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育兒觀火了: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跟孩子「示弱」

2020-12-15 人生五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昨晚,被知乎上一位媽媽的問題逗笑了。

她苦惱地說:批評孩子鋼琴作業沒練好,孩子卻懟回來一句「有本事你來呀」,我來不了,該怎麼回?

這個問題引來兩百多萬網友圍觀。

看來,如何體面地和孩子過招,是全天下父母的難題。

問題下面有許多留言,其中一位讓人拍手稱讚。

這位同樣被懟的父親,乾脆利落回道:我就是不會啊,來不了!你會你教教我唄~

這位煩躁的女兒,微微一笑,背姿挺直,繼續自己內心的小驕傲。

原來,真正厲害的父母,並不是靠強勢去壓倒,或者反覆去嘮叨。

他們懂得:會對孩子「示弱」,才是家庭教養的利器。

示弱,親子溝通的利器

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上說過:

「12歲之後,父母的溝通方式一定要改變。最關鍵是,父母要學會示弱。」

可惜,強勢的父母常見,懂得示弱的父母卻罕有。

對許多人來說,父母意味著必須強大,甚至必須保持威嚴。

向孩子示弱,這種近乎「認慫」的行為,無疑會帶來強烈的衝擊。

更何況,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榜樣和引導者,怎麼能向孩子低頭呢。

其實,示弱並非是軟弱,也不是對孩子無底線的讓步。

示弱的本質,是一種養育的智慧,是用柔軟化解衝突的技巧。

小時候,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他們心甘情願地跟著父母的腳步走。

可當孩子慢慢長大,他們的視野變得越來越遠,個性越來越強,主見也越來越多。

此時,如果父母依然用身份和權威,拽著孩子走,拼命施壓,自然會出現激烈的衝突。

從心理學上來說,逆反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所謂叛逆,只是走向獨立的宣言。

相互較勁,只會讓親子關係的天平徹底失衡。

一個內心不認同父母的孩子,又怎麼會聽從父母的教導呢?

父母學會示弱,意味著看見和傾聽,這種尊重才是溝通的唯一有效方式。

電視劇《小歡喜》中,父親季勝利和兒子季楊楊分別多年,父子關係淡漠,開口不是指責,就是打著官腔的指教。

在季楊楊眼中,曾經缺席的父親,如今對自己指手畫腳,心底自然不服氣。

後來,察覺到父子越走越遠,季勝利不再端著,而是學會放下架子,慢慢向兒子靠近。

他笨拙地學開卡丁車,了解兒子的喜好,甚至請兒子幫忙推薦適合的遊戲。

這些示弱,乃至有些討好的舉動,最終軟化了僵硬的關係。

父母的示弱,是一種基於尊重的邀請,是對孩子袒露關愛的途徑。

孩子感受到了真誠,也會接納父母的不完美。

唯有彼此靠近,才是一切溝通和教導有效的根基。

父母會示弱,孩子越強大

有句俗話說:「懶媽媽養出勤孩子。」

為人父母,自然都希望能妥帖照顧孩子,呵護他們一生順遂。

只是,如果父母太強勢,替孩子包攬一切,就會削弱孩子成長的動力和潛力。

畢竟,無論我們是否願意,孩子早晚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父母的示弱,是一種讓渡,能夠催發孩子的信心和勇氣,讓他們獨立起來,快速學會擔當。

金星就曾在節目中指出,父母偶爾的示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她有一次從國外回來,時差沒有調好,精神狀態很差。小兒子就跑過來問是不是生病了。

金星本想強撐著起來,準備早餐、檢查作業、送孩子上學。

可她太虛弱,同時又很好奇,如果自己真的病倒了,孩子會怎麼應對?

於是,她順水推舟,裝作虛弱的樣子,讓他們自己上學。

沒想到,平時毛毛躁躁的女兒,立刻端了水杯進來,囑咐她喝水,還詢問要不要吃點藥。

同時,女兒拍著胸脯說,早餐交給她就行,她會帶弟弟去上學。

姐弟倆噼裡啪啦一通忙,走前還不忘交代媽媽:

「飯菜都好了,別忘記吃。」

此時,金星才發現:自己變弱了,原本的熊孩子卻變強了。

許多父母抱怨孩子什麼都不幹,什麼都幹不好,卻忽視了也許從來沒有給過孩子嘗試的機會。

父母的示弱,恰恰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激勵他們做的更好。

有大量研究表明,事業有成的母親養育的孩子,相比那些普通母親帶大的孩子,往往更缺乏自信,主動性不夠,成就也不高。

因此,正如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所說:

「父母越厲害,越要學會收攏翅膀,因為我們成人的厲害,會變成孩子發展的天花板。」

真正的示弱,是推著孩子成長

《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一書中指出:

「父母幫助孩子的方式不是寸步不離事事代勞,而是閃到一邊,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父母的示弱,就是有技巧的放開孩子的手,推著他們去成長。

父母不再扮演強大的包辦者,而是同樣有弱點和無知,偶爾需要孩子照顧的平等對象。

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需要,就會回報以成長和信賴。

比如,我們可以從3個方面學會弱化自己。

1、生活上示弱,孩子更獨立。

越是幼小的孩子,越希望能幫大人的忙,如果滿足心願,就會特別驕傲。

父母不妨在生活上對孩子示弱,訓練孩子的獨立性。

娛樂圈中,霍思燕就是一位懂得向兒子「示弱」的媽媽。

她常常會扮演「弱者」,請兒子嗯哼幫忙。

比如說:「這個我不行」,或者「我拿不動」,嗯哼則會開開心心地幫忙。

在媽媽的訓練下,嗯哼把替媽媽分擔內化成了行為上的習慣。

父母在生活上的示弱,會滿足孩子被需要的感覺,激發孩子的獨立和擔當意識。

2、決策上示弱,孩子更有主見。

許多父母熱衷扮演「全知」或者喜歡替孩子做決定。

其實,偶爾展現自己的盲區,或者故意裝不懂,才能讓孩子更有主見。

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中,女孩齊明月在媽媽的強勢幹涉下,連買件衣服都拿不定主意。

父母多示弱,孩子才能有更多的自主空間。

比如,父母可以說:「我不知道穿哪件好,你能幫幫我嗎?」又或者:「午餐吃什麼好呢,你有什麼建議嗎?」

從生活上的點滴入手,引導孩子思考,放手讓孩子去做決定。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成為一個內心篤定,有自我主見的人。

3、困難上示弱,孩子更優秀。

為人父母,大抵都是打落牙齒,也不想展露絲毫軟弱的。

如果孩子再不懂事,那這種心酸真的會擊垮最後的防線。

其實,父母不必時刻硬撐,偶爾讓孩子看見難處,反而能促進孩子成熟。

表弟初中時一度叛逆,荒廢學業,叔叔什麼也沒說,帶他去了自己的工地。

接近40度高溫,叔叔爬在幾十米高的架子上工作,一天下來皮膚曬到脫落。

表弟在狹小悶熱的廠房度過一周,回去後卸載遊戲,不再廝混,恍如換了一個人。

孩子的成熟往往只在一瞬。

不去粉飾生活的艱難,適當讓孩子看見真實的人生,孩子或許就能像個成人一樣面對。

美國心理學家齊默爾曼說過:

「孩子的信心,相比較他的實際能力,更多地取決於他的自我效能感。」

換句話說,孩子內心相信自己能行,才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越厲害的父母,越懂得示弱。

他們的示弱,會在恰當的時機,激發孩子內心的信心、勇氣和擔當。

愛是及時地牽好手,示弱是適時地放開手。

既然人生的路註定坎坷,那麼唯有學會放手,才能養育獨立果敢的孩子。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孩子12歲以後,真正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正如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上所說:12歲以後,父母對孩子的溝通方式一定要改變。尤其是,父母要學會示弱。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強勢的父母很常見,卻很少看到懂得示弱的父母。懂得示弱的父母,可以用柔軟化解雙方的衝突。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誠,也更容易接納父母的意見。
  • 李玫瑾:當孩子12歲以後,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 對很多人來說,父母就是一個強大的形象,父母是威嚴的代名詞必須, 向孩子示弱,這種行為,怎麼能行呢, 再說了,父母是孩子引路人,向孩子低頭呢,孩子還會聽話嗎?父母的示弱,是一種基於對孩子尊重,是對孩子袒露關愛的途徑。 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真心,知道父母的不完美。 父母與孩子相互貼近,是與孩子進行溝通和教育的基礎。
  • 李玫瑾:孩子12歲以後,真正厲害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原來,真正厲害的父母,並不是靠強勢去壓倒,或者反覆去嘮叨。他們懂得:會對孩子「示弱」,才是家庭教養的利器。為人父母,自然都希望能妥帖照顧孩子,呵護他們一生順遂。只是,如果父母太強勢,替孩子包攬一切,就會削弱孩子成長的動力和潛力。 畢竟,無論我們是否願意,孩子早晚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父母的示弱,是一種讓渡,能夠催發孩子的信心和勇氣,讓他們獨立起來,快速學會擔當。
  • 真正厲害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現在部分家長在孩子一二年級時,不注重培養娃的學習習慣,而是去跟孩子較勁拼智商,親自輔導,學音標,教奧數,恨不得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和能力全部灌輸給孩子,但到了三年級發現娃的聽話乖巧沒有了,變得厭學了,還有了小逆反,寫作文無從下手,做數學應用題也是一團亂麻,計算錯誤不止,不學習時母慈兒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為什麼會這樣?近期知乎上一位媽媽的問題上了熱搜。
  • 獨立又有擔當的孩子,是因為父母懂得「示弱」
    厲害的父母,都懂得「示弱」,懂得示弱的父母卻罕見。起初以為是孩子不喜歡玩,可是後面發現,她一走開,孩子自己玩的很開心。後來陶虹才明白,不是孩子不喜歡玩,而是大人搭建的積木太完美了,和大人一起玩的時候,覺得自己怎麼樣都做不好,索性就不跟她玩了。
  • 李玫瑾教授育兒觀:有遠見的父母,不會在這3件事上偷懶
    孩子的成長有關鍵期前陣子,李玫瑾教授的一段演講刷爆朋友圈。看過才知道,原來孩子的成長是有關鍵期的,一旦錯過,家長很難彌補。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在孩子的成長關鍵期,父母不能缺席。孩子3歲前,要給足孩子依戀和安全感。孩子6歲前,要跟孩子立規矩。到了孩子12歲之後,如果一直缺乏教導和陪伴,那孩子的性格和習慣,父母很難改變。
  • 想讓孩子獨立又有擔當,父母要懂得示弱
    厲害的父母,都懂得「示弱」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上說過,孩子12歲之後,父母的溝通方式一定要改變。,懂得示弱的父母卻罕見。起初以為是孩子不喜歡玩,可是後面發現,她一走開,孩子自己玩的很開心。後來陶虹才明白,不是孩子不喜歡玩,而是大人搭建的積木太完美了,和大人一起玩的時候,覺得自己怎麼樣都做不好,索性就不跟她玩了。
  • 厲害的父母,懂得對孩子「示弱」
    他們懂得:會對孩子「示弱」,才是家庭教養的利器。為人父母,自然都希望能妥帖照顧孩子,呵護他們一生順遂。只是,如果父母太強勢,替孩子包攬一切,就會削弱孩子成長的動力和潛力。畢竟,無論我們是否願意,孩子早晚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父母的示弱,是一種讓渡,能夠催發孩子的信心和勇氣,讓他們獨立起來,快速學會擔當。金星就曾在節目中指出:父母偶爾的示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真正聰明的媽媽,都懂得跟孩子「示弱」,孩子以後獨立有自信
    而且,懂得示弱的母親,培養出的孩子會更加獨立,也更加有責任心和自信心,不信往下看。懂得跟孩子示弱,是有很多好處的★孩子以後獨立很多爸爸媽媽在呵護寶寶之餘,也在煩惱怎麼教會他們獨立,面對依賴著自己的寶寶,家長實在是束手無策。而適當地跟孩子示弱,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 父母向孩子示弱很丟人?智慧的家長都很「弱」,孩子卻很優秀
    我們都喜歡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錯,有的時候面對一些難題,家長的思維和反應能力往往沒有孩子表現的更優秀,但一些家長總是以「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這種理由來打壓孩子。殊不知,著名教育學家李玫瑾曾說過:「孩子12歲之後,父母要懂得和孩子示弱。」
  • 李玫瑾:孩子12歲後,真正有智慧的家長都懂得示弱,培養強大娃
    01當父母,真的不是越強越好李玫瑾教授參加《圓桌派》時曾說過,孩子12歲以後,父母一定要學著改變溝通方式,真正有智慧的家長都會懂得示弱是的,父母和孩子之間存在這樣一種微妙關係,太強勢的父母孩子往往很弱勢,反而那些看起來大大咧咧會示弱的父母,會養出樣樣全能的孩子。因為遇到難題,父母都強勢解決了,孩子就沒有發揮和鍛鍊的餘地。想培養一個強大娃,父母要讓他有成長的機會。
  • 李玫瑾「育兒觀」有用嗎?看看她女兒的選擇就明白了,教養不簡單
    李玫瑾教授的真正從「育兒圈」火起來是因為她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為《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裡面的眾多觀點被人認可,同時她又指出了,孩子小時候成長的「弊端」。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在大家標榜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觀」時,也有很多育兒專家在反駁其觀點。
  • 孩子12歲以後,真正厲害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強勢的父母常見,懂得示弱的父母卻罕有。對許多人來說,父母意味著必須強大,甚至必須保持威嚴。只是,如果父母太強勢,替孩子包攬一切,就會削弱孩子成長的動力和潛力。畢竟,無論我們是否願意,孩子早晚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父母的示弱,是一種讓渡,能夠催發孩子的信心和勇氣,讓他們獨立起來,快速學會擔當。許多父母抱怨孩子什麼都不幹,什麼都幹不好,卻忽視了也許從來沒有給過孩子嘗試的機會。
  • 父母在孩子面前懂得示弱,孩子就會更有擔當和責任心
    能幹的父母,厲害的父母都是懂得「示弱」的。要讓孩子內心認同父母才能聽父母的教誨。如果父母學會示弱,對於孩子來說就會意味著是去傾聽孩子的內心,去尊重孩子,也是溝通唯一和有效的溝通,不要指望著孩子本身就很聽話,只有當他受到尊重和需要的時候,才能對自己的父母很聽話。所以溝通是最好最有效的方式。
  • 懂得示弱的父母孩子會更優秀
    父母從孩子出生的那刻起,就暗暗發誓要做他的superman,愛護他、保護他。而在孩子的眼中,父母的確像超級英雄般的存在,不管是什麼樣的困難,只要有父母在那一切都能迎刃而解。但這造成了孩子對父母的過度依賴,明明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因為知道父母會替他做所以自己也就不動手了,而很可惜的是很多父母也願意「代勞」。
  • 「我好怕呀」,懂得向孩子示弱的父母,或許才是教育裡的溝通良方
    文/爸媽快來看記得不久前刷到一個非常有趣的育兒視頻,視頻裡有一個小男孩速度非常快地奔跑,後邊美女(有人說是媽媽,也有人說是姑姑),直接跺腳加誇張的表情說「不要跑嘛,我會走丟的」,誇張的表演即使很「兒科」但對孩子的確很管用,男孩很快就慢下腳步轉回頭去抱住美女,實際上不管是媽媽也好、姑姑也罷,我們都不得不承認懂得示弱的父母
  • 李玫瑾建議:父母從小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孩子將來才會有出息
    每個家長都會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能夠有出息,但這一切除了跟孩子智商有關之外,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家庭教育,現在的社會競爭十分激烈,如果家長們僅僅注意孩子的學習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培養孩子多方面的綜合能力,所以,趁孩子還小家長們把握機會。每個優秀的孩子最終能走向自己的成功之路,背後都離不開父母傾注心血的精心教育。
  • 「你贏了,孩子就輸了」!真正厲害的家長,都懂得向孩子「示弱」!
    真正厲害的父母,並非一味地強勢,他們通常懂得在這三個方面巧妙示弱,讓親子關係得到緩和,護佑孩子健康成長↓↓↓1.在孩子的選擇面前示弱有人說,高考填的志願,大多數都不是孩子的志願,而是家長的。中國的父母太擔心孩子做錯決定,總是一廂情願地替孩子做選擇。
  • 聰明的父母應懂得向孩子「示弱」,做到這3點,孩子會越來越出色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都是強大到無所不能,能為自己買到喜歡的一切,為自己洗衣、做飯,掃清生活中的一切障礙。因此,孩子們不管遇到什麼難題,都會向父母求助,即使是很簡單、自己能夠做的事,也會求助於父母。而大部分父母也是對孩子有求必應,恨不得為孩子解決一切困難。
  • 李玫瑾:「低層次」家長才跟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父母都有高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尤其是當小孩子爆發情緒的時候,真的堪比「惡魔」爆發了一樣,無理取鬧起來讓很多家長感到頭疼,不僅亂哭亂鬧還會趴在地上打滾,每次都是父母低下頭去安慰孩子,但這種情況有一次就會有第二次,作為家長我們該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