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成長,讓孩子強大自信,父母要適當「示弱」

2020-08-19 春花育兒

父母學會示弱,孩子才能更強,尊重是建立自信的前提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逐漸學習和累積生活經驗的過程,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必須要依靠父母才能正常地生活長大,但是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孩子的能力也在一天天地增強,想要讓孩子有更加全面的發展,以及對生活中各種問題靈活適應的能力,家長就要學會適當的「示弱」,在處理問題上面給孩子更多的主動權和決定權。

面對弱小的孩子,父母無疑是強者,是保護者,但孩子需要成長,就要經歷挫折,只有磨難才能讓人更快更好地長大。

完美主義的父母很難忍受孩子出現任何一點紕漏,任何不如意的地方都要糾正過來,這樣的結果就是將孩子打造成了一個只會聽從命令,或者是非常叛逆的小孩。

中國的父母其實對於向孩子示弱這件事能夠做得很好的並不多,因為家長要保持威嚴,家長要有家長的樣子,不能承認自己需要孩子的幫忙。

儘管年紀小,但孩子是能夠敏感地覺察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很多時候示弱並不代表真的不如對方,而是一種信任的表現,孩子對父母有依賴,但是他們同樣渴望父母能夠依賴自己,這樣的愛才是相互的。



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講道理都像在給他們上課,高高在上的指責和批評,令孩子內心覺得自己很弱小,不值得信任。家長明明是愛孩子的,卻用錯了表達的方式。

愛與被愛,教育與接受之間,因為表達的錯誤,從而造成了誤解,親子關係淡漠,孩子自卑膽小。

家長不願意在孩子面前示弱,即使知道自己是錯的,也要用一些大人們才懂得的說法去歪曲事實,維持住在孩子心中高大的形象。

心理學上有一個說法叫做「溝通邀請」在雙方關係中可以通過語言和動作尋求對方的支持和理解,邀請本身帶著誠意,進一步的溝通就能讓雙方關係更加親近,這樣的溝通氛圍才是和諧的。

但是如果父母總是礙於面子,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或者不足,溝通方式孩子停留在父母強權的階段,那樣的高姿態孩子是能夠感受得到的,這樣的不平等交流,只會讓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

父母如果在孩子心中總是強硬或者強勢的,早晚有一天等到孩子能夠反抗的時候,他們就會徹底關閉溝通的橋梁,不願意和父母分享和傾訴自己的心事。



交流要對等不要高高在上,孩子小的時候可能會唯唯諾諾地聽話,但心裡未必是服氣的,又或者乾脆就逆反不聽,親子關係沒能維護好,教育出來也是失誤的。

父母適當示弱,孩子才能變得更強大,弗洛伊德曾經說過「成長的動力來源於和父母的分離」。

父母疼愛和保護孩子是天性,但是要想讓他們變得獨立和自信,責任與感恩,就必須要與孩子多「劃清界限」。

給孩子留出足夠的空間去思考,再用一些小小的示弱手段來推動孩子成長。父母如果總是全力以赴,對所有事情都大包大攬,久而久之只會讓孩子失去思考和動手的能力,變成一個永遠都躲在父母身後,不懂感恩的巨嬰。

家長適時地退一步,偶爾在孩子面前示弱,給他們一些表現的機會,能夠增強自信和思考處事的能力,有了證明自己的機會,他們才能體會到成長的力量和付出的艱辛。



在生活上示弱能夠增強孩子的自信和責任感,很多學齡前的孩子在看到家長做家務的時候,大多數都很喜歡跑過去幫忙,如果這個時候家長認為他們會「添亂」阻止孩子這些行為,其實就是在阻擋他們鍛鍊自己動手能力的機會。

這個時候家長可以跟孩子說「媽媽正好有點累了,謝謝你的幫忙,做得真棒。」不要小看這一句簡單的誇獎,能夠給孩子增強無窮的自信,讓他下一次更願意幫家長做家務。

動手願望被滿足並且能夠得到父母的支持,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自尊自信得到提升,自我肯定也會讓孩子變得更有動力。

所以不要覺得孩子年紀小,什麼事都要家長做,適當地示弱,讓孩子有展現自己的機會,對於他們來說是非常提升自信的。

多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做錯了或者沒有做好,家長也沒有必要太過嚴格要求,只要孩子願意做就已經達到目的了。多表揚孩子的行為,努力的過程,以及做事的動機,而不僅僅是關注做事的結果,這樣更能起到激勵的作用。



如果家長懂得在決策上示弱,也能讓孩子變得更有主見,讓他們多在一些家庭計劃中出謀劃策,適當地採納孩子的意見作為最後的結論,當看到自己的想法被實踐的時候,孩子的自信也會提升很多。其實所謂的決策權,其實可以在家長能夠接受的幾個選擇內容中讓孩子進行最後的挑選,不管他們選哪個都是家長能夠接受的。

在一次次做決定的過程中,孩子的決策和管理能力就能得到提升。

現在很多家庭還是獨生子,家長不管工作多辛苦,也要盡力把孩子的一切打點好,不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壓力和焦慮,其實想要孩子學會感恩,家長沒有必要在他們面前什麼都隱瞞起來,只有讓孩子知道父母的不容易,他們才能知道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可貴,知道感恩父母。

孩子也是家庭的一份子,他們也有責任照顧其他家庭成員,幫助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不僅不會對孩子造成負擔,反而會讓他們更有責任心和成就感,體會到自身的價值。

相關焦點

  • 李玫瑾:當孩子12歲以後,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 對很多人來說,父母就是一個強大的形象,父母是威嚴的代名詞必須, 向孩子示弱,這種行為,怎麼能行呢, 再說了,父母是孩子引路人,向孩子低頭呢,孩子還會聽話嗎?02父母適當的示弱,孩子會變得更強大 有句話說:懶媽媽可以養出勤孩子
  • 想讓孩子獨立又有擔當,父母要懂得示弱
    厲害的父母,都懂得「示弱」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上說過,孩子12歲之後,父母的溝通方式一定要改變。最關鍵的是,父母要學會示弱。父母越會示弱,孩子越強大小時候,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他們心甘情願的跟著父母走。
  • 李玫瑾:孩子12歲後,真正有智慧的家長都懂得示弱,培養強大娃
    是的,父母和孩子之間存在這樣一種微妙關係,太強勢的父母孩子往往很弱勢,反而那些看起來大大咧咧會示弱的父母,會養出樣樣全能的孩子。因為遇到難題,父母都強勢解決了,孩子就沒有發揮和鍛鍊的餘地。想培養一個強大娃,父母要讓他有成長的機會。
  • 聰明的父母應懂得向孩子「示弱」,做到這3點,孩子會越來越出色
    而同樣是生病了,另一位媽媽卻明確告訴孩子,現在自己發燒無力,孩子要自己做飯,而且要給媽媽端水送藥。結果孩子不但自己做了飯菜,還跑前跑後地照顧媽媽。在孩子眼中,父母越強大,他們的依賴性可能越強,懂得向孩子示弱的父母反而成就了孩子的「強大」。父母一定要理解,示弱並不是軟弱,示弱也是一種智慧。
  • 獨立又有擔當的孩子,是因為父母懂得「示弱」
    最關鍵的是,父母要學會示弱。,懂得示弱的父母卻罕見。父母越會示弱,孩子越強大金星就在節目中指出,父母要學會在生活中示弱。換句話說,就是孩子越自信,就有更多的可能。
  • 真正聰明的媽媽,都懂得跟孩子「示弱」,孩子以後獨立有自信
    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有一個"英雄夢",有些孩子夢想著成為孫悟空,有的孩子會裝扮成超人、美國隊長,有些孩子的偶像是奧特曼。所以,在爸爸媽媽適當示弱的時候,寶寶會感到自己的重要性,是能夠幫助他們的小英雄。在幫助父母做事的過程中,寶寶會肯定自我的價值,也可以收穫很多生活經驗、掌握許多技能。
  • 厲害的父母,懂得對孩子「示弱」
    對許多人來說,父母意味著必須強大,甚至必須保持威嚴。向孩子示弱,這種近乎「認慫」的行為,無疑會帶來強烈的衝擊。更何況,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榜樣和引導者,怎麼能向孩子低頭呢。其實,示弱並非是軟弱,也不是對孩子無底線的讓步。示弱的本質,是一種養育的智慧,是用柔軟化解衝突的技巧。
  • 家長學會「示弱」,孩子越來越優秀,分清「示弱」並非軟弱
    因此,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不完美或者軟弱,孩子就有機會變得寬容和強大,成為一個能夠為家庭擋風遮雨的人。示弱是一種愛的藝術,是立足長遠的培養。因此,愛孩子首先要學會給孩子道歉,去相信孩子,被相信的孩子才有勇氣在他人面前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適當的裝傻,嘗試做孩子的學生。有人說:「『被需要』是自我價值的一種體現,一個人願意成長、獨立,不是因為有人告訴他成長有多重要,而是成長過程中找到的內心滿足感。」
  • 李玫瑾育兒觀火了: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跟孩子「示弱」
    示弱,親子溝通的利器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上說過:「12歲之後,父母的溝通方式一定要改變。最關鍵是,父母要學會示弱。」可惜,強勢的父母常見,懂得示弱的父母卻罕有。對許多人來說,父母意味著必須強大,甚至必須保持威嚴。向孩子示弱,這種近乎「認慫」的行為,無疑會帶來強烈的衝擊。更何況,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榜樣和引導者,怎麼能向孩子低頭呢。
  • 孩子12歲以後,真正厲害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父母越示弱,孩子越強大有句俗話說:懶媽媽養出勤孩子。只是,如果父母太強勢,替孩子包攬一切,就會削弱孩子成長的動力和潛力。畢竟,無論我們是否願意,孩子早晚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父母的示弱,是一種讓渡,能夠催發孩子的信心和勇氣,讓他們獨立起來,快速學會擔當。許多父母抱怨孩子什麼都不幹,什麼都幹不好,卻忽視了也許從來沒有給過孩子嘗試的機會。
  • 李玫瑾:孩子12歲以後,真正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正如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上所說:12歲以後,父母對孩子的溝通方式一定要改變。尤其是,父母要學會示弱。胡可曾在節目中傳授育兒心得時指出:父母一定要懂得示弱,才能讓自己的兒子有機會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 李玫瑾:孩子12歲以後,真正厲害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最關鍵是,父母要學會示弱。對許多人來說,父母意味著必須強大,甚至必須保持威嚴。向孩子示弱,這種近乎「認慫」的行為,無疑會帶來強烈的衝擊。更何況,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榜樣和引導者,怎麼能向孩子低頭呢。其實,示弱並非是軟弱,也不是對孩子無底線的讓步。
  • 父母在孩子面前懂得示弱,孩子就會更有擔當和責任心
    能幹的父母,厲害的父母都是懂得「示弱」的。要讓孩子內心認同父母才能聽父母的教誨。如果父母學會示弱,對於孩子來說就會意味著是去傾聽孩子的內心,去尊重孩子,也是溝通唯一和有效的溝通,不要指望著孩子本身就很聽話,只有當他受到尊重和需要的時候,才能對自己的父母很聽話。所以溝通是最好最有效的方式。
  • 家長「示弱」,給孩子強大的機會
    作為家長,我們打心眼裡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超越自己,成為一個比父母更有能力的人,但是結果卻往往跟我們的願望背道而馳。在父母的庇護下長大的孩子,要麼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在社會上行走,成為「啃老族」;要麼缺乏對父母的孝愛之心,成為自私的「白眼狼」。一位家長跟我說過一個故事,讓我明白家長對孩子是可以放心放手的。
  • 女星胡可讓兒子拎購物袋引熱議:聰明的父母,懂得在孩子面前示弱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父母應該學會向孩子示弱」,在傳統教育下長大的家長其實是很難理解這句話的,因為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只有父母要夠強大才能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而且不少影視作品中也是這麼宣傳的。
  • 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成就感,父母可通過「示弱」來滿足他的需求
    實際上,無論是擔心孩子做不好,還是寵愛孩子,而拒絕孩子的幫忙,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因為孩子沒有機會幫父母的忙,就等於沒有機會表現自己的能力。時間一久,他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弱者」的。三、父母要適當向孩子示弱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按自己的想法,去幫孩子鋪好路,把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安排妥當的。
  • 被讚美長大的孩子,自信又大氣,父母要會適當誇讚孩子
    一個人最美麗的時候就是自己最自信的時候,在中國很多父母施行的教育都是打壓式的教育,不喜歡誇讚孩子,其實要想孩子長大以後自信又大氣,並且容易成功,就需要父母適當的誇讚孩子。一、被誇獎的孩子自信又大氣媽媽的同事有一個女兒,從小就長相甜美,懂事乖巧。母親很羨慕,不知道對方是如何把孩子教育的這樣好。
  • 父母向孩子示弱很丟人?智慧的家長都很「弱」,孩子卻很優秀
    殊不知,著名教育學家李玫瑾曾說過:「孩子12歲之後,父母要懂得和孩子示弱。」在飯桌上討論有趣的的事情是可以增進家人感情的,但懂得向孩子示弱的家長也是聰明的,他們知道自己的示弱不僅是可以讓孩子繼續說下去,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很多時候,孩子向家長詢問問題的本意不是想知道問題的答案,而是想要告訴家長自己懂得也很多。這個時候家長的示弱更彰顯的無比重要。那麼,家長向孩子示弱對孩子成長有什麼好處呢?
  • 青春期親子溝通藝術-示弱
    當孩子小的時候,孩子很弱小,需要我們教很多知識,幫他做很多事。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有了自我意識和獨立的欲望,這種「父母強大,孩子弱小」的模式,會帶來嚴重的問題。其實,父母在有些時候適當的「示弱」,更加會推動孩子的成長和進步。女明星胡可和兒子參加一檔真人秀節目,兒子展現出的責任感得到觀眾的喜愛。
  • 媽媽這樣示弱,「超人媽媽」變「超人孩子」
    其實,學會示弱才是孩子教育的秘密武器。學會示弱,給孩子成長的機會,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要如何示弱:假裝自己不行,將機會留給孩子01 在家務面前偷個懶「這麼多東西,媽媽實在拎不動了,你幫我一下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