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平臺上一則讓人哭笑不得的求助問題,引來了300多萬的瀏覽量,2000多人的關注。
原因是這位媽媽被自己的孩子懟了。起因是孩子鋼琴作業沒練好,媽媽批評了她。結果孩子懟了一句:「有本事你來呀。」媽媽無奈,看來是水平可能還不如孩子,不能示範。很無奈地問:「我來不了,咋回她?」
相信很多媽媽有這樣的經驗,想指點孩子,反被懟,自己上不來下不去,不知如何是好。
一位奶爸給了一個回復,獲得很多人贊同。
「兒子學散打,學了一年。教練讓上擂臺打實戰。兒子說我才不去。我說男孩子,勇敢點。他說你為啥不上?這事兒我倒是沒慫,繳費,報名,認真學了兩個月,迎來實戰。」
這位上場之前跟兒子說:「爸爸給你打個樣兒。」結果,在場上這位爸爸「一拳兩眼黑」,全程防守不敢出拳。這件事情雖然很慘烈,兒子卻學會了勇敢。
最後,這位爸爸給出了建議:「要不,你也學鋼琴吧。」
1、不擺架子,坦承自己的水平
告訴孩子,自己的確比不過你,但並不證明我看不出來你的水平。就像老師教出來冠軍,學生考入北大清華,自己不一定是名牌大學畢業,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我真心希望你水平比我高,會為你自豪高興,你總是要超過我的,但是如果要達到更高的水準,還需要努力,不要和媽媽比,媽媽沒有練琴,沒有可比性。
2、包容孩子的小情緒,不訓斥孩子
前一段時間有位父親也和我訴說,說孩子看著我這兒也不行,那兒也不行,翹尾巴,氣得我不行。我安慰他:「別生氣,你也很優秀,孩子超過自己就是成功,讓孩子釋放自己的能力,有所突破。家長該說的說,孩子也能聽進去,只是表面上有些抗拒而已。」
父母指點孩子,表面上孩子很執拗,拿話懟你,其實內心還是尊重父母的,只是想超過父母,一種不服輸的表現罷了。家長可以一笑置之,不往心裡去,不受幹擾,一如既往地幫助孩子。
3、學會示弱,讓孩子強大起來
李玫瑾教授曾說:「12歲之後,父母的溝通方式一定要改變。最關鍵是,父母要學會示弱。」父母在孩子面前很強勢,孩子的性格往往很懦弱拘謹,不愛說話,不自信,氣場強大不起來。
在家裡和孩子相處,就要放下架子,簡單純粹地做母親,傾情投入地和孩子玩耍、遊戲,走近孩子純真的心靈,自己也像個天真的孩子,學會和孩子共情。
蹲下來孩子和孩子交流,給孩子尊重和平等的地位,孩子有什麼心裡話也會向媽媽訴說,收穫信任,更容易聽取媽媽的建議。
歡迎關注胡蘿蔔媽媽育兒說,70後倆娃媽媽,大孩子小寶寶的育兒知識盡在這裡,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