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學會示弱,孩子才能更強,尊重是建立自信的前提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逐漸學習和累積生活經驗的過程,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必須要依靠父母才能正常地生活長大,但是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孩子的能力也在一天天地增強,想要讓孩子有更加全面的發展,以及對生活中各種問題靈活適應的能力,家長就要學會適當的「示弱」,在處理問題上面給孩子更多的主動權和決定權。
面對弱小的孩子,父母無疑是強者,是保護者,但孩子需要成長,就要經歷挫折,只有磨難才能讓人更快更好地長大。
完美主義的父母很難忍受孩子出現任何一點紕漏,任何不如意的地方都要糾正過來,這樣的結果就是將孩子打造成了一個只會聽從命令,或者是非常叛逆的小孩。
中國的父母其實對於向孩子示弱這件事能夠做得很好的並不多,因為家長要保持威嚴,家長要有家長的樣子,不能承認自己需要孩子的幫忙。
儘管年紀小,但孩子是能夠敏感地覺察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很多時候示弱並不代表真的不如對方,而是一種信任的表現,孩子對父母有依賴,但是他們同樣渴望父母能夠依賴自己,這樣的愛才是相互的。
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講道理都像在給他們上課,高高在上的指責和批評,令孩子內心覺得自己很弱小,不值得信任。家長明明是愛孩子的,卻用錯了表達的方式。
愛與被愛,教育與接受之間,因為表達的錯誤,從而造成了誤解,親子關係淡漠,孩子自卑膽小。
家長不願意在孩子面前示弱,即使知道自己是錯的,也要用一些大人們才懂得的說法去歪曲事實,維持住在孩子心中高大的形象。
心理學上有一個說法叫做「溝通邀請」在雙方關係中可以通過語言和動作尋求對方的支持和理解,邀請本身帶著誠意,進一步的溝通就能讓雙方關係更加親近,這樣的溝通氛圍才是和諧的。
但是如果父母總是礙於面子,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或者不足,溝通方式孩子停留在父母強權的階段,那樣的高姿態孩子是能夠感受得到的,這樣的不平等交流,只會讓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
父母如果在孩子心中總是強硬或者強勢的,早晚有一天等到孩子能夠反抗的時候,他們就會徹底關閉溝通的橋梁,不願意和父母分享和傾訴自己的心事。
交流要對等不要高高在上,孩子小的時候可能會唯唯諾諾地聽話,但心裡未必是服氣的,又或者乾脆就逆反不聽,親子關係沒能維護好,教育出來也是失誤的。
父母適當示弱,孩子才能變得更強大,弗洛伊德曾經說過「成長的動力來源於和父母的分離」。
父母疼愛和保護孩子是天性,但是要想讓他們變得獨立和自信,責任與感恩,就必須要與孩子多「劃清界限」。
給孩子留出足夠的空間去思考,再用一些小小的示弱手段來推動孩子成長。父母如果總是全力以赴,對所有事情都大包大攬,久而久之只會讓孩子失去思考和動手的能力,變成一個永遠都躲在父母身後,不懂感恩的巨嬰。
家長適時地退一步,偶爾在孩子面前示弱,給他們一些表現的機會,能夠增強自信和思考處事的能力,有了證明自己的機會,他們才能體會到成長的力量和付出的艱辛。
在生活上示弱能夠增強孩子的自信和責任感,很多學齡前的孩子在看到家長做家務的時候,大多數都很喜歡跑過去幫忙,如果這個時候家長認為他們會「添亂」阻止孩子這些行為,其實就是在阻擋他們鍛鍊自己動手能力的機會。
這個時候家長可以跟孩子說「媽媽正好有點累了,謝謝你的幫忙,做得真棒。」不要小看這一句簡單的誇獎,能夠給孩子增強無窮的自信,讓他下一次更願意幫家長做家務。
動手願望被滿足並且能夠得到父母的支持,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自尊自信得到提升,自我肯定也會讓孩子變得更有動力。
所以不要覺得孩子年紀小,什麼事都要家長做,適當地示弱,讓孩子有展現自己的機會,對於他們來說是非常提升自信的。
多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做錯了或者沒有做好,家長也沒有必要太過嚴格要求,只要孩子願意做就已經達到目的了。多表揚孩子的行為,努力的過程,以及做事的動機,而不僅僅是關注做事的結果,這樣更能起到激勵的作用。
如果家長懂得在決策上示弱,也能讓孩子變得更有主見,讓他們多在一些家庭計劃中出謀劃策,適當地採納孩子的意見作為最後的結論,當看到自己的想法被實踐的時候,孩子的自信也會提升很多。其實所謂的決策權,其實可以在家長能夠接受的幾個選擇內容中讓孩子進行最後的挑選,不管他們選哪個都是家長能夠接受的。
在一次次做決定的過程中,孩子的決策和管理能力就能得到提升。
現在很多家庭還是獨生子,家長不管工作多辛苦,也要盡力把孩子的一切打點好,不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壓力和焦慮,其實想要孩子學會感恩,家長沒有必要在他們面前什麼都隱瞞起來,只有讓孩子知道父母的不容易,他們才能知道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可貴,知道感恩父母。
孩子也是家庭的一份子,他們也有責任照顧其他家庭成員,幫助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不僅不會對孩子造成負擔,反而會讓他們更有責任心和成就感,體會到自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