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湊能否挑起呷哺火鍋大梁?

2020-12-25 藍鯨財經

投稿來源:零售老闆內參

核心導讀

1、湊湊過去一年高歌猛進,呷哺「平價」品牌定位要失靈?

2、高端火鍋定位,跨品類創新是湊湊脫穎而出的關鍵;

3、呷哺密集升級2.0門店,多品牌創新將成「新常態」嗎?

12月末,位於上海陸家嘴華潤時代廣場,湊湊火鍋完成全國第100家店開業。這個由呷哺呷哺推出、定位高端的子品牌,自2016年在內部孵化以來擴張迅猛,幾乎每13天就開出一家店。

剛剛過去的2019是湊湊的擴張大年,他們在這一年門店數再次實現翻倍,尤其進入下半年,擴張更是全面提速,至第100家店為止的近六個月裡,合計新開出39家店,是上半年新增門店的三倍之多,平均每五天就有一家新店落地。

「湊湊是呷哺呷哺多元化布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呷哺呷哺集團董事長賀光啟在湊湊百店慶活動上表示,百店是一個很重要的裡程碑,顯示出市場對湊湊模式的認可,也驗證了呷哺呷哺集團戰略的成功。

賀光啟所言不假,湊湊的確已經走到了發展的關鍵時刻:湊湊2019年上半年業績表現亮眼,餐廳收入達到4.9億元,相較於2018年同期大幅增加150.2%,經營利潤同比2018年同期增長更是高達201.8%。從過去的業績「拖油瓶」,搖身一變成為呷哺呷哺營收重要來源。

這與呷哺呷哺同期慘澹業績表現形成不小的反差。2019年上半年,呷哺呷哺經調整純利同比僅微增2%,餐廳同店銷售較2018年同期減少1.9%,呷哺餐廳經營利潤增速幾近停滯,僅錄得0.7%的微弱增長。

一高一低做對比,加上外有海底撈等強敵環伺,湊湊正試著講述呷哺呷哺發展新可能。

「快火鍋之王」轉型在路上

湊湊在呷哺內部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這個「快火鍋之王」轉型過程的一個縮影。

成立於上世紀90年代,呷哺是國內吧檯式小火鍋的「引路人」:不同於過去親朋好友圍坐在一起,講究氛圍的吃法,呷哺創新性引入「一人一鍋」火鍋分餐模式,使用U形吧檯就餐桌面提升單位面積客座數以及服務效率,採用更高效的電磁爐加熱,而非傳統煤氣加熱方式。

由於「比正餐快捷,比快餐正式」,在「快火鍋」這一定位上,呷哺逐漸獨樹一幟,被業內稱為「快火鍋之王」。上市前的2013年,呷哺單餐廳坪效更是做到了逾2萬元/每平米。

呷哺的快節奏也體現在門店擴張上。至2014年末,呷哺全國已合計開出452家直營餐廳,並於同年成功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火鍋連鎖第一股,一時間風光無兩。此後呷哺呷哺高歌猛進,門店數逐漸更新至2018年末的886家。在近期舉行的上市五周年慶上,呷哺宣布全國門店數已突破1000家。

五年門店數翻倍增長的亮眼表現,難掩經營業績的尷尬。2016年至2018年期間,呷哺呷哺淨利潤同比增速持續放緩,分別為39.74%、14.2%、10.1%;以衡量餐飲行業經營效率的翻臺率來看,呷哺呷哺2015年~2018年期間,翻臺率同樣呈下滑態勢,分別為3.4、3.4、3.3、2.8,對比來看,海底撈同期翻臺率則在持續上升,分別為4、4.5、5、5。

對比2019年中期報告,海底撈全部593家門店上半年餐廳經營收入達113.31億元,而同期呷哺呷哺955家門店淨收入僅為21.99億元,單店收入貢獻能力僅為海底撈的1/8。同期客單價方面,海底撈接近於呷哺的一倍,分別為104.4元、57.4元。

在二級市場,呷哺股價已從2018年8月的17.08元高點,跌至2019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收盤的9.73元,對應市值約105億港元;而上市一年多至今,海底撈股價則上演了截然相反的劇情,2019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報收31.30元,市值逾1600億港元,是呷哺市值的近16倍之多,穩居火鍋連鎖品牌第一交椅。

呷哺與海底撈走的是兩種不同的經營路線,一個主打低客單價的大眾市場,一個定位中高端,但呷哺非但沒有在平價市場討得多少便宜,反而陷入低端火鍋激烈廝殺當中,坐看海底撈則在中高端市場一枝獨秀。

服務花樣繁多的海底撈,還長期活躍在抖音、快手等社交短視頻平臺。其中在抖音平臺上,「呷哺呷哺」話題播放量為1711.3萬,與「海底撈」49.2億的話題播放量相距甚遠。也與其20多年的品牌發展歷史並不相襯。

或許是意識到品牌力的不足,近些年呷哺逐漸在品牌端發力,於2016年啟動品牌升級計劃,對LOGO、店面形象、產品種類以及體驗進行全面升級,並將2018年作為「品牌推廣策略年」,推出了「重回1998年」的品牌營銷活動,還在中、北部省份及直轄市,推廣錫盟羔羊推等高品質食材產品,以迎合品牌升級需要。

湊湊正是呷哺品牌升級中的關鍵一個落子,並且如今回頭來看,儼然成為呷哺轉型過程的一個最具代表性的項目。

火鍋+茶,湊湊的品牌差異化主張

在整個餐飲行業,火鍋是為數不多可以滿足全國人味蕾的品類,並且多以四川火鍋最討消費者喜愛,36氪研究院近期發布的一項行業報告顯示,川渝火鍋佔火鍋和行業高達64%的市場份額。但伴隨而來的問題體現在,四川火鍋已然成為一片火海,消費者品牌辨識難度較大。

海底撈所代表性的「服務為王」,為火鍋行業差異化樹立了一個榜樣,但同樣也面臨「過度服務」的爭議,並在近期推出「請勿打擾」的臺卡,給予消費者更多安靜就餐的空間。

湊湊的品牌差異化在這方面也有體現,其主打的是家庭聚餐以及商務宴請火鍋場景。不同於呷哺緊湊型座位設計,湊湊更強調私密性,門店光線調暗,在中式裝修風格點綴下,尤其顯得幽靜。

在產品端,湊湊也在嘗試融入更多創新元素進行品牌傳播。呷哺呷哺總裁趙怡曾分享稱,海鮮棒棒糖正是針對女性傳播特點而研發的。原因很簡單,吃火鍋有55%的女性,「大部分選餐廳的決定權在女士」,女性喜歡可愛浪漫的東西,看到一會後自然會拍照傳播。

引入茶飲產品是湊湊的另一個重要差異化所在,並推出了茶沙冰、茶拿鐵、茶奶茶等系列茶飲產品,定價從16元到26元不等,大體與喜茶、奈雪等新式茶飲客單價相當。茶飲與火鍋,一向是「最佳搭檔」,既可以解膩解辣,也頗討年輕女性消費者喜歡。

茶飲的高毛利,也能幫助增厚湊湊的利潤空間,做到1+1>2的效果。但如今年湊湊在這方面也面臨著壓力,外部原因來看,伴隨近些年新式茶飲在全國的快速擴張,並且與湊湊選址類似,多落地於一線城市購物中心商圈,可替代性較高。

但終歸來說,湊湊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呷哺在中高端火鍋市場的布局缺失,同時也幫助分散單純依賴主品牌進行漲價,可能隨之帶來的高價格敏感度客流流失難題。

當然,無論是茶飲還是裝修,都在其次。湊湊之所以能夠取得今日體量,最核心還是可以享有呷哺成熟的生鮮供應鏈資源及資金支撐,從而「贏在起跑線上」。但湊湊多省份擴張的打法,包括2019年上半年新開的13家餐廳,仍以做大現有覆蓋地區密度為主,從而提高供應鏈的效率。

呷哺對於湊湊的成長空間有著極高期待。趙怡近期在接受36氪採訪時表示,湊湊接下來擴張會進一步提速,並且湊湊整體營業額未來定然會超過呷哺,並且會與呷哺進行交叉布局,「呷哺先走,螺旋上升,然後湊湊發力。」

湊湊會讓呷哺更好嗎?

從定位、客單價來看,湊湊與海底撈不無相似之處,儘管沒有「海底撈式」的服務,湊湊仍然憑藉其差異化的品牌主張,在國內中高端火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但湊湊似乎並不打算對標海底撈,而是另有其它發展方向。

對於對標海底撈一事,趙怡近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應稱,湊湊從未對標過海底撈,而是部分消費者或投資者習慣於這樣比較,但是雙方在定位、服務方式、客單價上都有區別。

在趙怡看來,呷哺呷哺未來未來某種程度會類似優衣庫,客群範圍廣,通過系統性管理,用優勢價格輸出高品質和設計能力。趙怡坦言,這種模式首先是節省人力,後續帶來物流成本的下降以及運營效率的提高。

同為火鍋連鎖代表品牌,呷哺與海底撈在資本市場的表現落差,長期是業內討論的重點。但趙怡認為呷哺顯然是被低估了,她在百店慶上拿湊湊舉例,「湊湊今年年底才100家店,資本市場看好但是潛力還沒有釋放出來。」

湊湊快速擴張同時,呷哺近些年也在陸續進行門店2.0版本的升級。不同於1.0版本的橙色U型門店設計,2.0版本新門店回歸新中式裝修風格,同時用自助蘸料區取代過去的醬包,升級菜品來改善火鍋到店體驗。目前呷哺已經完成大多數門店的升級,截至2019那年上半年,有超過700家餐廳升級到2.0版本。

此外,呷哺還試著擴大外賣市場,擴大呷哺小鮮業務,同時推出即食產品呷煮呷燙。不過外賣業務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在2018年上半年,呷哺為「呷哺小鮮」進行大量市場投放,並取得立竿見影效果,外送總體業務收入同比提升近120%。在這之後,儘管呷哺小鮮城市覆蓋面從2018年上半年的55個,提升至2019年同期的73個,但外賣業務同比增幅僅為19.0%。

除此以外,呷哺呷哺還在今年推出子品牌「inxiabuxiabu」,從定價來看,定位有點類似「湊湊單人版」,提供」一人一鍋+茶飲」的組合設計。

湊湊讓呷哺在品類跨界,以及火鍋新場景上嘗到了足夠的甜頭,而在這之後,呷哺也正試著將這種創新成為集團「新常態」,這種業務場景的創新未嘗不是一個好事,但在同店銷售端增長乏力當下,呷哺創新面前仍面臨不小的難題。

相關焦點

  • 「湊湊」是湊合?顧客去「湊湊火鍋」就餐疑遇變質鍋底
    來源:華商報慕名前往西安曲江創意谷「湊湊火鍋」就餐,其間竟遇到變質鍋底,劉女士提到這一次覓食經歷,心情很複雜……「這麼大的店,開業才三天就出現鍋底質量問題,難道『湊湊』是湊合」?劉女士質疑。鍋底出現酸味,服務員承認鍋底變質12月16日下午18點,劉女士與朋友一行四人來到創意谷的「湊湊火鍋」吃飯,點了花椒雞湯和牛油鴛鴦鍋底。鍋底上來後,大夥發現雞湯味道有一股酸味。叫來服務員詢問,並經後廚確認該鍋底已變質。因其中有位哺乳期媽媽,出於安全考慮,劉女士與服務員交談過程中均有錄音為證。
  • 火鍋賽道烽煙再起,突破1000家店的呷哺如何再升級?
    呷哺呷哺集團董事長賀光啟認為,餐飲尤其是火鍋,最核心的競爭是在食材上。「呷哺每天幾十萬消費群體,一個人哪怕消費三兩肉都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為了確保食材能夠得到一定的保證,呷哺呷哺開始著手在收購上遊廠商。
  • 呷哺呷哺訴騰訊侵權 要求刪除「呷哺火鍋吃出老鼠」文章
    原告發現騰訊科技公司在其運營的騰訊自選股APP中轉載《火鍋吃出老鼠,呷哺呷哺腰斬後還能買嗎》一文,該文章存在對原告的不實描述,侵害了原告的名譽權,原告於2018年11月2日委託律師向被告發送律師函要求其刪除涉案文章,但被告至今不予刪除,導致原告的名譽及品牌受到嚴重質疑和傷害。  目前,此案正在進一步審理中。
  • 第一次吃湊湊火鍋,鍋底怎麼這麼好看!
    白天在辦公室對著電腦坐了一天,頭暈眼花,最想做的事就是趕緊打卡下班回家來一頓火鍋了。中午同事請客,帶我們去了一家還算高檔的火鍋店——湊湊火鍋。說其高檔,一則是因為價格貴,人均比其他火鍋都要貴上三四十;二則是環境好,不過話說回來,杭州大大小小的餐廳在設計、顏色搭配上都是下了苦功夫的;三則味道還算可以。不過由於價格較高,我自己是肯定不去的。
  • 呷哺呷哺押寶的湊湊火鍋,現在怎麼樣了?
    記者 | 劉雨靜編輯 | 昝慧昉1呷哺呷哺旗下的火鍋品牌「湊湊」最近在上海華潤時代廣場開出全國第100家門店。湊湊2016年6月在北京三裡屯開出第一家門店,該品牌主打「火鍋+茶飲」模式,門店內是火鍋店,店外有可外帶的奶茶窗口,同時也提供下午茶套餐,為的是在提高坪效的同時擴大經營時段和經營範圍。湊湊品牌方對界面新聞表示,其定位是「人均150元以上的聚會路線的輕奢大火鍋」,以填補呷哺呷哺的小火鍋以外的市場空缺,並以茶飲做出差異化。
  • A站「鎮站之寶」第二季被截胡,另一牌面能否挑起大梁?
    其製作質量也絕對日常番中的佼佼者,就是不知道能否挑起A站一月番的大梁了!當然,對於我們這些普通觀眾來說,番劇版權之爭我們吃吃瓜,看看熱鬧就行了,並不影響我們看番,重要的是《佐賀》第二季能否延續第一季的質量,繼續成為「傳奇」,這只能等播出後在看了,期待能有個好結果,大家拭目以待吧!
  • 單人小火鍋難敵「海底撈」?呷哺呷哺翻臺率下滑 瘋狂開店淨利潤猛...
    在3月30日晚呷哺呷哺發布的2019年財報中顯示,其在2019年全年共新開243家餐廳,包含189家呷哺呷哺餐廳、54家旗下高端業務湊湊餐廳,對比2018年新開了168家呷哺呷哺和27家湊湊,門店增幅24.6%。不過,加速開店同時,呷哺呷哺公司擁有人應佔年內利潤總額約2.9億元,同比減少37.7%。
  • 讓計算機會思考,FPGA能否挑起並行計算大梁
    在人工智慧領域,GPU並行計算已初見成效,而能效比更優的FPGA作為新起之秀,能否挑起並行計算的大梁?
  • 呷哺呷哺賣火鍋底料價格超海底撈 擴張後遺症顯現
    對於呷哺呷哺袋裝火鍋底料的定價,有消費者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表示採訪時坦言「太貴」,並強調自己「可能會帶著好奇心去品嘗,但不會經常購買」,畢竟比直接去店裡吃貴太多。據中國網財經記者了解,目前呷哺餐廳出售的鍋底,除羊湯鍋底為8元以外,其他最貴的僅為5元,而清湯鍋底和韓式泡菜鍋底的價格僅為2元。
  • 深度解析海底撈、呷哺們的生意經
    食材:小料有20種,自己調製,呷哺自製味增醬有麻醬和鮮辣兩種。兩人一共消費128元。 等位:周三中午十二點到店,不用等位直接在吧檯入座點餐。在店客人14人 ,1點20吃完離開時,店裡有21人還在用餐。
  • 呷哺呷哺死磕海底撈:在火鍋外賣上大戰300回合
    不是自有條件的豐厚,恐怕很難擺出火鍋外賣的攤子,面對火鍋外賣市場,呷哺是否真的做好了準備?  至少500多家門店布局,似乎早已為其線上運作埋下了伏筆。  火鍋品類原本對於餐廳的體驗性要求較強,比如海底撈的服務、呷哺的吧檯。目前呷哺僅僅將外賣的體驗感賦予在了產品身上,而之前突出的店內「一人小火鍋」如何能呈現在家裡?是否需要重新轉變體驗感的思路?都是呷哺仍需探索的地方。  呷哺相關負責人提到:或許以後在郊遊途中點一份呷哺外賣也不再是什麼難事。
  • 浙江【海底撈火鍋加盟】聯繫方式_黃家碼頭火鍋
    浙江【海底撈火鍋加盟】聯繫方式,黃家碼頭火鍋,公司成立至今,已與國內知名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商業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面對未來,黃家碼頭將以「匠心求品質,創新求發展」,不斷開創火鍋行業新局面,在市場競爭中持續發展壯大。
  • 湊湊火鍋、喜茶、太二酸菜魚,廈門特香包……統統來泉州了
    每天都在排隊 | 湊湊火鍋心心念念的網上巨火爆的湊湊火鍋,九兒終於吃到了!!!主打臺式麻辣鍋的湊湊,經典的搭配莫過於鍋底的鴨血與豆腐。雖然是火鍋店,但是湊湊家的奶茶卻比火鍋還要更火爆。入口是濃濃的茶香味,奶味不會很重,果然很贊~神仙飲品就是它了!吃火鍋再配上奶茶,人生完美了~在朋友圈裡曬出它,絕對是又一波爆贊!!!
  • 湊湊火鍋被曝用變質鍋底,店方回應:正配合食藥監調查|雞湯|廚房...
    (原標題:湊湊火鍋被曝用變質鍋底,店方回應:正配合食藥監調查)
  • 不會做奶茶的不是好火鍋店,湊湊靠賣茶成為火鍋界「黑馬」
    隨著呷哺呷哺連鎖店深入全國各地,吧檯式小火鍋熱潮也隨之開始。主打低價便捷小火鍋的呷哺呷哺在火鍋市場站穩腳,開始向高端火鍋市市場。湊湊火鍋的出現,是呷哺呷哺與海底撈競爭市場創建的品牌。呷哺呷哺於2017年推出湊湊火鍋,主打服務和舒適就餐環境,菜品價格較主品牌呷哺呷哺高出好多。
  • 增收不增利,火鍋賽道上,呷哺呷哺距離海底撈還有多遠?
    火鍋的上遊企業,從事火鍋底料生產和銷售的四川天味食品也在2019年登陸A股,順利上岸。中餐行業整體的凋零與火鍋細分行業的熱烈形成鮮明對比,更像是冰山上開出的雪蓮花。呷哺三萬餘人對應的職工薪酬是約15.44億,海底撈十萬餘人對應的職工薪酬是79.93億。龔少粗略估算,海底撈平均員工薪酬接近8萬,而呷哺的僅在5萬左右。即便考慮擴張和招聘速度的不同,上述差異也相當明顯。
  • 火鍋湯底驚現老鼠背後,呷哺呷哺遭海底撈夾擊,市值一月蒸發44億
    自砸招牌甘當海底撈背景帝作者丨 市界 楊凱編輯|老拿圖@視覺中國海底撈赴港上市在即,曾經的「火鍋明星」呷哺呷哺日子卻不好過。一方面是股價急速下跌,市值快速縮水,「連鎖火鍋第一股」地位不保;另一方面,呷哺呷哺屋漏偏逢連夜雨,被爆出「老鼠火鍋」事件,品牌聲譽嚴重受損。9月6日晚,山東濰坊一家呷哺呷哺火鍋店火鍋湯底中驚現老鼠。隨後,一則火鍋湯內夾出老鼠的視頻在微博上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