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聰明的媽媽,都懂得跟孩子「示弱」,孩子以後獨立有自信

2020-11-13 綠葉媽咪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句話叫"女子本弱,為母則剛",誠然,保護和照顧孩子是母親的天性,但近年來有不少人用這句話"綁架"了媽媽。

在為人母親這條路上,媽媽們不得不被迫朝著"超人"而努力,甚至為"成不了完美媽媽"而自責。其實,媽媽並不是無所不能的,她們也有難過的時候,也會有弱點。

而且,懂得示弱的母親,培養出的孩子會更加獨立,也更加有責任心和自信心,不信往下看。

真正聰明的媽媽,都懂得跟孩子"示弱"

有位媽媽害怕蟑螂,這天晚上她正準備鋪床睡覺,沒想到卻突然看到一隻蟑螂竄了出來。被嚇到的媽媽很害怕,委屈地叫寶寶過來,跟他說房間有蟑螂。

寶寶聽到媽媽的驚慌求助,還沒來得及放下手裡的奶瓶,就急匆匆地拿著"武器"——拖鞋來拯救媽媽了。只見肉嘟嘟的寶寶將拖鞋朝蟑螂一拍,蟑螂頓時命喪黃泉。

得救的媽媽鬆了一口氣,同時也感到非常的暖心。她將這件事分享到網上,網友紛紛點讚,並羨慕她有一個這麼勇敢和懂事的寶寶。

其實,這位寶寶之所以這麼勇敢,跟家長的教育離不開關係。首先,他一定是在家長的關愛中長大的,所以才會這麼在乎媽媽;其次,這位媽媽懂得"示弱",激發了寶寶的保護欲。


懂得跟孩子示弱,是有很多好處的

孩子以後獨立

很多爸爸媽媽在呵護寶寶之餘,也在煩惱怎麼教會他們獨立,面對依賴著自己的寶寶,家長實在是束手無策。

而適當地跟孩子示弱,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比如爸爸上班回家,跟寶寶說自己身體特別累,問他能不能幫爸爸倒杯水;比如媽媽準備飯菜時,可以說:"媽媽忙不過來了,你可以幫媽媽洗一下這個菜嗎?"

學會跟孩子示弱,給孩子做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會逐漸學會獨立自理能力,建立起對自己、對家庭的責任感,變得更加有擔當。

孩子變得自信

來自爸爸媽媽的關愛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安全和幸福,而爸爸媽媽的信任和肯定,可以讓他們感覺到自己"被需要"。

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有一個"英雄夢",有些孩子夢想著成為孫悟空,有的孩子會裝扮成超人、美國隊長,有些孩子的偶像是奧特曼。

所以,在爸爸媽媽適當示弱的時候,寶寶會感到自己的重要性,是能夠幫助他們的小英雄。在幫助父母做事的過程中,寶寶會肯定自我的價值,也可以收穫很多生活經驗、掌握許多技能。

這些體驗和收穫將讓孩子在以後的成長中更加從容,也更加自信,能夠勇敢地去迎接挑戰、克服困難。

父母"示弱"別走進誤區

示弱如果沒把握好分寸,是會帶來反效果的。如果家長一味地示弱,那麼有可能會失去威嚴性,孩子覺得家長不是自己可以依靠的人,以後遇到困難和煩惱就不會跟家長傾訴。

此外,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容易受到傷害,如果家長不切實際地讓他們做些超出能力範圍的事情,那麼不僅會讓孩子不快樂,還可能讓他們受傷。

那麼,父母如何正確跟孩子示弱?

首先,要在孩子能力範圍內。

學會向孩子示弱,要在不耽誤孩子成長的前提下進行。如果請求的事情超過了孩子的能力範圍,而家長又不給予輔助的話,那麼會讓他們感到很為難,甚至認為自己沒用。

所以,家長需要考慮到孩子的能力,選擇一些他們能夠完成的事情,比如端杯水、洗洗菜、疊被子等等。

在孩子能夠熟練完成後,家長也可以稍微加一點難度,讓孩子逐漸成長起來。在幫助父母的時候,他們會產生很大的成就感。

其次,態度要真誠。

在向孩子示弱、讓他們幫自己做事的時候,建議家長使用疑問句而不是祈使句。比如想讓孩子幫忙拉下窗簾,家長可以說:"寶寶,媽媽現在有點累,想睡個覺,你可以幫忙拉一下窗簾嗎?"而不是說:"去幫我拉個窗簾。"

祈使句的口吻比較傾向於命令,不夠親切,而詢問的語句比較溫和,也給了孩子選擇的餘地。當然,一般情況下,孩子都是會同意幫忙的。

在孩子幫忙做完事情之後,家長也要及時表達感謝和肯定,這樣會讓孩子更加高興。以後孩子也知道如何正確地跟他人求助,懂得感恩。

要明白,示弱不等於全然不管。

父母向孩子示弱,並不意味著對之後的事情撒手不管。

比如請求孩子幫自己下樓買瓶飲料,如果不放心,那麼大可以悄悄跟在後面保護他們;讓孩子幫忙削皮或者其他可能受傷的事情,要提前叮囑他們小心謹慎,並且在過程中給予關注留意。

適當示弱,其實就是給孩子嘗試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有所收穫和成長。所以家長要把握好分寸,不過度幹預,也不能完全不管不顧。

最後,教會孩子保護自己。

向孩子示弱能讓孩子知道要保護爸爸媽媽,但是父母也應該教會他們保護自己、規避危險。對於一些關係到人身安全的知識,家長一定要不厭其煩地告訴孩子,讓他們深深記住。

①保護好自己的隱私部位,不管是誰都不可以看和碰。

②記住家庭住址還有爸爸媽媽的姓名和電話。

③比自己年齡大的陌生人求助,不要相信,更不要跟著他們走,要儘快遠離。

④有任何事情都要跟爸爸媽媽說。

⑤誠實面對自己,把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有勇氣說不。

除了以上這些注意事項,家長還有很多自我保護的知識要告訴孩子,比如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識等等,並在日常生活中給他們示範正確的做法,例如遵守交通規則等等。

今日互動話題:你有跟自家孩子示弱過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孩子12歲以後,真正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總會面對各種難題。前陣子,知乎上有位媽媽苦惱地發問:批評孩子鋼琴作業沒練好,孩子直接懟一句:「有本事你來呀」,該怎麼回答?然而,隨著孩子長大,有了自我意識和獨立的想法,這種行為反而會帶來嚴重的問題。
  • 李玫瑾:當孩子12歲以後,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問題下面有許多熱評,其中一位的答案讓人拍手叫絕。 這位同樣被問這個問題的父親,很乾脆的回道:我真不會,要不然教教我啊,被批評的孩子瀟灑一笑,找回來自己的自信,乖乖的修改作業去了,其實,真正會與兒的家長,並不是一味的強勢壓制孩子,聰明的父母知道:學會對孩子「示弱」,比強勢更有用。
  • 孩子12歲以後,真正厲害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父母越示弱,孩子越強大有句俗話說:懶媽媽養出勤孩子。只是,如果父母太強勢,替孩子包攬一切,就會削弱孩子成長的動力和潛力。畢竟,無論我們是否願意,孩子早晚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父母的示弱,是一種讓渡,能夠催發孩子的信心和勇氣,讓他們獨立起來,快速學會擔當。許多父母抱怨孩子什麼都不幹,什麼都幹不好,卻忽視了也許從來沒有給過孩子嘗試的機會。
  • 李玫瑾:孩子12歲以後,真正厲害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原來,真正厲害的父母,並不是靠強勢去壓倒,或者反覆去嘮叨。他們懂得:會對孩子「示弱」,才是家庭教養的利器。,孩子越強大 有句俗話說:懶媽媽養出勤孩子。姐弟倆噼裡啪啦一通忙,走前還不忘交代媽媽:飯菜都好了,別忘記吃。 此時,金星才發現:自己變弱了,原本的熊孩子卻變強了。許多父母抱怨孩子什麼都不幹,什麼都幹不好,卻忽視了也許從來沒有給過孩子嘗試的機會。父母的示弱,恰恰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激勵他們做的更好。
  • 獨立又有擔當的孩子,是因為父母懂得「示弱」
    起初以為是孩子不喜歡玩,可是後面發現,她一走開,孩子自己玩的很開心。後來陶虹才明白,不是孩子不喜歡玩,而是大人搭建的積木太完美了,和大人一起玩的時候,覺得自己怎麼樣都做不好,索性就不跟她玩了。02決定上示弱,孩子更有主見。很多父母都扮演著全能父母,凡事都喜歡為孩子做決定,大到孩子上什麼大學,小到孩子穿什麼衣服。
  • 想讓孩子獨立又有擔當,父母要懂得示弱
    厲害的父母,都懂得「示弱」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上說過,孩子12歲之後,父母的溝通方式一定要改變。起初以為是孩子不喜歡玩,可是後面發現,她一走開,孩子自己玩的很開心。後來陶虹才明白,不是孩子不喜歡玩,而是大人搭建的積木太完美了,和大人一起玩的時候,覺得自己怎麼樣都做不好,索性就不跟她玩了。
  • 李玫瑾育兒觀火了: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跟孩子「示弱」
    原來,真正厲害的父母,並不是靠強勢去壓倒,或者反覆去嘮叨。他們懂得:會對孩子「示弱」,才是家庭教養的利器。許多父母抱怨孩子什麼都不幹,什麼都幹不好,卻忽視了也許從來沒有給過孩子嘗試的機會。父母的示弱,恰恰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激勵他們做的更好。有大量研究表明,事業有成的母親養育的孩子,相比那些普通母親帶大的孩子,往往更缺乏自信,主動性不夠,成就也不高。
  • 媽媽越強,孩子越弱!每個出色的孩子背後都有個會示弱的媽媽!
    她們讓老公承擔起該有的責任,讓孩子養成獨立的生活學習習慣,與婆婆相處愉快,工作中也得到領導的賞識!為什麼這些女人這麼好命?其中一個秘訣就是——懂得示弱。世界不是沒了你就轉不了,讓自己喘口氣吧,示弱一下,你會發現生活更美好!
  • 「你贏了,孩子就輸了」!真正厲害的家長,都懂得向孩子「示弱」!
    真正厲害的父母,並非一味地強勢,他們通常懂得在這三個方面巧妙示弱,讓親子關係得到緩和,護佑孩子健康成長↓↓↓1.在孩子的選擇面前示弱有人說,高考填的志願,大多數都不是孩子的志願,而是家長的。中國的父母太擔心孩子做錯決定,總是一廂情願地替孩子做選擇。
  • 真正厲害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現在部分家長在孩子一二年級時,不注重培養娃的學習習慣,而是去跟孩子較勁拼智商,親自輔導,學音標,教奧數,恨不得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和能力全部灌輸給孩子,但到了三年級發現娃的聽話乖巧沒有了,變得厭學了,還有了小逆反,寫作文無從下手,做數學應用題也是一團亂麻,計算錯誤不止,不學習時母慈兒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為什麼會這樣?近期知乎上一位媽媽的問題上了熱搜。
  • 聰明的父母應懂得向孩子「示弱」,做到這3點,孩子會越來越出色
    而同樣是生病了,另一位媽媽卻明確告訴孩子,現在自己發燒無力,孩子要自己做飯,而且要給媽媽端水送藥。結果孩子不但自己做了飯菜,還跑前跑後地照顧媽媽。在孩子眼中,父母越強大,他們的依賴性可能越強,懂得向孩子示弱的父母反而成就了孩子的「強大」。父母一定要理解,示弱並不是軟弱,示弱也是一種智慧。
  • 父母在孩子面前懂得示弱,孩子就會更有擔當和責任心
    ,其實學會「示弱」才真正的是教育的法寶。能幹的父母,厲害的父母都是懂得「示弱」的。首先要在生活上示弱,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讓孩子更加的獨立。有句話說得很好,懶惰的媽媽才能養成勤奮的孩子,其實很簡單,生活方面如果能讓孩子多做一點事情,就能鍛鍊孩子獨立的能力。如果父母把事情全部都做完了,孩子就什麼都不會做了。
  • 家有男孩,媽媽要懂得示弱
    它告訴我們,完美媽媽、超人媽媽,並非足夠好的媽媽。因為反而是懂得示弱、懂得放手的媽媽,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幫助。 因為會示弱的媽媽,她們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懂得充電。也能適當給自己放個假,偷個懶,才不會催著孩子一直衝衝衝。
  • 李玫瑾:孩子12歲後,真正有智慧的家長都懂得示弱,培養強大娃
    01當父母,真的不是越強越好李玫瑾教授參加《圓桌派》時曾說過,孩子12歲以後,父母一定要學著改變溝通方式,真正有智慧的家長都會懂得示弱是的,父母和孩子之間存在這樣一種微妙關係,太強勢的父母孩子往往很弱勢,反而那些看起來大大咧咧會示弱的父母,會養出樣樣全能的孩子。因為遇到難題,父母都強勢解決了,孩子就沒有發揮和鍛鍊的餘地。想培養一個強大娃,父母要讓他有成長的機會。
  • 養兒子,媽媽要懂得示弱
    因此,母親知道懂得示弱,親子關係會更加和諧融洽。如果家裡有男孩,媽媽就更應該學會示弱。可是孩子的世界,畢竟跟我們成人的不同。因此,他們將在依賴母親和避開母親的之間徘徊,但他們一直無法真正獨立的成為自己。
  • 每個出色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會「撒嬌」示弱的媽媽
    結果孩子不但自己做了飯菜,還跑前跑後地照顧媽媽。在孩子眼中,父母越強大,他們的依賴性可能越強,懂得向孩子示弱的父母反而成就了孩子的「強大」。父母一定要理解,示弱並不是軟弱,示弱也是一種智慧。父母藉助孩子渴求獨立的心理,適當地向孩子示弱,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激發孩子的雄心和信心,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利。
  • 每個出色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會「示弱」的家長
    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NO。在孩子面前,父母始終應該扮演說一不二的權威,永不犯錯的神仙。跟孩子示弱,那簡直無法想像。不過只要家長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有時候爸媽向孩子示弱,孩子的表現反而大大超乎我們的想像。一味的包辦和無微不至的照顧,是在擠佔孩子的成長空間。
  • 助力成長,讓孩子強大自信,父母要適當「示弱」
    父母學會示弱,孩子才能更強,尊重是建立自信的前提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逐漸學習和累積生活經驗的過程,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必須要依靠父母才能正常地生活長大,但是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孩子的能力也在一天天地增強,想要讓孩子有更加全面的發展,以及對生活中各種問題靈活適應的能力,家長就要學會適當的「示弱」,在處理問題上面給孩子更多的主動權和決定權。
  • 家有男孩,媽媽要懂得示弱|大慶市思凱樂高級中學
    因為反而是懂得示弱、懂得放手的媽媽,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幫助。因為這樣的媽媽能把孩子照顧得恰到好處,不僅能以「原始母性的愛與關注」照顧到嬰兒的基本需要,又能因為適當的缺失給孩子提供了發展自己能力的空間。 因為會示弱的媽媽,她們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懂得充電。也能適當給自己放個假,偷個懶,才不會催著孩子一直衝衝衝。 而那些完美媽媽和超人媽媽呢?看似很愛很愛孩子,可是用力過猛的話,反而會傷到孩子。
  • 父母向孩子示弱很丟人?智慧的家長都很「弱」,孩子卻很優秀
    我們都喜歡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錯,有的時候面對一些難題,家長的思維和反應能力往往沒有孩子表現的更優秀,但一些家長總是以「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這種理由來打壓孩子。在飯桌上討論有趣的的事情是可以增進家人感情的,但懂得向孩子示弱的家長也是聰明的,他們知道自己的示弱不僅是可以讓孩子繼續說下去,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很多時候,孩子向家長詢問問題的本意不是想知道問題的答案,而是想要告訴家長自己懂得也很多。這個時候家長的示弱更彰顯的無比重要。那麼,家長向孩子示弱對孩子成長有什麼好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