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這對於很多中流大學的大學生來說,是件很平常的事情。
大四面臨畢業的時候,所有人帶著迷茫和對外面世界的恐懼,一部分人選擇考研,繼續留在校園。一部分人聽從父母意見,選擇考公公務員、國企、銀行等等。就想奔著「鐵飯碗」去,也是害怕在社會上面臨失敗,打擊。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我問了幾個身邊的朋友,選擇考研、考公、工作的都有,好像聽完他們說的,我明白了答案。
考研人:
我從大三就開始準備考研,準備了3年,二戰終於上岸了。我知道自己的性格,不愛說話,儘管自己有很多想法,也只是留在腦子裡,做在行動上,老師們對我都很好,因為他們很喜歡我,覺得我踏實。
我也很享受這種埋頭學習的感覺,如果讓我到社會上工作的話,會有很多人做得比我好,說話比我好聽。
而且考研也沒什麼不好的,我是個二本,考研能改造我的出身,研究生畢業,我能找的工作範圍會更廣。
考公人:
從小我就看著我父母下崗,再就業,下崗再就業,來來回回。這讓我覺得在社會上工作很不穩定,我一定要找份能保證一輩子都不辭退我的工作,現在社會上都在販賣35歲的焦慮,我不想等我35歲的時候也像別人一樣焦慮。
而且公務員沒什麼不好的,工資待遇不是最差的,但是穩定性一定是最好的,不光是我父母想讓我考,我自己也害怕像他們一樣陷入辭退、怕辭退的焦慮循環。
工作人:
說多都是淚,我曾經躊躇滿志地在大四就投身到實習中,以為自己多一點實習經驗,找工作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優勢。
但是因為是二本,很多大公司都看不上,即使錄用我了,也是做最差的工作,有問題第一個找到我,背鍋的總是我。
我現在畢業兩年,已經換了兩份工作。是我不穩定嗎?我覺得不是。
在社會上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不順心就離職,是95後的普遍現象。
通過以上三種畢業生的自述,我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二本、末流、專業不好。
正是這些二本、末流、專業不好的大學生,才是大多數。也就是說,大多數的大學生畢業之後,很難找到一個好工作,更多的是選擇逃避,考研考公,都能避免大染缸一樣的社會。
優秀的人比比皆是,可大多數人都是平庸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遇到問題,逃避和迎面直上,都是自己的選擇。
你大學畢業後,選擇了考研、還是考公呢?又或者流入社會了呢?
現在的你怎麼樣了?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