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Eastland 虎嗅APP
2020年8月6日, Booking(NASDAQ;BKNG)發布了2020年Q2財報。一個多月後的9月25日,攜程集團(Nasdaq:TCOM)披露了Q2業績。
2019年,攜程、Booking交易金額分別為1280億美元、964億美元。比較兩大國際OTA(在線旅行)巨頭在疫情衝擊下的業績表現,獲得的觀感是——主要收入來自中國大陸,由於疫情得到控制,攜程的至暗時刻已經過去;其它國家控制疫情的節奏要「慢半拍」,Booking業績何時觸底反彈是個未知數。
大洗牌
疫情防控的核心是嚴控人員流動和聚集,與出行產業天然相悖。
與電影、民航、汽車製造相比,出行產業形態極為豐富。目前國內商務出行、周邊遊、自然風景遊已確立復甦態勢,出境遊、跟團遊則遙遙無期。
在線旅行平臺是「大出行」領域的總上遊。商務、探親、休閒類出行相關的住宿、交易票預訂業務量反應出各國家和地區的疫情控制效果。
攜程營收主要來自國內,Booking的營收更加全球化。
攜程財報將營收分為酒店預訂、交通票、跟團遊、公司出行及其它五個部分。其中住宿、交通票是拉動整體業績的「轅馬」。2019年,這兩項業務營收分別為135億和140億,合計佔集團淨營收的77%。
受疫情影響,2020年Q1住宿、交通票業務營收同比分別下降61.7%和28.7%,集團整體收入下降42.1%。交通票降幅小因為最嚴格的出行禁令是一月末到三月初,實施了僅一個月,而中國人一季度回家探親、返程復工是剛需。
到了二季度,住宿、交通票業務收入分別下降63.2%和66.2%,集團整體收入下降63.7%。出行剛需減少,到外地動輒被隔離14天,非極度必要的出行全部取消。
二季度是「至暗時刻」,三季度復甦跡象隨處可見。最近頻繁往返貴州、杭州、上海,所乘航班上座率者非常高。
Booking是一家「專注的巨頭」,幾乎全部收入來自住宿業務。2019年完成住宿預訂8.45億間夜,而機票預訂僅700萬張(營收佔比小到可以忽略)。
從下圖可以看到,2020年一季度Booking預訂間夜數為1.24億、同比下降42.9%。同期攜程住宿業務收入下降61.7%(攜程沒有披露間夜數)。「18.8個百分點」反映出國內、國際對疫情嚴重性的判斷及應對力度上的差距。
到了二季度,Booking住宿業務急轉直下,間夜數2800萬,同比下降86.9%。
Booking將業務分為經紀、直營和廣告三大塊,其中廣告業務佔比不超過10%。
2020年Q1,住宿業務間夜數下降42.9%。其中,經紀業務收入只下降26.9%,直營業務收入還漲了9.3%,看來Booking採取「丟卒保車」策略,丟經紀保直營,經紀業務只又丟佣金低的保佣金高的。
到了二季度,Booking終於繃不住了,經紀、直營收入分別斷崖式下跌74.5%、86.3%。
由於疫情期間業績表現不同(大背景是中國先於其它國家控制住局面),攜程大幅拉近了與Booking的營收差距。2019年Q2,攜程Booking營收分輥為87億、270億(人民幣),攜程相當於Booking的32.2%;2020年Q1,受疫情衝擊更大的攜程營收上比跌破30%,2019年Q1這個比例曾達41.1%;2020年Q2出現戲劇性逆轉,攜程、Booking營收分別為32億、44億,攜程營收首次超過Booking的七成、在71.6%。#2020年中國GDP也有可能首次超過美國的70%#
經歷過「非典」的攜程提出「回暖——復甦——反彈」模型:疫情開始緩解時,行業將開始回暖;新增確診病例數為0,行業將進入復甦通道;在疫後第一個重點出行時令,例如「十一黃金周」,將出現「報復性反彈」。
國內業務觸底回升,攜程又把眼光投向國際市場。在二季度業績說明會上,梁建章說「許多(國家)市場已經趨穩並從4月的低點開始反彈。借鑑中國市場的復甦經驗,攜程在海外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推廣本地化的旅遊產品。在過去兩個月中,海外市場的本土酒店預訂量同比增長一倍以上。」
疫情是全人類的災難,正如二次世界大戰,但災難也是「洗牌」。
誰「繃不住」了
1)攜程
用藍色折線代表毛利潤(率)、彩色堆疊柱代表費用(率)。除非天災人禍,績優股攜程的藍色總是能「淹沒」彩色。比如2019年Q2,毛利潤為69億,產品、市場、行政費用分別為17億、14億、19億,費用合計為56億;毛利潤率為79%、各項費用率合計為63%。
2020年前兩季,攜程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一季度毛利潤跌到35億、費用合計50億;二季度費用被壓縮至30億、毛利潤則進一步跌到23億。二季度營收同比下降63.7%,各項費用率合計升至94%,只比2019年Q2高30個百分點,足見攜程壓為降費用付出的努力。
攜程Q2業績說明會上,CFO王肖璠預計Q3運營利潤為12億~13億(不計股權激勵成本),按這個趨勢2020財年攜程運營利潤可能為正。
2)Booking
Booking沒有區別成本、費用。也就是說,沒告訴投資人如何計算毛利潤(通用會計準則沒有要求披露毛利潤)。
2019年Q2,Booking營收39億美元,各項成本、費用合計26億美元,佔營收的68%;2020年Q1,營收驟降至23億美元,成本、費用合計21億美元,佔營收的91%,距離虧損僅一步之遙。由於中國更早受疫情影響並實施「封城」,攜程已經陷入虧損。
2020年Q2,Booking營收進一步跌到6.3億美元;人力成本基本無法壓降,營銷及銷售費用被砍掉四分之三,行政費用砍掉二分之一;成本、費用合計11億美元,相當於營收的171%(攜程的這個比例是94%)。#Booking終於「繃不住」了#
攜程的至暗時刻是2020年Q2,現已進入上行通道。Booking還處在下行通道,或許明年Q1之後才能出現轉機。
攜程的估值「修復」
2020年9月24日,攜程收盤價27.75美元,對應市值164億,相當於2020年第一周收盤價的75%。進入2020年,Booking累計下跌21%,表現出更大的抗跌性。
2020年初,攜程市值相當於Booking的23.8%,目前這個比例略微升及24.6%。
2019年,Booking營收達150億美元,約為攜程的3倍,領先優勢逐步縮小。Booking收入中有38.3億美元來自直營,假設剔除這部分收入,其收入約為攜程的2.2倍。
Booking市值4倍於攜程,主要原因不是營收規模,而是盈利能力。2019年,Booking淨利潤達48.7億美元,約為攜程的4.8倍。
Booking效益好的重要原因是海外酒店與OTA的配合度高。中國酒店出於「小算盤「,不願一根網線把房源信息拱手讓給OTA,攜程要動用2萬線下人員,一家一家地與酒店核對房源和入住情況。連綿不絕的價格戰和補貼戰,又使佣金收入上不去。當年去哪兒網」橫行「時,中國OTA曾陷入全行業虧損。去哪兒網被「收拾」了,又崛起了美團,行業環境改善不多。
無論如何,攜程正從疫情影響中恢復,Booking卻充滿未知,兩者市值的比例幾乎沒有變化,在相當程度上折射出投資者對Booking的「偏袒」。
海外資本市場從骨子裡喜歡專注的公司。假如波音去造電動車,股價一定大跌,儘管以波音的技術極有可能造出比特斯拉強的電動車。
Booking幾乎只做一件事——酒店預訂。2019年,Booking酒店預訂間夜數達8.45億,同比增長11.2%。機票業務是Booking系列併購的「遺留問題」,2019年預訂張數僅700萬張,同比零增長。
中國消費者偏好大而全的「一站式服務」。如果OTA不能兼顧酒店、機票、景點門票預訂,用戶鐵定會流失。當年藝龍想學Booking,集中資源、專攻酒店預訂,最終敗下陣來被攜程收購。
2018年7月在Booking總部,首席營銷官Pepijin Rijvers對筆者說:「中國的電子商務跟其他國家很不一樣。許多國家的電子商務是搜索導向的。而攜程、美團、天貓/淘寶、京東都是需求導向平臺。這也使得我們有了更多的想法,即逐步成長為一個全面化的平臺,使得顧客可以在我們的平臺上預訂各種產品。「
假如回到大中華區資本市場(如香港),攜程「一站式服務」將獲得投資者更多認可,估值應該會得到修復。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
End
原標題:《攜程「彎道」追Booking》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