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大教授性侵事件」引發關注。
目前的最新進展是,上海師大、南京大學文學院陸續發布聲明終止了和瀋陽教授的任職協定。4月8日,北大公布了1998年對瀋陽的警告處分決定,認定其違反師德,將完善反性騷擾機制。
而瀋陽在採訪中卻認為,這只是行政處分,無關師德。
職業道德到底怎麼定義?在一次性侵事件面前,職業道德何去何從?
清明時節雪紛紛,春寒倒得如此徹底也是難得一見。
這幾天,北大校友爆出20年前疑似教師瀋陽性侵導致女生自殺的舊案,北大、瀋陽現在的工作單位南大,以及他剛兼職不久的上師大及時表態,不讓有師德問題的老師再上講臺。
反應速度比天氣回溫還快。
從北航撤銷性騷擾教師陳小武教職到瀋陽事件,似乎有一種對於大學教師性騷擾零容忍的行業規則,正被倒逼形成,教育部關於師德的「紅七條」落實有望。
這大概是雨雪之中最讓人溫暖的春的消息。
一、為什么正義常常晚到,甚至不到?
和陳小武被揭露類似,瀋陽事件再次進入公眾視野,也是已經定居海外,或者拿到海外高校教職的當事人及其同學所為。
不管是為自己報仇,還是為同學雪恨,時隔多年,即使所求正當且得償,正義也已姍姍來遲。
延遲揭發可能帶來證據的不易獲取,乃至如若涉嫌觸犯法律,刑事追訴時效也可能已經過去。但我們沒有立場苛責他們為什麼當時不發聲。逸出國內高校的權力體系之外,受害者在儘可能保全自身的前提下,才有十足的勇氣和權力對抗,這非常值得理解。
倘在體系之內,要想網破,多半要冒著魚死的風險,這也是合理的擔憂。
二、籠罩在魔爪陰霾下的高校生
高校和學生之間並非平等的契約關係,帶有一定行政管理色彩。
教師,尤其是研究生導師,部分把控了學生獲得學術資源、發表文章、畢業、升學、出國的各種渠道。性騷擾乃至性侵,是對受害者性自主權的侵犯。
高校學生多半已成年,具有完全的性自主權,但教師職業本身所代表的知識權力,以及親密關係可能帶來的利益,使得教師和學生之間發生羅曼史,即使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也很難撇清權力尋租的色彩。
這樣的羅曼史一旦開始,學生就很難有叫停的勇氣,它對所有處於同一權力籠罩之下的學生,都是絕對的不公平。
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所有權力關係下的性尋租、性交易行為,即使不受法律制裁,也是對職場倫理和職業道德的極大傷害。
三、職業道德是每個社會人的底線
有人評論相關新聞,認為不應該誇大私德有虧的危害。但職業道德並非私德,是公共道德,是社會人行事的底線,對內維持共同體的傳承和延續,對外影響共同體的聲譽和利益。
近幾年「叫獸」等名詞的風行,難道不是個別害群之馬帶來的群體美譽度下降?
嚴守職業道德的底線,是每個社會人,每個共同體中的個體的基本義務。
也有人抬出民國大師的例子,魯迅和許廣平,沈從文和張兆和,來為純粹的師生戀辯護。民國時期本身就是一個道德重建、公與私界限重新劃分的年代,性自主權尤其女性的性自主權開始得到張揚。
這幾對的正面意義,更多來自對包辦婚姻的反抗,而非師生戀這種行為。
四、道德標準因時而異,因地而異
時移世易,社會秩序重建,評判標準變得嚴格,不能以古非今是常識,不能以古褒今也是。
傳統道德認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難道現在就可以讓碩士對著自己「叫爸爸」?
好萊塢反性侵的「Metoo」運動如火如荼,平權做得更好的歐洲文藝圈,就有凱薩琳德納芙提出這是否是矯枉過正的疑問。也有人會對一旦爆出類似傳聞就對涉事老師進行處理有類似的疑問。
德納芙之所以有此發言,那因為她所處的歐洲,平權運動已經好到讓性自主權可以不再成為上升渠道的犧牲品,好萊塢顯然還沒到這個程度,更惶論冰山才見一角的亞洲。
今年的北影節剛開幕,去年風靡坎城的《無愛可訴》也將在電影節上放映。電影裡的夫婦行將離異,丈夫問妻子「平權是不是更糟糕」,妻子回應「那是對你們」。
職業道德的過分強調,是不是對學術發展而言更糟糕?那是對不道德的他們。
本文作者解三酲。轉載自公眾號:團結湖參考(id:Talkpark)。
本文為LinkedIn經授權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LinkedIn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圖片來源於原作者、影視截圖和yestone.com及視覺中國。如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進行刪除,並就版權問題聯繫相關內容來源。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獲取更多信息。
©2018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