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句話叫"女子本弱,為母則剛",誠然,保護和照顧孩子是母親的天性,但近年來有不少人用這句話"綁架"了媽媽。
在為人母親這條路上,媽媽們不得不被迫朝著"超人"而努力,甚至為"成不了完美媽媽"而自責。其實,媽媽並不是無所不能的,她們也有難過的時候,也會有弱點。
而且,懂得示弱的母親,培養出的孩子會更加獨立,也更加有責任心和自信心,不信往下看。
有位媽媽害怕蟑螂,這天晚上她正準備鋪床睡覺,沒想到卻突然看到一隻蟑螂竄了出來。被嚇到的媽媽很害怕,委屈地叫寶寶過來,跟他說房間有蟑螂。
寶寶聽到媽媽的驚慌求助,還沒來得及放下手裡的奶瓶,就急匆匆地拿著"武器"——拖鞋來拯救媽媽了。只見肉嘟嘟的寶寶將拖鞋朝蟑螂一拍,蟑螂頓時命喪黃泉。
得救的媽媽鬆了一口氣,同時也感到非常的暖心。她將這件事分享到網上,網友紛紛點讚,並羨慕她有一個這麼勇敢和懂事的寶寶。
其實,這位寶寶之所以這麼勇敢,跟家長的教育離不開關係。首先,他一定是在家長的關愛中長大的,所以才會這麼在乎媽媽;其次,這位媽媽懂得"示弱",激發了寶寶的保護欲。
★孩子以後獨立
很多爸爸媽媽在呵護寶寶之餘,也在煩惱怎麼教會他們獨立,面對依賴著自己的寶寶,家長實在是束手無策。
而適當地跟孩子示弱,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比如爸爸上班回家,跟寶寶說自己身體特別累,問他能不能幫爸爸倒杯水;比如媽媽準備飯菜時,可以說:"媽媽忙不過來了,你可以幫媽媽洗一下這個菜嗎?"
學會跟孩子示弱,給孩子做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會逐漸學會獨立自理能力,建立起對自己、對家庭的責任感,變得更加有擔當。
★孩子變得自信
來自爸爸媽媽的關愛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安全和幸福,而爸爸媽媽的信任和肯定,可以讓他們感覺到自己"被需要"。
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有一個"英雄夢",有些孩子夢想著成為孫悟空,有的孩子會裝扮成超人、美國隊長,有些孩子的偶像是奧特曼。
所以,在爸爸媽媽適當示弱的時候,寶寶會感到自己的重要性,是能夠幫助他們的小英雄。在幫助父母做事的過程中,寶寶會肯定自我的價值,也可以收穫很多生活經驗、掌握許多技能。
這些體驗和收穫將讓孩子在以後的成長中更加從容,也更加自信,能夠勇敢地去迎接挑戰、克服困難。
示弱如果沒把握好分寸,是會帶來反效果的。如果家長一味地示弱,那麼有可能會失去威嚴性,孩子覺得家長不是自己可以依靠的人,以後遇到困難和煩惱就不會跟家長傾訴。
此外,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容易受到傷害,如果家長不切實際地讓他們做些超出能力範圍的事情,那麼不僅會讓孩子不快樂,還可能讓他們受傷。
首先,要在孩子能力範圍內。
學會向孩子示弱,要在不耽誤孩子成長的前提下進行。如果請求的事情超過了孩子的能力範圍,而家長又不給予輔助的話,那麼會讓他們感到很為難,甚至認為自己沒用。
所以,家長需要考慮到孩子的能力,選擇一些他們能夠完成的事情,比如端杯水、洗洗菜、疊被子等等。
在孩子能夠熟練完成後,家長也可以稍微加一點難度,讓孩子逐漸成長起來。在幫助父母的時候,他們會產生很大的成就感。
其次,態度要真誠。
在向孩子示弱、讓他們幫自己做事的時候,建議家長使用疑問句而不是祈使句。比如想讓孩子幫忙拉下窗簾,家長可以說:"寶寶,媽媽現在有點累,想睡個覺,你可以幫忙拉一下窗簾嗎?"而不是說:"去幫我拉個窗簾。"
祈使句的口吻比較傾向於命令,不夠親切,而詢問的語句比較溫和,也給了孩子選擇的餘地。當然,一般情況下,孩子都是會同意幫忙的。
在孩子幫忙做完事情之後,家長也要及時表達感謝和肯定,這樣會讓孩子更加高興。以後孩子也知道如何正確地跟他人求助,懂得感恩。
要明白,示弱不等於全然不管。
父母向孩子示弱,並不意味著對之後的事情撒手不管。
比如請求孩子幫自己下樓買瓶飲料,如果不放心,那麼大可以悄悄跟在後面保護他們;讓孩子幫忙削皮或者其他可能受傷的事情,要提前叮囑他們小心謹慎,並且在過程中給予關注留意。
適當示弱,其實就是給孩子嘗試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有所收穫和成長。所以家長要把握好分寸,不過度幹預,也不能完全不管不顧。
最後,教會孩子保護自己。
向孩子示弱能讓孩子知道要保護爸爸媽媽,但是父母也應該教會他們保護自己、規避危險。對於一些關係到人身安全的知識,家長一定要不厭其煩地告訴孩子,讓他們深深記住。
①保護好自己的隱私部位,不管是誰都不可以看和碰。
②記住家庭住址還有爸爸媽媽的姓名和電話。
③比自己年齡大的陌生人求助,不要相信,更不要跟著他們走,要儘快遠離。
④有任何事情都要跟爸爸媽媽說。
⑤誠實面對自己,把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有勇氣說不。
除了以上這些注意事項,家長還有很多自我保護的知識要告訴孩子,比如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識等等,並在日常生活中給他們示範正確的做法,例如遵守交通規則等等。
今日互動話題:你有跟自家孩子示弱過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