包容、思域暢達,不僅表達真實與虛幻的幾番境相,且把此時此刻的一度閃念,在古往今來、縱橫交織中鋪展復現。通過體會先賢高僧修行參悟、追隨大德法師弘法利生大願,苦心孤詣,論是言非,涉故及物,付之闕如,將佛家修「五根」「五力」、得「七菩提分」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並在不斷的內省求變中提升主體修為,達致精神的自我成全。
印心居士摯愛中華傳統文化,客居長安數年來,大多從事與文化相關的工作。他珍惜提高學問、增長見識的機會,主動到儒、釋、道中求索,流連元典,轉益多師;積極在天、地、人中穿行,磨鍊心性,竿頭日進。尤為可貴的是,事務勞頓、幾無閒暇,他卻能遊心於瑣事之外,近乎完成日課般的筆墨耕耘,持之以恆,把讀書感悟、靜思所得用文字一一疏理、記錄,與人廣為分享。經年臺階遞進,壯歲蒙養俱增。他將這些內心流出的思維智光,分門別類,上傳以「素心無塵」為名的博客,期望同道感應。
我是通過他的微博平臺,在網上看到了這些充滿禪意的系列文章,言之有味,論之有據,輕鬆風趣,如若故知。
首先,立意高致,視象開闊。優秀的作品要求作者人品高尚,思致升華;博覽群書,蓄備深厚。素處以默,才能妙機其微。具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的胸襟,求思愈甚,慮後方得。反映作者登高而眺、所望者遠的見識。印心居士才情敏捷,大到文章選題,小到情境舉例,興味盎然,人物鮮活。令人舒心遐想,溫故如新。並將對未來的祈願,融入禪意人生的旨歸,同時反映出佛家平等、博愛、大無畏的精神性主題。
其次,樸素自然,氣韻連貫。章法形散神聚,行文平中見奇,起頭收尾不動聲色,水到渠成。一文一議,按題分卷,均能起承有序、開合互致。布局收放自如,張弛遊刃有餘。不少散文逸聞趣事信手拈來,談笑間盡說「貪」「嗔」「痴」,幽默中試問「舍」與「得」。催生對當下存在的追思、對佛家般若的感悟。有的回顧歷史事件,遴選舊事重敘;有的側重說禪說偈說風景,念佛念道念自然。以期息得心緣,識得本心。
第三,文風清新,句式靈動。結體架構精悍,尺度把握貼切。取材言微意深,故事引人。舉證能深入淺出,分析則旁徵博引。機鋒在天然間綻放,遊思於靜默中變幻。素簡淡然如《自傘自度》,飽含哲理如《終南捷徑》,沉穩明快如《禪解不二》,箇中意象,時而如佛家弟子笑而不語,時而若沙場鬥士犀目相向,境相頗深,讀之宛然。
印心居士踐行「默默者存」之道,深諳「功不唐捐」緘言。自觀自在,守本真心。一部文集凝聚半世心語,印證幾度機緣。風清雲淡,人在途中,天涯咫尺,素位而行……
知佛在內,不向外尋;淨土非遙,靈山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