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下疫情嚴重,紐約的中國城變成什麼樣了?

2020-12-09 嘉航快資訊

人們又重新來中餐館吃飯了,這座城市的傷口在慢慢癒合。

在美國紐約,一向以中華美食聞名的中國城因為疫情關閉了好幾個月。從本月開始,中餐館陸續重新開業。為適應禁止堂食的規定,這些中餐館紛紛開始擺路邊攤、做外賣。這樣的轉型雖然艱難,但消費者的光顧還是給了飯店從業人員充足的信心。當一座城市的餐廳又有了顧客,這座城市也就重新恢復了活力。

從上周開始,紐約的中國城又恢復了生機。走在唐人街裡,可以看到飯店的櫥窗又掛上了蜜糖色的脆皮烤鴨。

3月初,紐約出現了首例新冠病毒確診病例。雖然這一例並不是在中國城發現的,但是卻對它間接造成了不良影響。基於恐懼和偏見,遊客們再也不敢踏入這裡了。

幾個月過去了,這裡和曼哈頓的其他華人街區一樣緩緩地恢復過來了。紐約官方允許餐館露天開放,桌椅擺到了人行道上,綠植盆栽和棚子也都挪了出來。但中國城的遊客還是非常稀少,呈現出一種荒蕪的景象。

上個星期三,莫特街南部的美食廣場開門了。這個美食廣場由羅克韋爾集團建築公司所設計,可以容納120人。這個美食廣場也是周圍學生和藝術家的聚集地。

經過重新擺放後,現在消費者走到美食廣場,可以在任何一張椅子上坐下來點餐。美食廣場由十幾家企業共同經營,其中兩家是老一輩紐約客非常熟悉的餐館—— Hop Kee(合記飯店)和Wo Hop(和合飯店)。

美食城的重新開張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比如,現在莫特街北部的北京烤鴨店也即將開始露天經營。此前一些本身就有露天桌椅的餐廳也紛紛出來營業,如川菜館等。

星期二晚上,在時隔5個月後,華苑(音譯)的師傅給客人做了第一頓裝在盤子裡而不是外賣盒裡的飯菜。客人正坐在百老匯東路的桌子上等餐。現在的紐約城仍然禁止堂食。

服務員在室外擺好桌子,將米飯裝進精美的白瓷碗裡,找出兩對上漆的筷子,放在瓷筷架上。

我是到傍晚時分去中國城吃飯的。這座城市已經散去了白日的大部分熱氣,但仍覺得酷暑難耐。所以我點了一碗芝麻冷麵。

餐館老闆叫鄧子棠(音譯),1967年在四川出生。這種冷麵其實在唐人街的餐館到處都有,它不放醋和辣椒油,很適合我們的口味。另外,我還點了炸豆腐,配上中國芹菜和芝麻油,在炎熱的天氣裡給人帶來難得的清涼。

有些人天生就適合穿西裝,即使到海灘邊也是。華苑餐廳就給人這種感覺:它的裝修風格幽雅古樸,好像沒辦法做成路邊攤。不過在特殊時期,它也開始慢慢尋求轉型。我看到有人點了一份烤鴨,服務員就把鴨子端到室外,一隻手按著,一隻手握刀切片,然後在路燈的映照下把鴨肉全部削下來。

鄧子棠的兒子鄧常現在也在餐館做幫廚。他和父親的想法不同,他不接受路邊攤。現在鄧常想要在紐約市遊說,希望市政府批准室內用餐。

他這樣解釋:「中餐館和其他飯店不同,我們要端很多盤子,有很多湯湯水水和醬汁。如果都把它們端到室外的話,實在是太不方便了。」

除了這一點外,中國城還要面臨其他的挑戰,比如現在法院和行政機構幾乎都沒人上班,想要申訴都沒有機會。比起苦苦等待官方批准室內用餐,倒不如趁這一段時間先賺點路邊攤的錢。

最終,鄧常屈服了,他對我說:「我們別無選擇,我們必須生存。」

我在這裡的用餐體驗總結下來就是:隨意。

這裡的服務生從門背後取下一份紙質菜單遞給我,然後就回到自己坐的地方休息。他坐在淡黃色的桌椅後面,櫃檯上隔著一層透明玻璃板。

我看到外賣打包盒裡有新鮮的蒸餃,扇貝和紅燒豬排。刀叉和餐巾紙都打包好放在裡面,如果需要的話還可以領一次性筷子。

等我到第二家餐廳看到菜單,才意識到自己進錯了飯店——我本來是要去隔壁的和合飯店的。和合飯店於1998年開始營業,是中國城著名的飯店之一,它的裝修風格總給人一種黑幫電影的感覺,非常有特色。我知道紐約有不少和合飯店的連鎖店,但是每家的味道都略有不同。我想之後應該帶一個「地導」過來。

食客坐在戶外餐桌上,可以品嘗到和合飯店家的蘸醬龍蝦,或者平記海鮮的蔥花螃蟹炒飯、清蒸河魚,或者去上海樓來一碗剛出鍋的湯圓。

如果想吃甜品,還可以光顧中國城的粉姑娘甜品店——這家店是馬來西亞人讓·林(Jean Lim)在今年2月開的。雖然剛開業不久就遭遇疫情,損失了不少,但她還是決定咬著牙繼續營業。她做糕點有奶酪味,抹茶或者巧克力味。這家店的點心售價為2.75美元,目前的銷量還不錯。

這座中國城接納了一代又一代移民,也造就了獨一無二的美食體系,如今尋找中餐成了遊客們光顧這裡的重要原因之一。對傳統的堅守有時候讓中國餐廳變得脆弱不堪,比如大部分餐廳都不送外賣,直到疫情開始,老闆們才被迫開啟外賣服務。

如今,餐館陸續開始推出戶外用餐服務,問題也隨之而來:中國城裡狹窄的人行道無法再承受餐館的「佔道經營」。中國城的區域商務發展董事惠靈頓·陳(Wellington Chen)還提到說,國人喜歡勤儉節約,所以不太願意花錢買戶外用的椅子,因為這些椅子在幾個月後就會變成垃圾。

因此,他和團隊為商戶們提供了租借服務,可以臨時借用戶外傘、帳篷、椅子、桌子、戶外燈,等等。他們還用卡車運來了6400磅的沃土,用以填滿花壇、花箱,再把這些綠植擺放在露天餐廳區,同時起到分隔區域和美化環境的作用。

除了中國城裡的美食城,羅克韋爾集團還計劃在皇后區開設一個類似的美食中心,幫助飯店建造露天營業場所。皇后區和中國城的人流都很密集,很容易引發聚集感染。皇后區裡的尼泊爾、孟加拉和印度餐廳到現在還沒能適應戶外營業的規定,亟須得到幫助。

該集團的創始人戴維·羅克韋爾(David Rockwell)表示,公司已經和市交通運輸部合作,考察了五個行政區,確定區裡的商戶無法「自救」。

相關焦點

  • 《紐約時報》解讀CDC數據:美國疫情死亡人數或被嚴重低估
    而《紐約時報》28日的一篇報導中卻指出,根據美國疾控中心(CDC)的數據統計,疫情導致的實際死亡人數或遠高於目前公布的數字。報導稱,雖然CDC的最新數據只是局部的,並且極有可能嚴重低估了近期的死亡人數。但通過它仍可以說明被新冠病毒襲擊過的地方死亡人數出現了激增,並有可能比公布的統計數據還要多。
  • 美國紐約地區出現嚴重麻疹疫情
    近日,紐約州、紐約市衛生局發布報告,紐約州及紐約市部分地區爆發麻疹疫情
  • 美國疫情嚴重、甩鍋中國與中方應對
    文:恆大研究院 任澤平 李建國  導讀  3月中旬以來,美國成為全球疫情最嚴重地區,導致股債暴跌,經濟停擺,深度衰退,失業率暴增。為什麼美國如此嚴重?反映了美國的哪些體制問題?為何甩鍋中國,甚至索賠?對全球產業鏈、中美關係將產生哪些影響??
  • 美國疫情最嚴重地區不是紐約,是哪裡?-虎嗅網
    再問一個問題,美國疫情最嚴重的地區是哪?很多人肯定毫不猶豫認為是紐約州。的確,2000萬人口的紐約州總確診37萬人,每10萬人確診1900人,不管是確診總數還是疫情密度,都高居美國首位。話題回到納瓦霍國的疫情。如果從紙面上看,納瓦霍國本來不該成為疫情最嚴重災區的。
  • 《紐約時報》:中國「封城」帶來巨大損失,20分鐘後不惜自打耳光
    自中國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一些西方媒體便不遺餘力地對中國進行「抹黑」,不久前,美國《華爾街日報》發文稱中國為「亞洲病夫」,引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不滿。之後,中國外交部宣布,吊銷《華爾街日報》三名駐京記者的記者證。
  • 美國疫情加劇、物流嚴重延誤,運費即將大漲……
    不過現在美國的疫情情況也不容樂觀,11月新增400萬新病例,洛杉磯因疫情嚴重封城三周,而這一切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賣家的物流成本可能又要提高了…… 洛杉磯機場拆板人員大面積感染新冠 今年可真是風雲變幻的一年啊,在往年,賣家也不曾在物流上花費這麼多時間,可是今年卻要一直為物流操心。
  • 紐約, 封城
    3月15日紐約市長白思豪表示正在考慮封城以控制新冠疫情的爆發
  • 紐約時報披露美國機密文件,2019年曾模擬疫情從中國爆發,感染全美1...
    這不是新冠病毒疫情在美國的擴散數據,這是2019年10月,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HHS)遞交給川普政府的一份內部報告!3月20日,《紐約時報》披露了美國這份內部機密文件,稱美國政府部門早就對未知病毒在美國的傳播路徑進行過預判和演練,但未能引起川普的重視。
  • 從中國人最愛去紐約旅遊,到紐約州長:封城18天像過了一輩子
    很多人對紐約的嚮往,是從九十年代初一部風靡全國的電視劇,那就是《北京人在紐約》,毫無疑問,這部電視劇點燃了國人心中的美國夢,當然對於大部分的國人來說,去紐約看看,才是最實際,也是最切實可行的方式。根據美國僑報網報導,2018年,紐約遊客數量再創歷史紀錄,中國遊客數量持續增加,至110萬人次。
  • 暗訪紐約醫院……美國小哥郭傑瑞:「如果美國爆發疫情,我會很恐慌」
    又有了意外收穫疫情當下《華爾街日報》散播「政治病毒」郭傑瑞怎麼看?他自稱「美國四川人」,最愛麻辣火鍋,還把雲南咖啡賣到美國。一月底,郭傑瑞從成都回到紐約,和很多人一樣,他最先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想在美國幫中國籌集口罩。然而,令他失望的是,紐約各個超市幾乎都宣告售罄。「我知道紐約肯定沒有口罩了,就去了新澤西,想著那邊沒準會有。去了好多家店,開了好久的車,也沒有找到口罩。」
  • 疫情中的美國 · 紐約-4月15日
    今天的日記由資深媒體人美自由撰稿人華曄跟大家講述這兩天的美國紐約。截止4月15日美東時間4pm,美國總確診人數已達63萬人,2.8萬人死亡。紐約州20.5萬人確診,1.2萬人死亡。新澤西7萬人確診,2850人死亡。麻州2.8萬人確診,957人死亡。密西根州2.7萬確診,1800人死亡。賓州2.7萬人確診,750人死亡。隨著美國疫情的緩和,一些州出現要求復工的抗議遊行。
  • 《紐約時報》對比中美疫情防控效果,被罵:「滾去」中國吧!
    這是知名科學家饒毅發表在《紐約時報》上的文章。文章先是回憶了自己如何來到美國的,然後就介紹到了新冠肺炎疫情。他稱病毒爆發於中美兩國,先是出現在中國,那是最嚴重最危險的時候,可是他的幾個親戚卻平安無事,反倒現在叔叔死在了有時間應對的美國。藉此抨擊了川普政府在疫情之中的表現,和與中國明顯反差的應對力。此舉遭到美國國人謾罵,甚至帶著報紙一起罵。
  • 疫情泛濫犯罪激增,美國紐約淪為罪惡之城,超30萬人背井離鄉
    據人民日報海外網11月15日援引美媒消息,隨著美國新冠疫情的感染人數突破1100萬例,美國的新一波疫情達到了"巨大災難"級。全美50個州就有49個州,被標記為紅色疫情嚴重地區。而從11月3日開始,美國每天的確診病例新增數量,都已經超過了10萬例。
  • 實拍疫情下的美國紐約法拉盛華人社區
    實拍疫情下的美國紐約法拉盛華人社區
  • 疫情下的留學生 | 身在紐約的體驗與覺察
    詩鈺在紐約大學主修新聞專業,高中就來到美國的她,對美國媒體在報導中國問題時的偏見感觸頗深。她的夢想是在美國做一名記者,發揮自己跨文化學習背景的優勢,用自己客觀公正的視角向美國社會報導中國,發出中國聲音。本科與碩士,她都選擇了新聞專業,申請研究生時更是第一個就考慮了紐約。
  •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介紹中國疫情的視頻火了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當地時間13日,一段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在電視節目中談中國疫情防控的視頻,在境外社交媒體上引發關注,獲得近500萬次的觀看量。這段6分多鐘的視頻中,《紐約時報》記者Donald McNeil條理清晰地介紹了中國的檢疫流程,從如何隔離到徹底打破傳播鏈,以及如何保護醫院資源不崩潰。記者:在戰勝疫情上,中國已取得巨大成功記者Donald McNeil表示,在戰勝疫情上,中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紐約中國城簡史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但其實,紐約中國城的歷史遠比許多人想像的還要複雜。太多的故事在這裡發生過,那些看似有些「破破爛爛」的街道下,藏有更多值得挖掘的東西。1.紐約黑幫在第一個華人來到紐約之前,「中國城」是什麼?其實,曼哈頓中國城的前身,是紐約這座城市最齷齪的一段歷史。
  • 美國爆發30年最嚴重麻疹疫情 紐約規定強制接種疫苗
    中新網4月11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美國紐約市從去年10月以來爆發麻疹疫情,規模為近30年來最嚴重。為防止疫情惡化,當局9日宣布疫情集中的布魯克林部分地區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居民必須強制接種疫苗,違者將被處罰1000美元。這是紐約市首次使用強制接種疫苗手段對抗疫情。
  • 後疫情時期,美國大學城的「開學危機報告」
    《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對美國大學城的疫情危機報導,態度都不甚樂觀。對於國際教育行業而言,應對危機,與危機共處的首要條件,是了解危機。所以當「看教育」編輯部在《紐約時報》上看到這份全面的美國大學城「開學危機報告」,我們還是決定彙編更全面的信息,讓讀者看到更翔實的美國大學城疫情現狀。以下是「報告」的具體內容。
  • 同是封城,踩完中國轉頭就吹義大利?《紐約時報》「雙標」現場
    3月8日,《紐約時報》在其官方推特上先後發布了兩條推文。第一條發布於上午10點30分,講述中國封城情況:To fight the coronavirus, China placed nearly 60 million people under lockdown and instituted strict quarant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