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長安 評論員
人們在請人修改文章時,常常使用「斧正」一詞來表示自謙,常以此引申到修改文章,稱之為「斧正」。然而,現實中「請您斧正」卻被一些幹部用歪了。
「我們鎮的信息是一位老同志負責,不足之處請斧正」「農牧局6月信息已報,請斧正」,工作中,每到需要摘編一期信息動態的時候,每到月底、季度考核的時候,筆者總會收到類似的私信,「斧正」之聲不絕於耳,讓人煩不勝煩。
「請您斧正」原本是求指教,乃謙遜之說,但現實的話風卻給人一種撂挑子的感覺。仔細分析,張口閉口求「斧正」有這樣幾種情況:有的認為只要工作做好了就行,工作信息不過是虛頭巴腦的東西,可有可無,故而寫的信息也是糊弄糊弄;有的是工作無特色,成績無起色,因為老生常談,沒什麼可寫,沒什麼可報,寫不出新意,只得求「斧正」;還有的則是「茶壺裡煮餃子——有嘴倒(道)不出」,嘴笨、筆拙,寫出的信息勉為其難,「四不像」,不得不寄希望於「斧正」。
凡此種種,歸根結底還是「交差」心態在作祟。在這些幹部看來,報與不報是態度問題,報好報孬是能力問題,不允許態度有曖昧,難道還不允許能力有差異嗎?所以,平時不上心,等到周末、月底,必須上報信息時,催急了,亂七八糟整幾條,應付一下。
殊不知,經常求「斧正」就是「甩鍋」,是推卸責任,本身就是態度出了問題。如若此風不剎,長此以往,即便是「分內之事」也會變成「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那些平時不努力,業績後遊,工作出錯,挨通報時四處找關係,打招呼,說「通融通融」的人不正是這樣的嗎?「斧正」心態一旦蔓延開來,上進心就會像「溫水煮青蛙」一樣,一點一點消耗殆盡,不僅影響工作的推進,還會滋生慵懶散浮拖陋習,有損幹部隊伍形象。
「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寫不出好信息,固然與工作沒搞好,文字功底差有關係,「斧正」求教雖然情有可原,但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態度。態度比能力更重要,因為態度端正了,可以多學,多寫。正所謂「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耕耘一分才」,寫好信息也就無難事。態度不正,啥事都求別人幫忙,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當甩手掌柜,企圖落得一身輕鬆,能力極易萎縮,到後來連最小的事情,最起碼的工作也感到棘手,又如何適應新時代要求?
「新時代屬於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只要精誠團結、共同奮鬥,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實現夢想的步伐!」奮進新時代的號角已經吹響,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實現人民幸福、民族復興,「建功必須有我」,每一位黨員領導幹部都必須擺正姿態,端正態度,自覺剔除「斧正」心態,主動融入新時代,自覺履職盡責,從「神經末梢」「毛細血管」等細微工作幹起,做好一切分內之事,爭做建設新時代的領跑人。
責任編輯 蔣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