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李俊英老師,攝於2015年)
初次接觸李俊英老師,感覺她是個特別利索的人,雖然年過七旬,仍然說話嘎嘣脆,走路一陣風。以後接觸多了,更被她豐富的工作閱歷,精湛的專業知識,待人的親切寬厚所折服。每次與她交談,都讓人如坐春風。接觸愈久,愈有如飲醇醪,不覺自醉的感覺。帶著滿心敬仰和幾分好奇,我又一次走進了她任園長的徐州市教育實驗幼兒園。
李老師仍然笑容可掬,開朗慈祥,一襲玫紅色短袖衫,更顯得精神矍鑠,秀雅脫俗。
我們的聊天,自然地從她參加工作開始。
雛鳳清聲公園巷
李老師16歲時以優異成績考入南京師範學院附屬師範學校(今江蘇省幼兒師範學校),1958年畢業分配到徐州市公園巷幼兒園。
19歲的李老師初生牛犢不怕虎,入手就帶大班孩子。沒有教材自己編,沒有玩具自己做,沒有現成的遊戲自己設計方案,不久就和孩子們打成一片,班級工作幹得風生水起。
她牢記以孩子為主,以遊戲為主的原則,在教學上,結合學生年齡特點,結合生活實際,結合時代發展,結合徐州特色設計教案,組織教學和活動。如《水的沉浮》《認識煤炭》《認識塑料》等,讓孩子在參與中了解自然現象,在體驗中掌握生活常識,激發科學興趣,培養熱愛家鄉感情。李老師還嘗試通過幻燈教學把聲光電化等多種科學手段綜合運用到教學工作中,設計《我和星星打電話》一課時,幻燈片的連環繪製是成功的關鍵環節,李老師耐心繪畫,反覆修改,幾經調試,終於成功。再結合音樂聲響等多項手段,聲情並茂地渲染了氣氛,取得很好的課堂效果。當放映圖片中出現了歡笑的孩子、眨眼的星星時,教室裡一片歡騰……這一系列生動活潑、獨具特色的活動課,既初步感知生活,又培養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成為公園巷幼兒園的特色課、精品課,經常對外公開展示。
李老師跟孩子的日常遊戲也極具特色,遊戲內容常常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在遊戲中學習生活常識、認識社會。她帶孩子參觀火車站、郵局、圖書館等,回來後跟孩子回憶交流以深化印象,然後提供遊戲材料,讓幼兒分角色扮演火車司機、售票員、列車員、郵遞員以及乘客、顧客等進行遊戲。孩子們對這種遊戲特別起勁,常常樂此不疲。
公園巷的集體舞蹈和團體操出了名,很多兄弟幼兒園爭相學習模仿,李老師從1962年開始就不斷去其他幼兒園輔導。到市區幼兒園輔導幾次打個支援也不算太麻煩的事,跑偏遠地段的鄉鎮就不那麼簡單了。即便如此,李老師也是有求必應,像青山泉、獅子山、朱莊、奎山等農村幼兒園都留下她匆忙的身影和辛勤的汗水。
70年代徐州市舉辦全市幼兒運動會,公園巷藝術團體操從創意、動作、隊形、服裝、道具、舞美、製作等都由李老師親力親為,演出獲得極大成功。表演中間從天而降一個碩大的「空中花籃」,兒童們簇擁起舞,美輪美奐。這令與會者耳目一新嘆為觀止,成為全場表演的亮點。幾十年後李老師回憶當時場景,仍然細節清晰,興奮不已。
春風化雨市婦聯
工作幹出成績,李老師得到本單位領導和群眾的認可。1980年徐州市成立「託育辦公室」,副市長掛帥,婦聯主任負責日常工作,辦公室亟需專業人員。市婦聯向教育局點名要調李老師,多次交涉後,李老師只能服從大局需要。她戀戀不捨地離開了工作22年之久的公園巷幼兒園,從業務教學轉為行政管理。
80年代初,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形勢,上級要求每個局、區、縣、鄉以及大廠企業都要成立幼兒園,市託育辦公室就是為了順應這種形勢而成立,具體負責檢查落實以及業務指導等工作。
發動工作很順利,一下子成立了數百個幼兒園。至於規模如何,質量怎樣,是否合乎要求,能否正常教學,都得李老師他們一個一個地去摸底了解,做到心中有數以便針對性開展工作。當年市婦聯、總工會、教育局、衛生局等單位組成聯合檢查組,下去檢查、落實、督促、提高。市區還算方便,再晚也能回家,到縣鄉就只能吃住在當地了,最多一次赴基層檢查竟連續24天之多,辛苦情況可想而知。
當時新建幼兒園良莠不齊,有些工廠企業重視不夠,淨安排些老太太帶孩子,以不出安全事故為滿足。上課內容竟然是「紅眼綠鼻子,四個毛蹄子;走路啪啪響,要吃活孩子」之類的舊兒歌。為了儘快改變這類現象,迅速提高教師思想業務水平,李老師相繼在每個區、鄉和企業成立中心教研組,開展集體備課活動,使教學科學化、規範化;定期開展觀摩課,以點帶面促普及;辦培訓班,培養骨幹教師。這期間她幾乎每天都要下去聽課,提建議,改教案,講各科教學法,有時還親自示範。
那幾年,家庭是徹底扔下了,丈夫、孩子得不到照顧。回憶至此,李老師雖有一絲遺憾,但仍然豪情充溢,因為徐州幼教事業的起步與騰飛,有她的心血和功勞。1984年以前,徐州幼教事業的發展態勢在全省名列前茅,經常受到省教育主管部門的讚譽和表揚。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即刪)
斷鰲立極幼高師
1984年,徐州幼兒師範學校成立,最缺懂專業、能力強、熟悉幼兒園的管理者,李老師是當之無愧的最佳人選,自然而然地成為獵頭對象,於是調任幼師教務處主任的橄欖枝一次次送到李老師面前。
李老師工作幹得正在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勢頭上,市婦聯焉有放人之理,任憑市教育局多次協調斡旋,市婦聯始終不鬆口。
僵持了半年之久,市婦聯顧全幼教事業發展的大局而終於答應放人。臨行前,像娘家陪嫁一樣,市婦聯還專門劃撥一筆款項送給幼師,這一空前舉動,既表達戀戀不捨的感情,也是對李老師這段工作的高度讚揚與肯定。
新官上任三把火,李老師第一把火是為學校開辦形式多樣的師資培訓班。她根據需要靈活對待:脫產與在職結合,短期與長期並舉。幾個循環下來,廠礦企業師資水平明顯提高。
第二把火是建立實習基地。她著急地看到,幼師學生缺乏實習場所,無法真刀實槍地檢驗學習效果。她利用自己幾十年來跟幼兒園打交道結下廣泛而友好的人脈關係,幾乎把全市公辦園都辦成幼師生見、實習基地。她還親自製定實習計劃,把心理學、教育學、幼兒衛生學、各科教學法等內容一項項落實到實習幼兒園,從此徹底解決了困擾幼師生學理論聯繫實際的後顧之憂。
每次學生實習,學校都組織領導小組下去跟蹤聽課、指導,有次學生上課,李老師把分管教育的副市長、婦聯領導都請去聽課,看著學生像模像樣、可圈可點的遊戲課、活動課,領導們趣味盎然,讚賞不已,而領導的蒞臨聽課,又反過來激勵學生更加注重教育實踐。
第三把火是在校內建立「遊戲模擬實驗室」。這是一項沒有先例的創造性舉措。實驗室裡設有建築遊戲、大型積木、角色活動、備餐等區域,等於一個壓縮版微型幼兒園。學生分班進入模擬實驗,隨時結合所學科目檢驗學習成果。省教育廳薛副廳長聽說後,利用來徐機會,特意前往幼師參觀,對這種獨具特色的創意給予高度評價。李老師在幼高師別開生面的工作也受到校領導和師生們的歡迎和讚譽,可謂篳路藍縷,功不可沒。
潤物無聲開新篇
李老師怎麼也沒想到,退休後含飴弄孫、安享晚年的預期,終難實現。剛退下來就被新成立的徐州市教育實驗幼兒園聘為園長「發揮餘熱」了。
新成立的幼兒園是徐州市教育學會的科研基地,江蘇省陶行知研究學會、徐州幼高師見、實習基地。硬體條件一流,正需要李老師這樣德高望重的專家執牛耳、主杏壇。在離開幼兒園十幾年後重新回到喜愛的孩子中間,為奉獻一輩子的幼教工作再立新功,讓生命在事業中永葆青春,也是李老師人生的完美追求和大圓滿,可謂得其所哉。
從李老師刻意淡化自己的介紹中,我感受到幼兒園的過人之處,比如教學上堅持「育人為本,科研領先,特色創新,服務社會」的宗旨,按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幼教方向辦園。不一切向錢看、不迎合社會急功近利思想,不遷就家長錯誤教育理念。從2003年起,就抵制社會上對幼兒開心腦珠算的潮流,現在仍然堅持不拔苗助長小學化。在多種多樣的素質教育活動中,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責任感、良好的行為規範及生活習慣,促進幼兒健康、全面發展,還孩子一個快樂而健康的童年。
李老師獨具人文情懷和有教無類思想。其他園不願收教的特殊孩子,家長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找到這裡,李老師毫不猶豫地收了下來,給予特殊照顧。經過一年精心調教,孩子健康、正常地成長。家長心存感激,在今年6月中旬的《徐州晨報》上專門刊文介紹。
幾年來,周邊又扎堆似地新建了十幾個幼兒園,生源競爭幾近白熱化。然而,李老師他們憑藉過硬的綜合實力、規範的專業教學、良好的育人口碑以及獨具的個人魅力,讓教育實驗幼兒園始終保持著青春活力。
聊天中,李園長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她自打參加工作以來,同事、領導和一班朋友都親暱地喊她「俊英」。幾十年過來,無論崗位變換、職務升遷,這種稱呼仍然一以貫之,不改當年。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我想李老師真誠、坦率、開朗、寬厚的性格不正是她人生中快樂之源、生活裡激情之本、事業上成功基石嗎?
我告辭出來已是傍晚時分,天邊,夕陽如火,晚霞絢麗。
(馬鳴澗)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