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在上小學一年級。
半小時前,班主任老師給你打了本周內的第四通電話。
「他已經影響到其他學生了。」
老師無奈中捎帶著絕望:「上課不集中注意力,總是講話。難得安靜的時候,就望著窗外,有時突然跑到走廊,衝院牆外馬路上的人喊叫。
你作為他的媽媽,也要多教育他。再不改正的話,下學期只好給他調班了。」
孩子回家,你焦慮地質問他在學校的表現。
提到在走廊衝人喊叫的事情,孩子低頭沉默。
在你的逼問下,他小聲說:「看到彈琴的叔叔了。」
「大家都在上課,你看彈琴做什麼?」你的情緒到了憤怒的邊緣。
孩子帶著哭腔:「有小提琴,和照片裡爸爸彈的琴一模一樣。那個叔叔一定認識爸爸,我和他打招呼,也許下次他帶爸爸到學校.」
上面這段故事當然是臨時杜撰的。
但如果我們是故事裡的家長,能表現得更好嗎?
之前聽到個笑話,說應該設立強制性的「育兒資格培訓」,所有備孕的人必須先學會如何當合格的父母,取得資格證之後才允許生小孩。
這種培訓機構當然不存在,不過要想了解小孩這種獨特生物,這本書倒是值得一讀。
它就是被譯成33種文字全球發行,擁有數千萬讀者的《窗邊的小豆豆》。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所小學,和在那裡上學的小豆豆——即本書作者黑柳徹子——的真實故事。
六歲的小豆豆是轉學來的,因為淘氣被原學校退學。
小豆豆很幸運,因為她來到了一所適合她的學校——巴學園。
或者說,很幸運這所學校有小林校長。
小豆豆第一次去巴學園,在校長辦公室見到了小林先生。
沒有盤問,沒有俯視,只有傾聽,以及溫暖目光裡的關懷。
四個小時的時間裡,校長先生坐在小豆豆對面,聽她說著自己想說的話。
小豆豆開心極了,說話的順序和方式都有點亂七八糟的,但她拼命地說著:
剛才坐的電車非常快;
想留下車票,檢票大叔卻不肯給;
以前學校班主任長得非常漂亮;
那個學校裡有燕子窩;
家裡有隻茶色的狗叫「洛基」,會「握手」和「對不起」……
諸如此類的事,小豆豆一件一件地說。
校長邊聽邊笑著,沒有絲毫的不耐煩,甚至會追問「後來呢」。
最後小豆豆絞盡腦汁也想不出還能再說些什麼。
這時,校長先生站起來,摸摸小豆豆的頭,說:
「好了,從今天起,你就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了。」
在巴學園,小豆豆愛上了「山的味道、海的味道」,而媽媽能做出漂亮可口的「山」和「海」。
圖書課熱鬧非凡。書架上擺著各種顏色、各種字體的書,所有年級的身影都出現在圖書室裡。
孩子們坐著、站著、趴著,讀自己喜愛的書,或嘰喳,或竊語,或沉浸。景象動人。
在旱田裡,小豆豆學會了給莊稼拔草、用鋤頭翻地,學會了怎樣培壟,怎樣播撒蘿蔔種子,怎樣施肥。
如果一天的學習計劃提前完成,小豆豆和同學們將迎來最喜歡的課程——散步。
沿著小河,看兩岸高大的櫻花樹;油菜花也開了,小學生們和蝴蝶一起聽老師講雌蕊和雄蕊的知識;寺廟旁的水池裡可能會有蛇,但大家更怕的是佛堂裡的塑像。
身體殘疾的好朋友泰明從未玩過爬樹遊戲,於是小豆豆滿頭大汗地從工具房拖來梯凳,費盡全力把泰明拉上了大樹。
積雨雲遮住了夏日強烈的陽光,蟬鳴中的風撫著孩子亂糟糟的頭髮。
……
巴學園真是個美好的地方!
翻完最後一頁,忍不住嘆兩口氣。
第一口氣嘆我讀的太遲。學妹六年前推薦過這本書,近兩年我才把它添進書單。好書相見恨晚。
第二口氣嘆得更長:明明我們都曾經當過小孩,長大後卻忘記了和孩子相處的正確姿勢。大人們啊還真是不讓人省心。
修煉吧,再過兩年我爭取做個合格的家長,讓孩子成為「幸運兒」。
2019青年節,外甥女出生了。
姐姐讓我給孩子取個小名。
思來想去。
那,就叫「豆豆」吧!
願:活潑,健康,誠實,禮貌,懂愛。
-騎劍下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